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3965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3.一項記載指出某地;

「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無土著。

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無一人。

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童。

」根據你對漢人移民入臺開發過程的知識,這類居民結構最可能出現在以下何時何地(注;

地名為今地名)?

(A)明鄭時期的新竹 (B)康熙中期的嘉義

(C)雍正時期的臺南 (D)乾隆晚期的鹿港

【概念中心】清代臺灣的移墾及移民社會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歷史(下)第十二章第二節;

新超群歷史(下)P..82、89

【試題解析】清康熙二十三年平定臺灣後,設一府三縣治理,但政令所及實際上約僅限於臺灣府(縣),並頒布法令,禁止內地人民攜眷渡臺,因此形成男多女少,丁壯多老幼少的社會現象。

4.一本史書記載某人公開表示;

「凡不遵王法而自創邦國者,叛逆所為,豈欲冒此不韙名哉?

奈(何)王加征(稅),又非法苦(毒)我,始設新政,自守疆域,非得已也。

」這位說話者最可能是誰?

(A)華盛頓 (B)李自成 (C)俾斯麥 (D)唐景崧

【概念中心】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歷史篇(上)第三章第一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歷史篇(上)P.131、149

【試題解析】題幹所論反對加(徵)稅,政府非法逼害,進行抗爭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符合華盛頓公開向英國宣示獨立建國的原因與理由。

5.一位士人經歷一場劇變後,指出這是因為當時國家集權太甚,「萬里之遠,皆朝廷所制。

」地方無力,導致「外寇憑陵時而莫禦,讎恥最甚而莫報」的結果,這位學者可能經歷了以下哪一場事件?

(A)西晉五胡亂華 (B)中唐安史之亂 (C)北宋亡於女真 (D)清末八國聯軍

(C)

【概念中心】宋代政治結構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歷史(上)第九章第一節;

新超群歷史(上)P..350、351;

大未來應考對策(歷史科)P.111、118

【試題解析】北宋立國,宋太祖鑒於唐末五代藩鎮割據、軍人拔扈,乃刻意貶抑軍人、獎掖文臣、削弱地方、集權中央。

此種弊端,誠如朱熹所言;

「本朝鑒於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地方)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禍(北宋亡於女真),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北宋中央集權(或強幹弱枝)政策,是導致北宋亡國原因之一。

6.西元前300年左右,一位雅典商人跟朋友談起自己的事業;

「我發現自從亞歷山大東征後,我的生意蒸蒸日上,特別是與波斯人的貿易,讓我賺進更多錢」。

這位商人成功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由於埃及受到希臘人統治,使埃及商人無法與雅典商人競爭

(B)雅典與波斯之間不再有政治藩籬,進行遠距離貿易更為便利

(C)因為希臘的造船技術大為精進,使貨物的運送更為快速便捷

(D)東征過程中發現新航路與貿易路線,使商人更容易進入東方

【概念中心】亞歷山大東征與希臘化世界的形成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史(全)第三章第一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史(全)P.88、95

【試題解析】亞歷山大東征,打通東西商路,開闢了新的市場,而奪自波斯的金銀鑄成錢幣流通,也刺激了經濟活動。

政府鼓勵商業冒險、東西貿易發達、貨幣使用日廣,信用制度日盛。

經濟繁榮促成大都會的興起,埃及的亞歷山卓,是最富庶的城市。

7.一位前往洛陽經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陽城中一處專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築物裡,接洽商務、匯兌、裝卸貨物,均極便利。

此人因生意有成,在這棟建築物裡唱戲酬神。

這位商人最可能身處哪個時代?

(A)漢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D)

【概念中心】城市生活的新貌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歷史(上)第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化史(全)第八章第二節;

新超群歷史(上)P.383、中國文化史(全)P.394

【試題解析】明清時代工商業發達,商業行會朝向具有鄉土性的「會館」發展。

同鄉會館組織,主要目的是維護自身利益,共同協商價格,以及相互調借資金。

在明清時代,城市中品茗、看戲已由原來是文人雅士的特殊嗜好,轉為都市大眾主要的休閒項目,商人經商有成,也常於會館請人唱戲酬神,以增鄉誼。

8.下表是某地某時期某族裔的職業結構統計表,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個族裔可能是;

職業別

農漁牧

工業

商業

交通業

公職

其他

合計

人數

48

1022

1149

371

1449

7

4046

%

1.19

25.26

28.40

9.17

35.81

0.17

100.0

註;

