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题.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题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①时间:
1917年3月,②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3、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
1917年11月6日,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11月8日凌晨,起义者攻占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
★直接原因:
“七月事件”使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布尔什维克党及时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5、革命措施:
政治
1、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的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2、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
经济
3、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4、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外交
5、与德、奥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革命政权。
6、巩固革命政权:
经过三年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为从物质上保证反干涉军事斗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推行了非常性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关于十月革命的几个特点:
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比较表
名称
时间和地点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意义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彼得格勒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
彼得格勒
领导人:
列宁
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效果(作用):
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
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乌、俄、白、外高加索—15个)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苏联加快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③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5、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它在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
)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时间
特点
形成背景
评价(略,见上)
1936年新宪法制定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6、列宁对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斯大林对苏联的贡献。
列宁:
(1)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2)领导苏俄进行了三年国内战争,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保卫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等。
(3)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领导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斯大林:
(1)领导完成了一五二五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据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实现了农业集体化(3)制定了新宪法,建成了社会主义。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成就
(1)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3)1928——1937年,完成了一五二五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实现了农业集体化(5)制定了新宪法,建成了社会主义。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1919年1月
①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控制会议的三巨头:
参加会议共27国,但操纵会议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这“三巨头”。
③《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和会的性质:
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
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国际联盟:
根据《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1920年在日内瓦正式成立。
由于美国未加入,它被英法控制。
3、华盛顿会议:
(1)华盛顿会议:
①召开原因(目的、背景):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会议影响: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5、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新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此后帝国主义进入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该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
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的不同点
项目
时间
地点
操纵
参加国家
涉及的地域
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27
欧洲、西亚、非洲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
华盛顿
美、英、日
9
东亚、太平洋地区
------------------------------------------------------------------------------------------------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
①时间:
29——33年,②导火线: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③国家:
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④特点:
特点
表现
涉及范围特别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持续时间比较长
1929~1933年,共5个年头
破坏性特别大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减少了2/3。
危机的爆发:
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影响:
①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
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3、罗斯福新政:
①背景:
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②时间:
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③目的:
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
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
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④措施(内容):
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给与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
★国家对工业的调整的目的:
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⑤影响: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背景:
①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
②他们在德国陷于绝望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建立过程:
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称为国家元首。
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和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措施(内外政策):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②解散工会,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③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④德国法西斯政权大肆迫害犹太人。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墨索里尼组织法西斯政党,1922年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企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疆界。
2、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㈠主力:
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
㈡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
失败。
军队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政府。
影响: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①不同方式: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
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
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
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7、8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大大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背景: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2、绥靖政策:
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
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
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的影响:
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典型事件:
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实质:
是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的妥协、纵容的一种政策
原因:
1)、西方国家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企图避战求和;2)、西方大国仇视苏联,企图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西方大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根本原因)
3、二战的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
1940年4、5月间,德国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
英国遭到猛烈轰炸(不列颠之战),意大利加入德国一方作战。
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苏德战争爆发。
标志着二战扩大。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
第二天,美国对日本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背景: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目的:
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
③作用(影响):
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5、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
时间:
1945年2月
与会国:
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地点:
在苏联的雅尔塔。
内容:
1)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战略,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影响:
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6、二战的转折点:
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7、诺曼底登陆
时间:
1944年6月6日,
地点:
英美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结果:
英美盟军登上欧洲大陆,解放了一个个被法西斯德国侵占的国家。
★意义: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局面,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8、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5、4柏林战役,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9、二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
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
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
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性质:
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战争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与灾难,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大战中,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财产被破坏。
第二,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第三,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战后,建立了联合国,社会主义力量壮大起来了。
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四、在二战中为战胜法西斯国家而进行的新式武器的研究,在战后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首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德、意、日企图用武力推行法西斯主义,是非正义的,历史证明“多行不义必自毙”,法西斯势力可得逞于一时,但是最终难以逃脱彻底覆灭的命运。
维护世界和平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义的事业和力量必胜。
其次,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集团的力量,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联合才能胜利。
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保卫和平,制止非正义战争。
胜利的根本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即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启示: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与国应该加强合作,维护和平,谋求共同的发展。
所有国家都应走和平发展道路,侵略扩张必然导致灾难。
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严防法西斯势力抬头;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国与国应该和平共处等。
★怎样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1)、当今各国要力争采取和平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
2)、并积极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3)、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避免战争。
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表(第6、7课)
时间
原因
交战双方
经过和结果
性质
影响
1939.9.1到
1945.9.2
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起作用(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绥靖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点。
时间:
1938年9月。
制造者:
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四国。
内容: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实质:
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影响:
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
反法西斯同盟国家:
苏、中、美、英等与法西斯国家:
德、日、意大利
1、德国进攻波兰:
1939年9月1日,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进攻苏联:
1941年6月
3、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1日;主要国家: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标志: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内容:
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跨法西斯国家;意义:
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
5、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参加国首脑:
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地点:
苏联的雅尔塔;内容:
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
6、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作战双方:
苏联、德国,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7、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作战双方:
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德国,标志: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灭亡进程
8、攻克柏林战役:
1945年5月2日,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作战双方:
苏联、德国,标志:
二战欧洲战场结束,德国溃亡。
9、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