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405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文章特点可以用这么一句话的概括:

简洁而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而深沉的情感,看似平铺,却不平常。

可以说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感教育的文章,教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语文基础层面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感层面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体味亲情的力量(本文父子情深),进而通过这种亲情教育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学会理解父母。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生词。

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和语言的佳句。

2.读中感悟并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是如何的了不起;学以致用,能够学会从人物的外貌和语言以及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特点,并能应用到作文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2009-10-2813:

29:

16)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

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

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

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

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

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

这时,我又提问:

“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

”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

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

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

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

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此及彼,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关爱。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以读的方式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并用,促进学生的感悟。

让学生读得能达到“不知是他人之文,乃我之文也”的程度。

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那种真挚的父爱。

2.适当的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法

1.让学生做批注式的阅读。

把自己喜欢的或者认为好的在自由读的期间做上相应的记号,并且写下自己的感想。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声情并茂地朗读中体味和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深情导入,锁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导学生由地震一词想到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教师在伤感音乐的伴随下用带有沉重的情感的语言表达出地震给人们带来痛苦,生死离别,流离失所,特别是地震中的父母,护子情深,也一去不复返。

(这样导入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学习本篇课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

初步感知,夯实基础,训练概括能力

在这一板块,教师先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并识记的词语(如地震混乱安顿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爆炸叹息悲痛颤抖拥抱),教师先指导学生认读并理解这些词语,然后让学生用一段话将全文讲了一件怎么样的事概括出来。

这样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认识了生字,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板书课题。

适当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理解“了不起的父子”。

第三板块:

品读感悟

这个环节我将着重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入手,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到父亲和儿子是怎样的了不起。

我将分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了不起,这将主要从这么几个段落的解读:

1-3段特别是第3段,让学生思考:

父亲面对儿子被埋废墟的心情是如何的?

对于表现父亲的心情的段落,我将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父亲的那种哭天抢地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接着再从3-5段让学生通过读,理解即使众人都说毫无希望了并绝望的离开了废墟,父亲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解救儿子,然后再设问:

是什么支撑父亲这样继续下去呢?

让学生理解是父亲的承诺和爱,即:

“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由此可见父亲的了不起。

6-11段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进而让学生理解,此处的对话是从侧面来反映父亲即使面对废墟可能伤害到自己,也仍旧奋不顾身解救儿子和不论发生什么也要和儿子在一起的那种坚定心情。

由此又可见父亲的了不起。

12段是重点段落,这是将父亲的坚定和奋不顾身集中描写的段落。

通过父亲挖掘时间之久的描写和父亲的外貌描写反映了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即使艰难险阻也毫没有动摇对儿子的承诺,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第二个环节:

将让学生理解了不起的儿子。

我将从16-23段来教。

重点从16段和23段两个段落来教。

这两段都是通过对儿子语言的描写来反映儿子的了不起的。

16段,着重让学生理解儿子的坚强和勇敢,以及对父亲的信任。

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拥有的只有恐惧与危险,但是儿子却心里时刻牢记着父亲的承诺,相信父亲会来解救自己,并鼓励同学坚持着生的希望,可见儿子又是多么的了不起,临危不惧。

23段,当新的出口开辟后,儿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同学,这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难道不能说是儿子的了不起的一方面。

第四板块: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无微不至的爱。

由此及己,由表及里。

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教师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而是在教育我们孩子们要学会感恩亲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理解父亲、母亲,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他们这些人都为了我们孩子能幸福、健康成长而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六、说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

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

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

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

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

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

比如在这堂课中,在最后学完课文,我问道:

"对于这样一个思念祖国的华侨老人,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引领学生阅读现代和古代诗人所作的几首诗歌,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

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梅花魂这一课讲述的是华侨老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回忆写梅花的诗,展示梅花图片,而后,我便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五、1、不足的是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读,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态不温和,不能给学生以慈祥,也不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时间上安排不妥当,教学进度太快了。

《梅花魂》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

同时教师能够顺学而导围绕重难点相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梅花魂》课文讲述了身在异国的外祖父十分真爱墨梅图,在外孙女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并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

反映了老华侨浓浓思乡情、拳拳爱国情,表达了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教学方式与手段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梅花魂”的含义。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梅花的三件事,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学会了课文,你明白课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吗?

2.播放课件《我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明白文章以《梅花魂》的原因,再次感受梅花的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品格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不低头的精神。

最后在张明敏《我的中国心》歌声中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来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2.通过教师出示课文生字词,生自主交流,掌握音、形、义,达到学习生字的目的。

3.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把自己了解的有着梅花精神的人和他们的事迹在班级中交流。

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补充有关“爱国人士”的图片和感人事迹,让学生在感受上得到升华。

让学生从中品味出外祖父也是许许多多中华有气节的人物中的一个,他珍藏墨梅图对梅花的赞美是在表现他的一颗爱国心。

不仅如此外祖父也希望自己的外孙女能受到自己的感染,把自己的那颗爱国之心延续到下一代,直到子子孙孙,到此,学生对“梅花图”是外祖父的挚爱,是他最宝贵的画,为什么分别的那一刻他却送给了外孙女的理解已经不言而喻了。

我和爸爸妈妈签合同

活动目标

1.以实际行动营造家庭民主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家庭民主生活的美好。

2.通过制定家庭文明公约,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活动准备

教师制作一张调查表,调查学生家庭民主生活情况和家庭出现的问题、难题。

活动过程

一、说说我的家

1.教师导语;你的家里是人人平等吗?

