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 小说主题探究专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4396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 小说主题探究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 小说主题探究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 小说主题探究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 小说主题探究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 小说主题探究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 小说主题探究专题.docx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 小说主题探究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 小说主题探究专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 小说主题探究专题.docx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训练10文学类小说主题探究专题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学案10

——文学类文本小说主题探究专题

一、知识点讲解

小说的探究,可以探究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无论从哪个层面展开,背后都离不开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主题类探究,可以对多义主题探究,也可以是基于主题的拓展性探究;像标题意蕴、句子含意、启发感悟等,都叫主题类探究。

这是小说探究题出现频率最高的题型,即便是情节类、人物类探究题,也只是主题类探究的变式而已。

考生应在对小说主题准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种主题类探究题的探究要领。

二、模拟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

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

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

狼来了!

救命啊!

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

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

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

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

你打了,打死了,打伤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罚不罚?

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第二天,胆大的山旺说:

“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

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

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

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吗?

多位村民说:

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

“狼来了!

狼来了!

……”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对老婆说:

“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

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

“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料的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

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

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

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

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

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

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

你山旺算个球。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

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本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文本作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

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

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

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

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

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

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

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他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

——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

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

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

”他说,“那是玩具。

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

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

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

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

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

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毕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

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

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

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

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

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

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

“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

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

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

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2.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解之道】

对于考生来说,小说好读,但难读懂,尤其是对小说想表达什么主题之类的问题弄不懂,主题把握不了,自然像主题类探究甚至其他类探究都无从谈起。

因为,准确、全面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做所有探究题的基础。

那么,到底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1)从情节看主题。

要从情节发展中看小说要表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从这件事中能反映出什么样的主题。

(2)从人物看主题。

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是小说主题的主要载体,要看小说写了几类人,这几类人的各自命运,尤其是主人公的性格命运,据此概括出主题。

(3)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描写看主题。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

(4)从作者的语言表达看主题。

小说作者不像散文作者那样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藏在字里行间,但即便如此,细读文字,还是能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的,以此来认识主题。

另外,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侧面去发掘、发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手心朝下

周海亮

这个老女人很怪。

她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

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

“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

她袖起手,为难地说:

“我只要一块钱。

”我告诉她,身上没带一块零钱。

她马上提醒我说:

“你可以买包烟。

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

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

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

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

“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原来她是一个骗子。

这毫无疑问。

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

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

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食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

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

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

“给我一块钱……”

“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

”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她讷讷地笑着,说:

“给我一块钱……”

“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

”我向她发起挑衅。

“不用,不用麻烦。

”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的确很远。

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

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

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

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

她让我心生怜悯。

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

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

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

“她啊!

“你知道她?

”我好奇地问。

“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

“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呆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可是她女儿……”

“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

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

她有个习惯,一个曲子每人只要一块钱,多了不要。

她还告诉她妈,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

这么多年的沿袭,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

砸乱石,也放炮。

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

“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她死了。

”朋友说。

“死了?

”我震惊。

“死了。

上班没几天就死了。

”朋友慢慢喝着水,“也活该她倒霉,那天刚好一个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

早晨她去看,竟轰一声,地动山摇,后来就葬在后山。

剩下她一个人了,她能干什么呢?

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

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钱。

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以为这样自己就不是乞丐啦?

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朋友谈性正浓,我却不再听下去了,脑子里只有老女人那永远朝下的手心。

她仍然在乞讨。

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

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3.通过小说,你认为作者从哪些角度向读者传递了哪些思考?

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微信综合征

刘七平

阿辉百无聊赖地挤在地铁人流里,准确地说,是困在隐形的手机网络里。

人们都在埋头把玩自己的手机,玩游戏,刷微信。

阿辉的超薄手机没电了,要不然他会像往常一样,埋头关注微信朋友圈里的动态。

阿辉又试着长按了一下开机键,手机还是黑屏。

他长舒了一口气。

什么时候开始迷上微信,以至于每天不看微信就心里空落落的?

阿辉自己也记不清了。

走在复兴门换乘站的人流中,阿辉忽然决定去附近的大学室友阿鹏家蹭顿晚饭。

阿辉想起微信里的一条段子:

因为微信,朋友变成了网友,网友变成了朋友。

阿辉苦笑了一声,细想起来,自己半年多没跟阿鹏见面了,平时两人只在微信上互动交流。

阿辉敲开了阿鹏的房门,却见阿鹏一脸疲惫地开了门,眼眶泛红。

“大哥你这是咋了?

”阿辉一边往客厅走,一边关切地问。

“没什么……”阿鹏在阿辉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问道,“你怎么想起来看我了?

也不提前打声招呼……”

“嘻,我的手机没电了。

内人加班,所以我想来蹭嫂子做的美食。

咦,我嫂子呢?

