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范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4804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设计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案设计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案设计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案设计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案设计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设计范本.docx

《教案设计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设计范本.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设计范本.docx

教案设计范本

《走进“纸”世界》

石景山杨庄中学   王巧兰

一、概述

 《走进“纸”世界》是一堂关于纸的世界的主题课,本主题源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把“造纸术”定为主题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造纸术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代表着秦汉科技发展水平。

而教材对造纸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之后,难以对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影响等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

二是纸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地球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纸的发展,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造纸术的过去,还可以从中反思现代人对待纸和自然资源的态度等。

本节课重在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多角度地探究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在探究中认识体会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归纳出古人发明纸的原因;

(2)阐述说明蔡伦的贡献及蔡侯纸的优点;

(3)学生能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

(4)分析归纳出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

(5)通过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锻炼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及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从而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

(2)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

(3)通过课堂分组探究,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丰富的历史史料阅读,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造纸术的发展历程,能认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清楚中国古代中国的文明已成为历史,要再创辉煌,就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初一的学生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理解造纸术的影响有一定难度

·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

·学生具有半学期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计算机操作熟练,具有初步的网上学习的技能

·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问题激发策略:

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供丰富意义建构材料的策略:

利用主题资源网站,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历史资源

·自主探究策略: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尝试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五、资源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专题网站——《走进“纸”世界》

·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一、[导入]

猜谜语:

生得轻巧白净

中国创造发明

传播文化知识

深受人类欢迎

由此引入话题:

大家知道纸是哪国发明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二、[小组合作探究]

设问:

关于造纸术,大家知道哪些?

 

进一步启发:

还想了解什么?

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归纳、概括学生提出的问题

 

指导学生分组选择问题,带着问题,阅读网页内容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组织、参与学生的交流

及时作出鼓励性评价

 

总结: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不仅代表了秦汉科技的发展水平,而且从它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纸从无到有,从简单制作到技术成熟,从历朝宫廷奢侈品到现代日常生活用品,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三、[反思]

设问:

大家反思这节课的所学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小结](略)

四、[延伸]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课下探究

问题:

1.你能举出五种日常生活的纸制成品吗?

假若这个世界没有了纸,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

2.什么能使一张白纸更有价值?

你在学习中是怎样使用纸的?

3.在造纸业的发展进程中,古人遇到哪些问题?

是如何解决的?

今天人们又面临着哪些新的问题?

提出你的议。

五、[网上讨论]

李先生认为:

资讯技术日新月异,电子档案和互联网将会代替纸作为记事工具。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为什么?

 

 

获取信息,判断,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回答

 

 

 

 

 

 

自由发言,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回答

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意图: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自愿结合成小组,以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一个问题,带着问题阅读网页内容后,合作探究问题(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问题精神)

 

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探究问题的结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各抒己见

(意图:

通过谈自己的感受,锻炼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以组的形式,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课下利用网站内容或收集资料,合作探究,并把成果传到网站中“探究空间”里的作品展示里。

 

 

交流

 

计算机演示文稿1

 

 

 

 

 

 

 

 

 

 

 

 

网页资料(关于纸世界的主题资源网站)

 

 

 

 

 

 

 

 

 

 

 

 

 

 

 

 

 

 

网页

 

 

 

网上交流平台

 

七、总结与评价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网上的讨论发言,教师给予引导与总评,并且对课堂延伸部分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探究情况作评价和反馈。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日历中的方程》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任佩宇

一、概述

《日历中的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始课,它既是第三章第六节探索规律和本章前两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继续,又是学习本章后几个实际问题的开端,更是今后学习函数等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通过对日历中数据规律的探索,运用方程来解决和日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重点是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究出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能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思想;

(3)能够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生活问题,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对数学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感兴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日编出一道隐含方程知识的数学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隐藏在日历中的数学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2)游戏激趣策略:

通过猜日历中日期的游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3)情境迁移策略:

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资源

(1)每位同学准备一份日历;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法和学法的具体实践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安排以下五个环节以完成本节教学: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游戏引入(大屏幕):

老师背对日历,学生到讲台前面圈出日历中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老师,老师很快说出这三天的日期。

换两组数试试,老师也能很快地说出答案。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

学生思考老师快速回答的诀窍,并且自己罗列出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

⑴逐列求和(碰数);⑵算术方法:

用和除以3得中间的数,再加上7,减去7得上下的两个数;⑶方程解法: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有关方程知识的储备,个别同学可能想到用方程解决。

3.引入课题:

日历中的方程。

“你们想知道这里边的奥秘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乐园。

这样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成功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

(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1.借助引例当中的游戏,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大屏幕)

•  问题一:

观察你手中的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  问题二:

如果设其中的一个数为x,那么其他两个数怎样表示?

