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5281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docx

《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docx

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9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6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7分)

(一)课外小说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

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

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

“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

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

“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

我眼前一阵发黑。

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这么放弃!

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

“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

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

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

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

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

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

“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

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

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

“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

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

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

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

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

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

“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

“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

“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头捻须,说:

“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

“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

”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

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

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

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

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

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

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

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

“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

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

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

“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

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

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

“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

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母亲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鲜明。

如“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却凸显出来了,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D.“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2.老中医医术高超,文章是怎样写出老中医的医术高超的?

(6分)

3.文中画线的段落起了什么作用?

试做简析。

(6分)

(二)课内小说阅读(12分)

阅读以下选段,完成4—6题

(甲)王夫人因说: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

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王夫人笑道:

“你不知道原故:

“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

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

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

所以嘱咐你别睬他。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乙)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

“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

“去见你娘来。

”宝玉即转身去了。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丙)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

“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

“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

“无字。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

“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

“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贾母忙哄他道:

“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

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

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

你如今怎比得他?

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

”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

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4.对选段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和黛玉母亲曾经的介绍,使得黛玉在未见宝玉前认为他是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也同宝玉出场后的年轻英俊、风流多情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明显的铺垫。

B.从王夫人对宝玉的描述中可以表明王夫人是个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也足以见得她对宝玉一系列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C.宝玉出场,作者透过黛玉的眼睛两次详细描写宝玉的外貌,突出宝玉形象给她心灵的巨大冲击,似曾相识暗示了他们灵魂相通。

这样的观赏也暗示出黛玉对宝玉有了亲切感。

D.“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这句话体现出宝玉蔑视权威,大胆挑战封建正统教育。

5.对《西江月》二词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真实写照。

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手法,对贾宝玉进行赞颂。

B.贾宝玉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做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C.贾宝玉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固执任性,我行我素,因此被人们看做是“行为偏僻性乖张”。

D.贾宝玉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做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人。

6.对选段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见如故,有一种心灵感应。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正是这种感情契合的内心反映。

然而在世俗的眼光中,这些话却成了疯言疯语。

B.“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与前文“只刚念了《四书》”的回答不同。

可见黛玉也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想以此给宝玉留下好的印象。

C.因为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和贾母的娇宠,宝玉说话行事无所顾忌,随心所欲,与黛玉的处处小心谨慎形成鲜明的对照。

D.摔玉的缘由是因黛玉“与众不同”的美所引起的,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和宝玉的“痴”。

“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7.下列关于文段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玩物”指的是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穷苦人;“活得有趣的人”指的是鲁四老爷一类的富人。

B.对于人人厌弃的祥林嫂来说,死亡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用“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死是“活得有趣的人”早就盼望的。

“我”想到祥林嫂既已死了,“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与其久久为她悲痛,倒不如“忘却”,化悲痛为力量,所以舒畅。

C.文中环境描写侧重写雪的“瑟瑟有声”,以雪花的动衬托环境的宁静,而环境的宁静又突出了“我”内心的不平静,同时在这样的夜晚是没有人会想起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祥林嫂的,让人陡生悲凉之意。

D.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可以理解为“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

父廷玉徙巢。

元末,盗起汝、颍。

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

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通海至,大喜曰:

“天赞我也!

”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

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

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

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

“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

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

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

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

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

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

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

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

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

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

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

敌连大舰力拒。

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

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

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

友谅兵大败。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是役也,通海功最多。

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

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

太祖幸其第,问曰:

“平章知予来问疾乎?

”通海不能语。

太祖挥涕而出。

翌日卒,年三十八。

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8.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史上曾是东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或诸侯死称“崩”,士死称“不禄”。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俞通海遭逢乱世,结寨自保。

他在太祖急需船只时受父命归顺太租,令太祖喜出望外。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

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伤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

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独自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

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通海至,大喜曰:

“天赞我也!

”(5分)

(2)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5分)

(二)课内古诗阅读(15分)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国何茫然: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青泥何盘盘:

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C.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落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13.下面是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了各处山水特点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14.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15.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琵琶女是一个演奏技艺精湛卓绝,身世悲凉,令人心酸的被伤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的悲惨。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16.下列加横线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①明年秋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⑧凄凄不似向前声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B.⑦⑨⑩C.③④⑥D.②④⑨

(三)课外古诗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祢:

祢衡,东汉人,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

③献纳臣:

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中“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朋友的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

“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

B.颔联主要写苏秦当年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

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的凄苦之状如在眼前。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

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

D.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表示了愤慨。

18.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方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

“,。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杜甫在《登高》中用“,。

”直接抒发自己的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等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而对偶又极准确”。

(3)《琵琶行》中用“,。

”既写出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诗人听乐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

第Ⅱ卷表达题(共7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

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_______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

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____________”。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

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_________,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

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_________的收益。

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炙手可热曲高和寡形同陌路惨淡经营

B.街谈巷议曲高和寡渐行渐远苦心经营

C.街谈巷议高山流水形同陌路惨淡经营

D.炙手可热高山流水渐行渐远苦心经营

23.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

我谨向您惠赠我的个人资料,请您斧正。

作为985工程大学的高足,我相信我的能力和知识正是贵单位所没有的,我真诚渴望,能为贵单位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21世纪呼唤综合性的人才,我个性开朗活泼,兴趣广泛;思路开阔,办事沉稳;关心集体,责任心强;待人一团和气。

如果能被录用,将是我的荣幸。

①将改为

②将改为

③将改为

④将改为

⑤将改为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