”阿辉四处张望着。

“她刚出去了……”阿鹏给阿辉倒了一杯水,转移了话题,“你最近咋样?

忙不?

“我呀,瞎忙,老样子。

”阿辉也转移了话题,“借你的充电器使使,我的充电器落家里了。

阿鹏起身从书房里拿来充电器,递给了阿辉。

阿辉打开手机后,登录了微信,津津有味地浏览着朋友圈里的最新动态。

阿辉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舞,一会儿点赞,一会儿分享转发,一会儿留言评论。

“大哥你看这条,超搞笑!

”说着,阿辉把手机递给了阿鹏。

阿鹏探头瞅了一眼,兴致不高地说:

“我看过这个,没啥意思。

阿辉看了阿鹏一眼,这才察觉他的心情不太好。

阿辉放下手机,一追问才知道阿鹏和媳妇吵架了,祸根竟是微信。

自从阿鹏最近迷上微信后,每天回家后一有空就刷微信,话比从前少了,跟媳妇几乎没什么交流。

以前两人经常一起看电视,或者出门遛弯,家长里短,其乐融融。

赶上今天媳妇上班累,心情不好,就和阿鹏拌嘴吵起来了。

阿辉有些难为情,劝慰了阿鹏一番。

阿鹏领着阿辉来到楼下的一家饭馆,聊了很多知心话。

聊到动情处,两人都唏嘘不已。

“面对面聊聊天,挺好,久违的感觉啊。

”阿辉一边给两人的杯子里添酒,一边感慨道。

“是啊。

来,再干一杯,为了这种久违的感觉。

”阿鹏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时,阿辉媳妇打来电话,说已经到家门口了,发现没带钥匙。

阿辉挂了电话,与阿鹏匆匆道别。

赶回家中后,阿辉跟媳妇说起阿鹏吵架的事,媳妇愤慨地说:

“微信就是害了不少人,包括你,每天睡觉前抱着个手机看些没用的东西。

依我看,微信比女人更有魅力,你干脆跟手机一起过日子算了。

”阿辉连忙放下手机,哈腰赔不是。

临睡前,阿辉趁媳妇洗漱的空隙,还是忍不住偷偷登录了微信。

通讯录显示有一条未验证消息,竟是父亲的手机号发来的。

父亲年初刚学会发短信,如今怎么用上微信了?

阿辉迟疑一下,验证通过了。

不一会儿,阿辉收到父亲发来的一条微信语音:

儿啊,我刚跟邻居小张学会用微信了,还不太熟练。

他说经常在朋友圈里跟你交流,说城里年轻人都好玩微信。

有了微信,以后我就不用专门等你的电话了。

最近都挺好吧?

阿辉愣坐在床头,眼眶不禁湿了。

他快一个月没给父亲打电话了,此刻心里愧疚不已。

他马上拨通了父亲的手机:

“爸,您还没睡呢?

“没,我不困。

你收到我发的微信了吗?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激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咳嗽声。

“收到了。

爸,您的哮喘又犯了?

”阿辉关切地问。

“我没事,老毛病了,别担心我。

你以后每天在朋友圈里说点工作、生活的事吧,我会经常关注你。

”电话那头又传来一阵刺耳的咳嗽声。

“爸,我会经常更新朋友圈的……不,我会经常给您打电话……”阿辉没说几句,一时哽咽得说不出话了。

1.(探究艺术手法)本篇小说构思极有特色,请从情节安排、表现主题的角度探究其构思特点。

(6分)

2.(探究标题内涵)本篇的标题为《微信综合征》,有人建议改为《莫让亲情等待》,你是否同意这一改法?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5分)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

“怎么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

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

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

桂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

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钱一斤,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

连婶每次接过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

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一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

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

连婶是指望她家来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

连婶心眼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

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答应别人了。

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还等等吧,就当是还帮连婶最后一年,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

种玉米方便,机械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

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

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要姑娘不嫌弃……

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

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

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花……

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

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

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气。

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

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

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真切切——再赶紧也要四天……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

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

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

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

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

连婶认真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

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还种棉花。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棉花成熟时裂开的景象,同时细致具体地描写了桂枝的动作和心理,表现了她因担忧没有足够晴朗天气晒棉花而焦急的心情。

B.“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桂枝这样想的主要原因是种棉花很麻烦,拖的时间也长,而种玉米可用机械收割,方便得很。

C.小说中的补叙占了很大的篇幅,一方面交代了桂枝焦急盼望连婶和明年再也不种棉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桂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D.小说结尾交代,桂枝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主要是因为连婶家境不好,需要帮助;并且,桂枝曾顺着连婶的心意答应再种棉花,不能失信。

2.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探究标题内涵)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