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小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716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魔小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神魔小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神魔小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神魔小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神魔小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魔小说.docx

《神魔小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魔小说.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魔小说.docx

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

前言

2015年12月24日,我们截稿之时,我们满怀着激动的心情,把我们组所负责的神魔小说讲课任务圆满完成,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们收获巨大,在此首先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所有人。

今年我们大四,这节明清小说鉴赏课是大四上学期的课程,对于我们文学院的专业而言还是至关重要的一门课。

本节课的任教老师是张国培老师,在此对老师的辛勤耕耘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份辛苦,一分收获!

”明清小说这门课即将结束,我们组领到的任务是神魔小说。

其实,我们接到任务到完成任务的准备时间相比较第一批的同学还是比较宽裕。

我们为了能够比较好的完成任务,开始的时候做了充分的参考。

向班里的前三组同学们参考他们的小组计划,综合分析之后,我们模仿了第三组的计划书,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适度改进来与我们组的任务更好的衔接。

计划书做好后距离讲课时间只剩下七天时间,组员们都意识到这一点,对任务非常重视,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稿件,可喜可贺。

以下是我们小组的任务分工:

一、神魔小说简介(陈文惠)

二、代表作分析西游记

1、简介(王鸿儒)

2、师徒四人形象介绍(丁玲凤)

3、典型妖魔形象介绍(叶艳菊)

4、典型神仙形象介绍(靳开栋)

5、典型佛的形象介绍(张东栋)

6、现代影视剧改编,(张春杰)

三、神魔小说的未来神魔小说的神魔色彩(李超)(组长)

在此,我们对每一位为之付出努力的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希望我们整理的神魔小说资料对未来学习者有一定的启发。

由于时间仓促,差错在所难免。

欢迎批评指正。

 

目录

一、神魔小说简介(陈文惠)5

(一)中国神魔小说概述5

(二)神魔小说代表作品概述5

(三)心得体会6

二、代表作《西游记》7

(一)简介(王鸿儒)7

1、时代背景7

2、作者7

3、故事7

4、心得体会8

(二)师徒四人形象分析(丁玲凤)8

1、唐僧形象分析8

2、孙悟空形象分析10

3、猪八戒形象分析11

4、沙僧形象分析13

5、心得体会15

(三)典型妖魔形象介绍(叶艳菊)15

1、典型妖魔形象概述15

2、妖魔的动物性特征16

3、妖魔的人性化特征16

4、独具特色的“女妖精”形象17

5、妖魔形象的深层含义18

6、心得体会18

(四)典型神仙形象介绍(靳开栋)18

1、《西游记》中典型神仙形象概述18

2、太上老君19

3、玉皇大帝20

4、心得体会20

(五)典型佛的形象介绍(张东栋)21

1、如来佛祖21

(1)法力无边、全知全能21

(2)崇尚权力、爱慕虚荣21

(3)包庇下属、贪恋钱财21

2、观世音菩萨21

(1)慧眼识才,知人善任22

(2)大慈大悲、救苦救难22

3、心得体会22

(六)现代影视剧改编,(张春杰)22

1、文学成就22

2、社会影响22

3、衍生作品(小说、戏剧、歌舞、剧舞、台剧、杂技剧)23

4、影视剧改编(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24

5、个人心得26

三、从对神话小说的继承看神魔小说的普世价值(李超)27

(一)起源:

原型说27

1、神话原型人物27

2、神话模式“神魔之争”27

3、神话情节“异国异事”28

(二)继承和创新:

二元对立说28

1、神话思维方式:

“二元对立”28

2、神话小说思维方式:

幻想和想象28

3、神话冲突模式:

神魔二元争斗。

28

4、神魔小说特色:

“神”与“魔”身份之间的互换29

5、“再生型神话”29

(三)革命:

批判现实性29

1、批判现实性的幻化笔法29

2、神魔小说对神话的突破29

(1)融入了作者的思想风格和时代观念30

(2)把神话人物“人化”30

3、神魔小说代表着我国神话的一次划时代的转型。

30

(四)神魔小说的普世价值30

(五)心得体会31

1、神魔小说的批判性31

2、神魔小说的魔幻性31

3、神魔小说的民族性31

4、神魔小说的创新性31

四、组长总结和点评31

 

一、神魔小说简介(陈文惠)

(一)中国神魔小说概述

中国神魔小说来源于鲁迅的提法,该类小说在明清时期较为兴盛。

但虽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优秀作品,在避讳宣传“怪,力,乱,神”的中国古代,该流派小说的作者或者湮灭,或者不知真名,或者作品被禁止。

