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4948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2.感受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课文分析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译文: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译文:

孟子说:

"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

一、注释

1.惧:

害怕。

2.安居:

安静。

3.熄:

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4.是:

这,这个。

5.焉:

怎么。

6.子:

你。

7.未学:

没有学。

8.之:

:

"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9.丈夫之冠: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

冠: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古人16岁既为加冠。

10.父命之:

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

11.母命之:

母亲给予训导。

12.嫁:

出嫁。

13.往:

去,到。

14.戒:

告诫。

15.女(rǔ):

通"汝"你

16.必敬必戒:

必:

一定。

敬:

恭敬。

戒:

留神,当心,谨慎

17.违:

违背

18.夫子:

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19.以:

20.顺:

顺从

21.为:

作为

22.正:

正理,及基本原则。

23.道:

方法。

24.居天下之广居:

第一个"居":

居住。

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广居、正位、大道:

朱熹注释为:

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25.立:

站,站立。

26.正:

正大。

27.大道:

光明的大道。

28.得:

实现。

29.志:

志向。

由:

实行。

独行其道:

独:

独自。

行:

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道:

原则,行为准则。

30.淫:

迷乱

31.移:

改变

32.屈:

压服

二、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2.重点字词。

诚:

真正,确实。

大丈夫: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

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

教导、训诲。

戒之:

告诫。

女家:

指夫家。

夫子:

指丈夫。

正:

准则,标准。

由:

遵循。

独行其道: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

惑乱,迷惑。

移:

动摇。

屈:

使屈服。

3.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

告诫

必敬必戒:

谨慎

(2)谓:

此之谓大丈夫:

称得上,叫做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对……说

太守谓谁:

为,是

4.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

教导、训诲;今义:

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

准则,标准;今义:

正面)

5.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6.通假字

女家:

女同“汝”,你。

7.课文探究: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2)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3)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4)举例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复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背诵。

2.注意学生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

课文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文: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一、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8)任:

责任,使命。

(9)是:

这样的。

(10)也:

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11)苦其心志:

使他的思想痛苦。

心志,思想。

(12)劳其筋骨:

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3)饿其体肤:

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4)空乏:

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5)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

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拂,违背。

乱,扰乱。

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16)所以:

用这些来…… 

(17)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动,惊动,震撼。

忍,坚韧。

(18)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通“增”,增加。

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益:

增加。

 

(19)恒过:

常常犯错误。

恒,常。

过,过失,错失,此处是过失的意思。

(20)困于心:

内心困苦。

困,被难住。

于,被。

(21)衡于虑:

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2)而后作:

然后才能奋起。

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23)征于色:

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

色,脸色。

 

(24)发于声:

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5)而后喻: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喻,明白,了解。

(26)入则无法家拂(通“弼”)士:

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入:

里面,此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bì),通“弼”,辅佐。

 

(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

出:

在外面,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

忧患使人谋求生存。

死于安乐:

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二、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舜(shùn)孙叔敖(áo)畎(quǎn)亩

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

2.重点词语

【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士】狱官。

【市】集市。

【入】指在国内。

【出】指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

【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乱,扰乱。

【恒过】常常犯错误。

【而后作】奋起。

文中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了解、明白。

3.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一词多义

(1)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2)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死于安乐(在)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文中指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流露)

5.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动:

使动用法,使……惊动;忍:

使动用法,使……坚忍)

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6.课文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归纳出论点。

(2)课文第1段开头列举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共同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愤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②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试作具体分析。

排比和对比。

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

第1段中的排比和最后一段中的对比。

(4)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陈述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证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结束语】

《鱼我所欲也》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的道理。

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富贵不能淫》写了怎么行大丈夫之道、大丈夫的立身处世态度和大丈夫的判断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暴,做真正的“大丈夫”。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