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8713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5《杜甫诗三首》Word版缺答案

5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4、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重点

1、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1、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了解诗歌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诗人之情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秋兴八首(其一)》的学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咏怀古迹(其三)》的学习;第三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登高》的学习。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学习难点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关于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一般每首8句。

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节拍一般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2、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秋兴》《登岳阳楼》等,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有《杜少陵集》。

3、了解背景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陷入混乱当中。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事与愿违,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犹如四季处在暮秋,动荡不安,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寄居夔州。

在寄居夔州的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4、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看一读”:

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字词知识

1、字音字形:

萧森地阴丛菊急暮砧(zhēn)

2、词语解释:

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预习自测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凋伤:

萧森:

兼天:

急暮砧:

2、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秋兴”?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描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颈联中“丛菊两开”后作者为何流泪?

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如何理解“孤舟”一词?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合作探究

1、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2、杜甫在这首诗里抒发了哪些情怀?

 

 

当堂检测

1、《秋兴八首(其一)》中体现诗人忧国伤时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

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

“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秋兴其三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

山郭:

山城,指夔州。

晖:

日光。

江楼:

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

青的山。

信宿:

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

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抗疏:

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简要说明。

 

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目标

1、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2、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

通过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了解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2、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王昭君,名嫱(音强),是西汉元帝时的宫女。

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

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阏氏;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

王昭君、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西施的浣纱女,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王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王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姬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

这时正好王允瞧见。

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

“花呀,花呀!

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

”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

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

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

这时,被一宫娥看见。

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羞花”称号得来。

3、咏史诗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

《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的名篇。

咏史怀古诗作中,“明妃出塞”题材的诗作: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出自昭君墓碑文)

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

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明)莫止《昭君曲》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 崔国辅《王昭君》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

              ——(唐)白居易《王昭君》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林黛玉《明妃》

4、字词知识

①字音字形:

万壑(hè)朔(shuó)漠青冢(zhǒng)环珮(pèi)

②词语解释:

紫台:

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

北方的沙漠。

春风面:

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壑()朔()漠青冢()环珮()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一去紫台连朔漠(   )画图省识春风面(   )  

3、反复诵读全诗,结合注解疏通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找出本诗的诗眼,并分析它为什么是这首诗的诗眼。

 

2、赏析名句“群山万壑赴荆门”。

 

3、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4、有人说“环珮空归夜月魂”一句中“空”字用得好,为什么?

 

合作探究

1、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

 

当堂检测

1、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

“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2、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②但暗忆江南江北

③想珮环月夜归来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③

3、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4、背诵这首诗。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西施滩 崔道融西 施  罗 隐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

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第三课时

登高

学习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了解背景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

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

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

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

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关于《登高》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 此诗八句皆对。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明代人胡应麟说:

“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又《诗薮内编》卷五评曰:

“若‘风急天高’则这一篇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3、字词知识

1、字音字形

猿啸(xiào)  渚(zhǔ)淸     霜鬓(bìn )     潦(liáo)倒萧萧下作客

2、词语解释

鸟飞回:

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

回旋。

落木:

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百年:

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  渚()淸     霜鬓( )   潦()倒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潦倒:

艰难:

3、反复诵读全诗,结合注解疏通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人毛泽东笔下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渚清沙白鸟飞回”)有什么不同吗?

  

 

3、赏析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合作探究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为什么它是诗眼?

 

2、思考: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当堂检测

阅读以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与我”为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杜甫的感悟。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