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

不少文人或依历史事件,或依流行的神怪故事,写了大量名著。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他说:

“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后来,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又进一步指出:

“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

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白莲教,单不过是含糊的彼此之争,我就总结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又称神怪小说、神话小说。

神魔小说者,多言“怪力乱神”,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

它是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

它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

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的、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神怪小说虽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优秀作品,但在避讳宣传“怪,力,乱,神”的中国古代,该流派小说的作者或者湮灭,或者不知真名,或者作品被禁止。

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

在中国小说发展的历程中,神魔现象与小说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神魔小说,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显然受到宗教的影响。

神话传说拓宽了人的想象力,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各种神异现象的兴趣,人们似乎比较相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伴随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尤其在明中叶以后,社会上谈妖说怪之风盛行,其中的优秀之作,曲折反映现实生活——《中国大百科全书》。

而一提到明之神魔小说,我们就想到了《西游记》、《平妖传》等尤其是《西游记》代表了神魔小说的最高成就《西游记》。

(二)神魔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西游记》不但是神魔小说中最有名的,也是中国小说甚至中国文学、中国经史子集所有著作中知名度最大的著作,可谓妇孺皆知。

《封神演义》受《西游记》、《三国演义》影响,(杨戬斗袁洪、黄飞虎过五关)在神魔小说中影响力仅次于《西游记》。

《野叟曝言》在当时被称作“第一奇书”,但在今日无甚影响。

《封神演义》以商周易代为历史背景,写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顺应天意民心而讨伐之,天上的神仙也分成二派,支持武王的为阐教,支持纣王的为截教。

最后纣王自焚,姜子牙将双方战死的重要人物一一封神。

按商周之际的历史,悠渺难考,《封神演义》所写尤多荒诞无稽之谈,所以它不可理解为一般的历史演义,只能视为一种发扬想象的神怪书。

当然,小说中也运用了一定的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这种观念是封建时代中最基本和一般化的。

其要点是拥戴明君的“仁政”,反对昏君的残暴统治;既歌颂忠君的精神(那怕所“忠”的是暴君),也歌颂在“天数”的前提下的反暴君斗争。

后者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封建道德传统中却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所以到最后敌对的双方人物都可以成神。

不过,应该说反暴君是全书的核心。

小说中对纣王的刚愎自用和残酷昏庸的描写,与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现实政治的普遍不满,在潜在的心理上恐怕也是有一定关联的。

这部小说较能吸引人的地方,是写神怪大战时,表现出奇特的想象。

他们或具千里眼,或具顺风耳,或能肉翅飞行,或能随意土遁,或有七十二变,又各有各的法宝相助,显得光怪陆离,幻奇无比,从中可以感受到明代文化的浪漫色彩和活跃气质。

只是作者的才华颇为有限,在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加工不够精细,所写的神怪性格单一,不像《西游记》中的神魔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性,故事情节也过多雷同,所以文学价值不高。

其中写得最好的是哪吒的故事。

哪吒即佛教中的护法神“那吒”,后演变为道教的神,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已有他的神奇事迹。

《封神演义》在此基础上扩展,写他大闹龙宫、剔骨还父,后以莲花为化身。

这一神话人物颇近于孙悟空,反映着民众心理中的反抗意识,而作为一个儿童的形象,又别具可爱之处。

《镜花缘》为嘉庆李汝珍在海州(今连云港市)所作,受《山海经》、《红楼梦》影响颇大,内容不仅光怪陆离,且充满才华,乃千古奇作。

《镜花缘》清代李汝珍所作的长篇小说。

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

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三)心得体会

通过对神魔小说材料的搜集整理,让我对神魔小说这一古典小说的题裁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把握。

尤其是我讲的那一部分:

神魔小说的简介,包括对神魔小说总的概括、发展历程、代表作等的资料搜集,让我对神魔小说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

搜集资料时翻阅了许多书籍,查找了一些知名论文,学会了从多方搜集材料,综合全面考虑问题

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完成一项工作。

从知道要讲神魔小说起,便和大家不断分析讨论怎样把这个课讲好。

既要让大家对神魔小说有个整体认识,又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限制,所以在选题和任务分配上和组长以及组里的其他成员做了许多沟通,最终敲定了一个令大家都比较满意的方案,大家都积极的准备自己要讲的知识,并帮助搜集一些资料,书面材料完成后大家又统一排练试讲,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项工作。

