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学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923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撑学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支撑学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支撑学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支撑学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支撑学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支撑学科.docx

《支撑学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撑学科.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支撑学科.docx

支撑学科

 支撑学科——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情况总结

一、学科简介

基础医学学科始建于1983年,包括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等五个二级学科。

2010年初被学院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

基础医学学科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重要支撑学科,该学科大部分二级学科的研究领域与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研究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本学科承担着16个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科研任务,所承担的课程均是医学相关学科、专业重要的基础医学主干课程,也是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中)药学、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各学科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努力揭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内在规律,指导疾病的临床防治,以期促进中医、西医的优势互补、融会贯通,促进中医药研究的开拓创新。

二、建设期内任务完成情况

(一)学科覆盖面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甘肃省关于中医药研发的指导意见以及我院教学科研发展的实际,学院各学科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进一步凝练。

在兼顾其他学科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依据本学科成员的研究实际和愿望,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也由单纯基础医学方向逐步转向中西医结合方向,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三个: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生理、病理学基础研究

开展了“平喘灵冲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动物实验研究”;“芪蛭皱肺胶囊治疗实验性豚鼠肺气肿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甘肃道地药材红芪、党参等补气药及其制剂——回生饮对大鼠急性肺损伤(ARDS)肺内表面活性物质含量、血气变化、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板层体改变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探讨了甘肃省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消风除湿胶囊)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理肺化纤方防治疗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百合多糖诱导BMSC促肺纤维化组织重建的实验研究;黄芪总苷对矽肺模型大鼠肺泡巨噬细胞MMP-2、MMP-9表达的影响;红芪水提物对急性肺损伤模型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川芎嗪协同Smad3反义核酸抑制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野菊花提取物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TNF-α及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黄芪多糖对肺纤维化大鼠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平衡、NO水平的影响;单叶细辛对寒饮射肺证模型大鼠肺通气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芪蛭益肺颗粒对COPD大鼠模型SP-A表达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观察了纯中药熏蒸剂“空气抗感片”抑制空气中细菌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以及敦煌古方“紫苏煎”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等。

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方法,从分子生物学、亚细胞结构等不同水平探讨甘肃道地药材、敦煌古方、名老中医经验方防治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肺损伤等疾病的作用机制。

--[if!

supportLists]-->2、

--[endif]-->常见慢性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开展了利用基因芯片研究甘肃党参对衰老小鼠基因表达的影响;甘肃党参水提物对衰老模型小鼠脑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富硒姬松茸提取物-硒蛋白多糖处理小鼠血清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消糖优冲剂对大鼠实验性糖尿病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胃炎灵”对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血清生化及胃粘膜组织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基于“久病及肾”理论研究四神丸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炎症调控机制;久泻灵冲剂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病变氧化损伤的影响;久泻灵颗粒剂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及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肠粘膜比例损伤的比较研究;NF-κB和ICAM-1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的表达及中药干预的影响。

--[if!

supportLists]-->3、

--[endif]-->常见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开展了大黄素联合端粒酶抑制剂对白血病肿瘤干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红芪总黄酮修复DNA损伤及对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作用的基础研究;梁金菇抗肿瘤的血清药理学研究;BNIP3作为胃癌治疗靶点的可行性研究;BNIP3表达载体转染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黄芪联合放疗对胃癌miRNA表达的影响及黄芪对放疗抗瘤的增效作用研究;苦参素对胃癌细胞的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胃癌中p16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HIF-1和HIF-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贞芪酪蛋白复合物对小鼠Lewis肺癌抑制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贞芪酪蛋白肽复合物血清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分化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苦马豆素对小鼠肺癌细胞LA—795在体内外生长的抑制及其机制;当归贝母苦参丸抗瘤有效成分筛选及其对放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黄芪多糖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细胞Ki-67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锁阳对衰老模型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脾病理学变化及血清SOD、MDA、NO水平的影响。

以上研究为开发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常见肿瘤、慢性病的有效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但随着学科队伍的不断充实,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凝练和优化学科研究方向,使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使科研工作与科研人员的实际相结合,使我们有限的科研资源、能力水平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学科工作条件建设

近十年来在学院的高度重视下,本学科重点加强了教学实验室的整合和建设。

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并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实验室逐步实行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的要求,实现“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目的,1999年将原归属于二级学科教研室的实验室与教研室分离,组建成2个独立的综合性实验室——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和生命医学实验室,并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通过甘肃省高等教育委员会组织的“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被评为“合格实验室”。

