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5101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docx

《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docx

上海中考现代文语段专项复习

阅读整理

现代文整理

记叙文

综述:

记叙文分为:

记人、叙事、写景物三种,都是为表达作者的看法,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1、叙事记人(注意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2、写景抒情(较少)

3、借物抒情(通常有一个或几个象征性的物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以表达作者人生志向或某种哲理或某种感情)

4、叙事说理(通常由一件或多件事情引发作者的看法,有较强的说理性,可与社会某一现象相关,以小见大)

一、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1)中心思想=事件概括+作者看法+作者的情感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

2、从分析材料入手

3、从分析首段入手

4、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

5、从分析篇末入手

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一般规律: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侧重抓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2、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

(3)常用中心思想概括规律:

1、本文记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人、记事类)

2、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类)

3、本文通过……说明……(说明文)

4、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

(寓言、童话类)

二、理清结构层次

记叙顺序:

1、顺叙:

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

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A.看到眼前事,联想到以往的事,引起了回忆,追叙往事;

B.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时,为了加强对照效果,先写当前,后写过去;

C.先说出事情的结局,在记叙事情的缘由。

作用:

或顺乎自然;或为了达到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的表达效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

作用:

插入的事情,是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主题更鲜明。

(1)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

1、按时间先后

2、按地点的转换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如主要人物的变化,表达方式变化)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2)概括段意方法:

1、摘句法:

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概括法:

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3)概括一般规律:

1、事件概括(具体表现)=什么人+怎么样(什么情况下)+做何事+有什么结果

v注意:

v1、概括的内容要具体

v2、概括的要点要全面

v3、语言要简明

(3)作用类:

1、标题的作用:

人物、故事地点、主要事件、线索

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情感线索、人物线索、事情发展的线索、某一物充当线索等

思考角度:

v题目与行文结构(线索)的关系;

v题目运用的修辞及其作用

v题目的象征意义

v题目所反映的中心

解题步骤:

A、表层——与文章情节内容的关系

B、深层——象征意义,中心

2、议论抒情的文字的作用:

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情感。

3、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待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有明确人的活动,且与主人公性格品质有关联时:

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4、“能否删除类”:

“不能”+词语的本义+结合文章内容+删去后果+结论

5、关键词的理解:

词本意+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他对表现人物情感、文章中心的作用。

6、特殊位置句子作用:

v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为下文作辅垫。

v文中: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v文末:

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言有尽而意无穷。

7、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8、写作手法作用: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设置悬念、正反对比、衬托渲染、铺垫照应(呼应)、象征手法、以小见大等等。

设置悬念:

使文章引人入胜

正反对比:

突出发展变化、主要特点

衬托渲染:

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体

铺垫照应:

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反复要点,突出中心

常见的照应的方式:

v前后照应;

v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

v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

v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解题步骤:

A、识别写作方法

B、结合前后文情节

C、体现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旨

(1)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1、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上五种描写都可有细节描写。

2、某种人物描写的作用=某种人物描写+人物思想性格+与下文情节的关系+文章中心

v肖像描写(外貌、神态、服饰):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v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v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3、揣摩人物描写背后的人物心理和情感=某种人物描写+某种情况下+揣摩人物心理和情感+文章中心

注意:

A、揣摩心情,大多交较复杂,多个层次

B、表达注意,事件+心情(因果关系)

(2)修辞作用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

强调问题,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

强调,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

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8、引用:

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记叙文补:

1)整体理解

1.要了解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怎么样地做了什么事,阅读是要把局部放在整个背景下看

2.联系全文,从本文看,本文的,根据文意,根据人物性格特点等都是要联系全文来答题

2)关键语句

1.关键语句,是指在内容上或主旨上起着重要作用的语句,在结构上起着总起、总结、承上启下或衔接过渡的作用。

2.品味语句:

a.感悟语句表层和深层意思(自己往往可能忽略表层,深层往往揭示中心)

b.品味语句在段落或篇章中的作用(如承上启下)