这次讲课锻炼了我上台讲话的勇气,以前总是害怕众人面前说话,心里十分紧张,但通过这次讲神魔小说的多次试讲,我发现自己可以从容面对大家讲话了,并且深刻体验到分享知识的快乐

总之,通过这次讲课,我受益颇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锻炼的机会。

二、代表作《西游记》

(一)简介(王鸿儒)

1、时代背景

作者生活在明代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

明代中后期社会混乱,政治上阶级矛盾激化,党派争斗日益尖锐,吏治腐败,有志之士不能怀才而遇。

经济上,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市民意识勃兴。

人们在商业经济的冲击下,追求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都发生了变化。

利欲横流,金钱至上,一时间甚喧尘土。

文化上,心学的兴起,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扬人的主体意识,李贽心学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尊重人的天性,力求人的自我价值的承认。

程朱理学遭到猛烈地抨击,传统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受到冲击。

2、作者

西游记的最后写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清初刊刻的《西游证道书》始提出为元代道士丘处机所做,以后的刻本多相沿用,直到今日还有学者重提此说,但一般认为此说是因丘处机的弟子所撰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想混的结果。

清代乾隆年间,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首先提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当时得到淮安乡人的响应,但是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直到20世纪20年代,经过鲁迅和胡适等人的认定,《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说法几乎成了定论。

至今虽有不同说法,但是没有实力的证据。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人。

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忠臣。

自幼聪慧,少年时便以文名冠乡里;步入青年的他依旧放荡不羁,轻视傲物;在他20岁时与同乡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嘉靖十年,获得科举生员资格,但是科举落名;第二年春,他的父亲病逝,在嘉靖十三年仍然没有高中;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屡试不中,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

嘉靖十三年,接任河南新野知县;嘉靖三十五年,由于母老家贫,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嘉靖三十七年,因受人诬告,辞官而去,晚年以卖文为生,贫死家中。

3、故事

小说的故事采用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玄奘取经是唐代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贞观三年,他为追求佛家真义,前往天竺,历经百余国,费时17载,取回大小乘经伦律57部。

归国后,他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大致勾画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而且书中出现了猴行者形象,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代定型。

作为文学作品,猪八戒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做的杂剧《西游记》中在此剧中,深沙神也改为沙和尚。

小说的构架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孙悟空大闹天宫。

二、被压于五行山下。

三、西行取经修成正果。

这实际上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

小说的主要篇幅写的是孙悟空从唐僧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

这八十一难有不少是模式相同的,前后很难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因而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

这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妖魔与险阻都是修心过程中障碍的象征。

小说描写八十一难的磨练,无非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

但是在具体描写孙悟空历尽艰险、横扫群魔时的所作所为,使一个个形象有血有肉的形象凸显,而这些形象中,孙悟空尤为鲜明的饱含了作者的理想和时代精神。

4、心得体会

从这次的学习中,我最深的感觉就是你所看到的并不止你看到的那么简单,我们要看到那些深层次的含义,《西游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神魔小说,还是一个讽刺现实的小说,那些变化莫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生活的哲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

那富丽堂皇的的天宫,就像人间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等级森严,昏庸无能的仙卿,使人想起当朝的百官,扫荡横行霸道、凶残暴虐的妖魔,寓意铲除社会恶势力的愿望;歌颂升天入地、无拘无束的生活,也寄托着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

在《西游记》中,还有的戏谑文字实际上是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

神圣的天帝佛祖,凶恶的妖魔鬼怪,一经调侃,耶输之后,就淡化了头上的光环,和头上狰狞的面目。

与凡人之间缩短了距离,甚至与凡人一样滑稽可笑。

《西游记》给人以真实,亲切,很重要就是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生活,多色调的去刻画其复杂的性。

比如猴子身上也有凡人的弱点,言谈之中的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商人行话,但他作为一个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作者让他超越了凡人的感官欲望。

他的弱点是一般气质性的,而不是出于个人感官的的贪求。

(二)师徒四人形象分析(丁玲凤)

1、唐僧形象分析

(1)圣僧篇

①佛法高深、信念坚定

第十二回——贞观十三年,陈玄奘大阐法师集聚了一千二百名高僧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

第十二回——当唐僧受旨上西天拜佛取经时说了这一段话:

“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到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震惊,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正是因为这种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信念,唐僧才能把涉险山恶水,经受各种艰巨的考验。

