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893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7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ocx

《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ocx

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2000年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运用社会指标体系进行地区之间的综合评价,能如实反映各地区发展中的进步与差距,也能反映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度,揭示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还可为各地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现将2000年各地的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如下:

一、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排序

以46个有代表性的主要社会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为基础,用综合评分法评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居前10位的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辽宁、福建、黑龙江、山东等省(市),得分在82.0~58.8分之间;居11~20位的是吉林、河北、湖北、新疆、海南、内蒙古、山西、陕西、重庆、湖南等省(市、自治区),得分在56.1~48.4分之间;居21~31位的是安徽、宁夏、广西、四川、江西、云南、河南、甘肃、青海、贵州、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得分在46.1~37.3分之间(各地综合得分见表1)。

按东中西部分组,东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综合得分为63.1分,中部地区9个省(市、自治区)为50.2分,西部10个省(市、自治区)为44.2分,东中西部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得分比例为1:

0.8:

0.7。

二、各子系统和主要指标的地区比较

为了反映不同层面的发展水平,现将46个主要指标分成5个子系统进行分析比较(详见表2)。

(一)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投资结构和就业结构等8个指标,社会结构的优化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

社会结构全国平均得分为10.9分,京、沪最高为18.1分和17.2分,天津、广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均在12分以上,最低不足6分的是云南、河南。

从主要指标看:

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是反映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全国平均为27.5%,京、沪、津最高,在55.9~39.1%之间,在30%以上的还有辽宁、广东、湖北、吉林、江西、浙江,不足20%的有河南、云南。

②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城镇人口比重,除沪、京、津三市分别为88.3%、77.5、72%较高外,以广东、辽宁、黑龙江三省最高,在55~52%之间,吉林、浙江、内蒙古、江苏、福建、湖北、海南均在40%以上,不足25%的地区是河南、甘肃和云南、贵州、西藏。

③实际失业率除包括登记失业者外还包括国企下岗职工在内,实际失业人数共有1200多万人,失业率为6.4%,失业率较低的地区是北京2.3%,云南、福建、广东、浙江、在3~5%之间,失业率较高在10%以上的有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11个地区。

④出口占GDP比重,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广东最高达80%,上海45%、天津39%、福建、浙江、北京、江苏在29~25%之间,在10%以上的还有辽宁、山东、宁夏、山西,出口比例较低不足5%的地区是江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川和河南。

(二)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实现现代化、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又是社会发展的成果。

由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等8个指标组成,全国平均为9.9分,京、沪、津最高,在15.7~14分之间,浙江、江苏、辽宁、吉林、陕西、湖北、山东均在12~10分之间,贵州、西藏为最低,均为5分。

从主要指标看:

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逆指标来衡量,1999年全国平均已降为8.8‰,上海为-1.1‰,北京0.9‰,天津3.0‰,辽宁3.3‰,江苏3.6‰等地区为最低,西北的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的西藏、贵州、云南和海南7个地区都在16~11%之间。

②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全国为48.7%,京、沪为74.4%和70.8%,在50%以上的还有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广东、山东、江苏;西藏最低只有11%。

③每万人口医生数,地区之间差别不大,全国平均为16.4人,除京、沪、津在37~30人较高外,省区一般在15~20人之间,以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河南为最低,在13人左右。

(三)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也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由人均GDP等8个指标组成,全国平均为10分,以沪、京、津、江苏为最高,在15~13分之间,新疆、黑龙江、广东、浙江、辽宁、山东、福建、吉林、河北都在10分以上,西部地区均较低,在5~8分之间。

从主要指标看:

①人均GDP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总水平,全国平均为7078元,以上海最高达3.45万元,北京2.25万元,天津1.80万元,浙江1.35万元,广东1.29万元、辽宁、江苏、福建均为1.1万多元,最低不足5千元的是甘肃、广西、西藏、陕西、四川、云南、江西、宁夏、安徽9个地区,贵州最低,只有2662元。

②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区间差别较大,上海最高为3084元,北京2615元、天津和广东为1363元和1144元,西部地区除重庆为759元外,其他地区较低,大多在200~400元左右,四川最低,只有103元。

③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了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益,全国平均为9.0%,最高为黑龙江和云南达21.6%和15.8%,山东、浙江也达11.9和11.3%,新疆也达11%,最低是青海不足5%,海南、宁夏、山西、西藏、甘肃不足6%。

(四)生活质量

以人为本的发展最终目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它的提高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它包括居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环境质量,由16个指标组成,全国平均为18.5分,生活质量得分与总得分基本一致,居总分前10位的是:

得分最高的京、沪、津三市为30~26分;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黑龙江、河北均在20分以上;西部地区均处于低水平,在16~12分之间。

从主要指标看:

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平均为6280元,最高为上海达1.17万元,北京1.04万元,广东为0.98万元,浙江0.93万元、天津为0.81万元,西南(重庆、西藏除外)、西北、东北地区及山西、内蒙、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西、海南共19个地区都只有4千到5千多元。

