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208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1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最新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1.1项目提出的缘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有效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的客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设占用耕地的实际情况,为实现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关于抓紧开展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皖土整办【2017】2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2020)》、《**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8—2017)》,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政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当地实际,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顺应当地人民群众对土地整治的强烈要求和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

滁州市国土资源局**分局(下文简称**国土分局)于2017年6月制定了《**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2017-2019年)示范建设方案》,初步确定了**区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等7个土地整治项目。

**区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县(区),但农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体现在:

a)耕地后备资源少,开发难度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

**区由于农业历史悠久,耕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但后备资源非常有限。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13—2020年)》,**区开发后备耕地的潜力只有186.42公顷,主要分布在章广、沙河、珠龙等镇。

在现行规划实施的几年内已经开发了大部分,剩下的可开发资源就更加少了。

这些剩下的后备资源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开发利用的难度也较大。

b)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

现有农田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长久失修,普遍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对区域内的灌溉和排水进行有效调配。

二是农田路网混乱,缺乏统一规划,占地面积大,田块与田块、田块与居民点之间的连通性差,农业机械进出难,农产品运输难。

三是农田防护林网不成体系,不能有效改善农田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c)田块零碎,机械化程度低。

现状田块支离破碎,分割严重,农田区域内存在较多废沟废坑塘、零散村庄及其他废弃土地,田间作业效率低,机械化农机具和先进种植模式难以推广应用。

d)土地生态恶化,质量下降

**区丘陵岗地所占比例较大,无计划盲目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养份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e)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

**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利用现象尤为突出。

2012年全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为335.22平方米/人,高于**239.41平方米/人水平,更高于国家150平方米/人的标准,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潜力较大。

土地整治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的质量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特别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以及大幅度提高农民收益,因此,此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将土地开发作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为使项目区土地开发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并节约投资,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积累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整治的技术和措施,而且群众自发地以自筹资金、自出劳力等形式,在项目区外的一些地区通过修渠、建蓄水池,平整土地,已经取得显著实效,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增大,耕地在不断减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难以保持,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通过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促进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2)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土地综合整治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土地综合整治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3)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针对**区吃饭和建设之间的矛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挖潜,新增部分耕地指标,并腾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可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基层配套设施建设留出空间,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挂钩管理创造条件。

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的“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可以有效的协调处理“既要保护耕地,又要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

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缓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的有效途径。

从长远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于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5)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空间

**区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用地保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国家对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尤其是占用耕地指标的管理越来越严格,**确立了“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用地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用地指标可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解决。

因此,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空间。

(6)落实**委.省政府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扩大田块规模,提高田块规整程度,改善农田耕作条件,从而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地位。

(7)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体制基本建立。

这一目标的确立,最终将使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后劲。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也是当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最重要的杠杆。

土地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不仅为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比较雄厚的资金保障,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使大量的资金投向农村,有效地拉动了农村需求,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另一方面,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不仅能促进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可通过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空间,促进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

总之,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了城乡之间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而顺畅的流动,实现了城乡之间互补、互助和互动,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

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

1.2.1项目名称

**沙河镇**区沙河镇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

1.2.2项目类型

土地整治项目,主要是农地整理和村庄整理。

资金来源于中央投资、**和**区,三级投资土地整治示范项目。

三者的投资比例分别为中央50%、**25%、**区25%。

1.2.3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位于**沙河镇新塘村。

项目区北部与黄泥岗镇唐庄村相邻,西部与金牛村和三官集乡三官街道相邻,南部与科桐村以二道河为界,东部与来安县交界。

项目区经纬度坐标范围:

东经118°17′12.7″~118°19′15″,北纬32°25′51″~32°27′57″。

所在图幅号为I50G085069、I50G086069、I50G086070。

图1.2.3项目区位置图

1.2.4项目建设规模

(1)建设规模

项目区总面积664.938公顷(9974.07亩),其中建设规模为571.35公顷(8570。

19)。

其中土地整理面积为532.77公顷(7991.52亩),村庄整理面积为38.58公顷(578.67亩)。

(2)村庄整理

村庄整理是在符合《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2020)》的前提下,遵循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农用地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通过“易主”、“易位”、“易权”、“易用”等手段,在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进行置换的活动。

村庄整理是解决区域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过紧的有效途径,既属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又属于建设用地存量挖潜,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分散在各地的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后,与城镇周边区域的农用地进行置换,这样可以同时满足城镇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双重需要,一定程度上缓解保护耕地与建设占用之间的矛盾。

新塘村的村庄整理(以前称为建设用地置换)早从2014年就已开始,先后进行过2014年第四批次置换、2015年第七批次置换、2016年第二批次置换、2017年第六批次置换。

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英冲建有集商贸、娱乐、村部、住宅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新村——新塘村新村。

