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3345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1)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

(1)示例:

(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

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

(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

⑴示例:

(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

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

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故答案为: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①。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1)请结合诗歌首联内容,具体说说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

(2)“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两句集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它们在抒情方式上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

(1)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突出寒冷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2)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能归去的无奈和悲苦;“乡泪客中尽”实现直抒胸臆。

“归帆天际看”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解析】【分析】

(1)首联是写景句,要体会“早寒”这样的季节、氛围特点,要抓住具体景物分析把握。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2)①“乡泪客中尽”中的“乡泪”直接点明了乡思,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归帆天际看”写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

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②“乡泪客中尽”中的“乡泪”直接点明了乡思,“客”点明身份,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是直抒胸臆。

“归帆天际看”写“归帆”和“天际”等景物组成的画面,借家人想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是借景抒情。

故答案为:

⑴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突出寒冷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⑵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能归去的无奈和悲苦;“乡泪客中尽”实现直抒胸臆。

“归帆天际看”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特点。

回答本题时需扣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

⑵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抒情方式。

回答本题时需从整首诗营造的意境入手。

【附参考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4.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B,C

(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

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

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

这句诗给无感情的明月赋予人的感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远赴偏壤之地的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1)B、C;

(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对照相应诗句,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B、C两项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五溪:

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

夜郎:

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

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

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

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解析】【分析】

(1)要写出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怀。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曹操是此气势恢宏往往运用:

①情景交融;②虚实结合;③动静结合;④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

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

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

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先看修辞。

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

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

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

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

描绘时要抓住出景象和表达的情怀。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分析写作特色要从多角度考虑,把自己感受深刻的一面写出来。

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可知是虚实结合。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

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

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

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点评】描述画面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

写作特色包括:

象征、烘托、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等

 

7.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2)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这首诗第一、二句的意思是:

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其中“两年”写时间,“千里”写空间,这两个词语构成了鲜明的时空对比。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忽然看见岸边的菊花开得正盛,可自己那有心情去欣赏呀,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明天又是重阳节了。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⑵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诗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闻”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3)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听、听到

(2)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3)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分析】

(1)本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所以诗中“闻”的意思是听、听到。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

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3)“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

“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

因此,“折柳”二字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

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

所以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听、听到

⑵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⑶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难度表达,要求考生结合了解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描绘。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

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

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

用手抚摸。

④钓舟:

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答案】

(1)B

(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

(1)B“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总体上应该是由远望到近观。

(2)“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

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⑴B

⑵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名著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

(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

【答案】

(1)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2)铁马。

【解析】【分析】

(1)“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念念不忘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这句话的意思是: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所以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铁马”。

故答案为:

⑴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⑵铁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留心诗中的重点词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人在诗中的运用的意象进行作答。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诗中“戍”“夜阑”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请写出相关诗句。

【答案】

(1)戍:

守卫;夜阑:

夜深。

(2)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相关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解析】【分析】

(1)尚思为国戍轮台: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戍:

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夜阑:

夜深。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结合“尚思为国戍轮台”可知作者的愿望:

要为国家戍守边疆。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一生的愿望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可知这里具体的愿望是:

作者愿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

相关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故答案为:

⑴戍:

守卫;夜阑:

夜深。

⑵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相关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