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0802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xx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姓名:

xxx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行政管理指导教师:

xx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为,是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

志愿服务的普及和志愿精神的光大,不仅可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人类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新形势下,随着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不断产生,志愿服务如何有效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中国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青年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草根”志愿服务、国际志愿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美国199x年出版的志愿者教科书中指出美国52%以上的人都是志愿者,在200x年中国的志愿者只有8000多万名志愿者,约占人口总数的7%,而我国人口总数是美国人口总数4倍强,可见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空间还没有被有效地挖掘出来,志愿服务面临很多的制约因素。

我国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缺乏社会认知、物质依托严重不足、缺乏自主空间、队伍建设不稳定。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表现如下:

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法律滞后、行政主导力度过强、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的缺失。

欧美国家的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形成了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因素,非营利组织及志愿事业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因素。

本文介绍了欧美国家志愿服务的发展情况并总结出留给我国的启示:

组织机构的非政府性、充足的财力资源、严格的规章制度、注重教育投入。

依据政策要求、理论基础、国外借鉴等方面,针对志愿服务的现状,对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的对策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强化对“志愿服务”的再认识、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规范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意在求教专家和同行,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断推动我国志愿服务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如不实,本人负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x年x月x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xx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公布(包括)授权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论文作者。

签名,:

x年月x日xx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志愿服务起源于宗教的行善、怜悯与基督教唐,修道院分发救助物资等慈善服务,在北美,志愿服务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为了克服面临的困难,相互之间帮助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早期志愿服务者是由一大批怀有慈善之心的各阶层人士组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促进战争国之间人民的交流与理解,国际性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始出现,如“国际民众服务组织(SCI)”、“国际劳动营(Work—camps)”。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欧洲国家相继成立了志愿者组织,并出现了专门协调各国志愿者活动的国际组织,如丹麦国际合作协会(Ms),它向世界各国派遣过大量的志愿者,为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服务,推动当地的生产建设。

目前,国际社会也通过国际志愿服务机构或志愿者组织来协调、管理和实施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国际志愿者协调委员会(CCIVS)”和“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IV)”。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在促进社会安定、创造经济效益、保障弱势群体、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的精神之所在,理性的、策略的和成功的志愿者管理将产生持续不断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志愿服务的普及和志愿精神的光大,不仅可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人类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综上所述,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加快志愿服务的改革是理论界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基于以上分析,特选定此论文题目。

本选题拟对我国志愿服务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二、研究动态1、国外研究动态关于义务工作者服务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受到学术界的日益重视。

莱斯特赛拉蒙认为,一场有组织的义工运动和创建各种私人的及非政府的组织的运动,正成为席卷全球的最引人注目的运动。

民众正在创建各种团体、基金会和类似的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组织,去提供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防止环境退化,保障公民权利,以及成千上万先前无人关注的或由国家承担的种种目标。

他称这些因素为介于公域与私域之间的“第三域”(TheThirdSector),认为是四场危机(福利国家危机、发展危机、全球环境危机、传统社会主义危机)和两次革命性变革(通讯革命、市民革命)一道导致了国家地位的衰落,并为有组织的志愿行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托尼马歇尔解释道,如果说私域建立了一个商讨物品价格的市场;那么志愿域(TheVoluntarySector)则提供了一个市场来商讨社会价值和人际关系;相应地,公域可以被视为一个商讨合法权利的市场。

西方的义务工作研究,已经将义务工作作为社会其他机构的功能补充转变为将义务工作作为独立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即国家功能、非营利团体功能、市场功能三者并立,支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国内研究动态香港的义务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的发展,也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创办的《义务工作期刊》,成为刊登有关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

专家认为,传统理解的义务工作仅仅局限于福利服务,现在的义务工作除了可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协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外,义务工作者的参与还可以预防社会问题,产生稳定社会的功能及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作用。

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正式注册的义务工作团体,所开展的服务活动成效明显、影响较大,也成为研究者关注和了解的重点。

包括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民政部(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前往考察、访问,撰写有关调查报告供上级部门参考。

