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3575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

41242098】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

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

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

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昚虚《阙题》: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的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C [A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B项,“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

D项,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B [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B [逻辑关系错误。

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的文字。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

41242099】

打 树

许 仙

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

“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

“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

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

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息,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

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

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

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

“打树。

”“打树?

”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

“好。

打树。

我们打树。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

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

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

“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就在树后应:

“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正又边打边问:

“决不开谎花①?

”李赛白又答:

“决不开谎花。

”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

“来年开红花结红果?

”李赛白就问:

“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

”李正醉醺醺地说:

“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

来年开红花结红果?

”李赛白就应:

“来年开红花结红果。

”李正又边打边问:

“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李赛白又答:

“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

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

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

“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红就教侄女应:

“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又边打边问:

“决不开谎花?

”她们又答:

“决不开谎花。

”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 ①谎花:

不结果实的花。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看护”及“移饭桌及给父亲敬酒”张本。

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

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还准备了蜡烛、香、鞭炮和烟花等,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D.这篇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

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及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

B项,“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牵强附会。

]

5.李正是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概括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从文章中找出关于李正的描写,然后加以概括。

如他在弥留之际对儿女还要进行品德教育,由此可以概括出他坚强执着;他用“打树”这种独创而特殊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说明他善于创新;重病在身还不乏微笑,说明他乐观淡定。

【答案】 ①坚强执着:

弥留之际还要对儿女进行品德教育。

②善于创新:

用独创的,特殊的“打树”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收效显著。

③淡定乐观:

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重病在身不乏微笑。

6.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概括的能力。

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李正用“打树”这种方式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进行概括,如他多次教育,由此可以概括出对人的教育要常抓不懈;李正的比喻也是有深意的;女儿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启迪我们教育要代代相传等。

【答案】 ①李正多次对不同年龄、身份的儿女进行“打树”教育,它启发我们:

对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常抓不懈;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地位多高,都要坚持,且出成效。

②李正对儿女的“打树”教育,以开花结果为喻,很有深意。

它告诉我们:

一个人不要华而不实,而是既要开花,更加结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要有一颗红心,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不给国家和人民抹黑;有身份、地位后要做廉洁的善人而不做恶毒之人。

③李赛红、李赛白分别对侄女、外甥进行“打树”教育,它启迪我们:

传统道德教育要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希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导学号:

41242100】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国家

城市

排名

综合指数(100=理想)

社会稳定

医疗保健

文化与环境

教育

基础设施

澳大利亚

墨尔本

1

97.5

95

100

95.1

100

100

奥地利

维也纳

2

97.4

95

100

94.4

100

100

加拿大

温哥华

3

97.3

95

100

100

100

92.9

加拿大

多伦多

4

97.2

100

100

97.2

100

89.3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5

96.6

95

100

94.2

100

96.4

(数据来源:

经济学人智库《2017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2:

评价类型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评价

城市宜居指数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分要素评价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昆明、沈阳

自然环境宜人性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威海、厦门

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来源:

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

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未来城市峰会:

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

“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

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

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

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C.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D.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来源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B [B项,“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于文无据。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B.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C.“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A [B项,“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成绩”错。

C项,“也更重要”属主观臆断。

D项,原文说的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能判断为“未来的趋势”。

]

9.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医疗、教育、交通等的投入,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

②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尊重民意,提高市民建设宜居城市参与度。

④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导学号:

41242101】

李昭述,字仲祖,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

各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为刑部详覆官,累迁秘书丞。

群牧制置使曹利用荐为判官,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昭述悉复之。

以太常博士知开封县,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开封推官。

坐尝被曹利用荐,出知常州,迁为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转运使。

江陵屯兵喧言仓粟陈腐,欲以动众。

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

徙湖南潭州,戍卒愤监军酷暴,欲构乱,或指昭述谓曰:

“如李公长者,何可负?

”其谋遂寝。

昭述闻之,以戒监军。

监军自是不复为暴。

比去,众遮道罗拜,指妻子曰:

“向非公,无噍类矣。

”徙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加直史馆。

徙陕西转运使,纠察在京刑狱,为三司户部副使,累迁刑部郎中。

陕西用兵,提点陕西计置粮草,还授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都转运使。

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初,六符过之,真以为堤也,及还而城具,甚骇愕。

初置义勇军,人情汹汹,昭述乘疾置①日行数舍,开谕父老,众始安。

宣抚使表其能,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澶州,又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

河北始置四路,以为真定府路安抚使、知成德军。

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

改龙图阁学士、知秦州。

谏官、御史言昭述庸懦,不可负重镇,留真定府。

居四年,入领三班院,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郑州。

未几,知通进银台司,判太常寺,复领三班,累迁尚书右丞。

从祫享致斋于朝堂,得暴疾卒。

赠礼部尚书,谥恪。

(节选自《宋史·李昭述传》)

【注】 ①疾置:

古时为供紧急传递公文的使人途中停宿、换乘马匹等而设置的驿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B.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C.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愈旬而就/

D.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C [根据“以……为……”,排除D项;根据“农八万”作“调”的宾语,排除B项;根据“久”修饰的是“未塞”,排除A项。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含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D [致斋,此处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昭述子承父荫,累迁高官。

他先承父辈官爵出仕,后经皇帝召试赐进士出身,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懈努力,最终升至尚书右丞,死后追赠礼部尚书。

B.李昭述恪尽职守,关注民生。

他在担任群牧制置使属下判官时,郓州官员随意扩大官邸用地,侵占当地百姓良田,李昭述把这些占地全部返还给百姓。

C.李昭述德才兼备,深孚众望。

他巧妙处理江陵屯兵因库粮陈腐打算闹事的事件,凭借自身的长者威望消除了潭州戍卒的暴乱计划,离任时戍卒罗拜相送。

D.李昭述善掌大局,政绩显著。

朝廷刚设置义勇军时,人心动荡不安,他换乘驿站马匹,不顾疲劳日行百里,劝谕父老,安定众心,后被举荐,深受朝廷重用。

B [“扩大官邸用地”错,原文中的“牧地”不是地方长官官邸用地,而是牧场用地。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