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6251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docx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docx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教案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专业班级

15级医学临床(1、2、3、4、)和检验(1、2)班

授课教师

袁慧

授课序次

1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

学时

55

授课题目(章节)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2、了解、体味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并知道这种美是如何体现的。

2、教学难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字将这种美娓娓道来的。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使用教材

及参考书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赵爱华.园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浅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04.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一、讲解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1)美学词语来源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2)美学发展历史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

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

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

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

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

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

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

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

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

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

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

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

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

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二、介绍作者

宗白华祖籍为江苏常熟虞山镇。

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

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

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

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等。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

“主观的生命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三、作者观点

 

•就像刘小枫总结的:

"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词就是:

宇宙、人生、艺术、美、心灵、节奏、旋律、飞舞、音乐化、体验。

这些词语既解释了中国艺术的至境,也显现出揭示者的人生至境。

维特根斯坦说:

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活形式。

同样,想象一种艺术(更何况还是"体认"这种艺术,再者,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形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宗白华选择了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也就塑造了一种淡泊、灵启式的生活方式。

也许,要想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宗白华的选择是惟一的,但是,世界上的艺术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人生也应是多元化的,何况,人生的至境也还有其他几种。

中国古代美学遇到宗白华真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学贯中西,跳出来又扎进去,这猛子才扎得深。

也正是在宗白华的文章里,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被熔炼出来并被标举到了极致。

•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

宗白华与朱光潜、李泽厚、蔡仪、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

朱光潜熟练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

其中他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

他出版的译著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

此外,他通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北平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派专机接“知名人士”去台湾,名单上胡适居首,朱光潜列名第三。

这时袁翰青教授受地下党的重托,挽留他熟悉的“文化人”不要离开北平。

朱光潜毅然决定留下。

1962年,朱光潜受邀到中央党校讲授美学史。

同年文科教材会议决定大专院校文科逐步开设美学课,并指定他编写教材。

1963年,《西方美学史》这部倾注他多年研究成果、全面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代表了迄今为止我国对西方美学研究的水平,推动了我国美学教育和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朱光潜被关进牛棚,尽管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从未动摇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李泽厚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

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

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四、本文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美学散步》中的《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它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影响。

其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也影响自然审美观的形成。

作为一种特殊的美学思想,这种观念形成的过程,也与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相得益彰。

中国的园林建筑也蕴含着浓厚的美学思想。

五、课文讲解

第一部分:

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就是对空间的处理。

在与园林建筑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诗词艺术中,作者随手拈来的几个例子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第二部分:

园林建筑如何实现空间美。

作者依然从古典文学的艺术滋养中,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空间之美的实现途径。

六、课文难点讨论

1如何理解园林建筑的科学性?

2如何理解园林建筑的艺术性?

3作者如何处理科学性与艺术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七、阅读拓展

宗白华·美学散步(节选)

原来人类的空间意识,照康德哲学的说法,是直观觉性上的先验格式,用以罗列万象,整顿乾坤。

然而我们心理上的空间意识的构成,是靠着感官经验的媒介。

我们从视觉、触觉、动觉、体觉,都可以获得空间意识。

视觉的艺术如西洋油画,给与我们一种光影构成的明暗闪动茫昧深远的空间(伦勃朗的画是典范),雕刻艺术给予我们一种圆浑立体可以摩挲的坚实的空间感觉。

(中国三代铜器、希腊雕刻及西洋古典主义绘画给与这种空间感)建筑艺术由外面看也是一个大立体,如雕刻内部则是一种直横线组合的可留可步的空间,富于几何学透视法的感觉。

有一位德国学者MaxSchneider研究我们音乐的听赏里也听到空间境界,层层远景。

歌德说,建筑是冰冻住了的音乐。

可见时间艺术的音乐和空间艺术的建筑还有暗通之点。

至于舞蹈艺术在它回旋变化的动作里也随时显示起伏流动的空间型式。

每一种艺术可以表出一种空间感型。

并且可以互相移易地表现它们的空间感型。

西洋绘画在希腊及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刻的和建筑的空间意识。

文艺复兴以后,发展到印象主义,是绘画风格的绘画,空间情绪寄托在光影彩色明暗里面。

那么,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是怎样?

我说:

它是基于中国的特有艺术书法的空间表现力。

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中国水墨画并不是光影的实写,而仍是一种抽象的笔墨表现),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

确切地说:

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

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

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

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抽象,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式。

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三代以来,每一个朝代有它的“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

我们几乎可以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象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

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

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

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

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唐代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因悟草书;吴道子观斐将军舞剑而画法益进。

书画都通于舞。

它的空间感觉也同于舞蹈与音乐所引起的力线律动的空间感觉。

书法中所谓气势,所谓结构,所谓力透纸背,都是表现这书法的空间意境。

一件表现生动的艺术品,必然地同时表现空间感。

因为一切动作以空间为条件为间架。

若果能状物生动,像中国画绘一枝竹影,几叶兰草,纵不画背景环境,而一片空间,宛然在目,风光日影,如绕前后。

又如中国剧台,毫无布景,单凭动作暗示景界。

(尝见一幅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尽。

1、美从何处寻

.※美的本质是什么?

美从哪里来?

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用洋溢着艺术灵性与激情的生动文笔,揭示出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戏剧以及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隐藏的美,在我们面前铺开一段绚丽多姿的寻美历程。

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

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

我们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世俗的利害计较,把整个情绪和思想移动一下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

在被钢筋水泥、电脑网络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灵魂的转向么?

2、意境

※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于神的统一。

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3、绘画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

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後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

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 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为此﹐传说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特征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和“意象”不是一个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

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

“这首诗很有意境。

”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

“这幅画很有意境。

”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

“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

”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

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案末页

教学

小结

 

总结:

园林建筑极是一种科学性与艺术性交相辉映的活动。

作者通过文学性的话语,让读者体会到了科学的艺术性

思考题

作业题

阅读全文,请谈谈中国的园林建筑如何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教学

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