「%」指占該地區該族裔總人口數的百分比

(A)1800年代北美的新英格蘭移民 (B)1850年代澳大利亞的英裔移民

(C)1920年代住在臺灣的日本人  (D)1950年代新加坡的印度裔

【概念中心】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歷史(下)第十四章第三節;

新超群歷史(下)P.209

【試題解析】根據統計表所顯示,職業結構以公職、工業、商業為主,因此(A)(B)項是不可能。

1800年代移民北美的新英格蘭移民,1850年代移民到澳大利亞的英國移民,應屬於弱勢族群,大多從事農漁牧業(第一級產業)才為合理。

(D)新加坡以華人為主的社會,華人居有工商業(經濟地位)及政治地位的優勢,印度裔是弱勢的少數族群,不可能在公職(政治地位)、工商業上居有優勢的地位。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大批日本人來臺灣充任官吏、警察等公職,總督府並協助資本企業家來臺生產、投資、經營,因此工商業人口比例相當高。

9.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著述各異,但都是因應社會變遷,各自提出挽救時弊的主張。

墨子主張國家應「節用」,不要浪費。

孟子強調劃定土地經界。

商鞅主張開闢草萊,制定阡陌。

對於以上三位學者的主張,以下說明何者較為適當?

(A)三者立論相同,都站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立場

(B)三者立論相同,都是基於維護農民利益的立場

(C)三者立論互異,但同樣是以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做考量

(D)三者立論互異,且不是根據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做考量

【概念中心】春秋戰國時代重要學派與思想介紹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歷史(上)第三章第三節;

新超群歷史(上)P.95、97

【試題解析】墨子主張「節用」,是反對任何人侈奢浪費,滿足基本需要即可。

他認為「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而不加利於民者,弗(不)為。

」反對任何人浪費,主張節用。

孟子強調劃定土地經界,使人民有土地耕作得以養生足食。

商鞅主張開闢草萊,制定阡陌,鼓勵人民開墾荒地增產富國,以達農戰富強的目標。

因此,三人立論互異,但同樣是以小農經濟作為考量。

10.社會上的各種人;

王公貴族、平民、商人、店員、農民、地主、工廠主、工人、教師、學生、同性戀、殘障人士等等,都積極參與這場政治運動。

這場政治運動最可能屬於什麼性質?

(A)民族主義 (B)社會主義 (C)自由主義 (D)法西斯主義

【概念中心】民族主義與世界秩序變遷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歷史篇(上)第二章第三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歷史篇(上)P.94、102

【試題解析】法國大革命刺激民族主義的興盛。

拿破崙戰爭激起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

此種民族主義提供近代各國發展的新動力。

民族主義也促使國內各階級、黨派、職業等凝聚成一體,共同為自己的國家或民族貢獻力量。

11.帝國主義國家在殖民地從事建設時,往往優先考量母國利益,而非照顧殖民地。

根據這種觀點,英國殖民印度時最先開始的可能是哪一項建設?

(A)交通設施 (B)水利設施 (C)教育制度 (D)議會制度

【概念中心】近代世界秩序與變遷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歷史篇(下)第八章第一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歷史篇(下)P..178

【試題解析】帝國主義在殖民地從事侵略以交通設施(建設)為首要,開闢或修建鐵路或公路,可以深入內陸;

以此交通網路擴大殖民帝國的影響力。

英國為了擴大市場、掠奪原料,加速鐵路建設。

1860年印度鐵路線為1300公里。

1870年為7,700公里,到1900年增至43,100公里。

12.某書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裝,進入書院讀書。

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開一場動人的愛情故事。

但因男女雙方社會地位懸殊,故事以雙方殉情作結。

這部書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出現在哪個時期?

(A)故事提到男女間社會地位懸殊,應係六朝門第社會的反映

(B)故事提到婦女入學讀書,應係自由開放的盛唐社會之反映

(C)故事提到書院制度,說明這個故事最早可能是發生在宋代

(D)故事強調女性自主,該故事可能出現在受西方影響的民初

【概念中心】教育與考選(書院制度)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中國文化史(全)第三章第四節;

新超群中國文化史(全)P.128、138

【試題解析】南宋時,官學敗壞,加以理學屢遭官方禁抑,學者紛紛自立書院授徒,書院因而復盛。

題幹所論之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最早可能發生在宋代。

13.一本史書描述;

「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介入此次衝突,這是聯合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的軍事聯合行動,也是冷戰的最佳範例,美蘇兩強在遙遠的國度進行軍事對抗。

」這次事件是指何者?

