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196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docx

《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docx

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汽车零部件工装夹具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12月

目录

一、行业管理体系5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5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6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

(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6

(3)《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6

(4)《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7

(5)《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8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8

(7)《关于实施重型车国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的公告》等9

(8)《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10

(9)《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0

(1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10

二、整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概况11

1、全球整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概况11

2、我国整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概况12

三、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14

1、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14

(1)全球化采购和产业转移14

(2)多层级化的供应体系15

(3)严格的供应商准入体系15

2、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16

四、工装夹具产业发展概况17

五、行业竞争格局18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18

2、行业内主要企业情况18

3、行业进入壁垒19

(1)严格认证壁垒19

(2)同步产品开发能力壁垒20

(3)先发优势壁垒21

(4)规模和资金壁垒21

(5)管理水平壁垒22

六、行业经营模式及盈利模式22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3

1、有利因素23

(1)国内产业扶持政策广泛推行23

(2)产业转移及全球化采购带来发展契机24

(3)零部件工业独立化趋势改善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市场竞争环境24

(4)“国IV”排放标准的实施将为一线供应商提供新的市场机遇25

2、不利因素25

(1)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国外领先企业存在差距25

(2)汽车限购措施会在短期内抑制需求26

(3)纯电动汽车的发展长远将会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根本性冲击26

八、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系26

一、行业管理体系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我国整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宏观管理职能部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产业政策,指导技术改造以及审批和管理投资项目。

2009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按照有利于企业自主发展和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原则,改革政府对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制度,实行备案和核准两种方式,其中对于投资生产汽车零部件的项目实行备案方式。

我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其主要职能为汽车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组织和制订,行业信息和咨询服务的收集和提供,行业自律管理以及专业培训等。

我国工装夹具的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夹具分会。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以维护全行业共同利益,促进行业发展为宗旨;在政府、国内外同行业和用户之间发挥桥梁、纽带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在国内同行业企业之间发挥自律性协调作用。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机床工具行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向政府反映行业企业的要求;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提出行业发展规划建议;制订贯彻本行业的技术标准,提出产品质量保证措施。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汽车行业要强化整车研发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

(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提出了五大主要任务和六大保障措施。

该规划提出的目标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同时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3)《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指出,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

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同时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

对能为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4)《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稳定汽车消费,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我国将以坚持扩大内需、坚持结构调整、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产业升级作为基本原则,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该规划同时提出11项产业具体扶持政策:

减征乘用车购置税;开展“汽车下乡”;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规范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完善汽车企业重组政策;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落实和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5)《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从2009年到2011年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0%;到2015年,汽车和零部件出口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年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

该意见同时提出,着力培育我国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核心技术的跨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集团;零部件出口市场由以售后和维修市场为主向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配套链市场转变。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占全社会内燃机产品保有量的60%,与2010年相比,内燃机燃油消耗率降低6%-10%,实现节约商品燃油2,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0%,采用替代燃料节约商品燃油1,500万吨;加快高效涡轮增压、余热利用、动力涡轮等技术应用。

加强内燃机机械效率提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开展低摩擦技术的开发应用,推进智能化、模块化部件的产业化应用,实现部件的合理配置和动力总成的优化匹配;在乘用车节能惠民补贴、农机工业财政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推广节能环保型商用车的财政扶持政策,带动高效内燃机的发展。

研究完善节能环保型内燃机产品有关税收减免政策。

对内燃机产品提前达到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企业,在企业技术改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研究按照规定给予奖励。

(7)《关于实施重型车国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的公告》等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阶段)》、《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V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于2004年9月2日发放的环函【2004】300号《关于实施重型车国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的公告》,自2004年9月1日起,所有新制造、生产的压燃式发动机(包括柴油发动机和燃用其他燃料的压燃式发动机)及装用压燃式发动机的重型车辆(最大总质量大于3.5吨的车辆)必须符合GB17691第二阶段生产一致性检查排放限值(即中国II,相当于欧II)。

对于轻型车,按照2005年5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发布的GB18352.3-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阶段)》,我国计划分别在2007年7月1日和2010年7月1日实施相当于欧洲III、IV阶段的中国III、IV阶段排放标准。

对于重型车,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5月30日批准发布的GB17691-2005《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V阶段)》分别要求在2008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和2013年1月1日达到相当于欧洲III、IV、V阶段的中国III、IV、V阶段排放标准。

(8)《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

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

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

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9)《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明确将飞机产业纳入到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定位和国民经济战略地位。

大飞机国家重大专项立项实施,国产民机部件正在试制阶段,紧随其后民用航空领域的开放,中小型飞机产业蓬勃发展,对飞机的制造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1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确定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为国家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其中明确指出形成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主要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国际领先;建立起完整的功能部件研发和配套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开发队伍,使得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80%左右立足国内。

二、整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概况

1、全球整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现已成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现已步入产业成熟期。

