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2984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docx

《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docx

绿

《绿》导学案

课题:

《绿》

主备人:

何维鸽

预习卡片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散文以描写见长,并在描写中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散文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

“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

“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第一课时

一.成功学习

(一)成功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掌握重点生字词

2.诵读课文,梳理课文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二)成功自学

同学们,目标已经明确,方法尤为重要,我相信通过你认真的学习,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1.请你们借助课下注释、预习卡片及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下面接下来,请感情充沛的你大声读课文!

①初读文时,感知文意,并把文中不理解的生字词圈画出来,结合资料书或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梳理课文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成功量学

1.我来介绍作者

2.我会读这些字词

踞()薄阴()镶()绺()棱角()穹()襟袖()尘滓()皱缬()掬()什刹()挹()明眸()善睐()倏地()着()实棱角()

3.我来解释词语

惊诧:

宛然:

尘滓:

蕴蓄:

飞花碎玉:

皱缬:

着实:

明眸善睐:

4.理解课文,我能行!

先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句子,然后思考:

(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第一观察点:

观察到:

第二观察点:

观察到: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

第三观察点:

观察到:

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的特征的词语来表明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二、成功展示

三、成功检测

1.注音

踞()薄()阴绺()棱()角穹()尘滓()皱缬()

什刹()明眸()善睐()挹()掬()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注: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3.作者在第二段直接写梅雨潭的绿了吗?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古诗中描写“绿”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唐)白居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唐)贺知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储光羲《钓鱼湾》)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戴叔伦《送人游岭南》)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宋)陆游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宋)曾几

第一课时:

4.理解课文:

统领全文即这篇散文的文眼是: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第一个观察点:

山边

观察角度:

仰视

观察的景致:

梅雨瀑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

亭边

观察角度:

平视

观察的景致:

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2)明确: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是对后文巧妙的铺垫)

(3)第三个观察点是水边,写梅雨潭的绿:

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角度俯视:

小结:

写作思路(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一次写了那几处景致):

作者由远及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着重写了梅雨潭的绿

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可从第三段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的特征的词语?

醉人、奇异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注:

此题可以细问:

〈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

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作用是什么?

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提示:

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四.成功检测:

2题3题见上面答案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课题:

《绿》

主备人:

何维鸽

第二课时

一.成功目标

1.品味课文,认识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用词造句的精当与精妙

2.欣赏课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培养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重点:

朗读课文,品味词句

二.成功自学

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并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语句,看看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精读课文第三段,可从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分析)

要求: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默读、小声读、放声读

(2)、读要读出作者的感情(从节奏、语气、感情方面把握)

三.成功量学

(一)1.作者用“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作为重点段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作者如何写“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的行动?

(二)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明确: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1.欣赏梅雨潭的“绿”

(1)先找出这些比喻句,然后看看它们分别描写了梅雨潭绿的什么特征?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

2.体味梅雨潭的“绿”

(1)、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

(2)、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

(3)作者把“梅雨潭的绿”同几处名胜的“绿”相比后,为什么转换人称为第二人称?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3.

(1)作者由梅雨潭的绿想象和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2).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3)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4)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三)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成功展示(注:

成功量学共分三个大问题,量学时建议分成三个板块,逐一进行)

五.成功检测:

(1)课本213页,词句品味

(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⑴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⑵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批注②:

写出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的感受——醉人、奇异]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批注②:

]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批注③: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是便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批注④:

运用联想、抒情性极强的动词,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1、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老师为①④处加了批注,请你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在②③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

[批注②]:

[批注③]

2、动词的使用应准确精炼,文中

(1)处加点字”招引”可以换成(吸引)吗?

“追捉”可以换成(追逐)吗?

(2)“探身”可以换成(弯)吗?

3、“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这句话是否比拟出梅雨潭的特点?

为什么?