(A)韓戰 (B)柏林危機 (C)古巴危機 (D)波灣戰爭

【概念中心】近百年世界秩序的變遷與重整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歷史篇(上)第三章第三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歷史篇(上)P.198、207、212

【試題解析】1950年北韓南侵,美國杜魯門總統以聯合國名義,出名援助南韓。

中共則派遣志願軍,協助北韓作戰。

這是二次大戰後,意識型態的冷戰最佳範例。

14.至唐為止,法律規定嫡子纔擁有財產繼承權。

至宋代,庶子也可參與財產分配。

到了明清時期,非婚生子也擁有程度不一的財產繼承權。

從家庭內部權力關係來說,上述變化反映出何種趨勢?

(A)傳統家庭觀念逐漸解體 (B)家庭成員關係趨於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漸上昇  (D)家父長權力益趨鞏固

【概念中心】宗族的形成與發展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中國文化史(全)第八章第三節;

新超群中國文化史(全)P.407

【試題解析】在傳統封建社會,家父長在家庭中居於統治地位,維護封建家長的權利,成為封建法律的特色之一。

家長的產生,是根據禮法原則而來,封建法律賦予家長在家庭內的全面權力,以財產權為例,家長擁有支配家產的絕對權利,家庭的其它成員對財產只有使用權而無處分權。

15.一位學者主張;

「以六經、孔、孟之旨,還之六經、孔、孟」。

關於這位學者的主張,以下說法何者較為適當?

(A)這是漢代今文經學,主張以微言大義,詮釋原始儒學的精義

(B)這是唐人編纂五經正義的宗旨,以恢復兩漢以來的經學傳統

(C)這是宋明時期的理學,主張直指本心,振興原始儒學的精神

(D)這是清代經學考據,主張通過經典考據,還原原始儒學真相

【概念中心】考據學的興起與發展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中國文化史(全)第四章第三節;

新超群中國文化史(全)P.188、197

【試題解析】清代考據學代表清儒對宋明理學的反動,反求於古籍。

他們一方面整理儒家經典,一方面努力從事儒家基本觀念的還原工作。

16.

組別

商品

內容

鹽、酒、火器、

布匹、五金

糖、煙草、稻米

奴隸

從1510年起的一段時間裡,下表甲、乙、丙三組「商品」是歐洲各國進行國際貿易的主軸。

如果,歐洲經由輸出、交換或生產,最後再將獲利輸入歐洲。

請問從「歐洲輸出、交換或生產、再輸入歐洲」的先後順序為何?

 

(A)甲、丙、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概念中心】地理大發現與歐洲的擴張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史(全)第六章第一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史(全)P.225、235

【試題解析】地理大發現後的一段時期,歐洲殖民帝國將歐洲鹽、火器、酒、布匹、槍枝及金屬用品運往非洲,再從非洲運奴隸到新世界(美洲)從事熱帶經濟作物種植與開挖金、銀礦,然後再將砂糖、煙草及白銀運到歐洲,形成一種三角貿易型態。

17.戰國初期,傳統社會組織解體。

魏國李悝(或李克)首倡「盡地力之教」,實施平抑米價的平糴法,以免穀賤傷農;

同時制定《法經》六篇,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

」故以盜法為《法經》首篇。

關於上述記載,下列各項解釋何者較適當?

(A)盜賊現象的普遍出現,反映出戰國時期國家權力的衰弱

(B)農民失去氏族保護,當生產失調、生計無著,成為盜賊

(C)李悝努力地維護封建秩序,因而誇大盜賊問題的嚴重性

(D)李悝盡地力之教,強迫農民生產,引起農民反對而為盜賊

【概念中心】春秋戰國的變化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歷史(上)第三章第一節;

新超群歷史(上)P..69;

大未來應考對策(歷史科)P.32、40

【試題解析】戰國初期,魏國李悝「盡地力之教」措施,實行「平糴法」的目的在於提高產量,增加政府收入、穩定農民經濟。

其所著《法經》六篇(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等)以〈盜法〉為首,主要是防範對私有財產的侵犯,以維護社會秩序。

18.某人指出;

我發現四顆行星,發現銀河系是一團星體,這是以前的天文學家未曾觀察到的。

借助於望遠鏡,清楚出現在感官前,古往今來煩擾哲學家們的爭辯,為我們看到的證據所破除。

這種說法最可能出現在哪個時期?