然而,由于上述部门是基于应用性宣传材料,学术价值较弱。

迄今为止,比较有研究参考价值的成果有两项:

一项是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与深圳市义务工作联合会联合开展的《深圳义工参与义务工作动机调查》,199x年开始进行,199x年完成,调查的结论包括:

服务社会是深圳市义工参加义务工作的主要动机,义工主要是通过朋友或传媒知道“义工联”的,“义工联”的义工主要是高学历的青年人,“义工联”的义工大部分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义工感到服务机会不足,“义工联”的义工认为义务工作是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的。

另一项是黄史方于199x年完成的《香港——深圳义务工作研究》,主要比较两地义务工作发展的共同因素与不同特色,进一步提出深圳市义务工作的发展思路,坷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包括:

市政府确立市场经济发展、政府稳定与社会保障并重的战略思路;由有关部门牵头,培育义务工作队伍并加强管理;倡导道德新风,使义务工作深入社会,人人参与;扩大对义工团体的资助渠道,保障义工团体的正常运作;探索城乡义务工作的异同点和衔接点;建立起社会对义务工作的科学评价体系,并纳入到社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体系之中。

笔者检索了近十年来我国在志愿服务方面的研究资料,发现相关的教材、专著仅有几本;通过对国家科技中心、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中国硕博士论文、搜虎,Google等大型网站的检索,与志愿服务相关的硕士论文只有一篇,文章约一两百篇,主要有来自两个领域的学者进行研究:

一是民政系统(社会保障系统)联合社会学家、社会保障学者进行的社区志愿工作研究,重点是探讨建设文明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方面怎样发挥志愿工作者的作用;二是共青团系统联合青年研究专家、社会学家进行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重点是探讨怎样发挥年轻人的热情与才能,为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

但是,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些研究较多是经验总结和情况描述,缺乏学术性的深入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党和国家干预社会生活的程度降低,社会团体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增大,在非政府干预和非市场干预的条件下,社会服务的资源怎样重新组合,民间性的志愿组织怎样形成自我管理机制,本文将对我国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文献法,即查阅涉及相关理论、实践的文献和原始资料;借鉴法,即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调研法,即采用闯卷对十运会青年志愿者的状况进行调研,总结特征并分析问题;实证法,即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中有成功经验的志愿服务案例进行分析,找出规范志愿服务发展的合理途径。

四、写作的难点与创新点虽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是对于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服务方面的专门、深入研究还为数不多。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基于可供参考的现成资料很少,对我国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便成为了写作的难点。

在对有限资料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全面,系统、准确地归纳出问题的要害。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由于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的状况,志愿服务没有获得各方面足够的重视。

随着社会资本的逐渐增加、善治的逐步实现,对于非营利组织的长足发展来说,志愿服务作为社会资源是最重要的环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借鉴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如何规范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有效激励全社会的参与展开了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志愿服务概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党和国家干预社会生活的程度降低,社会团体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增大,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人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与外延1、志愿服务的含义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即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从微观层面来说,志愿服务者可以看作是一个一个的行动者,他们在对志愿服务有一定的认同后,在自身意愿动机和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参与志愿服务。

他们选择参与的途径和活动的项目,并通过参加正规组织或非正规组织来实现其行动的目标,而政策和社会运作环境是他们行动的条件和限制。

以下对志愿服务的微观考察正是从志愿者行动理论这一框架内展开分析的,当代青年研究。

199x,(3):

6xx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志愿服务的特征(1)自愿性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必须是出于自愿选择,非受第三人或外界的强制,这样才能使志愿服务与一般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的职务行为区分开来。

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志愿活动都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动的,但作为志愿者个人而言都是有选择是否参与的权利的。

志愿服务不能作为一种义务而强加于任何社会成员。

因此,自愿性是志愿服务区别其他社会行为的首要前提。

(2)社会性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不是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而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问和特定的人群当中进行他助或互助。

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是衡量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性和有用性的评判标准。

(3)教育性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锻炼了人的能力,提高了人的素质,陶冶了人的情操,完善了人的品质。