你和爸爸妈妈有同等的发言权吗?

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回去调查,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家里都有些什么样的情况。

2.学生说说自己家里的具体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可以说好现象,也可以说说让人烦恼的地方,如爸妈脾气大、好赌博等等。

二、我给爸妈提个醒

1.教师导语:

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自己家里让人烦恼的事。

家庭成员特别是爸爸妈妈有一些做得不好或不对的地方,我们作为家庭的小主人,可以怎么做呢?

2.学生出点子,想办法。

3.教师:

同学们的办法确实很好。

确实,我们可以给爸妈提意见,而且用纸条写的方式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4.教师出示问题情境“爸爸,通宵打麻将不好,请你___________”并提出活动要求:

你能帮这位同学把给爸爸妈妈的纸条哦充完整吗?

5.学生针对自己家的问题设计自己的“纸条”。

三、开开民主生活会

1.过渡:

家庭成员闹矛盾,有问题,我们除了写信提建议,还可以怎么做呢?

2.出示教科书第39页的照片插图,学生猜猜这一家子在干什么,以此引出活动内容。

3.师:

这就是家庭民主生活会,这样的会,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呢

4.教师出示或讲述下面的故事。

家庭民主生活会

我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有民主思想。

他们允许我对任何我感兴趣的事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

我们家定期召开“家庭民主生活会”我和父母轮流当主席,会上既允许大人给孩子提意见,也允许孩子给大人提意见,这对确立我在家庭的小主人地位是很有利的。

有一次,我本来对母亲意见很大,憋了一肚子火,可是在家庭民主生活会上,母亲先做了自我检查,并表扬了我。

听了母亲的发言,我一肚子的委屈全没了,并主动检查了自己。

会议开得热烈诚恳,加深了我们母子关系,也使我体会到了家庭小主人的权利和义务。

小学生应从小培养参与意识,家里的事情主动参与讨论,例如家庭的经济管理,节假日的安排,房间的布置等等,都应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我就是这么做的,我觉得我们家很幸福。

5.你感受到家庭民主生活的美好了吗?

把你认为家人做得最好的事写下来。

6.学生动手写,完成教科书第40页的学生作品框。

四、我的家庭文明公约

1.教师导语:

写信提建议、召开家庭民主生活会,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还有一种好做法可以让我们的家充满民主。

那就是制定“家庭文明公约”。

2.教师出示或讲述“家庭文明公约好”

家庭文明公约好

前几天下班回家,正在读三年级的孩子拿出一张写满字的纸,一本正经地说:

“爸爸,这是我制订的《家庭文明公约》。

请仔细看一看,然后签上‘保证自觉遵守’。

”我接过来仔细地读,有十条之多,“不参加‘liu合采’赌博活动”“不随地吐痰”“尊老爱幼,不打骂孩子”等等,写得很详细。

阅后,我签了字。

签了字,就要认认真真履行了。

我们家以前说话不太注意,特别是我,时不时还夹带一两句家乡的粗话土语。

现在有了这份公约,逼得我要改一改了,免得让儿子抓住小辫子。

儿子堪称遵守文明公约的模范。

孩子自制力、约束力特强,原先他果皮、纸屑、易拉罐之类随处乱丢,“粘”电视粘得饭都顾不上吃,现在这些坏毛病已逐步改掉了。

不仅如此,儿子还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打扫卫生,帮爸爸整理书报。

《家庭文明公约》的制定、实施,确实使我们三口之家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3.提问:

你知道什么是“家庭文明公约”了吗?

4.学生针对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家庭文明公约”。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而不是跟着别人走。

示例七我给学校提建议

活动目标

1.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为学校提建议的调查实践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在体验中争做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合格小公民。

活动准备

调查需要的表格,有条件的可准备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等。

活动过程

一、畅想理想校园

1.学生畅想自己理想中的学校。

教师用下面的问题引出话题:

你喜欢什么样的学校?

你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子?

(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

2.学生为学校提意见和建议。

教师导语:

学校是我们的大家庭,优雅的学习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温暖的氛围是我们大家都希望的。

为我们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是我们每个同学的责任。

就从为学校提意见开始吧!

二、调查现状

1.学生调查学校存在的问题。

教师导语:

要为学校提建议,我们得先想想对学校究竟了解多少。

所以我们先做个调查,看看学校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调查之前,首先要确定要调查的内容,确定调查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我们先来设计一张调查表,使我们能够有目的地进行调查。

2.学生交流调查的内容,并制作调查表。

下面的表格供学生参考。

调查项目调查内容

环境建设草坪面积()平方米

树木主要树种

专业教室()间

厕所()个

垃圾筒()个

管理措施作息时间

校纪

班规

学生活动场地()平方米

选择类别

时间安排

教师教学方法

3.分组开展调查。

根据学生选择的调查内容,将全班分成4~5个小组,小组合作深入校园进行调查采访。

下面的分组可供参考。

(1)调查学生对校园内环境设施的满意程度;

(2)搜集同学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改进意见;

(3)了解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

(4)了解同学对老师的评价。

4.开展调查。

学生根据本组的调查内容分工合作开展调查并作好记录。

三、分析现状,提出建议

1.将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2.评价学校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哪些方面做得好。

为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1)自由交流各组的调查结果以及准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各组撰写建议书。

对于建议书的格式,有些同学可能还不十分清楚,教师可以作出示范,给予适当的指导。

(3)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提出集体的建议。

调查同一类问题的同学可以小组合作,写出大家共同的建议。

(4)提交建议。

把建议书送交学校的有关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