(A)天文學是十五世紀發展起來的,所以這是十五世紀的事

(B)科學革命是十六世紀肇端的,所以這是十六世紀的事

(C)望遠鏡是在十七世紀發明的,所以這是十七世紀的事

(D)能如此觀測行星者只有牛頓,所以這是十八世紀的事

【概念中心】科學革命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史(全)第六章第三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史(全)P.255、261

【試題解析】十七世紀一些新儀器如溫度計、氣壓計、顯微鏡、望遠鏡的發明,讓科學家能夠作更精密的觀察和實驗。

19.一個國際組織的規約中表示;

「1.會員國應依國家安全之最小需求及國際義務裁減軍備;

2.對會員國的軍事威脅視同對整體的共同威脅;

3.會員國間之爭端應交仲裁,各國亦應遵守仲裁結果。

」請問這是哪一個組織的規約?

(A)三國同盟 (B)國際聯盟 (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D)華沙公約組織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歷史篇(上)第三章第二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歷史篇(上)P.173、187

【試題解析】一次大戰結束,美國威爾遜總統倡建成立國際聯盟以共同維持世界和平。

三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公約組織皆在維護締約國的利益,及足夠軍備以禦外敵侵犯,不符合題幹論述。

20.以下哪一項最可能是歐洲中古商業組織行會所訂立的規範?

(A)「每家應提供一人為領主的草地割草兩天,他能從領主那裡每天接受三餐。

(B)「從早晨到十點是讀書時間。

十時以後到下午五時前,個人要做指派的工作。

(C)「所有的成員可以接受生活上的必需品做為勞動的報酬,但不能接受錢幣。

(D)「本團體中任何一人,工作不得早於一日之始,或晚於教堂鳴鐘之時。

【概念中心】中古西歐的封建社會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史(全)第四章第二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史(全)P.131

【試題解析】

(A)是領主與農奴之間的契約關係;

(B)是修道院的生活規範;

(C)是領主與農奴之間的規範,中古早期的西歐封建社會的農奴以封建勞役服務領主來獲得生活上的必需品與保護;

(D)中古歐洲時代,行會對成員在工作、物品價格、數量等皆有規定。

21.朝廷討論調兵征討某地的叛亂,某官員說;

「這些地方軍隊平時自行抽的稅就足以養兵,當朝廷命令他們出兵時,卻又向朝廷要糧要餉,討伐時又常藉故遲緩不前,甚至和叛賊勾結。

要動員這些軍隊必須審慎,否則只是多耗錢財而少功效。

」這位官員最可能是;

(A)漢‧周亞夫 (B)唐‧李德裕 (C)宋‧范仲淹 (D)清‧曾國藩

【概念中心】唐代藩鎮割據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歷史(上)第七章第二節;

新超群歷史(上)P.282、283

【試題解析】唐代藩鎮即節度使,原為防邊而設。

安史之亂後,為了酬庸有功將領及安撫安史降將,又大量授予節度使之職,於是節度使遍天下。

跋扈專橫的節度使擁兵自重,貢賦不納中央朝廷。

遇有亂事,中央有意徵調軍隊平亂,經常趁機勒索或與叛軍勾結。

題幹所論應屬唐代中晚期的情形,因此正確答案是(B)。

22.一個人如此批評某國;

他們有一種錯誤看法,以為各種信仰可合併為一,他們相信談論宗教的方式越多,對公眾越有利。

儘管他們犯了這種錯誤,幸好他們仍讓我們自由傳道。

這個人最可能屬於哪種宗教,而他批評的是哪個國家?

(A)猶太教徒,阿拉伯 (B)伊斯蘭教徒,印度

(C)佛教徒,美國   (D)基督教徒,中國

【概念中心】清末基督教的傳入及其影響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中國文化史(全)第七章第四節;

新超群中國文化史(全)P.331、334

【試題解析】中國數千年來一直保持多神宗教信仰。

因為多神信仰,使一切諸神在中國的信仰生活中,都可以獲得一個適當的位置,因而就呈現宗教情緒不強烈,富含宗教寬容精神的特色。

清末時期,大批傳教士來中國進行傳教工作,對中國宗教信仰也有此認識。

23.一部宗教經典指出;

「人之為善於地上,天上亦應之為善;

人之為惡於地上,天上亦應之為惡,乃其氣上通也。

」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段話反映的觀念可能出現在哪部經典中?

