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901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docx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docx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在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文化。

有意或是刻意的模仿,不知不觉间对中华传承5000年的文化有着一种鄙夷与抵触。

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来看,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逐渐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拥抱西方、对西方亦步亦趋的追随过程。

因此,五四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酵过程。

在晚清之前,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儒学作为道统始终是为政治(政统)服务的,也就是说,道统与政统是相互依存的。

随着清王朝的坍塌,“这种崩溃导致了文化—道德秩序的解体,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各个方面都失去了信任,它使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这种感性认识:

中国的传统社会和文化应该作为一个有机式整体而予以全部拒斥”。

儒学道统的危机并不仅仅是由王权的坍塌所导致的,西学对儒学的冲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西学的引入与传播加剧人们对儒学道统的质疑。

因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与传统文化斗争的集中表现,从“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发展到了“救亡压倒启蒙”,进而启蒙成为未竟之业。

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又经历了文革等数次冲击,在亦步亦趋中逐渐的走向了舞台的后面。

可是以下的历史不能否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很早很早就已经吸引了西方的传教士、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旅行家以及商人等等这些社会的精英分子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广泛的注意,并且通过他们又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文化在16到18世纪,通过有些著名的外籍人士,如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德国人汤若望(1592-1666)、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等一大批传教士的著作和他们的活动,在当时欧洲实际上掀起了一场实实在在的“中国热”。

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先行者——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他是1582年来华的,在华10年。

在华期间,他苦心钻研儒学,并且大量地著书,向西方介绍儒家的思想。

他曾经将中国的“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本国,有一段记述说:

“国人读而悦之”,就是他本国的同胞读了之后,非常地喜欢这本书。

我们也不要轻看一本书在一个国家的传播。

我们现在中国是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们现在社会主义怎么来的?

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了。

马克思本人没有到过中国,恩格斯也没有到过中国,列宁还没有到过中国,那么就是靠书籍的传播,中国获得了马克思主义。

在这之前,在这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100多年,使我们现在成为世界上唯一建成的社会主义的大国,现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有五个,我们是唯一的大国,那么并不是其他的力量来导致的,没有外国人用飞机大炮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中国来,也没有任何人到中国来办共产党、办革命党,而是就是通过书籍的传播,中国有这么样翻天覆地、几千年没有过的翻天覆地的一个大变化,所以书籍的传播不能小看。

利玛窦又著了一本书叫《基督教传入中国史》,向欧洲详细介绍了儒家思想,有学者曾经指出:

这本书对“欧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及生活方面的影响,或许要超过17世纪其他任何的史学著作”。

我们的《诗经》是“五经”之首了,尤其受到传教士的青睐,曾经出现过众多的译本。

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1623-1693),他主持翻译、编写的《中国贤哲孔子》,这本书在西方的反响也比较大。

该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孔子传》等几个部分,向西方全面地介绍了孔子这位贤哲的思想。

这本书极其推崇孔子,称他是“道德及政治哲学上的最博学的大师和先知”。

那么在西方,被称为“先知”的有耶稣、穆罕默德,中国的孔子也被他称为“先知”,而且还称为在“道德及政治哲学上的最博学的大师和先知”。

我们的《易经》也由一个法国人叫雷孝思(1663-1738)的人,他译了一本书,名叫《中国最古之书易经》。

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他把《论语》、《孟子》等书译成了德文。

意大利人殷铎泽(1625-1696),他研究拉丁文,把《大学》译成一本书,起名叫《中国的智慧》。

传教士们的这些著件,特别是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哲学思想,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启迪了欧洲的思想界。

有的学者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的影响,就很难想象法国的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将如何会产生。

启蒙思想家他们所崇尚的“理性”和“自然规则”这些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也正是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欧洲的启蒙运动的领袖,构筑了自己的理性王国,作为他们批判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而哲学家呢,他从中提炼有益的思想滋养,以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东方的文化、中国的精神,在欧洲成为瓦解西欧中世纪城堡的一个重要因素。

启蒙思想家蒙田记下了他在阅读中国印刷著作,用手抚摸着那些细腻的纸张时候的那种欣喜之情。

伏尔泰曾经以传教士的著作为素材,他撰写了具有反封建思想的《风俗论》。

他还根据传教士的著作中所提到的中国古史纪年里的《易经》,他用这个古史纪的《易经》来反对《圣经》的权威。

被称为“德国哲学之父”的莱布尼茨(1646-1716),此人也是哲学家,又是历史学家。

他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是他通过来华的传教士了解了中国,并且积累了有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宗教、中国文化科学及习俗等方面的非常丰富的资料,他从而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他并且把其中的一部分编辑成《中国近事》出版。

同时,他还和来华传教士频繁通信,像现在我们有些在海外的我们的同胞,家人不少人经常和他们通信一样的。

他当时呢,也通过信件来询问并探讨他感兴趣的一切问题。

比如他曾与传教士白晋在通信中通过对《易经》的讨论,发现《易经》中间的阴阳变化和他自己发明的“二进制”的数学原理非常地契合。

我这个说法是个比较保守的说法了,曾经有过许多的报道,说他受到中国的八卦阴阳的图解的影响,受到阴阳说的影响从而发明了“二进制”,这个说法虽然有,但是更多的专家是认为,莱布尼茨从其间认为更加证明了中国古代文化有这样的智慧,由此他更加坚信了,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

他的名著《单子论》,一般地大家认为有《易经》的影响在里面。

莱布尼茨的学生——哲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1679-1754),他曾在1721年发表了一篇《论中国实践哲学》的演讲,宣扬唯理论的观点,以孔子的道德教训为例,证明人的理性凭自身的努力有能力达到道德上的真理。

这个和西方的很多的哲学学派就不一样了,孔子的哲学,它主要是从伦理的角度切入的,所以我们大家读《论语》的时候会感到很亲切,为什么很亲切呢?