志愿者在作出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无形的收获,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思考,有对现实生活更透彻、敏锐的感悟。

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宏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风。

更多的志愿者主动地参与志愿者行动,学会了奉献爱心,帮助别人,去履行一份诺言,去实践一种责任。

(4)无偿性。

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是非营利趋向的,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明显区分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

这就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

我国部分地区将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内容都登记在“储蓄存折”上,并以等量的免费服务为回报。

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劳动服务关系,将有形的劳动从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开来,是一种变相的有偿行为,不应该作为志愿服务立法的调整范围。

3、志愿服务的类型志愿服务的类型很多,英国学者史密斯从志愿精神的角度将其归类为四种:

@互助与自助是志愿精神的基础,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是邻里互助型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居民委员会内部成立居民志愿组织,其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在社区内的便民服务和居民小组的“小事不出楼”的居民互助活动;慈善源于希腊语,意为“爱全人类”。

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爱全人类,这种爱通过个人的善举或通过捐献钱物来促进人类的福利、生活质量,另外一个意思是指通过捐赠、提供服务或其他志愿活动来减轻人类的痛苦和灾难,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活动。

慈善与互助志愿活动的差别在于,慈善志愿活动的受益者不是慈善组织本身,而是第三者,当然慈善活动有其自身的其他利益。

慈善与为他人服务是志愿精神的核心;参与是指个人参与一个组织的过程,包括政府组织的活动到发展项目。

作为一种正式的志愿活动,参与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国家,当然在市民社会组织发达的国家,这种形势更为常见。

参与是志愿精神的本质;倡导与运动是志愿精神的结果,这个活动在发达国家包括游说政府修改和完善有利于残疾人的立法,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禁止地雷,为艾滋病毒携带者提供适当的福利和服务,保护环境等等。

在中国的各类志愿活动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比较擅长于利用其组织力量开展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由它所发起的许多志愿服务活动都具有运动的特点,例如“一助一”活动。

志愿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无组织的,以个人认知形式回馈社会需要;二是有组织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就是通过组织提供志愿服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4、志愿服务的提供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1)非营利组织的含义如何界定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国内还存在较多的争论。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包括社团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传统的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变成依赖于国家拨款的准政府组织。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即使是社团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恐怕也难以完全符合六大特征。

我国法律规定任何正式注册的非营利组织都要有业务主管单位,这就谈不上“民间性”和“自治性”;而那些真正具有“民间性”和“自治性”的组织,很可能又不满足“正规性”的要求,它们或是未经注册,或是没有法人资格,或是以企业身份存在。

这种状况是与我国目。

祝灵君、志愿者组织、志愿精神与政党领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x,x(3):

43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还处于转型时期密切相关的。

有人把这一转型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改革之前的中国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

这是中国改革的最重要的初始条件。

第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导致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留下了广阔的管理和服务真空,这种真空对非营利组织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第三,政治控制的放松和市场化带来的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产生了政府控制之外的资源,使非营利组织有可能不依赖政府而独立地生存和发展。

第四,改革以来在政府一社会权力对比格局中,政府始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这就是所谓的政府主导型改革。

因此,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民政部门统计,到200x年末全国实有社团130768个其中全国及跨省域活动的社团1528个,省级及省内跨地(市)域活动的社团20756个,地级及县以上活动的社团53791个。

民办非企业单位经过复查登记实有22654个,分布在教育、文化、体育、科技、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行业。

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权能依然过于强大,极大地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使其在整体上处于发育不良状态,还没有能力自主选择和开辟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说基本上还处于“拾遗补缺”的地位。

(2)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程从中国现代历史来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

从20世纪初到194x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处在各种势力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

据现有资料,至少包括了这样六类:

行业协会、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和中国近代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的“会党”或秘密结社。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x年x月,国民党政府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

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第二阶段:

中国共产党政权建立以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

这次清理整顿的过程大致持续到50年代前期。

在整个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一些政治倾向明显的团体被定义为“民主党派”,转化。

xxx、中国第三部门的现实处境及我们的任务、中国青少年发展摹金会、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x,xx、xx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政党组织,如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等。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依法取缔,一大批封建组织和反动组织被新政权根据新的法律规定而加以取缔,其中既包括会党和反动政治团体,也包括一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互助组织和慈善组织,还有一大批宗教性的组织。

