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183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下音乐教案

   第一课 春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从聆听《春到沂河》、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能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示乐曲的变化。

2.能力目标:

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

教材分析:

柳琴独奏《春到沂河》乐曲采用了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曲中的引子和第一部分就是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素材,加以提炼和发展而成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前十六分音符的演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春到沂河》

1.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欣赏《春到沂河》的导入。

(1)欣赏女声独唱《沂蒙山好风光》。

(2)随教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曲调。

2.聆听《春到沂河》第一部分(可以听两遍)。

(1)这段曲调熟悉吗?

它源于哪一首民歌?

(2)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

3.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

4.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速度变化。

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

6.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

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及三部分的速度变化,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三、学习《嘀哩嘀哩》

1.导入:

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

如果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

2.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

3.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

4.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A、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的长短。

B、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

5.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6.学习曲调:

分两部分学唱,

(1)前16小节的学唱曲:

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

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

(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

再学唱最后8小节。

(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7.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

8.让学生自己为歌曲第二部分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创作,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方案。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歌曲并进行表演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第七句的演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春天举行音乐会》的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二、学习《春天举行音乐会》

1、谈话导入:

大自然里有各种美妙的声音,你能用人声来模仿一下吗?

春雷的声音?

春水的声音?

春雨的声音?

春风的声音?

这些声音组成了春天的音乐会--课题揭示的《春天举行音乐会》。

2.聆听范唱(教师示范或听录音)。

3.设问:

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

这首歌多么富有想像!

4.学唱第一部分歌曲(前16小节):

(1)有感情地、有节奏地吟读歌词(按音乐节奏)。

学生吟诵歌词时,教师弹这16小节曲调为他们伴奏,既作为背景,又为学曲调铺垫,注意:

(2)在有感情熟读这段歌词的基础上,学会曲调与歌曲。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以乐句为单位,以听唱法为主学唱曲调。

“春天举行音乐会”是点题乐句,也是全歌的高潮,要注意唱好。

)6.有感情地唱全歌,并伴以动作表演。

7.以打击乐伴奏渲染其气氛。

8.打击乐的编创有两个方面:

一是选择乐器,二是选择节奏

三、创编活动

1.启发引导谈话,本课听的、唱的音乐作品,都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即大自然的春天。

表现春天的音乐作品有成千上万,都是作者对“春天”的有感而发,我们每一位学生也度过了九个、十个春天,你们能否也尝试一下创作……

2.课本上有四幅图,你们还可以画出更多的春天的画面,在欣赏的作品中用柳琴、小提琴表现,你们可用打击乐或你们各自所掌握的各种乐器(凡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可以来表现),用你的想像去创作吧。

3.创作活动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伙伴二、三人一起创作,也可以是小组,请大家自由结合,充分想像,即兴创作。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 可爱的动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顽皮的杜鹃》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教学目标:

1、认识低音掌握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

2、学会歌曲旋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

1.解题导入。

设问:

谁有过去大森林的体验?

也许我们大部分都没有去过。

能称森林的是几万株几十万株的大树组成的茫茫一大片大树。

今天要欣赏的作品是《森林深处的杜鹃》,你能从音乐声中想像吗?

2.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

3.再听《森林深处的杜鹃》,要求:

(1)当你听到是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时请站起来?

(2)当你听到杜鹃鸣叫声时请举手。

4.师生讨论。

师问:

(1)你能描绘一下,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吗?

(2)你能模仿杜鹃的叫声吗?

5.复听乐曲:

要求,把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你认为最方便、最能表现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

简笔画、身体的动作……边听边表现,要保持教室安静能听清音乐,自由想像。

6.简单介绍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7.完成教材下方的练习与思考。

8.在括号内填入单簧管名称或图形。

三、学习《顽皮的杜鹃》

1.复习已学过的音高,注意唱准,尤其是两

音的音准。

2.讲解低音点,在记谱中,除了从八音外,还有低音区的音,简谱中用音符下面加点来表示,如“567”的低音就用来表示。

教师示范“567”的柯尔文手势。

3.唱准八个音,同样要注意唱准。

学生边唱边打手势。

4.出示《顽皮的杜鹃》前4小节曲谱,让学生视唱:

5.在能准确视唱前4小节的基础上,再加4小节:

谁能以最短的时间,唱的最准确,进行表扬

6.听辨训练:

听出乐句的重复部分及出现最多的两个音是什么音?