②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253元,最高为上海达55%元,北京4605元,浙江、广东、江苏、天津、福建在4200~3200元之间,山西、河南、安徽、广西和西部地区均不足2千元。

③反映生活现代化的综合指标,1999年人均生活用电量平均为117千瓦/小时,最高的沪、京、津和广东,为286~224千瓦/小时之间,西部地区除重庆、宁夏外均较低,在100千瓦/小时以下。

(五)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它由刑事案件、交通、火灾等6个指标组成。

全国平均为5.2分,以海南、贵州、河南、湖南、山西、云南、西藏、内蒙古、湖北、陕西、甘肃得分最高,为6.0~7.6分;经济发达地区均较低,如京、沪、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吉林均在3.3~4.5分之间。

从主要指标看:

①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件数全国平均为28.8件,以沪、京、浙为最高,达67~62件;广东、吉林、天津、福建55~46件;西部地区和海南、河南、山西、内蒙古最低,只有10~20件。

②每10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全国平均为7.4人,以宁夏、西藏、新疆、浙江为最高,达16~13人;青、津、京、闽、苏也在12~11人之间;黔、渝、琼三地最低,在2~3人之间。

三、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各地区社会发展总水平按东西部分组看,东部12个地区平均为63.1分,相当于西部10个地区44.2分的1.43倍,比1995年的1.46倍有所扩大,人均GDP2000年东部为10768元,为西部4606元的2.34倍,也比1995年的2.27倍呈扩大趋势;各地区总水平的排序中东部有11个地区居全国前15位,西部地区均居后位,近几年国家虽已采取了加强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但由于西部地区原有基础差,加上人才缺乏和投资效应启动慢等诸因素,还不能很快在总水平中反映出来,如人均教育经费,浙江为贵州的4.7倍,上海为贵州的10倍,每万人口大学生为6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上海为1.19万元,贵州只有1097元,相差11倍,差距均过大。

可见,对西部的开发仍应加大力度,除切实增加西部投资外,应重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多元化产业,为此,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提高。

由于近几年农民收入的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

全国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9倍,比1990年的2.20倍扩大了0.59倍,比2000年的2.65倍扩大了0.14倍,如果城镇包括各种福利收入,农民扣除各种不合理负担,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约在4~5倍以上。

从各地区看,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为3.6倍,比东部地区2.3倍高1.3倍。

其中西藏为5.6倍、云南为4.3倍、贵州为3.7倍、青海、新疆、陕西均为3.5倍。

(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度有待提高

上述5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和制约的关系,一般是社会结构合理、人口素质较高,则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反之则低。

例如居前10名的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度相对较高,居后10名的相对较差。

以生活质量与经济效益得分相比较,两者比例全国平均为1.85倍,东部地区为1.89倍,西部地区则为2.05倍,其中甘肃、青海、重庆、贵州高达3.0~2.3倍,这说明这些地区在经济效益较低的情况下仍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

在人口素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方面,居前10位的东部地区两者得分相近,显示了比较协调的格局,但居后10位的西部地区则人口素质得分均高于经济效益得分,比较突出的是甘肃高71%,陕西、四川、青海高51~24%,这反映了人力资源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相对偏低。

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

各地区社会转型的进程存在着较大差别,一般的规律是,发达地区社会秩序较差,反之欠发达地区则比较稳定。

以社会秩序与总得分比较,总分居前的东部地区社会秩序得分较低,平均为4.8分,而总分居后的西部地区得分相对较高,平均为5.8分,其中贵州高达7.5分。

西部地区的刑事案件立案率除新疆外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沪、京、浙每万人口的刑事立案在60件以上;交通事故死亡率逐年上升,全国死亡人数达9.39万人,每10万人口死亡率为7.4人;西部地区除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较高达16~11人外,其他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的浙江、福建、津、京、江苏高达每10万人死亡13~11人。

(三)严格控制人口是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已由1990年的14.4‰降为1999年的8.8‰,但地区差别很大,东部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较好,除广东、海南达9.9‰和12.0‰,尚处于较高水平外,其他9个地区已降至6‰以下,其中上海已降至-1.1‰,京、津为0.9‰和3.0‰,辽宁、江苏已降至3.3‰和3.6‰,西部地区除重庆、陕西、四川已降至5~6.8‰外,还有西藏、贵州、青海、宁夏、新疆、云南6个地区仍高达15.8~11.7‰。

,与1990年比较,降幅不大的地区主要是西藏、贵州、青海、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中国人口基数大,近10年每年净增人口达1200多万。

在未来几年内,要保证充分就业,每年需新增1100万个工作岗位,要新增消费额374亿元,占全部新增消费额的1/10。

可见,人口控制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优化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在46个社会指标中直接与人口有关的指标就达34个。

为了提高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和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强各地区人口的控制,特别要降低目前尚处于较高水平的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率。

表12000年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排序

表22000年各地区经济社会主要指标

续表2

表3改革开放22年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综合指数排序

表4各地区社会发展动量指数排序

表5各地区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发展速度(2000年为1978年的%)

续表5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