从那时候起,非政治性开始成为中国民间组织的一个鲜明而重要的特征。

这一时期在立法上,曾于195x年x月指定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采取类举法对社会团体进行了定义,规定了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办法及相应的一些原煲经过清理整顿以后,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

据统计,196x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第三阶段:

在整个80年代,社会团体的数量增长呈现出空前的势头。

197x—199x年的x年间,浙江省萧山市社会团体数量增长了近24倍。

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认同了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

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以后,社会团体的发展在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据统计,到199x年底。

全国性社会团体达到1800多个,地方性社会团体总数达16、56万个。

随着民间组织的大量涌现,制定于50年代初期的原有法规显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8x年x月,国务院公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该条例共6章32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部社会团体法规。

此外,于198x年x月和198x年x月,先后公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和‘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

经过十年的实践,这些法规的有些内容显得过时了。

199x年x月,国务院发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同时修订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x年x月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

(3)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一般由有酬员工与志愿者两部分组成。

有酬员工是指非营利组织内职位较固定并领取薪酬的长期工作人员。

包括领导者、管理者等管理主体,也包括执行者等一般员工。

志愿者是根据组织使命与工作任务的需要,招募而来为组织免费服务的人员。

根据工作性质,志愿者一般分为三类:

加入理事会或担任顾问的管理型志愿者;从事组织日常工作并担任一定角色的日常型志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愿者;参加各种项目或活动,主要在项目或活动开展期间提供支持和服务的项目型志愿者。

志愿者组织作为非政府非赢利的组织构成了非营利组织的基础,志愿服务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其积累了自己的经济力量、社会资源和影响,其中精神财富就是“志愿精神”。

志愿者行动贴近民众,更能理解民众的需求和切身利益,对解决某些社会问题有其“微调”作用。

愈来愈多的非营利性组织都把志愿工作者人力资源视为这些组织除了现金之外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是强调结合组织的需要来提升和运用人力,并以员工自我控制来代替外在控制,以发挥其价值与潜能,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目标。

由此推断,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非营利性组织对志愿者的管理焦点就是如何运用志愿者本身尚未发挥的资源,尝试以一套更具积极性、活力性及策略性的人力规划、录用、培训、激励和维持的动态运行方式,以创造一个环境能让所有成员都可以贡献他们最大极限能量。

志愿服务的产生与发展l、志愿服务的起源在国际社会,志愿服务源于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援助,和平时期在建立良好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帮助弱者、保护环境、维护和平中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人们道德水准的一种体现。

199x年x月,我国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青年志愿者”这个响亮的名字应运而生,并且作为共青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郑重地写迸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

青年志愿者行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学雷锋活动,“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泽东主席当年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学雷锋就是学习他那种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共产主义情操,发扬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钉子精神,从而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近年来在学雷锋活动的基础上将学雷锋活动从“自上而下”、有组织的活动向自觉的、但有组织的活动转变而做的有益探索,是对学雷锋活动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青年志愿者活动较之于学雷锋活动又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1)青年志愿者行动本身是有组织的,并且采取招募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经常化和长期化;(2)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领域更为广泛,它着眼于社区服务、扶贫开发、抢xx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险救灾、支持大型社会活动等多方面;(3)它更强调自主、自觉、自愿,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使青年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2、志愿服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志愿服务的存在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缺陷,即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的政府机制的内在局限性;二是市场缺陷;三是历史原因。

实际上,志愿服务的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政府失灵。

韦斯布罗德提出了政府本身在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这主要体现在:

一,政府难以满足每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在任何政治单位中,个人在收入、财富、宗教、种族背景、教育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同,这直接导致了个人对于税收制度等各种公共物品需求的差异性。

而政府提供的任何商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政治决策过程决定的,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也不例外。

对于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赤贫者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最需要社会的帮助,但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很容易忽视他们。

第二,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