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基本应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359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拔罐的基本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拔罐的基本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拔罐的基本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拔罐的基本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拔罐的基本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拔罐的基本应用.docx

《拔罐的基本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罐的基本应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拔罐的基本应用.docx

拔罐的基本应用

秋彤讲拔罐

一、拔罐法的作用: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主要用于风湿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痹痛”筋骨酸楚、伤风伤寒所致的感冒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有治疗作用。

如人到中年,筋骨疼痛显然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寒湿诸邪入袭而留驻于骨关节,加上中年之后其气渐衰,血行缓慢,血不运而通行不畅以致诸证渐出。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通络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

火罐用在人体穴位上,可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疾病。

二、拔罐的原理

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中医认为拔罐是通过罐内负压的作用打开毛细血管及毛汗孔,使局部产生收缩和冲挤的相互作用,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而致淤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排出体外,达到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调动人体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的斑印及颜色的定义:

1、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血压高,或有温热之邪。

2、罐印微白,触之不温,多为经寒血虚,证见体乏无力,面色无华。

3、罐体内壁有水气兼见水泡者,表示该部位有湿气,为常期涉湿或穿潮湿衣服有关。

4、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为寒凝血瘀,为风寒流注于皮下经络。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双虚或气血阴阳不调。

6、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瘀,经行不畅。

7、罐印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气血不宣所致皮表不得儒养。

(白而无色多表示局部中层、深层神经系统应不良)。

8、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经行不畅,有血瘀现象。

9、罐印出现水泡和水珠状,表明患者体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或属炎性水肿,如果拔罐后水泡色呈血红或黑红色,为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为经逆。

10、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证见身体发热伴有头晕目眩者,表明患者热毒阳盛伤阴,阴血亏损。

11、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伴有丹痧瘀斑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此为阳盛伤阴,为肝气郁结涉及脾血受统不正,可见所触肌肉均有疼痛感。

12、罐斑如出现微痒或出现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潮湿、风邪入表症。

13、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

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和凉感。

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14、一般正常健康者罐色红白隐隐,触之微温,无太大皮表疼痛感。

三、拔罐方法:

1、辩证施治:

拔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虚、实、寒、热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治疗头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疗,这时就要分清症候,在太阳穴和督脉大椎、风府、陶道穴拔火罐,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偏头痛伴有眩晕眼花、耳鸣者,可选风池、天窗、肩中俞;高血压性头痛可选双太阳、安眠、血压点、哑门、印堂;颈项活动不便者取新设、肩中俞、肩外俞加风池、百劳;伴有上肢症状者加颈臂、肩贞、天宗、肩后、抬肩、肩廖、巨骨。

2、拔罐用多少个合适?

先少后多,首次拔罐,一般控制在每批3——5个,待适应后渐渐增加,最多一次可达20——30个。

3、罐径大小:

视身体部位而异,如背部腿部和腹部,可用大口径的罐子,其他面积小的部位则可用小口径的罐子。

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每天拔罐次数视病情需要,一天最多可达三次左右。

6、罐距随意,放得下就可。

7、全身拔罐时要从身体的上部开始,自上而下操作。

8、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感到难忍)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

9、走罐疗法:

走罐是指在罐子扣上皮肤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下压推出回拉时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

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

这样就治疗了多个部位。

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及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凡士林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10、取罐的动作要领:

一手将竹罐向侧面随和倾斜,一手,指端按压皮肤,让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使罐与皮肤脱离,慢慢取下罐即可(取罐时不要转动罐身和强行拉扯)。

去罐时如果皮肤出现搔痒属正常排毒现象,注意不要抓破皮肤,以免引起感染。

11、拔罐时间:

拔罐时间应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及病情轻重缓急而定留罐时间,一般拔罐时间为10至15分钟,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

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12、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

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2)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慎用拔罐疗法。

饱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

3)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4)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才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入中、合谷。

必要时,可用尼可刹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静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5)为自己拔罐时注意别睡着了,以免长时间留罐引起皮肤溃烂。

6)拔罐时间过长或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可涂龙胆紫,覆盖纱布固不定期。

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用利凡诺纱布外敷固定。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药膏或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6)走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使用。

四、拔罐十忌:

1、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不宜拔罐。

2、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

3、骨折部位、静脉曲张部位;

4、孕妇、月经期妇女、精神病人、肺结核活动期病人;

5、血压过高病人;

6、重度心脏病病人;

7、六岁以下小孩。

8、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胡乱施穴或慎用拔罐疗法;

9、头部、心脏处更应慎用,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外伤、内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

因为不对症的拔罐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却会贻误病情,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10、皮肤过敏、溃烂部位、水肿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患有易出血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风等)的病人也不适合使用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常用的部位和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

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

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

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

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

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

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

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

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

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百会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

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

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七、大椎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

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

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八、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

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

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

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

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

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20、拔罐常用的穴位

1.全身疾病:

大椎,身柱。

2.下半身疾病:

命门。

3.呼吸系统:

风门,肺俞,脾俞,中府,等。

4.循环系统:

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神道。

5.消化系统:

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中脘,上脘,三焦俞,大肠俞,天枢,关元,胆俞,阿是穴。

6.泌尿系统:

肝俞,脾俞,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

7.内分泌系统:

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

8.神经系统:

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肾俞。

9.脑血管:

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

10.运动系统:

肩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环跳,阿是穴。

11.五官及皮肤系统:

风门,肺俞,肝俞,阿是穴。

21、常见病的走罐路线

一般来说,走罐的方向是根据肌肉,神经走向及长期拔罐经验总结出来的。

手太阴肺经拔罐路线、手阳明大肠经拔罐路线手太阳小肠经拔罐线路、手少阳三焦经拔罐路线、足阳明胃经拔罐线路、足少阴肾经拔罐线路、足太阴膀胱经拔罐路线、足太阴脾经拔罐线路、手厥阴心包经拔罐线路、手少阴心经拔罐线路、足少阳胆经拔罐线路、足厥阴肝经拔罐线路、任脉拔罐线路、督脉拔罐线路。

拔罐养生常用方法

一、增加活力法

取穴:

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振奋阳气,清心泻火,宽胸利气,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阴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显,经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生活。

二、祛除浊气法

取穴:

涌泉穴、足三里

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长、发育、生殖,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肾气充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

肾为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湿毒侵袭的现象,湿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其它各种疾病。

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经络气血通畅,肾脏功能正常,肾气旺盛。

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进而延缓衰老,体质康健。

三、疏通经络法:

①任、督二脉透罐法

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

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

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方法。

尤其对颈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四、培补元气法

取穴:

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关元与气海穴皆为任脉之要穴,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二穴自古以来就是保健强身的要穴。

命门,顾名思义为“生命之门户也”,为真气出入之所,肾俞为肾之要穴,经常拔这四个穴位,可以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调补精血法

取穴:

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三条阴经的交会穴。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滋生,精血才能充盈。

肝主藏血,可以调节人体流动血量,全身血脉都归心所主,气又为血之帅,故常拔三阴交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的气血,配以肾俞、心俞、气海可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六、预防胃肠道疾病

取穴:

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足三里是人体极重要的保健穴位,对于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脾俞、胃俞为脾、胃二脏的背俞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在这几个穴位拔罐可以有效的调节脾胃功能,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七、预防心血管疾病

取穴:

内关、心俞、肝俞、肾俞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宽胸利气的作用。

心包乃心之外围,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心俞为心脏之要穴,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二者都和人体心血管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故经常在内关、心俞、肝俞、肾俞上拔罐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八、预防呼吸道疾病

取穴:

天突、肺俞、风门

呼吸系统疾病多是由于风寒之邪侵袭而致,肺为娇脏,最易受邪。

天突位于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现代医学报道刺激天突穴可以明显降低呼吸道阻力;肺俞为肺之要穴,风门为外邪出入之门户,故这三个穴位有着理肺止咳,祛风除邪,调畅气机的作用,经常拔罐能够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常见病的拔罐疗法

1感冒

感冒是一种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脉浮。

感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

由于外感病邪不同,感冒分风寒、风热和暑湿3型。

一、风寒感冒

(一)症状

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背部膀胱经穴。

(2)定位 大椎:

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背部膀胱经穴:

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和3寸。

(3)拔罐方法 采用走罐法。

走罐处涂以姜汁作润滑剂,来回走罐以皮肤呈紫红色为度,最后将罐留在大椎、肺俞上20分钟。

也可采用排罐法,留罐20分钟,每日1次,病愈即止。

2.方法二

(1)选穴 大椎、肺俞、合谷、列缺。

(2)定位 大椎: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合谷:

第1、第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

列缺:

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①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为取穴部位;②腕关节掌屈,在桡骨茎突上方可摸到一裂隙处,此处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

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20分钟。

每日1次,病愈即止。

二、风热感冒

(一)症状

以恶寒轻、发热重、头痛、有汗、流浊涕、痰黄稠、口渴、舌苔薄黄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合谷、曲池、尺泽。

(2)定位 大椎:

见前。

曲池:

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

合谷: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

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20分钟。

每日1次,病愈即止。

2.方法二

(1)选穴 太阳、印堂、曲池、合谷。

(2)定位 太阳: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

印堂: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1-8)。

曲池:

合谷:

(3)拔罐方法 采用针罐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5分钟。

三、暑湿感冒

(一)症状

多见于夏季,感受当令暑邪,暑多夹湿,暑湿并重,以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头痛、头胀、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肺俞、至阳、阴陵泉、足三里、曲泽、委中。

(2)定位 肺俞:

见前。

至阳:

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阴陵泉:

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处为取穴部位。

足三里:

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1横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11)。

曲泽:

肘横纹上,当肱二头肌肌腱的尺侧缘。

委中:

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

(3)拔罐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

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神阙。

(2)定位 肺俞:

见前。

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膈俞: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天寒:

胸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

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神阙:

在腹中部,脐中央。

(3)拔罐方法 采用单纯拔罐法(17岁以下儿童只拔肺俞、神阙2穴),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四、对症治疗

感冒常伴有项痛、腹胀便溏、咳嗽喉痛、头痛鼻塞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一)项痛

(1)配穴 背部膀胱经穴。

(2)定位 背部膀胱经穴。

(3)拔罐方法 采用走罐法。

(二)腹胀便溏

(1)配穴 天枢。

(2)定位 天枢:

平脐中,距前正中线2寸。

(3)拔罐方法 采用留罐法。

(三)咳嗽咽喉痛

(1)配穴 天突、少商。

(2)定位 天突:

见前。

少商:

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3)拔罐方法 天突穴采用留罐法,少商穴点刺出血即可。

(四)头痛鼻塞

(1)配穴 太阳、印堂。

(2)定位 见前。

(3)拔罐方法 采用留罐法。

五、注意事项

(1)拔罐环境要注意避风保暖,防止受凉。

(2)在冬春疾病流行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经常从事户外耐寒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常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拔罐法治疗感冒,临床效果较好,如感冒初期进行拔罐,一般1次可获痊愈。

如感冒症状较重者,拔罐1~3次也会明显好转或痊愈。

个别效果不显者应及时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4)血罐法出血量的多少,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和病情的轻重而灵活掌握;走罐时,注意负压不宜过大,以防因疼痛太剧使病人无法接受治疗。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经常拔罐足三里穴,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每周拔罐l~2次,连续4周,对于易患感冒者有预防效果。

38.2腰痛:

在腰部痛处和委中穴(腿弯正中)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肩周炎:

在肩部疼痛的地方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落枕:

在患侧脖子和背部,寻找压痛点,拔罐10分钟左右。

38.3颈椎病的拔罐疗法

1.刺络拔罐法

疗法一

[取穴]大椎、肩外俞、风门。

[用法]每次选用1-2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对准穴位,用三棱针迅速地刺入约半分至1分,随即迅速退出,以出血为度。

然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

去罐后头部作旋转运。

每3-5天1次,一般治疗3次。

疗法二

[取穴]颈椎棘突5、6、7和大椎、风门(双)、肺俞(双)。

[用法]诸穴可交替选用,先用七星针叩打至出血,然后拔罐5-10分钟,每穴吸出瘀血1-3毫升。

伴有神经根刺激征者,沿手阳明及手太阳经循行路线选穴施治;若尺神经受压,则针刺心经和小肠经的穴位。

遵循“经络所过、主治所在”的治则,针刺手法以提插泻法为主。

每周治疗2-3次。

疗法三

[取穴]天宗、肩贞、阿是穴。

[用法]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后,用铍针按《内经》输刺法(古刺法,为五刺之-,指直刺深入至骨以治骨痹的方法)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针后有少量血液(一般不超过5毫升),针后加拨火罐,留罐10分钟左右。

去罐后局部按摩,头部作旋转运动。

每3-5天1次,一般治疗3次。

亦可在输刺的间歇期间内,于颈椎旁开0.5厘米处配合电针治疗,一般不超过10次。

2.针罐法

疗法一

[取穴]主穴;颈部华佗夹脊穴。

配穴:

风池、天窗、肩井、肩贞、肩髃、合谷、外关、内关、列缺、少海、中渚等。

[用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一个颈部夹脊穴针刺,然后拔火罐,待局部皮肤红紫将罐取下。

再结合针刺配穴,每次选2-3个穴。

次日交叉取2个颈部夹脊穴。

每穴注入维生素B12250-500微克和当归注射液2毫升。

依上述方法操作,每日1次,两个月为l疗程。

一般1疗程后病人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如需治疗者,休息l-2个月后,再行第2疗程。

疗法二

[取穴]佗夹脊穴。

[用法]治疗前先从华佗夹脊穴的起点,用拇指向下按压滑动,找出敏感点(压痛或酸、麻、胀感),然后用1.5-2寸毫针向脊椎方向斜刺,待针下出现电击样或胀麻感传导时,停止进针,施以相应手法加强针感。

对针刺到一定深度而无上述针感者,可施以强烈的刮针法,直至取得上述针感为止。

针感越强,疗效越显。

另外在敏感穴位对侧,用上法针刺l针,然后在两针上分别拔罐,留针罐20分钟。

对脊椎两侧反应点不对称者,可在对侧施以上针刺、拨罐法。

[注意]华佗夹背穴部位险要,刺入务必精心,背,缓缓推进,有感即止。

3.药罐法

疗法一

[取穴]主穴:

下风池(风池下五分)、大杼、风门。

配穴:

天宗、肩井、肩髃、曲池。

[用法]将加工成不同口径的竹管放在煮沸的药水(艾叶、防风、杜仲、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l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水煎)锅内,2-3分钟后取出,并把管内药水甩净,迅速地放在患者穴位上,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