你是怎样设未知数的?

 

(通过从具体数字之间的规律过渡到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这三个数,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体验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出示尝试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

小明想送妈妈一个生日礼物,可是却不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几号,于是就问妈妈,可妈妈说我的生日那天在本月日历上竖列相邻、和为60的三个数字里面,并且中间的数就是我的生日。

你能帮助小明解决吗?

此问题的出示意在解决两个问题:

⑴如何设未知数;⑵怎样列方程。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索,教师仅给个别同学点拔指导。

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有效途径体会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确立,进而列出方程,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认识到设中间数为x所列方程的简便。

整个环节由浅入深,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借助他人的想法来激发自己的灵感,体验问题解决多样化的学习策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

 

(三)例题示范,巩固提高。

例题示范:

1.安排两人一组做猜日期游戏(大屏幕):

在各自的日历上任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4个数,两人分别把自己所圈出4个数的和告诉同伴,由同伴求出这4个数;

2.正方形圈出日历上2×2的4个数,把它们的和告诉同伴,由同伴求出这4个数;

3.如果用正方形圈出的4个数的和是76,你所求这4天分别是几号吗?

呈现例题。

巩固练习:

1.小彬假期外出旅行一周,这一周各天的日期之和是84,小彬是几号回的家?

2.你能在日历中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3个数,使得它们的是40吗?

为什么?

如果它们的和是75呢?

 

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

(大屏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审、设、列、解、答。

说明注意的问题是:

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

 

自主编题:

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结合自己的生日,选择有创造性的框架结构开展自编题活动,鼓励学生编出新颖的问题。

教师参与到活动当中,做弱势小组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并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通过投影展示给全体同学。

教师给予赞赏性评价。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体会编题所带来的乐趣,还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可能创造出各种形式的框架结构,(大屏幕)例如十字形、T形、工字形等等,不仅仅是增大了训练量的问题,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1.列方程解应用题需要哪些步骤?

2.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怎样的思维过程?

(五)课外研讨,迁移创新。

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和发展。

问题一,有一些分别标有6,12,18,24,……的卡片,后一张卡片上的数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大6,小明拿到了相邻的3张卡片,且这些卡片上的数之和为342。

请问:

(1)小明拿到了哪3张卡片?

(2)你能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使得这些卡片上的数之和是86吗?

 

问题二,教材中《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节课的页码向前翻10页就是《有趣的七巧板》,然后再向后翻8页就是精美的《图案设计》,恰好这三节课的页码数字相加之和是100,你能知道《日历中的方程》在第几页吗?

 

 

通过这样两个创造性问题的设计,不仅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还能让学生走出课堂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接下来他们就会留心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学生学习的评价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整体,真正使课堂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七、总结与评价

 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师的教学反思

1.全体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参与教学全过程   

非常好( ) 很好(   )一般(   )

2.学生能提出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并且通过合作探究努力解决问题

非常好(  ) 很好(   )一般(   )

3.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发言

非常好(  ) 很好(   )一般(   )

4.学生间交往是多向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评论别人发言

非常好(   ) 很好(   )一般(   )

5.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的体验,每一名学生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非常好(  ) 很好(   )一般(   )

6.后进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非常好(  ) 很好(   )一般(   )

7.学生学习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8.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内容的安排与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

 

 

2.教法的安排是否恰当?

 

 

3.目标完成情况如何?

 

 

4.成功的地方

 

 

5.不足与问题:

 

 

6.想法:

 

全国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广西柳州铁路一中

一、概述

  本节课为1课时,45分钟。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小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二)》下的内容。

是学完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后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本内容的重点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合=0,学生动手试验,总结得出结论;难点是物体的受力分析,通过课堂实例分析来形成分析方法;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是物体受力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共点力,通过实例分析来归纳条件。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共点力的概念,分别举例说明共点力和非共点力的情形;

(2)能够解释平衡状态的涵义,并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所处的状态是否平衡;

(3)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能够写出平衡条件的公式;

(4)可以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

(4)对物体进行分析的能力和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运用现代技术设备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并验证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归纳出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3)能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科学规律;

(4)体验科学理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

(5)掌握由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

(6)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一些不平衡状态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