2006年9月我院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际,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指导下,又将形态学实验室和生命医学实验室合并为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以“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准创建院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医学学科与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共建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科研实验室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

实验教学中心开展的“中医院校医学基础教学实验室功能整合与实验教学改革”项目于2008年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本中心于2010年获得甘肃省教科文卫工会授予“劳动先锋号”称呼,并于2011年经教育厅评审,确立为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学科队伍建设

基础医学学科包括基础医学类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等五个二级学科,学科梯队如下:

学科负责人:

路权云    学科建设指导:

邱桐   学科秘书:

王 强

学科带头人:

郑贵森  张 帆    

学术带头人:

刘丽莎   陈 彻   胡继宏

青年学术骨干:

李长天  金 戈    苏 韫    陈彦文   李能莲

        明海霞   吴建军  王雅莉  李海龙  舍雅莉   赵 鹏

学科队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5.3%;讲师1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4.7%,;现有博士学位者4人,在读博士学位者5人,博士的人数约占10.5%;具有硕士学位者25人,约占65.8%。

年龄在45岁以上的6人,约占15.8%;45岁以下的32人,约占84.2%;男性18名,占47.4%,女性20名,占52.6%。

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

以上人员中,近三年来引进博士3人,在读博士5人,新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10人,副教授由建设前的7人增加到17人,博士由无到有(4人),新增在读博士5人,新增硕士10人(见附表一;附图一、二)。

  教授和副教授一共2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5.3%;讲师1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4.7%。

 

   博士和在读博士一共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7%;硕士2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1%;学士9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2%。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1人,占总人数的28.9%;36至45岁的中年教师21人,占总人数的55.3%;46至55岁的成年教师3人,占总人数的7.9%;56岁以上的老年教师3人,占总人数的7.9%;

(四)科学研究

2007至2012年度,本学科人员获得科研立项39项,科研经费达2349万元。

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5项,厅局级11项,院级20项。

在建设前的2007至2008年二年内科研立项只有4项,年均只有2项;而2009至2012年底,本学科人员科研立项达到5项,年均近12项(见附表二;附图三)。

本学科成员(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007至2012年底共计发表科研和教学研究论文145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2篇,CSCD收录期刊43篇;国家级期刊48篇;省级期刊54篇。

2007至2008年的二年内发表的论文只有30篇,年均只有15篇;而2009至2012年四年内发表论文达到115篇,年均近28篇(见附表四;附图四)。

鉴定课题14项,本学科人员参与的获奖课题27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教育厅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皇甫谧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甘肃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见附表六、七)。

在2010年学院召开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会上获得二等奖1项;2011年在学院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交流获得一等奖一项。

在2012年甘肃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基础医学学科教师荣获理科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荣获由甘肃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省政府国有资产委员会联合授予的“甘肃省技术标兵”荣誉称号。

在2012年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取得理科组第三名的好成绩。

博士单位立项建设以来科研立项有了明显增加,但从项目层次级别来看,院级的和厅局级的比较多,而省级及国家级的课题偏少。

从发展趋势来看,院级的在逐年减少,而厅局级的有所增加,尤其是国家级的从无到有,2012年拿到三项。

博士单位立项建设以来发表的论文有了明显增加,尤其是论文的质量和水品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近三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以国家级及国家级核心期刊为主,省级期刊发表的论文逐年有所减少。

综上所述,博士单位立项建设以来本学科科研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1、科研立项由建设前的年均2项增加到建设后的年均12项;

2、科研经费由建设前的年均2.4万元增加到建设后的年均781.4万元。

3、发表的论文由建设前的年均15篇增加到建设后的年均28篇。

4、教改立项数由建设前的年均1项增加到建设后的年均3项。

5、鉴定课题由建设前的3项增加到建设后的11项。

6、获得各类奖项由建设前的5项增加到建设后的22项。

7、本学科人员主编或参编论著(教材)由建设前的年均3部,增加到建设后的年均6部。

(五)教学与人才培养

2007年以来本学科人员主编或参编论著(教材)28部(见附表五)。

教改立项11项(见附表三),学科人员参与获得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免疫学》,院级优秀课程2门;本学科能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基础医学理论授课有将近20门;实验教学中心承担我院16个专业3个层次的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任务和部分科研实验工作,承担的实验教学覆盖面广。

承担的实验课程包括:

正常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用生物学、医学遗传病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中药学、实验针灸学、西医诊断学基础、方剂学等22门实验课程。

平均每年承担教学任务为17万至18万人学时数。

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场所,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