②不近女色,严持佛法

第二十三回——师徒四人来到一家妇人家借宿,那夫人是名寡妇,有三位美若天仙的女儿。

寡妇欲招唐僧为婿。

唐僧听了装聋作哑,寂然不答,拒绝了寡妇。

第五十四回——到了西凉国(女儿国),西凉国女王听说唐僧丰姿英俊,便想与他成亲,唐僧当国王,自己则当王后。

唐僧拒绝了美丽温柔的女王,即使西凉国的王位也不能使他动摇。

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一一通过了最难的美人关,正说明了唐僧的确是一位有着虔诚信念的圣洁信徒。

③心地善良,知恩图报

唐僧自小就心地善良,“宁死也绝不敢行凶”,“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第五十六回——悟空挥舞金箍棒打死了多人,还割下老翁儿子的人头。

唐僧又惊又怒,怪悟空不念杨老翁的恩情,全无善心。

唐僧把紧箍咒念了十余遍,然后赶走了悟空。

第十三回——唐僧带领的两名从者在取经的路上被老虎精、熊精、和野牛精吃掉了。

唐僧在山岭间奔跑,四周布满了毒虫妖兽。

在危难之际,一位骁勇异常的猎户救了唐僧。

当猎户得知唐僧就是大唐的高僧时,请他到家里做客,热情款待。

唐僧为了感谢他,为刘太保的亡父念经超度。

④学识渊博,知书达理

第六十四回——师徒四人行至荆棘岭,坐在古庙前休息。

一阵阴风吹过,唐僧被掳走了。

他被带到“木仙庵”,那里有四个老者,他们是十八公(松树精)、孤直公(柏树精)、凌空子(桧树精)和拂云叟(竹精)。

四位老者对唐僧以礼相待,谦虚地向他请教禅法。

唐僧:

禅心似月迥无尘

十八公:

诗兴如天青更新

孤直公:

好句漫裁抟锦绣

凌空子:

佳文不点唾奇珍

拂云叟:

六朝一洗繁华尽,四始重删雅颂分

唐僧: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从唐僧与四位老者的对话,不难看得出唐僧对答如流,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2)凡夫俗子篇

①胆小怕事、懦弱无能

唐僧非常害怕听到或是遇到妖怪。

第十四回、第二十回:

唐僧一听到妖怪就大惊失色,坐不安稳,吓得滚下马鞍,大念“阿弥陀佛”。

见到青面獠牙的妖怪,他就惊呼“我命休矣”;一旦被妖怪捉住,便一口一个“大王饶命”,全无男子汉气概,连猪八戒都说他:

“师傅老大不济事”。

唐僧虽佛法高深,但始终没有像孙悟空般的一身武功,没有谋生能力。

唐僧可以顺利取得西经,多归功于他那三位好徒弟——孙悟空、八戒、沙僧。

②没有主见

唐僧在《西游记》里的角色是一个优柔寡断、不能自己拿定主意的人物。

第五十回:

唐僧师徒冒着严寒来到险峻的山岭,唐僧饥渴难耐,命悟空去化缘。

悟空离开离开前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一个圈儿,嘱咐唐僧千万不可出圈外,只要在圈内,妖魔鬼怪就不敢靠近了。

悟空走后,八戒自作聪明地说:

“傻坐在这儿不是等着喂妖怪嘛!

不如继续往前走。

”然后唐僧便走出圈外,被妖怪抓走了。

唐僧没有主见,便随了八戒。

在这情节中,正因唐僧的没主见再加上八戒的挑唆而导致了自己又被妖精捉走的。

③迂腐固执、是非不分

唐僧肉眼凡胎,分辨不了人或是妖,有时常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唐僧常不分青红皂白,不查明真相就处罚人。

唐僧只相信自己,信赖自己的慈悲心,经常把妖魔误做善人。

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利用悟空去巡山的机会,先后化身成上山送斋的村姑与朝山进香的老妪,以骗取唐僧和八戒的信赖,但两次均为悟空识破,将她的化身打死。