3)划分段落

1.抓关键词语。

通过关键词来把握作者思路,理清文章段落

2.抓联系纽带。

可以是过渡段也可以是过渡句

4)表达方式:

叙述:

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描写:

人物描写:

肖像描写:

神态,外貌,服饰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上面已有)

对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突出文章中心等,有重要作用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说明:

对事物的特点作解释和述说

议论:

对写作对象进行评价,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抒情:

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人或事物的情感(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3.开头场面描写:

A.内容上

就事论事,介绍内容,注意主语

B.结构上

1)铺垫(记叙文的专利)

展开人物的言行

人物情感上产生变化

2)对比有两个人物或一个人物前后不一样

A.代词要注意单复数

单数:

一个人一件事

复数:

多个人多见事

B.概括不要遗漏要点

题:

《十三岁的际遇》北大是“师长”是因为(北大给我知识,给我追求真理的勇气)是“朋友”是因为(北大自有清新,我与他朝夕相处,师生关系平易近人)“是我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我与北大息息相关热爱北大,北大的精神已融入“我”的血脉)

要通读全文,要关注形容词,一般文章中都有答案

题:

句式判断错误的是(B)

A.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疑问句)

B.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陈述句)(祈使句)

C.哈!

这模样了!

胡子这么长了!

(感叹句)

D.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元罢了(陈述句)

句式

陈述句

疑问

反问

设问

感叹句

祈使句

疑问句

题:

“白雪是他们心目中最美的雪山女神”如何理解?

答:

白雪外贸魅力,舞姿优美的人,白雪精神崇高,心灵纯洁,不惜青春与生命奉献给雪山,白雪永远活在战士心中。

最美的女神:

表层——美丽(外貌,神态)

深层——精神(无私奉献,纯洁)

小作文

1.中心鉴赏类小作文

感点:

上升一般哲理高度(论点)

文中论据概括:

截取文本细节(论据)

深入议论:

针对文本分析(论证)

总结升华:

联系提升(结论)

2.写作手法类

技巧:

1、……运用得很出色。

(10字以内)

点明哪种修辞或人物描写;

具体如:

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很出色。

2、列举文本(15字左右)

A.寻找典型的描写(能表现人物形象)

B.使用“”引用可以截取重要字词句(动词)

3、在展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15字左右)

点明与中心有关的人物品质风貌

(2、3两步反复一次,但作用不应重复)

4、总结写作特色与中心的关系(10字左右)

深刻且干练,如:

“环境描写的巧妙运用推动了情节发展。

3、描写类

技巧:

(1)人物描写

A.动作(一系列的动作,多于4个)

B.语言(画龙点睛)

C,肖像(贴切故事)

注重叙述条理和生动性

(2)景物描写

A.调动感官两个及以上

B.使用修辞手法两个及以上

C.叙述层次:

远—近,高—低,建筑物—植物—动物—人

D.行文结构:

总—分—总

E.抓住景物的特点

F.语言流畅,表述清晰

4.扩写(续写)类

(1)扩写类

技巧:

A.注意人称

B.联系上下文关键提示

C.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特点

D.两个及两个以上提示语调

(2)续写类

技巧:

A.有具体的事件

B.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

C.人物描写突出心理活动

5.说明概括类

技巧:

1、每一个方面都要写到,不多不少。

2、尽量概括,不要罗嗦。

3、定义(总结、总起句)非常重要。

题:

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介绍扁豆的外型,习性,功用等

1)眉豆外型扁扁的,形状如浅淡绿的耳朵,又饱满,晶莹的黑,边角有一抹纤细,突兀的白。

2)喜欢生长在田头岸边,房屋前屋后的贫瘠土地3)它是一种重要,可以健脾消食。

 

说明文:

1.举例子:

说明对象+说明方法

2.主要说明内容,往往出现在:

