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865839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docx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docx

01故事情节

(一)情节作用:

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 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 照应前文。

⑤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 刻画人物性格。

⑦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 调动读者的审美感受(激发兴趣、激发思考……)。

(二)安排方式:

倒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

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常见考查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注意四个角度)

(2)写景法。

如《故乡》的开头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渲染出阴沉、萧索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凸显小说主题。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注意读者感受)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

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凸显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祝福》,祥林嫂在祝福夜死去,引起读者对她死因的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也引人深思。

02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

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

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

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

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人物描写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环境)。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哪一阶层哪一类人),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分析(反映、批判赞美……)。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或是讲述者或是亲历者,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揭示或凸显主旨;

(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4)从读者角度,把读者带入情境,增加真实感。

分析人物形象:

A.身份地位B.性格专长(从言行心理、社会背景、情节或活动过程、创作意图、他人比较分析)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

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03环境描写

1、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显示时代特征的建筑、陈设、人物阶层关系等)。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① 渲染故事气氛。

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小说开头一般为定下感情或叙述基调,使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② 烘托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往往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设置的,从而显露其性格。

③ 推动情节发展。

场景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为导引人物出场。

如果置于小说某个情节,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④ 暗示社会环境。

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⑤ 深化作品主题。

如果某场景作为小说主背景,其作用可能是一种象征(《雷雨》)。

思考角度: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读者感受(四级循环答题法加读者感受)】

2、答题模式: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

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04

归纳主题

1、主题内容:

思想认识(反映什么、揭示什么)+情感态度(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讽刺、呼吁……)

2、表现途径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所以,主题的挖掘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3、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呼吁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反映什么现象。

05

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

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

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2.解题技法

(1)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解题思路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

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06

文章结构

 1、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

常见作用:

一、情节线索  二、主要人物  三、暗示象征   四、突出环境   五、突出主题  六、读者感受

答题注意: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指……)。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比喻、象征、暗示……)。

2、分析小说的开头结尾作用(见前文)

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作用

常见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展现人物的性格。

③主旨上,揭示主题。

07

写作技巧

1、从语言运用角度:

运用了什么句式(整句散句)、什么修辞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

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 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节奏,突转,巧合,串联,并联……

3、从表现手法角度:

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

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使表达中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

用字简炼,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场面描写:

使人物情貌一览无余。

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虚实(正侧面):

引发作者联想,使人物形象特点更突出、更丰满。

对比描写:

突出了人物的某一性格或情感。

4、从人称运用角度

第一人称:

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