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提纲总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4866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提纲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学提纲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学提纲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学提纲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学提纲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提纲总复习.docx

《教育学提纲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提纲总复习.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提纲总复习.docx

教育学提纲总复习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研究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就是教育存在的形态。

教育现象可以概括为三种:

教育活动、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

二、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就是指人们所察觉到的教育系统内部或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不协调状态。

三、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现象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按教育规律的层次性,可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稳定性。

教育方针政策具有主观性、区域性和时间性。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孔子的《论语》等。

⏹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

⏹《学记》全书一共有1229个字。

《学记》中总结了豫时孙摩、和易以思、长善救失等教育思想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雄辩术原理》。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

⏹⒉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⒊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1623年,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也就是说,培根已经将教育教学作为一个科学中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1632年,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因之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等。

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1762年,卢梭出版了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1776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

教育学走进大学的讲坛,意味着开始有了专门的研究群体和机构,教育学跟哲学等其他学科一样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此后,他的学生林克将他讲演的内容整理、编辑并于1803年发表,题为《康德论教育》。

⏹1806年,德国的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强调了教育学的两个基础:

哲学和心理学。

从哲学基础出发,他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从心理学基础出发,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

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他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他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一所实验学校,正式的教育研究机构已形成。

在实验学校,赫尔巴特及其追随者开始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

⏹1861年出版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1901年,德国的教育家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名称。

梅伊曼的著作有《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年)、《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年)、。

德国的另一教育家拉伊于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191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传统教育学派的“三中心”是: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现代教育学派的“三中心”是:

以活动教学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1930年,我国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杨贤江,1895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县),字英父,笔名李浩吾、健夫、姚应夫、江一、叶公朴等。

1939年,前苏联出版了以凯洛夫为主编的《教育学》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布卢姆等人认为,教育目标可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这本著作。

他主张:

⏹⑴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

⏹⑵发展认知能力。

⏹⑶主张早期学习。

(p8)

⏹⑷提倡发现法。

他说:

“发现不限于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

该书是他教学改革实验的总结

⏹1977年,前苏联出版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他认为,应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和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最优处理教育问题。

⏹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

社会方面的成分、心理方面的成分和控制方面的成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原因:

⏹⑴经济原因:

有了大量的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出现了体脑分工,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⑵政治原因:

统治阶级的需要。

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出现了国家和阶级。

统治阶级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官吏、文士等专业人员,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⑶文化原因:

产生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内容;文字日趋复杂,较难辨认和书写,这对学校的产生提出了要求。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⒈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转化活动

⏹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促进转化的活动,社会的要求是转化的方向和归宿,它制约着教育的性质、方向和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是转化的出发点和条件,它制约着教育的程度高低、内容组织和方法运用。

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⒊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年老一代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成的社会生活,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新生一代。

这样,便产生了教育。

⏹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

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全过程中,随着年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

⏹1、未完成性

⏹2、能动性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

⏹教育措施: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阶段性

⏹教育措施: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个别差异性

⏹教育措施:

做到因材施教

⏹4、不平衡性

⏹教育措施:

抓好关键期与成熟期的教育

⏹5、互补性

⏹教育措施:

做到“取长补短”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发展所具有的不同机能和不同能力间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互补性还存在于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

⏹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应适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原理,用适当超前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教育,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四方面的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个人的努力下形成的。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有差异。

其差异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随着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㈡环境在人的发展的作用

⏹⒈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⒉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和给定的。

⏹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力度却因人而异,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⒊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指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在人的发展中起主要的、导向的作用。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明确;

⏹其次,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第一是计划性;

⏹第二是组织性;

⏹第三是协调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第一是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

⏹第二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是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首先,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

⏹其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

⏹第三,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学校教育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打好基础。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1、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

⑴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⑵取决于教师能否敬业爱岗和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⑶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人的发展的规律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从学校教育外部来讲