(2)意识到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与人交流的意识;

(4)在用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

(5)通过平衡条件的实践应用,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是广西柳州铁路一中的高一学生

·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学生已经学过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能够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零碎的关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例子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探究引导策略:

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

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情景创设策略:

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五、资源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

·相关实验器材,如弹簧秤若干、细线若干

·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1)播放视频,引起兴趣

塔吊、走钢丝等在生活中遇到的平衡问题及其应用;引起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兴趣。

(2)教师演示实验,引起思考

平衡状态是一种常见的物体运动状态;实验演示一些特殊的平衡态:

偏心轮在斜面静止、铅笔竖立在指尖等现象。

(3)认识本节课的重要性

播放一些不平衡状态给人们带来的损害:

重庆綦江虹桥坍塌、柳州四桥人行道坍塌等事故。

由此指出学习好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2.新课教学(要点)

(1)共点力概念形成

a.(投影播放,引发思考)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墙上挂着的物体、天花板上吊的广告牌等受到哪些力作用,有什么特点?

b.(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形成概念)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实际问题中如果可以不考虑物体形状和大小而把物体当成一个质点时,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都可以被看作是共点力。

c.(概念强化,正反例变式)非共点力的几种情况:

(投影)称物的杆秤、悬挂的日光灯。

(2)平衡状态的理解

a.引导学生复习平衡状态的概念:

物体保持静止不动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b.请学生举例。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探究(学生动手实验、总结)

a.物体仅受到两个力的情况:

学生两人一组实验;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特点。

(实验,教师提问。

b.物体受到三个力的情况:

学生三人一组实验,分别验证不同夹角的情况,学生总结三力平衡的特点。

(实物投影学生在刻度盘上做的三力图,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

c.物体受到四个力的情况:

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分别验证不同夹角的情况;学生总结四力平衡的特点。

(实物投影学生在刻度盘上做的四力图,任意两力的合力与其他两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d.理论分析:

引导学生探讨原因、总结规律。

由牛顿第二定律a=F合/m可知,当F合=0时,a=0,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其所受合力为零。

即F合=0。

(4)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投影演示)

  例题1:

见课本例题1。

(学生先进行思考,然后演示课件、讨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力平衡问题,通过对象选取、受力分析以及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使学生掌握力的平衡问题的研究的基本方法。

用课件动态演示拉力与支持力随角度的变化关系,并从三角函数关系推证。

 例题2:

见课本例题2。

(学生先进行思考,然后演示课件、讨论,教师总结。

  本题的物体A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如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显然麻烦,而采用正交分解方法,使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变成同一直线上的力,再利用平衡条件求解,就显得方便。

因此力的平衡条件可以写出F合=0或Fx合=0,Fy合=0。

3.课堂小结(投影)

  教师提问:

刚刚我们进行了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实践,谁能归纳一下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题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最后教师做归纳是:

1.究对象;2.体受力;3.力的合成或分解图;4.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解题的基本方法是:

三力问题可以通过力的合成的边角关系求解,多力问题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

 

七、总结与评价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本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评价反馈。

 附:

(1)应用训练题

✧  学以致用:

解决儿童乐园里滑滑梯角度设计问题(在教室解决);

✧  素质检测:

分析江苏江阴公路大桥钢缆受力问题,用计算机完成相关计算;

✧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悬索桥的图片,为柳州市大桥的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

(2)课后作业:

做课本p.73练习-

(1)-(4)题。

 

八、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新颖,教学实施效果较好。

首先,本课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授课老师在组织授课内容时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有机地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现象和事件中,并自始至终地贯彻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有了知识,生活会更美好”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学生在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同时,课堂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学生积极参与,学有所得。

   当然,课堂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得不够。

如果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人手一机或两人一机,在自己操作的过程步步验证、步步探究,其教学效果会比当前的教学效果好很多,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完成意义建构。

   总得来说,本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贯彻了新教材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物理方法的传授,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不仅重知识更重方法的精神。

 

全国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广西柳州铁路一中

一、概述

  本节课为1课时,45分钟。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小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二)》下的内容。

是学完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后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本内容的重点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合=0,学生动手试验,总结得出结论;难点是物体的受力分析,通过课堂实例分析来形成分析方法;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是物体受力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共点力,通过实例分析来归纳条件。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共点力的概念,分别举例说明共点力和非共点力的情形;

(2)能够解释平衡状态的涵义,并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所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