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各类社会活动,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新条件下学校发展的实际,同时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规范有序地做好我院实验室开放工作,根据《甘肃中医学院实验教学管理暂行规定》,在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室开放,并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

本实验室开放面大,开放执行良好。

如人体解剖标本馆1999年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指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人体解剖标本馆及实验室开放近20年来,总共接受学生人数约6万--10万人次。

覆盖面涉及我院所有入学新生以及在校各年级学生;同时面向兰州市初中生、高中生开放。

其他各功能实验室为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和我院的硕士研究生、中药本科专业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和毕业论文提供实验平台并提供适当的实验技术指导。

建设现代生物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中医院校“宏微并举”的实验教学模式,推动中西医学结合教育,加强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创建实验考核新体系,改变单纯以实验报告为考核依据,加强实验各环节量化综合考核。

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报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参与完成“强化解剖学实验教学、建立人体标本馆”、“基础医学教学实验室功能性整合及运行体系的建立”、“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建立解剖学网络图库”、“机能教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及考核体系的建立”等20余项教学研究项目。

实验中心技术人员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自制实验教学人体标本和动物标本,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增强了教师整体素质。

(六)学术交流

近两年来先后选派2位教师到山东大学进修学习1年;1位教师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半年;1位教师赴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半年;一位老师被确定为2010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出国留学人员;先后有10多人次参加高校教师培训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或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通过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科成员的学术水平,改善了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今后能够多出科研成果,提高学科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七)学科工作条件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2630m2,其中学生实验室28间,共1960m2;实验教学辅助用房670m2。

中心下设5个功能实验室和1个解剖标本馆(人体解剖实验室、显微形态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生物与生物化学实验室和解剖标本馆)。

近十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经费,加大基础实验室的投资力度,使实验中心在实验仪器的先进性、实验内容的合理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实验仪器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实验环境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实验教学用仪器设备比较先进,种类齐全。

200元以上仪器设备共1990多台件,总价值410余万元;近期学科新购文件柜1组,笔记本电脑1台,购置投影仪一台。

2012年投入近50万元,为实验教学中心安装20台(套)多媒体白板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硬件设施。

各类仪器设备运行良好。

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5%,管理制度健全。

在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近两年学院又筹措大量资金,在科技处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基础医学学科会同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共同筹建了重点学科科研实验室及实验平台,具体内容包括:

1 蛋白质组学实验室

1.1建设目标

围绕我院重点学科建设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建立研究重要蛋白质功能的关键技术平台,改善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的研究条件和开发能力,为我院的生物技术产业做技术支持和提供开发研究基地。

力争建成的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的研究条件达到省内一流水平,研究工作水平在相关领域上一个新台阶,带动甘肃省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的技术平台,促进技术创新,开发出多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诊断试剂或药物,成为甘肃省生物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基地。

1.2建设依据

  蛋白质组学可以让我们对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基因水平检测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在蛋白质水平分析健康及病变组织不同水平的基因表达,对于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二者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后者更为重要。

   药物作用的靶标多为蛋白质。

如何发现更多的药物作用的靶蛋白是药品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

蛋白质组研究能发现那些在健康人组织细胞中正常表达或不存在,而在患者组织细胞中异常表达或出现的蛋白质,为药品开发提供新的药物靶标,或新的生物标记,还能发现与药物毒性相关的蛋白质,用于预报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减少到临床试验阶段才发现该药物的副作用所造成的中间阶段的损耗,为药物开发提供帮助。

    蛋白质组学正日渐走向成熟。

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充分应用蛋白质组学已取得的发展成果也必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2 动物机能学实验室

2.1建设目标

系统性构建心、肺、脑功能相关机能学检测平台。

包括配置生物信号系统、肺功能检测仪、脑功能系统等,从系统、器官等多层次理解深入探讨中医药对集体系统性机能变化特点。

如脑功能检测平台可以与学习记忆、脑衰老和脑疾病等相关的动物模型为对象,运用基因工程、电生理学、分子神经生物学和化学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研究脑的功能,包括其在大脑发育、大脑可塑性及脑神经变性疾病中所行使的功能,从分子水平揭示大脑活动和大脑衰老相关基因的调控特性与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天然产物药物筛选方法,为研究开发新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由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优秀人才组成的科研队伍,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2.2建设依据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肺功能检测仪、脑功能系统等心、肺、脑功能相关机能学检测平台在国内外技术已十分成熟,设备成套性好,已成为药效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有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个学科理论支持。

3 基因组学实验室

3.1建设目标

   建设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能进行常规的分子生物实验,能满足我院科研和博士点授予单位建设的需要。