汽车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等特点。

2010年以来,汽车工业受益于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和各国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推出,汽车工业逐渐企稳回暖。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全球汽车产量分别为8,004.51万辆、8,420.82万辆和8,730.01万辆,同比增长3.01%、5.20%和3.67%。

(数据来源:

OICA)

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向以中国、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

新兴市场人均汽车保有量低、潜在需求量大、需求增长迅速,国际汽车巨头以及本土整车企业纷纷加大在新兴市场的产能投入,新兴国家汽车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生产的生力军,在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中的地位也得到提升。

汽车的环保化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全球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导致对石化能源消费需求大幅增长,一方面全球石化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了空气质量下降、温室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降低燃油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

涡轮增压器可以有效改善缸内燃烧,降低废气中颗粒含量,同时降低碳氢、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含量,配置涡轮增压器能有效减少内燃机的能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节能减排的效果比较突出,因而采用涡轮增压技术已成为目前公认的降低内燃机油耗和减少废气排放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

2、我国整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概况

我国汽车工业把握住了全球分工和汽车制造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仅为206.91万辆,位列世界第八。

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379.10万辆,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2011-2013年,我国汽车产量分别为1,841.89万辆、1,927.18万辆和2,211.68万辆,同比增长0.84%、4.63%和14.76%;销量分别为1,850.51万辆、1,930.64万辆和2,198.41万辆,同比增长2.45%、4.33%和13.87%。

(数据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根据国际市场调查机构J.D.Power发布的全球汽车市场展望报告的预测,到2018年,中国汽车销售市场的增长为95%,折合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数据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站)。

从中长期来看,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汽车工业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预计:

“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提升、城镇化率提高及公路基础设施完善,预计我国汽车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尤其是保有量偏低、购买力快速提升的二三线地区为汽车销量增长提供空间。

未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可能有所回落,但仍将高于全球平均增长水平。

我国汽车油耗限制逼近和二氧化碳减排推动涡轮增压器行业增长。

根据全球领先的汽车涡轮增压器制造商霍尼韦尔对中国涡轮增压器的销量做出预测,预期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500万台翻番至2018年的1,000万台,约15%的复合增速。

预计2014年增压器需求总量约为720万台。

随着上市新车中涡轮增压器的配置比重增加,涡轮增压需求增速有望超越汽车整车产量增速。

三、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1、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全球汽车工业已进入成熟期,汽车生产厂商更加注重通过成本控制、分工合作、质量控制等手段提高自身竞争力,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因此呈现如下趋势:

(1)全球化采购和产业转移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全球主要汽车厂商为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少汽车零部件的自制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采购零部件,全球化采购已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这些国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缺乏成本优势。

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汽车需求量庞大,整车制造产能向新兴国家转移的趋势进一步拉动了零部件本地化采购的需求,推动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新兴市场转移。

(2)多层级化的供应体系

为尽可能降低成本,汽车工业呈现出专业化分工趋势,整车制造企业(如通用、福特、丰田、大众等)纷纷由传统的大而全的生产模式转为向上游汽车零部件企业采购、以开发整车项目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因此形成了以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多层级供应商配套供应的模式。

一级供应商直接为整车制造企业供应产品,二级供应商通过一级供应商向整车制造企业供应产品,依此类推,并且一般层级越低,该层级的供应商数量也越多。

(3)严格的供应商准入体系

整车制造企业对进入其零部件体系的供应商有严格要求,整车制造企业在确定潜在供应商前通常要对供应商进行多轮次、长时间的考核。

首先,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一方面,由于汽车产品对品质要求严格,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汽车协会组织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及其管理体系制定了行业标准,如国际汽车工作组与ISO公布的国际汽车质量技术规范ISO/TS16949:

2009质量管理体系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满足相关的行业标准;另一方面,汽车零部件企业作为整车研制生产的一部分,需要与整车制造企业紧密配合,参与和承担相关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检验和质量保证等。

其次,汽车零部件企业需要具备较大的生产规模,以适应整车制造企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另外,汽车零部件企业还要承担及时供货、售后服务等责任。

2、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由于中国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以及庞大的汽车市场需求,世界汽车零部件巨头加快了到中国合资或独资设厂的进程,加剧了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迅速,发展趋势良好,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额从2003年的2,488.0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7,096.53亿元,十年间增长了十多倍。

我国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需求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进入中国。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京津、华中、西南六大板块,整个行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部分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实力大幅提升,出现了一些在细分市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但是,汽车零部件行业仍是国内汽车工业的薄弱环节;在欧美等成熟国家的市场,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已然超过整车行业,因此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未来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工装夹具产业发展概况

工装夹具是机床上用以装夹工件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将工件定位,以使工件获得相对于机床和刀具的正确位置,并把工件可靠地夹紧,其性能对加工质量和效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工装夹具连同机床、刀具,与被加工工件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机械加工工艺系统。