在什么时候出现?

(教师弹奏全曲。

7.视唱全曲。

表扬能完整地唱全曲的学生。

8.学唱歌曲。

注意唱“咕咕”时要短促、跳跃,想像就是杜鹃在歌唱。

9.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教师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赛马》歌曲表演《花喜鹊和小乌鸦》创作自己的歌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学生自己创作小歌曲,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3、聆听赛马,通过热烈奔放的节奏,感受草原的热闹景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赛马》

1.有条件的学校准备一段内蒙古大草原举行赛马盛会的录像,以及一段二胡演奏。

如班上有学生会拉二胡或教师本人会二胡演奏更佳。

2.播放内蒙古人民赛马盛会的录像让学生感受赛马时的热烈场面。

同时播放录音《赛马》

3.师问:

刚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场景?

4.揭题《赛马》二胡独奏。

5.听听二胡的音色,讲讲二胡的主要结构与发音原理:

二根弦,一个共鸣箱,一把弓。

弓摩擦弦,振动发声,由共鸣箱扩大传音。

6.聆听第一乐段主题。

再随主题哼唱一次。

师问:

这段音乐表达了当时比赛场面怎样的气氛?

音乐主要运用什么节奏型表现这种气氛?

7.聆听第二乐段的主题:

再随这主题哼唱一次。

8.师问:

这段音乐与第一乐段音乐比较,又表达了比赛的怎样情?

9.再听第二乐段。

师问:

(1)第二乐段的主题反复了几次?

(2)你能想像每次反复的不同变化,在比赛的场面上的不同情景吗?

(3)第二次反复时,独奏乐器二胡是怎样演奏的?

你能模仿一下吗?

10.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课本上的五幅插图。

听完后谁能把这场赛马盛会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11.复听全曲,边听边用节奏乐器、或人声表演赛马时的情景。

三、学习歌曲

1、用寓言故事导入课题

2、教师范唱歌曲

在聆听时要注意歌曲的情绪时怎样的?

给你印象最深的时哪几句?

3、放录音听范唱,模唱印象深刻的乐句。

4、教师弹琴学生听歌曲旋律

5、跟随录音,看歌谱哼长唱歌谱

6、重点解决难点部分,老师及时给予纠正

7、完整的学习歌曲。

8、学习演唱歌曲曲谱

9、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做伴奏

四、创编活动

1.该曲调的创作要符合三个条件:

(1)用八个音。

(2)用四种节奏型。

(3)4小节长度。

2.凡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

3.在学生创作后,要让学生自己唱自己创作的歌。

4.评价后(师生共同评价),唱几首优秀的创作,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五、教师课堂小结

第三课童趣

 

教学目标:

1、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2、猜谜活动交流。

教学内容:

表演《摇船调》

教学重难点:

感悟谜语的乐趣。

教学分析:

歌曲《摇船调》

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

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

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活泼、欢乐的情景。

节奏明快、紧凑,体现了客家儿童爽朗、活泼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前课内容

三、导入

由《猜调》导入:

一问一答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了《猜调》,今天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

四、歌曲学习

1、聆听(录音)范唱。

要求:

能听出问什么?

怎样回答?

2、再听范唱。

要求:

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

如当你有感觉时,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伴随律动。

3、看歌谱,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应快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

4、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

教师从中获取反馈,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等。

5、各人自学歌曲并设计表演。

6、分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

7、评价小结。

五、创编活动

各人把上节课后收集到的谜语进行交流。

1、修改收集到的谜语。

2、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3、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表演。

4、单元小结:

音乐与人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童趣、乐趣。

六、课堂小结

 

  第四课 音乐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场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如小号、口笛……)。

2、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1、熟悉乐器的音色及种类。

教学方法:

欣赏法、视唱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电子琴、实物投影、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聆听《游击队歌》、《苗岭的早晨》

1、听觉直接导入:

(1)、播放《游击队歌》与《苗岭的早晨》的第一句音响。

(2)、设问:

你能听辨出这两首作品的片段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揭示作品的名称及演奏的乐器名称:

《游击队歌》——口哨;《苗岭的早晨》——口笛;

3、聆听《游击队歌》:

(1)、有条件的学校可将该歌谱用投影仪显示出来,让学生边听口哨吹奏,边看歌谱,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贺绿汀。

(3)、复听时,可允许班上会吹口哨的同学随录音跟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