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1923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1.1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促发展

1.回顾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

(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因)。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4)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开放是如何促进发展的?

(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伟大成就)

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4)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2走向共同富裕

改革进行时

4.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时代挑战)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党的领导下,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我国推行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应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5)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6)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共享发展成果

5.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

(积极应对)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发展理念)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而这一切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6.为什么要共享发展成果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2.1创新改变生活

感受创新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内涵、特征、价值)(成就)

(1)生活处处有创新。

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个人发展)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知识的创新提供新新的思路和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创新本质)

 

创新引擎

2.为什么说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

(历史进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创新与改革的关系)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2创新永无止境

创新强国

3.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时代挑战)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积极应对)

(1)谋未来就要谋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质量稳定提升。

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5)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万众创新

5.怎样实现万众创新?

(个人和企业积极应对)

(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4)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5)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

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

3.1生活在民主国家

民主的足音

1.民主的价值要求、民主道路的决定因素?

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基本国情。

2.百年中国追求民主价值,探索民主制度的足音。

(历史进程)

(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2)回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但这些艰辛尝试并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

②1949年,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④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新型的民主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根本目的、基本特点?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4.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具体形式?

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要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要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5.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人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管理。

 

3.2参与民主生活

行使民主权利

6.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必要性及要求

(1)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7.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增强民主意识

8.增强民主意识的原因?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42最后一段)

9.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待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10.如何塑造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

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首先,公民要自觉增强宪法意识,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4.1夯实法治基石

选择法治道路

1.选择法治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描绘法治蓝图

3.中国的法治蓝图

(1)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2凝聚法治共识

法治政府

5.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及宗旨:

(1)作用:

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来源: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3)宗旨: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6.法治政府的含义?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7.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2)推进政务公开。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3)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厉行法治

8.如何厉行法治?

(厉行法治的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3)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4)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①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