唐僧责怪悟空有悖佛门戒律,不该伤害人命。

白骨精连续两次未能得逞,继而化为老丈,悟空一再提醒师父勿为妖怪所惑,但唐僧恪守“慈悲为怀”的佛家信条,坚决不准悟空对老丈行凶,并念起紧箍咒以保护老丈。

悟空忍住剧痛,将老丈打下深涧。

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不该姑息悟空。

唐僧怒下贬书,悟空含冤返回花果山。

唐僧常常相信猪八戒的谗言而不信悟空的判断,并且多次赶离悟空。

唐僧多次不听取悟空的劝告而导致自己被妖怪捉去。

虽然经过多次的教训,唐僧依然会经常怀疑悟空判断妖精的能力。

④健忘

唐僧是一位虔诚的信徒。

但是,有时候他因顾及取经的路程和时间以及在途中的苦难使他忘却了曾经对他人许下的承诺。

第九十九回——唐僧四徒拿到真经后,他们还差一难就可以完成了任务,回归东土。

他们回到了通天河的岸边,忽然河中爬出一个老鼋。

唐僧认出来曾由老鼋驮过岸的。

这老鼋又驮上唐僧师徒向岸边游去,边游边问唐僧:

“当年我求你向如来佛祖打听我何时能得人身,不知结果如何?

”唐僧这才想起此事,一时无言以对。

2、孙悟空形象分析

①神通广大、聪明机智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石猴。

五官具备,四肢皆全。

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由此可想见孙悟空乃是聚天地灵气孕育而生的一只石猴,自然无父无母,随后孙悟空也曾历尽艰辛辛苦求学,于菩提祖师处习得本事。

求学的坚毅和勤勉,加上自身的聪慧悟性,让他成功地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了一身近乎无敌于天下的本领。

②藐视皇权、敢于反抗

孙悟空敢于斗争,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

在大闹天宫时,他不承认天之独尊,表现了对权威的最大不敬。

在玉皇大帝面前,他也只是“唱个大喏”,答应一声“老孙便是”。

他偷蟠桃,盗玉酒,窃仙丹,并假传圣旨愚弄赤脚大仙,把个堂堂天国闹得不亦乐乎。

从八卦炉中逃出之后,他一条金箍棒“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并且公然声称: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他对皇权的藐视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

在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若稍有佛逆就嚷着“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

”有时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

“若有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

”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默认他“犯上”的要挟。

有时对佛祖、观音也常常出言不逊,对慈悲的观音菩萨,孙悟空敢骂他“惫懒”,咒骂她“该她一世无夫!

③积极乐观、勇敢无畏

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正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突出持点。

悟空与妖魔的斗争有时也常处于下风;有时是师父、师弟被妖怪摄去;有时是被妖怪夺走了金箍捧以致“叫化子没蛇弄”;有时甚至是自已遇到生命危险。

如在小雷音寺被关在妖怪的金铙中险些闷死;在火云洞被红孩儿的三味真火熏得晕厥;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在火焰山三调芭焦扇等情节都充分体现了悟空遇到困难从不气馁、从不服输、依然抖擞精神,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从不象唐僧那样,一听到有妖怪,就“坐个雕鞍不稳,扑的跌下马来,挣挫不动,打了一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也不象猪八戒那样爱说丧气话。

④是非分明、嫉恶如仇

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取经途中,悟空的叛逆、反抗性格得到发展,升华为同一切妖魔鬼怪斗争的战斗精神,他有胆、有才、有识。

唯其有胆,他敢于斗争;唯其有才,他善于斗争;唯其有识,他能明辨是非。

为自己的理想而斗争。

他的胆量是超人的,“别人胆大是身包胆”,他的胆大却是“胆包身”。

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任何刀山火海,隐洞暗穴,他都是视若等闲。

他除妖要么是因为妖怪阻碍了取经事业,要么是因其危害百姓,悟空就“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所以他与妖怪的斗争是正义的,也是生动、积极的。

3、猪八戒形象分析

①贪吃,却“贪”而不挑

猪八戒贪吃,可以说饥不择食。

书中第十八回,借高太公说出他“食肠却又甚大:

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

喜得还吃素。

”的特点;书中第二十四回写了他垂涎三尺囫囵吞下人参果后不知滋味却还想吃的馋相;书中第四十七回因吃得多被陈家庄的仆人称之为“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有溜”;……对八戒最有吸引力的字眼就是“斋”、“饭”这些字眼。

西梁女王教取御米三斤,八戒听说个“饭”字,便接了捎在包袱之间,也不嫌沉重,数次被孙悟空以有好吃的为诱惑骗去帮其办事,受到戏耍和捉弄。

可以说,猪八戒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在乎有无美味佳肴。

②贪睡,却“贪”不择地

猪八戒贪睡,如书中第二十八回,在黑松林化斋的路上,他寻思,“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信我走了这许多路。

……也罢,也罢,且往这草科里睡睡。

”丝毫不考虑焦急的师父。

书中三十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