⑴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

⑵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四、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㈠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原因是:

⑴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必须有他自己的能动性;⑵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㈡个体的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自我设计是指个人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规划自己的未来。

⏹自我设计作为一个认识系统,包含着四大要素:

主体、客体、活动、成果。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所谓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力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力。

(3)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力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⑴教育在科学知识再生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的继承性上。

⑵通过学校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的过程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⑶通过学校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的过程是一种高效的再生产。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4、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可以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

5、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6、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持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传递、保持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形成三种形式:

⑴口耳相传。

⑵文字与学校。

⑶信息科技。

2、活化文化的功能

⏹教育能把存储形态的文化活化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

3、选择文化的功能

4、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对现实的文化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

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通过学习不同的文化,以达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6、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四、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㈠科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科技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2.科技发展制约着教育的手段

3.科技发展带来了教学管理手段的革命

4.科技发展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㈡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2.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3.教育有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教育对人口的巨大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基本措施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手段

⏹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的功能表现为:

⑴培养青少年一代。

⑵培训成年人。

3、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⑴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它规定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育为谁培养人,教育培养什么人,教育怎样培养人。

⏹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

⏹《教育法》第五条指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表现为以下几点:

⑴导向功能;

⑵调控功能;

⑶评价功能。

2、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⒈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其论点如下:

⑴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和需要而制定的。

⑵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使受教育者个性化。

⑶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⒈培养“劳动者”、“建设者”或“接班人”

⒉注重提高民族素质

⒊坚持全面发展

⒋培养独立个性

第五章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西欧学制)

2、单轨学制(美国)

3、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三、学制建立的依据

1、依据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技的发展状况

2、依据社会制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依据人口状况

4、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吸取我国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并参照外国学制的成功经验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整个一生的教育,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壬寅学制。

1902年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2、癸卯学制。

清政府就于1904年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成为我国教育史上得到施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这个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3、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制系统,称壬子学制。

在1913年形成一个新的癸丑学制

4、壬戌学制。

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并于11月1日以当时大总统徐世昌的名义公布施行。

一般称这个学制为“新学制”,也叫“壬戌学制”。

更为通俗地是称“六三三制”,该学制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1、1951年的学制改革。

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于9月19日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

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和妥善地加以改革的。

3、1985年的学制改革。

1985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1993年的学制改革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含义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德国是最早(1763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我国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2、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⑴义务性。

⑵强制性。

⑶基础性。

⑷公益性。

⑸免费性。

3、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义务教育观念的落后性;

②义务教育条件的局限性;

③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城乡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均衡性;

⏹男女儿童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入学和就学机会的不均衡性;

⏹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均衡性。

4、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对策

⏹更新义务教育观念;

⏹改善义务教育条件;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内涵

⏹课程的涵义: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特点:

⑴客体性。

相对于学习者来说,课程是一种外在于学习主体的客观存在。

⑵目的性。

课程具有预期的目标指向性。

⑶经验性。

课程可以通过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而转化为个体经验。

⑷教育性。

课程应在学校环境中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和作用。

⑸系统性。

课程具有一定的结构系统,包括横向的组织与纵向的序列。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⑴学科课程的含义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⑵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孔子、斯宾塞、巴比特、赫尔巴特、亚里士多德等。

⏹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技”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

⑴活动课程的含义

⏹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为中心,为锻炼儿童的能力而设计的课程。

⑵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

⏹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杜威和克伯屈。

(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管辖权限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主要特点:

权威性;正统性;强制性。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基础,根据地方和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主要特点:

地域性;针对性;现实性。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为基础,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自主进行开发的适合本校具体特点的课程。

⏹主要特点:

自主性;灵活性;动态性。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三种形式。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

⏹加强均衡性。

⏹加强综合性。

新《科学》是一门综合的理科课程,它将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融到了一起。

⏹加强选择性。

⏹综合实践活动

⏹定义:

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