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88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广平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6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游民文化

儒家认为周代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业。

井田制如果被败坏,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

但儒家承认社会分工和人们职业的多样化,有事可干就不是游民。

而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只有务农为本,老百姓以其他事情谋生都是“游食”,也就是游民。

自武帝而起,历代所实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因此把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食或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舆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还说: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到了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脱离了正常的劳动,完全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衣食,坑蒙拐骗,欺压百姓,成为危害一方的败类。

他们不仅为官方所不容,而且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如果不从游民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或者生活来源、生活状况(即所谓经济地位)来确定其身份,而是从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

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居处也不固定,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

游民意识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

这种类型的游民虽然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

流氓地痞不过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在游民之中也属于少数。

另外,由于天灾人祸导致整个家庭或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而脱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是流民而不是游民。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文化的人与唐代比大大增加,而社会(特别是官场)对他们的吸纳能力有限,于是一部分具有一般文化的知识分子被抛到游民的队伍之中;元代由于蒙古人掌权,统治集团汉文化水平极低,数度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堕入游民的队伍。

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宋代以前所不曾有的文化现象。

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

宋代和宋代以后的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很陌生(宋以前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时一般农民也都接受作战训练)。

因此,走投无路的人们一旦铤而走险,那些具有小市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人们从事武装反抗统治阶级活动时戏剧化、小说化的独特情景。

如天地会的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等等。

同时,作品中游民们的冒险生涯与传奇般的经历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是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能引起他们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对于生活平庸单调的人们或缺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

实际上,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与游民、游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认为如果井田制被破坏,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并且无事可干的人就是游民。

B.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以务农以外其他事情谋生的老百姓都是游民,因此为了赢得社会认同,老百姓只能选择务农。

C.历朝历代对游民的判断标准都是完全不相同的,例如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涵盖的范围就比前代要狭窄一些。

D.清代统治者眼中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危害一方,为官方所不容,更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游”是他们最重要的特点。

B.游民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

C.尽管具体原因不同,但宋元两代都有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加入到游民的队伍中,并从事起了通俗文学的创作。

D.天地会和义和团的例子证明,通俗文学作品可以成为指导人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并且可以指导得非常出色。

3.以下对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民与游民不是同一概念,共同特点是他们都离开了原先的定居点,但流民在流动过程中未脱离整个家庭或宗族。

B.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C.因为江湖艺人创作出了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所以要了解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就一定要阅读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

D.宋代和宋代以后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对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诗文阅读(共5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9=30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越国:

国名B.且贰于楚也贰:

从属二主

C.唯君图之图:

考虑,谋划D.失其所与不知知:

同“智”

5.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加点词语与现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行李之往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其无礼于晋

7.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夫晋,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8.加点词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烛之武退秦师

9.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①②④D.②③⑥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11.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再别康桥1-4节,回答问题。

(12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2、这4节诗的韵脚分别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果用四幅图画概括4节诗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9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5.对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说只有远离故乡外出做官之人,才对自然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

“偏”字用得特别工巧,形象地表现出新春来临时宦游人感慨时光流逝的心惊,与尾联“归思”相照应。

B.颈联写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水上的绿萍,在晴朗的阳光下摇动着光泽。

“催”和“转”两个字非常有力地渲染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无尽活力。

C.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尾联是点睛之笔,诗人因宦游他乡,不能赏玩故园春景,辜负大好春光的“归思”之情跃然纸上。

D.本诗结构细密,循着诗题,层层拓展:

“新”字扣住“早”;中间两联具体描写早春景象,“云霞”两句呼应“望”,“淑气”两句呼应“游”,尾联与“和”字照应,点明了诗人和同伴的伤春思归之情。

16.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及文学常识。

(每空一分,共10分)

17、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3)寻梦?

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4)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6)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

(戴望舒《雨巷》)

(7)___________(诗歌派别)诗人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___________、绘画美。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8)《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___所作,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为历代散文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