3.2建设依据

  参考省内外重点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情况,我院新建设的实验室,在硬件设施上能达到省级或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水平。

基于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和我院科研的实际情况,目前急需建设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目的是提升本学科和我院的科研层次,提高我院科研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加我院新药研发的能力,开拓我院在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深度和广度。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已经申请到的课题,大都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

在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中,也正在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同时拥有一批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探索的科研人才,在实验室建成以后,能进行技术支撑。

 

(二)主要建设内容

1 蛋白质组学实验平台 

围绕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重点开展微量蛋白质鉴定分析;肽段氨基酸序列分析;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磷酸化与糖基化等);蛋白种类鉴别、多肽、多糖、核糖核苷酸和高分子聚合物及小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测定;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研究,肽质量指纹谱测试;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电泳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等工作。

2 动物机能学实验室平台

2.1 心功能检测平台

心功能检测是机能学实验室着力搭建的三个平台之一。

该平台是在传统心脏生理学研究手段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实验技术平台,可揭示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凋亡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直接反映左心室内压力、心肌收缩力和血液流变学等的变化,以更直接准确的反映心功能改变。

设备支持: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植入式生理信号遥测系统、BP-6动物无创血压测量系统、动物超微心室心电图电生理导管、激光多普勒微血流测量系统、带压力及流量传感器的动物心导管-Scisense导管、动物心电图记录及解析、离体心脏灌流系统、膜片钳系统。

2.2 肺功能检测平台

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胸肺疾病和呼吸生理的重要检查内容,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外科、麻醉科、儿科、流行病学、潜水及航天医学等领域。

近年来肺功能检查技术和临床应用有了较大的发展,临床应用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敦煌古方防治肺系疾病的作用机制在国内尚属空白,因此我们围绕此开展主要以研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等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为方向的实验研究。

设备支持:

肺功能测试仪、HX-300S动物呼吸机、呼吸疾病动物模型(MassDosing系统)。

2.3脑功能检测平台

脑功能检测主要包括运用DNA芯片、定量RT-PCR等技术,通过检测不同动物模型大脑内基因的差异表达,探索大脑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学习与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过程、脑衰老以及脑疾病发生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同时可利用现代提取纯化技术,从中药中提取和分离天然化合物,建立一个庞大的天然化合物库。

根据不同基因药靶的特性,建立高效、高灵敏度的药物筛选方法。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免疫学、细胞和组织化学、神经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反复论证、筛选目标基因,发现有重要医学价值的基因药靶。

还可运用双向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HPLC等技术,研究不同动物模型大脑内蛋白质的表达、活性及功能。

研究和发展新型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开发出新一代蛋白质芯片技术,深入开展功能蛋白组学研究。

为此需购置基因芯片仪、实时定量RT-PCR仪、高通量药物筛选仪、全自动化合物快速分离纯化仪、扫描荧光及液体转移工作站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制备型和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为建设高水平的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打好硬件方面的基础。

设备支持:

脑神经细胞电生理测量系统、DW-5脑定位仪、小动物颅内微量给药系统。

3基因组学实验室

3.1 基础辅助设施平台----细胞培养

  生命现象的揭示必须经历整体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由于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药物的研发必须从细胞开始。

在细胞水平有作用的药物,才能应用于组织水平和活体动物实验,所以细胞培养是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的基本需要。

3.2 基因操作和检测平台

基因检测平台,可以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和药物的作用。

特别是中药,由于中药理论和中药作用的复杂性,就必须从多位点、多基因的角度来阐释中药的作用。

基因芯片技术就是为中药的深入研究量身定做的技术平台。

(八)管理工作

学科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有关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及学院制定的《甘肃中医学院院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甘肃中医学院院级重点学科带头人遴选及管理办法(试行)》、《甘肃中医学院院级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甘肃中医学院院级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合同书》、《甘肃中医学院院级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甘肃中医学院院级重点学科自查提纲》等各项规定,进一步加强学科的科学管理,加强考核,全面提高本学科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水平。

鼓励学科成员积极参与学科活动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学科成员多出成果,并能将成果及时汇总统计。

学科还根据学院有关要求,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认真学习相关文件,要求广大师生树立诚信意识,弘扬求实学风,坚守学术诚信。

学科内部管理机构基本健全,档案资料管理基本规范。

三、建设过程中对授权一级学科的支撑情况

1、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1)基础理论和内容的支撑作用 本学科所属二级学科主要从微观到宏观,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生命的本质以及其活动规律,广大学生只有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内容,才能为后期的临床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础条件的支撑作用 加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