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2806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

《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

精编文档学年高中历史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课时04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教学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情境导入

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

——道格拉斯·C·诺思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时间

土地

制度

土地

所有者

土地

使用者

土地

耕种者

耕作

方式

原始社会

公有制

氏族公社

氏族成员

氏族成员

集体劳作

夏商、西周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国王私有

受封者

庶民

奴隶

千耦其耕

春秋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政府、

地主、

自耕农

封建政府、

地主、

自耕农

自耕农、

佃农

个体农耕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夏、商、西周时期: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田里不鬻(yù,卖)。

——《礼记·王制》

(1)所有者: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即周王所有。

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2)使用者: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即交纳贡赋。

(3)劳动者:

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4)实质:

土地私有制

(5)瓦解:

春秋时期

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了2600年的农业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土地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于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使黔首(平民)自实田”。

让全国的平民都向政府如实呈报自己占有土地的数额,以便政府作为征收田租的依据。

此后,私人占有的土地只要向国家登记并交纳赋税,就取得了合法的所有权。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国有土地所有制(一部分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纳税

地主土地私有制(大部分土地):

出租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地主交租

农民土地私有制(少量土地):

农民自耕、向国家纳税

(3)特点:

土地私人所有,允许买卖和转让。

问:

明政府为什么要绘制《鱼鳞图册》?

(4)弊端: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历届封建政府为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采取了措施。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政 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采取这些措施只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政策

问:

战国以来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发生了那些变化?

材料一“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管子》

农工商并重

是故乱国之俗:

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

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

其商工之民,修治苦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

此五者,邦之蠹也。

(因此,造成国家混乱的风气是:

那些著书立说的人,称引先王之道来宣扬仁义道德;讲究仪容服饰而文饰巧辩言辞,用以扰乱当今的法令,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

那些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借助于国外势力来达到私人目的,进而放弃了国家利益。

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

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权臣贵族,肆意行贿,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

那些工商业者,制造粗劣器具,积累奢侈资财。

囤积居奇,待机出售,希图从农民身上牟取暴利。

上述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蛀虫。

——《韩非子·五蠹》

商人为邦之蠹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

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

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闭的人尽量减少。

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

现在社会上向君主亲近的侍臣行贿托情的风气很流行,这样官爵就可以用钱买到;官爵可以用钱买到,那么工商业者的地位就不会低贱了。

投机取巧非法获利的活动可以在市场上通行,那么商人就不会少了。

他们搜括到的财富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几倍,他们获得的尊贵地位也远远超过从事耕战的人,结果刚正不阿的人就越来越少,而经营商业的人就越来越多。

——《韩非子·五蠹》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

游手为巧,充盈都邑。

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卷1

危及政权统治;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战国以来,封建统治者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问:

封建时代统治者限制甚至是打击工商业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

僇力本业(农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史记•商君列传》

禁止弃农经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

“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

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盐铁专卖,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三1381年明政府规定:

“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1506年又“禁商贩、仆役、倡役、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1521年还规定:

“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

——《明史》卷67《舆服志》

贬低商人社会地位,推行“重本抑末”的理财思想

材料四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

除正税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杂税,如康熙年间江西南昌、饶州、吉安、抚州四府,原先的“岁额无多”,但“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二十倍”。

——康熙《江西志》卷172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

时期

表现

影响

商周时期

鼓励商业

劳动力,危及统治

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禁止农民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西汉武帝大规模推行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明清继续实行

推行“重本抑末”的理财思想,实行”贱商令“,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问:

明清时期由积极主动对外交往改为限制对外交的原因何在?

材料一永乐二年,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原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树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觉知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篡要》

明清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闭关锁国”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

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因此,“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含义应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问:

闭关锁国政策为什么成为阻碍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障碍?

材料一: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二:

传统中国.....建立的贸易体制不在于贸易而在于其政治性,即“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的“华夷秩序”。

...在儒家的眼中,天下秩序应该是以“仁”为精神、以“礼”(宗法伦理秩序)为架构。

“礼者,天地之序也。

’”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保护了小农经济,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板书设计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生产资料:

公有制→私有制

土地所有制:

公田→私田

土地转让关系:

不得转让→允许转让

二、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抑制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积极主动对外交往→限制对外交往

保护小农经济、抵御外来侵略

阻碍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