A.标题

B.开篇

C.结尾

3.主要说明方法只写一种

4.寻找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对象后紧跟说明方法,给说明方法向前找说明对象

5.能否换:

A.可否换

B.每一段内容

C.段落之间的关系

D.交换后的后果

E.总结

6.不是列数字的数字:

A.年代,时间

B.专有名词

C.不是为了说明对象特点的数字

7.说明文:

说明对象+说明方法

8.总起句:

说明对象+本段中心

段落层次(总分总)——句子关系(标点)

街区重点,句式相当,句子通顺

9.总分关系

A.问题在总,主答案在分述部分

B.找到文本依据,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C.结合上下文,寻找文本提示

10.A.关注提示语

B.方面,高度提炼,概括

11.句子的更换

A.能否

B.前后文关系

C.内容

D.总结语言准确性

12.字词更换

A.解释字词

B.寻找文本依据(具体)

C.说明问题(表明)

D.总结(语言)

13.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方法)

A.紧挨着划线句的前一句话

B.(如A情况不对)去找划线句所在小结中心句(总起,总结句)

C.如果A.B.两种情况不对,那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对象+特征

14.第一段作用:

1)引出说明对象,内容

2)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5.说明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

16.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

用典型事物更加具体准确地说明这类事物的特征

2)列数字:

更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

3)作比较:

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

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

2、把握结构的意义。

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有明确时间词。

2、空间顺序:

上---下,左---右,前---后,一般适用于参观游览类或介绍事物类说明文。

3、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主---次,远---近,简单---复杂,原因---结果。

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

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作比较:

这里拿…和…作比较,突出(具体)说明了……

列数字:

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 

例:

1“……湖内有大小港岔200余条,半岛50多个,回水长10公里。

”(列数字)

2“……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

”(作比较)

3“……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

”(举例子)

说明方法的作用及意义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说明了事物。

2.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列数字:

具体准确为说明对象服务。

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具体,科学性(内容),准确性(语言),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例: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

为什么?

答:

不能去掉。

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例:

②、……目前,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样更始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

比较文中划线句和下面的改句,哪个句子更好?

原句:

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

改句:

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需要两三年即可。

答:

原句好,因为原句中“仅仅”一词,更进一步强调了研制一颗纳米卫星的时间短。

答题步骤:

1能否删(能否换)

2解释词意

3代入文本

4删去后的影响

5总结(体现准确性,科学性等)

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指代

1先找指代在原文中的位置。

2看前后文,并判断指代的具体内容。

注:

指代在原文中有具体内容的,一定要抄全!

 

议论文:

1.分清议论文结构:

开头有论点,不找结尾

结构:

矩形结构:

开头等于结尾(论点在开头)

梯形结构:

开头小于结尾(论点在结尾)

2.词语的表达作用:

A.解释词语

B.强调突出(矩形结构的开头——论点,强调突出论点的必要性)

3.概括:

用那个自己的话表述,不要完全照抄原文,但是依据来自于文章

分论点的概括相当于段落中心内容的概括,论据不作为答案

分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

4.联系上下文解释:

A.词语字面意思

B.结合文本内容

5.引号作用: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的作用

6.注意关键词“因此”等,因果关系,找原因往前。

7.第一段:

1)名人名言

2)事例

3)排比,设问

A.引出论点,论题

B.引起读者深思

C.(论据)证明论点

8.论据的取舍:

1)论据要兼顾古今中外

2)论据要兼顾不同领域

3)兼顾正反对比

4)与上下文内容照应,使结构严谨

5)一定要证明论点或分论点

9..缩写

A.人名

B.事迹

C.语言表述

10.总分关系找总述部分

11.证明论点的论据是否恰当:

A.是否恰当

B.复述段落内容

C.论据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12.论证的方法:

A.例证(举例论证)

B.引证(引用论证)