**区沙河镇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所涉及的村庄整理面积为38.58公顷(578.67亩)。

涉及的农民小组有15个(新塘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即郑郢、木仓、董槽坊、贺老郢、中郢、宋冲、大庄、严郢、芝麻里、大殷冲、殷槽坊、二道河、柿树、段岗、小段岗。

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

1.3.1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

为保证项目区规划的一致性,村庄整理区复垦规划方案列入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本规划只计工程内容,不做投资估算。

a)土地整理

主要是针对项目区田间道、生产路硬化,机耕道硬化;农田水利工程,主要针对老化的泵房、泵站、斗台渠,对其更新,目前的农渠重新规划,并根据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的实际情况,采用U型渠或矩形渠,修缮漏水严重的土渠和原有U型渠,提高其效率;对高差相差不大,比较集中的地块进行归并,平整地块;回镇部分坑塘,将其转换为水田。

具体如下:

1)土地平整工程

田块平整土方83.27万m3,表土剥离土方33.46万m3;坑塘填埋67口,填埋土方20.04万m3;清淤沟2条,总长4081m;坑塘整治13口,面积20.58公顷。

2)农田水利工程

修缮电灌站8座,电灌站引水渠清淤m,护岸m,过滤池座;沿二道河新建滚水坝4座;修缮斗台渠条,新建斗台渠m,农渠m,灌排合一渠m。

斗门座;农门座;毛门座。

(填写具体数字?

3)道路工程

新建水泥路1条,总长438米,新建田间道15条,总长8492m,布设生产路45条,总长15524m。

4)其它工程

沿田间道两侧栽植意杨,株距2m,共栽植意杨棵。

b)村庄整理

按照《**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2020)》和沙河镇相关规划,对项目区内现有的农村住宅用地进行合理规划,迁村并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建设用地置换建设内容:

布设斗沟246米,斗渠55米,农沟642米,农渠285米,灌排合一渠150米,田间道349米,生产路1029米。

1.3.2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式

a)投资估算

土地整理总资21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75万元,**和**区配套各537.5万元。

村庄整理,投资30758万元。

b)资金筹措方式

**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土地整治项目由中央、**、**区三方配套投资,三者投资比例分别为50%、25%、25%。

2.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2.1目的

通过规模化农田整理和整村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项目区内耕地总量增加、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2.2任务

(1)项目区经整理后,新增耕地16.51公顷(247.7亩),新增耕地率为3.10%。

(2)田、水、路、林、村、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配套成网,整齐划一,推进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步伐。

(3)土地整治后,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和提高耕地质量等措施,项目区耕地将建设成为高产标准农田。

村庄整理后,农村居民点人均150m2,多余的建设用地剩余指标可有偿流转,所得纯收益全额返还所在集体经济组织按本暂行规定。

(4)为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3.1国家法律、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c)《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3.2相关政策

a)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b)《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d)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大补充耕地工作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120号);

e)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233号);

f)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63号);

g)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12]1号);

h)《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i)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j)《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4号);

k)《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8号);

l)《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10]287号)。

2.3.3相关规划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2020年)》;

b)《**区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方案(2017—2019)》

2.3.4技术标准

a)《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TD/T1012—2000)

b)《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c)《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d)《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

e)《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f)《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1994)

g)《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995)

h)《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

i)《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国土资源部财务司编)

j)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14)。

2.3.5相关基础资料

a)《滁州市志》;

b)《滁州市土地资源》;

c)《滁州市土壤》;

d《2016**区情》;

e)《**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2020年);

f)《**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8-2017);

g)《**沙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2020年);

h)**滁洲市**区.琅琊区土地土地利用现状图;

i)沙河镇分幅地形图(1:

10000);

j)《****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4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跨两个年度即2017至2018年。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所在县情况

**区地处滁州市城市郊区,位于北纬32°05′-32°36′、东经117°50′-118°30′之间,东临来安县,北接明光市,西靠定远,南与全椒接壤,西南、东南分别与肥东、江苏毗邻,总面积1271平方公里。

**区地势西高东低,属大别山余脉的低山丘岗地区。

西部为典型的丘陵地带,东部较为平坦。

黄甫山、磨盘山与老嘉山自西南向东北延伸,构成江淮分水岭,海拔高程100-200米,是**区自然条件南北分异的主要界限之一。

地貌主要分为岗地(占总面积37%)、低山丘陵(占总面积57.8%)、平原圩区(占总面积5.2%)三大类型。

土壤类型较多,主要分为五大土类:

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

**区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比较集中,雨热同季,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和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区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山芋、花生、油菜籽、芝麻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形成了以**办的蔬菜、乌衣的优质米、腰铺的棉花、大王席蔺草、施集的茶叶、汪郢的水产水禽等为主的九大产业基地。