(A)這個說法反映出善惡二元論,應為基督教早期經典的觀點

(B)這個說法反映出天人感應論,應為東漢末道教經典的觀點

(C)這個說法反映出善惡報應的觀念,可能出自印度早期經典

(D)這個說法反映出真神造物的觀念,可能出自伊斯蘭教經典

【概念中心】漢代學術與思想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中國文化史(全)第四章第二節;

新超群中國文化史(全)P.165、174

【試題解析】戰國末年以來,儒家與陰陽家已漸混合。

到了西漢,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闡揚天人相應、陰陽災異、五德終始之說,此後盛行於兩漢。

題幹所論充分反映此天人相(感)應論。

此部宗教經典是指流行東漢末年道教的《太平經》。

24.有人認為;

「1920年代是大眾文化興起的重要開端。

」並具體指出一項新產品對大眾文化有重大影響。

請問他指的產品是;

(A)電視 (B)收音機 (C)報紙 (D)電報

【概念中心】資訊傳播媒體的發達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歷史篇(下)第五章第三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歷史篇(下)P.37、45、47

【試題解析】無線電廣播的誕生,是人類傳播活動的重大變革。

廣播成為大眾媒體約在1910年。

1920年代開始,廣播日漸普及,在傳遞新聞的功能日益強化,新聞評論的節目也應運而生,不但提供公眾娛樂,也有資訊服務的功能,可以視為大眾文化興起的重要開端。

25.右圖顯示1945年某地的人口組成比例,請問這種人口結構最

可能發生在下列哪個地區?

(A)拉丁美洲 (B)南非 (C)巴爾幹半島 (D)印度半島

【概念中心】多元文化的種族關係

新超群世界文化歷史篇(下)P.179

【試題解析】地理大發現後,歐洲白人入侵,原住民(印第安人)因被殺害、勞動過度致死,感染傳染病而亡身等因素,使原住民大量死亡、人口銳減。

在此同時,歐洲白人與非洲黑人大批湧入美洲。

歐洲白人在美洲不少人娶印第安女人為妻妾,於是出現印歐混血人種。

黑人、白人通婚情形也不少,出現黑白混血兒,結果美洲成為世界上人種混合最甚地區之一。

(B)南非地區,黑人占絕大多數,白人是少數族群;

(C)巴爾幹半島以斯拉夫族群(白種人)為主,黑種人比率極低;

(D)印度半島,以原住民居大多數,黑種人、白種人在人口結構比率應相當低。

26.課堂上同學討論導致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其中哪一位同學的發言內容較為適當?

(A)羅馬人生性保守,排斥希臘文化,未能有效吸收希臘文明養分

(B)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發生長期的戰爭,嚴重耗損羅馬既有的國力

(C)羅馬後期為排斥基督教的影響,鎮壓基督教徒,引起激烈反抗

(D)羅馬帝國的版圖擴張過於快速,無法有效管理帝國和應付外患

【概念中心】羅馬帝國的建立及其發展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世界文化史(全)第三章第二節;

新超群世界文化史(全)P.105

(A)羅馬人大量吸收希臘文化;

(B)羅馬與迦太基之間戰爭(布匿克戰爭),使羅馬擴張勢力雄霸地中海;

(C)羅馬後期對基督教已採取寬容態度,先是合法後演變成國教。

羅馬帝國滅亡原因很多,諸如軍隊變質、財經惡化、邊防軍無效防禦、外族入侵、司法、行政效率低落、政治腐敗等因素。

27.這座佛寺不祇是個宗教場所,同時也是地方金融中心,寺院借貸給農民並收取高額利息。

寺院擁有龐大的地產和大量的身分依附者,寺院長老們正和來到寺院的達官貴人們探討著深奧的佛理。

這是什麼時期的現象?

(A)這是佛教剛傳入中國的兩漢時期之特徵

(B)這是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寺院的特徵

(C)這是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下寺院的寫照

(D)這是明清時期土地財富向寺院集中的表徵

【概念中心】唐宋間的經濟發展

【命題出處】南一版教科書歷史(上)第八章第一節;

新超群歷史(上)P..309、320

【試題解析】南北朝時代因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