4、《绿》写于1924年,作者时年26岁,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国文教员当时,南方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正在酝酿之中联系这个背景来看,这段文字所写之景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1.作者用这一句开始重点段的描写,作用有三:

一是再次点题“闪闪的绿色”;二是使用“招引”一词,将“绿”拟人化,“绿色招引”是前因,“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是后果,其中“追捉”二字引出下文的连续行动

2.作者分两步写,先写可见的身体行动,“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生动且富有情态;然后写不可见的心理活动,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开始直至段尾

(二).讲解:

第三段作者主要的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作者先写对绿的总感受:

“醉人”、“奇异”、“似近似远”,“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突出了梅雨潭的“绿”的形状和深度,然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这里的“绿”同人一般唤起了“我”心底的愿望,暗示着读者“绿”的非凡可爱然而这还不够,作者又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描写“梅雨潭的绿”:

(1)a.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潭面形状、深度

b.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写梅雨潭的绿的涟漪、静态);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写梅雨潭的绿波的荡漾、动态)

——水波

c.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水光(突出梅雨潭的绿色的波光之软之嫩)光滑、鲜明、晶亮

d.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水色纯静、温暖、柔润

(2)如: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又如“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突出梅雨潭的绿色潭水的无比清澈

作者写潭水的清澈,还加有一句“但你却看不透她”,这句有什么作用?

讲解:

这句“但你却看不透她”有对上文的收束作用,同时此句又是对段首句“离合的神光”的暗点,正因为是“神光”才让人好奇不已,“追捉”不停;而也正因为是“神光”,才魅力无穷,才不会让人轻易看透

过渡:

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梅雨潭的绿”的质地色彩后,又如何写“绿”的不同凡响?

下面我们看第3题

2.

(1)作者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梅雨潭的绿”同几处早有定评的“绿”作了比较: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浓”;“西湖的波”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明”;“秦淮河的波”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暗”……

(2)突出梅雨潭之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3)为什么转换人称为第二人称?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好处:

作者把“梅雨潭的绿”同几处名胜的“绿”相比后就转换人称,完全是感情表达的需要,这样直呼“绿”为“可爱的”,既亲切又自然,由此文章从描写转入了直接抒情)

3.

(1).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教师:

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2)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教师追问: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3)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追问:

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活泼可爱)

(4)明确:

“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写作特点总结]

(a)层层铺垫的方法烘托主景

作者写“瀑”为写“潭”,写“潭”为写“绿”,看此文似看山景,总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就是层层铺垫的好处

(b)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比如文章第3段描写“梅雨潭的绿”,从多角度比喻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再使用博喻再比较映衬再展开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作者引领读者的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再最后发问,“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都围绕一个描写的中心“梅雨潭的绿”——“离合的神光”,使读者得到了巨大的美的享受(当然也用了拟人: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等)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注:

请适当使用)

文章开头点题: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

“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教师补问:

“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四.成功检测:

1.注:

批注之法可以适当引导,可再列举:

在第一段“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一句的旁边可相应批注:

落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乃文眼所在在第二段“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这一句的旁边可相应批注,本段写梅雨瀑,刻画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还是在这一段的“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这一句的旁边可相应批注:

写山,写岩,写亭,写草,多侧面烘托梅雨潭的美在这一段的结尾“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这一句的旁边可相应批注:

正面描绘,直观生动形象地表现梅雨瀑的美丽 在第三段“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这句旁边可相应批注:

转写梅雨潭的绿,“招引”“追捉”暗示梅雨潭的绿富有无限魅力在“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一句旁边可相应批注:

上文层层烘云托月,原来是为了突出这儿梅雨潭的绿的美在第四段“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一句的旁边可相应批注:

既首尾呼应,又在“不禁”这一不能自持中,激起读者对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倾慕和神往之情

(上述批注中对几个段落内容和作用的概括,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尤其是能帮助学生发现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所写景物的特点、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一篇写景散文所应选取的视角这样,学生就能从示范中感受到,对经典文本的批注应是整体的而不只是零碎的,是有个性的而不仅是共性的,是深入的而不单是表面的,同时,也使学生因感悟到并掌握了学习一类文章所应采取的方法而学会学习)

2.

(1)——“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2)——“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总结:

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

3、这句话比拟出了梅雨潭的特点蓝天融一块于水,想象奇特,赋于浪漫气息,有助于表现梅雨潭的奇异、纯净、鲜润

4.、《绿》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了生命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正反映出作者在时代鼓舞下勇于进取的激情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