**区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大,有开发前景的有娟云母、陶土、花岗岩、大理石、麦饭石、石灰石、黄沙等。

旅游资源有境内的黄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历史悠久,风景秀美。

**区辖8个乡、镇、1个办事处,154个行政村,总人口2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万人,耕地面积37.05万亩,是国家的商品粮基地。

区内交通十分便利,京沪铁路、104国道、滁宁、滁定、滁全、滁来、滁章公路贯穿境内,清流河、滁河流经本区注入长江,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全区80%的乡镇用上了自来水,20个乡镇全部实现了程控电话联网,乡镇企业及农业发展速度较快。

**区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兼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

全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17.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4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6.3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35亿元,财政收入7428万元。

201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54687万元,其中种植业29336万元,林业2927万元,牧业14152万元,渔业6722万元。

粮食总产量235258吨,棉花产量2728吨,油料产量34960吨,农民人均年收入2661元。

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24210.38公顷,人均土地面积0.49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95760.14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7.10%(耕地面积52014.3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41.88%);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面积为19525.58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15.72%;水域面积10539.95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49%;未利用地面积为8924.66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18%。

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

3.2.1自然条件

a)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沙河镇秋桐村、新塘村。

项目区北部与黄泥岗镇唐庄村相邻,西部与金牛村和三官集乡三官街道相邻,南部与新集村相邻,东部与来安县交界。

项目区经纬度坐标范围:

东经118°17′30″-118°20′30″,北纬32°24′30″-32°28′00″。

所在图幅号为I50G085069、I50G086069、I50G087069、I50G086070。

b)地形地貌

项目区主要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平均高程在15~60m之间。

项目区涉及两个行政村(秋桐村、新塘村),以二道河为界,东南部的秋桐村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40~60m之间;而北部的新塘村相对平坦,地势较低,平均高程为20~30m。

C)水文地质

项目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度15.2℃,极端最高温度为41.2℃,最低气温-22.8℃,最大冻土深度13cm,主导风向:

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年均降雨量1031mm,历年最大降雨量1550mm(1954年);最小降雨量589mm(1966年)。

多年平均无霜期在217天,最长258天,最短191天。

独山水库位于**黄泥岗镇境内,清流河支流二道河上游,属长江流域滁河水系,水库控制来水面积49.4km2,总库容2017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的中型水库。

独山水库枢纽工程建筑物级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

项目区新塘村自流灌溉主要引自独山干灌。

此外,项目区主要内水是二道河,由东北入境,后又汇入清流河。

二道河是项目区特别是新塘村主要的供水区和承泄区(排灌河道)。

D)工程地质

项目区地质构造中无断裂带,项目区勘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第四系活动断裂现象。

项目区主要电灌站沿二道河布置,斗台渠沿地势较高的西侧向东侧输水,边坡有的采用砌石坎或栽植大量护渠林进行加固。

项目区7个主要水库(即严郢水库、林场水库、老虎庄水库、团结水库、徐郢水库、合山水库、新集水库)都是充分利用地形修建,大多集水面较大,位于冲的下部(谷底),周围地质情况良好,不会出现坍落、滑坡等地质灾害。

田间道大多围绕现有居民点周围布设,部分路段砌有石坎护坡,稳定性较好。

二道河全年都有流水,汛期洪水量较大,存在河水施工导流问题。

施工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上下游设防渗围堰、导流、截流槽等),确保施工安全。

E)气候

项目区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其特点是: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

最大冻土深度13cm;主导风向:

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F)土壤

土壤类型较多,主要分为五大土类:

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

项目区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其次是黄棕壤。

土壤有机含量1.3%,氮(N)0.08%,磷(P)59pm,速效钾(K)98ppm。

项目区水稻土属潴育型水稻土亚类马肝田土属。

据51个剖面统计,耕作层厚度0~13cm,犁底层13~21cm,渗育层21~45cm,积淀层45~106cm,保水保肥性能好,为良水型水稻土,因耕作时间长,水耕熟化程度高,土体发育程度较好。

其理化性状见下表:

表3.2.1黄马肝田理化性状

层次

深度

(cm)

PH值

有机质

%

全氮

(N)

%

全磷

(P)

%

全钾

(K)

%

代换量

me/100克土

容重

克/cm3

孔隙度

%

A

0~13

6.0

1.99

0.128

0.033

1.68

28.7

1.30

50.95

P

13~21

6.9

1.40

0.096

0.029

1.72

29.0

1.4

49.44

W

21~45

7.3

0.54

0.049

0.021

1.73

24.5

B

45~106

7.2

0.49

0.051

0.024

2.01

31.1

注:

参考《滁州市土壤》

G)植被

项目区内植被丰富,植被由低山阔叶混交林至丘陵岗地、次生硬阔、软阔叶林、灌木林、针叶林及部分草葡植被,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棉花、水果、蔬菜、芝麻等。

土特产有滁菊、茶叶、席草、大蒜、生姜、黄花菜等,尤以滁菊著名。

H)自然灾害

项目区主要是旱灾。

项目区属于江淮丘陵区南北气候过度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