他不是悬一个概念在那地方,他是从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饮食起居,父子之间怎么处理的?

夫妇之间怎么处理的?

朋友之间是怎么处理?

兄弟姐妹之间怎样处理?

伦常之用应该怎么对待?

他从这些一点一滴小事情不断地撬动,撬动的是什么呢?

撬动了整个的伦理思想的建设,而从中间就体现出来博大的哲学的思考,这是一个特点。

那么他认为,人要不断地修养自己,就能够达到仁的境界、达到最高的境界。

仁是他的一个重要的伦理的价值追求,也是他的一个伦理思想概念。

这样的一个看法,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一介绍之后,就认为,孔子都这么说了,人自己的修养就可以了,人只要自己修养自己就能够达到真理。

而西方多数哲学家在当时还是认为只有神才掌握真理,中世纪神学中关于神的学问中,神是决定一切的,特别在过去中世纪的时候,宗教和国家政治是合一的,政教是合一的,宗教和哲学也是合一的,思想也都是统治起来的,所有的思想都是神给的,神决定一切,神规范了这个世界,因此我们要按照神的意志去生活。

人本来是有罪的,我们到这儿是来赎罪的,这是基督教的思想。

穆罕默德的思想呢?

伊斯兰教的思想呢?

他是有“先知”的,“先知”把一切都已经决定了,我们现在只要服从“先知”就行了,你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你只是在“先知”的笼罩之下,按照它的教义去做,这些思想在欧洲是统治的思想,可是沃尔夫一翻译之后,大家知道了孔子和东方的哲人认为,个人的修养能够获得对世界的认知,能够达到真理的境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灵魂赫尔德(1744-1803),他是一位重要的语言哲学家,在他的主要著作《人类历史哲学大纲》里面,专有一节论讨了中国。

实际上,17到18世纪,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比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要大。

中国的重农主义,中国对农业、对农事、对农耕,对农非常重视,还有中国的文官制度、修史的传统、伦理的道德、治国之术,以及“多种文化派别的并存与争鸣”。

我们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哪,哲学思想的论战,这些东西对西方哲学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的启蒙思想家通过这些介绍,他们“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

莱布尼茨说“这是一次相互的启蒙”。

这个话说得非常准确,文化的交流之后,西方的哲人,西方的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们、大的学者们,他们认为,西方和中国的交往是在互相的启蒙。

德国的席勒曾先后写下两首《孔夫子的箴言》,他托孔子的名,阐释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他的时空观念。

德国的文学家歌德(1749-1832),他曾接触到了一些译成西文的中国文学作品,并且由此对中国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在1781年11月10日的日记中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播很久的赞叹,他的赞叹就是:

“啊,文王!

”孔子也是非常赞叹“文王”的,他也是非常赞叹“文王”的。

他还写成了颇有中国情调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咏》,表现了作者对古老东方的热烈向往。

法国的伏尔泰还根据一位传教士翻译的《赵氏孤儿》,这个《赵氏孤儿》是非常著名的一出戏,元杂剧里面就有这一出戏,有的戏名叫《托孤救孤》。

他根据《赵氏孤儿》创作出了《中国孤儿》,这样一部颂扬中国道德、表彰儒家文化的剧作,轰动了当时的法国剧坛,并且在其它欧洲国家的文学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英国的学者赫德逊在《欧洲与中国》一书中说:

“十八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的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

”本来他们是到中国来宣传他们的宗教的,结果他们带回来中国的思想,反过来呢,西方学者们认为,带回去的思想对他们的影响超过了他们带来影响我们的思想影响。

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欧洲传播所造成的影响,李约瑟在题为《中国文明》的讲演中认为:

“当余发现十八世纪西洋思潮多系溯源于中国之事实,余极感欣慰。

彼十八世纪西洋思潮潜流滋长,固然为推动西方进步思想之根据,十七世纪中叶耶稣会友,群将中国经籍译成西文,中国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学乃得以输入欧洲。

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后者,固皆深有感于孔子之学说,而曾三复致意焉。

”我们现在知道,西方启蒙家们,他们的启蒙思想深深地感动于孔子的学说,而对孔子的学说格外地尊崇、格外地敬礼。

英国学者胡克在《关于中国文学和语言的推测》一书中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一词,在欧洲哲学中间,我们翻错了书也会碰到,胡克认为“理性”一词虽然在欧洲受到极大的尊崇,但是这个词它来源于中国;儒教关于伦理道德和注重教育的学说,鼓舞了启蒙思想家去追求理性和智慧,反对愚昧和盲从。

启蒙,启蒙,启什么蒙啊?

就是把人从神的奴役下面解放出来,如果说得非常简要的话,但是这个简要是不能概括全部的。

欧洲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这场思想的革命,它革的是神的命,从神的阴影下面,人突显出来,大胆地走到了前台,在欧洲,人终于可以成为历史的主人,而不再是历史的奴隶。

这场启蒙运动给欧洲带来了近3个世纪以来伟大的发展,直到现在在很多的方面把我们东方的文明远远地甩在后面,就归功于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可是思想启蒙运动中间有很多的思想是吸收了中国的文化。

当时来华的西方传教士非常之多,(比较著名的除上面之外,还有:

法国人金尼阁(1577-1628)、赫苍壁(1671-1745)、白晋(1656-1730)、雷孝思(1663-1738)、宋君荣(1698-1759)、汤执中(1706-1757)、韩国英,比利时人柏应理(1623-1693)、卫方济(1651-1729),意大利人艾儒略(1582-1649)、殷铎泽(1625-1696)、卫匡国(1614-1661),葡萄牙人曾德昭(1585-1658),波兰人卜弥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