C.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3.论证结构

1)层进式

2)对比式

3)并列式

4)总分式

议论文阅读整理

一.论点

1.概念:

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指出的见解和主张

2.区分论点和论题:

⏹1、论题:

作者要议论的范围

⏹2、论点:

作者的观点

⏹区别:

⏹论题没有任何感情倾向、没有褒贬

⏹论点有明确的感情倾向:

褒或贬,即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判(论点中一定含有动词)

⏹谈和论都是文体的表示,不属于动词

⏹注意:

如果是论题,必须要在议论对象上加上作者的态度或观点,才是完整的论点。

(论题+作者的主张=论点)

⏹3寻找或归纳论点:

(一)寻找论点的方法:

⏹1、看题目:

(1)题目可能就是论点(在文中寻找最完整的表述,一般在开头)

⏹例如:

“读书人是幸福人”、“城市建设要增加文化含量”“不怕失败”(见初三语文议论文练习

(一)第一篇第7题)、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初三语文议论文练习

(一)第二篇第8题)、加强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初三语文议论文练习

(一)第三篇第5题)

(2)但题目还可能是论题(包括引用文中人物的某句话)

⏹例如:

“奥林匹克新格言”、“孩子,别哭”

2、看文章开头:

⏹《谈骨气》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论点在文末:

(1)第一段的议论范围小于最后一段的议论范围,那么论点在文末。

(2)第一段讲现象,第二段开始是对分论点进行论证,末段提出总论点,那么论点在文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

⏹一般议论文的结论都具有总结性或号召性,与论点有着密切关系。

如:

人生难得几精彩(初三语文议论文练习

(二)第1题)

(二)归纳论点的方法:

⏹1、捕捉段落中心句

⏹一般在某几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2、散落在文中,在某个自然段中紧贴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前后的句子中。

⏹注:

关键是借助文章的论据去推断论点。

⏹(3)补充非完整句式的论点,还需注意与前文句式的统一性或相近性。

⏹重点:

“向前看齐”

 

二.论据

1、论据的分类

A.事实论据——事实胜于雄辩(史实、事例、数字等,什么人,什么事,它与论点的关系)

B.理论论据——引经据典(经典著作、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理论书上的话等)

如:

测验卷议论文部分第3题

2、与论点的关系:

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根据。

⏹3、论据的作用:

(1)有的只证明文章的分论点、论述过程中的某一论点;不直接论证中心论点。

⏹如测验卷议论文第三题:

答案为:

奋斗没有不能征服的困难

⏹论点(分论点)+论据

(2)有的是否定与论点相反的主张,从反面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3)有的论据要相互组合,增强广度(横向)和深度(纵向),还能体现观点的普遍性

⏹4、论据的顺序:

(1)结合文章上下文,联系分论点,把论据放入正确的段落。

(2)许多文章有些论据是按照文中“古今中外”(明或暗)四个字来选择排列的。

(但要具体结合文章)

⏹例如《谈骨气》一文中“古人”、“文天祥”、“闻一多”针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涵盖了古、今、中。

⏹议论文练习

(一)第一篇第8题答案为:

居里的事例从“古今中外”的“外”这一角度论证的,如果改为陈景润的例子,就无法照应上文“古今中外”。

⏹5、论据的补充:

(1)原理同论据的顺序是一样的。

(2)不同点:

注意补充论据的限制性要求(国籍、时代、范围、历史事实、前文的语句等)。

⏹议论文开头:

⏹A、开门见山

⏹B、用故事、新闻、传说……

⏹C、用名句、名言

⏹B、C开头的作用:

⏹A、使用了……论据

⏹B、引出论题……/论点……(结构上)

⏹C、内容上

⏹D、引起读者兴趣

三.论证

1、目的:

有利于多角度、多侧面地摆事实、讲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充实、丰富。

2、论证方法类型:

(1)例证法(举例论证):

有力地论证了……

(2)引证法(引用论证):

有力地论证了……

(3)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