随着现代制造业机床、刀具的日益标准化,以及自动化、无人化生产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独立功能部件的工装夹具必须实现由手工操作到机械装卸的功能升级,同时还必须结合现代控制技术,融入整个自动化工件传输定位系统,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

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新型高性能工装夹具的应用规模日益扩大。

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的现状促进了高精度、高可靠、柔性化、自动化的工装夹具与自动生产线的深度融合发展。

五、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同步设计能力和全球供货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下游客户的优胜劣汰,有部分优秀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公司。

这些公司通过长期专注主业,不断吸取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缩小与外资领先厂商之间差距,大部分零部件已实现国产化替代,并于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国际领先,实现了产品配套领域从低端市场到中高端市场的过渡。

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整车企业(如通用、福特)或者整机企业(如发动机、涡轮增压器制造企业)的全球或国内主要供应商。

2、行业内主要企业情况

3、行业进入壁垒

(1)严格认证壁垒

全球主机厂在选择上游零部件配套供应商过程中,往往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供应商认证标准。

通常情况下,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首先要通过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汽车协会组织建立的零部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比如TS16949第三方认证证书。

其次,要与主机厂建立合作关系,必须要接受质量、开发、物流、管理、成本、财务状况、安全环保等各方面的严格考核评价,合作关系的建立一般需要1-3年;最后,需要进行产品认证,至少需要经历前期考核、产品工艺设计、样件试制、样件检测及台架、整车试验、整车厂批准、小批量供货、大批量供货、年度评审等步骤,周期长、投入大。

正是因为考核认证相当严格,一旦建立配套关系,就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因此,主机厂对配套企业的严格体系认证,对新进入者形成相当高的市场准入壁垒。

(2)同步产品开发能力壁垒

汽车零部件制造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

为了能配套世界知名主机厂,汽车零部件企业需要具备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较强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快速的新产品开发能力。

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每一新车型的升级换代周期正呈现缩短趋势。

同时在汽车轻量化、节能、安全性等趋势背景下,大量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得以应用,这都对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同步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需要充分理解主机厂的设计理念,迅速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运用于产品开发中,并在较短周期内完成产品工艺开发、样品试制、样品检验等前期准备,并较好的控制规模化生产成本。

由于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开发成本较大,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对新进入者构成了较高的壁垒。

(3)先发优势壁垒

汽车工业中客户关系的建立具有时间长、要求高、程序复杂等特点,但合作关系建立后,又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主机厂一般不会轻易更换零部件配套企业。

同时,率先与主机厂建立合作关系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往往凭借长期的合作关系,已经在生产规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响应、产品同步开发、全球供货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

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已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并对现有的零部件配套企业构成威胁,这构成了对新进入者的壁垒。

(4)规模和资金壁垒

本行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行业。

零部件配套企业需要事先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只有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固定资产利用率提高后,边际生产成本才能下降,规模效益才能逐步显现。

由于供应商认证考核过程时间较长,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规模化生产水平,单位成本也不能快速下降,这对新进入企业构成重要障碍。

本行业也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

一方面,为了满足整车厂和主机厂对生产规模、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较高要求,零部件企业需要大量购置厂房、高端生产设备及精密检测设备。

另一方面,为满足整车厂和主机厂准时制生产要求,零部件企业需要就近建立仓库,同时应收款信用期也较长,这对零部件企业造成较大的流动资金压力。

(5)管理水平壁垒

随着汽车质量召回制度、尾气排放标准、安全保护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周期的不断加快,汽车零部件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在新品开发管理、项目管理、精益生产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为了能更好融入和适应全球供应商体系,汽车零部件企业还需要不断提高其全球业务管理水平。

在与国际知名整车厂或主机厂的合作中,汽车零部件企业还需要长期不断学习和理解客户的技术标准、行为准则、应用流程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优化自身的管理架构、业务流程,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准确理解客户需求,及时回应客户反馈,提高与客户的沟通效率。

突出的管理水平源自于高效的管理团队和持续不断的管理技术革新,行业新进入者通常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和有序的管理机制,从而形成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

六、行业经营模式及盈利模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化分工和精益生产模式的推广,整车制造企业纷纷剥离零部件业务,由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大而全的生产模式转向以设计、核心部件制造、整车组装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逐渐降低零部件自制率,零部件主要向外部独立的专业化制造企业采购,由此,汽车行业形成了金字塔型供应商体系。

在金字塔型供应商体系中,整车厂、主机厂商与零部件企业之间日益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零部件厂商在为整车厂、主机制造商提供产品配套前,需要经过第三方认证和供应商审核的相应程序,以确保为整车厂、主机厂商进行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管理高效、成本较低,也保障订单相对稳定。

为主机厂商配套的零部件行业集中度较高,进入难度较大,也形成了“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模式。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