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2928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docx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下.docx

六年级数学教案下

教案本

JIAOANBEN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永宁山子宜学校

班级六

年级

科目数学

姓名潘海琪

授课进度表

时间

周次

单元章节

授课内容

课时

中心发言人

2.24—3.2

1

第一单元

制定计划负数整理复习

5

3.3—3.9

2

第二单元

检测圆柱认识圆柱表面积

5

3.1—3.16

3

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机动

5

3.1—3.23

4

圆锥的体积整理复习检测

5

3.2—3.30

5

第三单元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5

3.31—4.6

6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

4.7—4.13

7

比例的应用及复习课

6

4.12—4.20

8

比例尺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5

4.21—4.27

9

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

3

4.28—5.4

10

中期复习中期检测

5.5—5.11

11

第四单元

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5

5.12—5.18

12

四五单元

单元检测简单组合

(一)

5

5.17—5.25

13

第五单元

简单组合

(二)单元检测

5

5.26—6.1

14

第六单元

复习数的认识数的运算

5

6.2—6.8

15

式与方程复习常见的量

5

6.9—6.15

16

复习比和比例数学思考

3

6.16—6.22

17

毕业检测

6.23—6.29

18

6.30—7.6

19

总第

(1)课时

课题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读写法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认识。

2.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负数。

3.能对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事物产生兴趣。

教材分析

重点

能正确地读写负数。

难点

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

教学方法

探究法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说一说对温度的认识。

(1)以电视台天气预报为例,说一说某些一年中出现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等等。

(2)说一说“零下××度”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2.揭示课题

师生共同谈话: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负数。

(板书课题)

个别汇报

 

学生讨论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

(2)说一说:

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还想知道什么?

(3)让学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

①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与同学分享你的知识,解答你的疑问。

②汇报交流情况、认知结果。

③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简要的说明。

2.教学例2

(1)出示银行存折,观察存折中的数据。

(2)说一说:

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3)以“500”和“-500”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

3.认识负数

(1)联系“16°C”和“-16°C”以及“500”和“-500”,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2)什么是负数

(3)讲解负数的读法。

(4)什么是正数。

(5)让学生通过观察正数和负数,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异同。

(6)关于0。

①教师可明确告诉学生: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

1.做一做

指导学生完成第1、第2题。

2.说一说你对负数有了哪些认识。

3.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题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像-16、-500、-0.4、-

,……这样的数叫负数。

-16读作:

负十六-500读作:

负五百

-0.4读作:

负零点四-

读作:

负八分之三

课后记

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以生活来引入“负数”这一概念,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以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自己捕捉学习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总第

(2)课时

课题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3.使学生能运用负数表示简单的问题。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难点

能运用负数表示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法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说说。

个别汇报

 

学生讨论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

(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后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讨论,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负号后面的数字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后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交流比较的方法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课后记

本课时的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己发现负数的比较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学得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第(3)课时

课题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方法

探究法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

这两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他们有什么特征?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个别汇报

 

学生讨论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新授

1.圆柱的认识。

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

圆柱)

教师: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

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学生观察

 

小组讨论汇报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知识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

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罐头盒,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想一想:

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想象长、宽与圆柱的关系;与同学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汇报交流结果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高—有无数条长=圆柱的底面周长

侧面—沿着一条高展开—长方形

宽=圆柱的高

课后记

本课时教学,教师注重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圆柱,学生兴趣很高。

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从中获取知识。

总第(4)课时

课题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个别汇报

 

汇报:

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2.教学例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

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圆柱的底面积你会计算吗?

侧面积呢?

①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②出示圆柱的展开图:

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先观察,在操作,使其明白圆柱的表面的组成

 

尝试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③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尝试练习。

(1)求下面个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2.5dm,高0.6dm。

②底面直径8cm,高12cm。

(2)求下面个圆柱的表面积。

①底面积是40c㎡,侧面积是25c㎡。

②底面半径是2dm,高是5dm。

4.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的体会。

 

尝试练习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课后记

本课时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发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在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放手给学生自己练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第(5)课时

课题

综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熟练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法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旧知铺垫

1.一个圆柱高20厘米,底面直径12厘米。

(1)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

(2)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3)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2.计算下面个圆柱的表面积。

2.计算下面个圆柱的表面积。

10cm1.5m

8cm0.8m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

(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

由此指出:

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

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这道题要保留整十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

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帽子侧面积:

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冒顶的面积:

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需要用面料:

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2.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

3.尝试练习

一种圆柱形流水管,每节长度为1.2m,横截面直径为0.5m,制作20节这样的流水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得数保留整数)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在运用圆柱表面积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例4一顶厨师帽,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

(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①帽子侧面积:

3.14×20×28=1758.4(平方厘米)②冒顶的面积:

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需要用面料:

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课后记

本课时的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圆柱表面积计算的知识,引入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能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第(6)课时

课题

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难点

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方法

探究法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旧知铺垫

1.计算下列长方体的体积。

15cm20cm8cm

30cm5cm5cm

2.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观察

 

学生个别汇报。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

圆柱体的体积)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例5)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学生先回忆,在讨论,然后个别说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运用

(3)通过观察,归纳公式。

①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与圆柱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

圆柱呢?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出计算公式,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④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该怎样表示?

(板书:

V=Sh)

2.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计算圆柱体积需要哪几个条件?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课后记

本课时教学,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解决有关的问题。

总第(7)课时

课题

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利用圆柱的高和半径、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践法。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旧知铺垫

1.说一说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描述公式的推导过程。

2.计算下列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1.2㎡,高5m。

(2)底面积是48cm2,高20cm

(3)底面积是25dm2,高0.2dm

个别汇报

 

同桌合作完成。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能不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V=∏r2.h

2.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

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

(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

=3.14×42

=3.14×16

=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

50.24×10

=502.4(cm3)

=502.4(ml)

答:

502.4大于498,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学生尝试完成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练习小结

3.尝试练习。

(1)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你能计算圆柱的体积吗?

(2)练一练。

一个圆柱形柱子,底面周长是25.12dm,高30dm,这个柱子的体积是多少?

4.课堂小结。

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几个条件?

哪一个条件是不变的,哪一个条件是可以变化的?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

②杯子的容积:

3.14×(8÷2)250.24×10

=3.14×42=502.4(cm3)

=3.14×16=502.4(ml)

=50.24(cm2)

答:

502.4大于498,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课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适时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加深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