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2260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docx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docx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二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二)

两宋时期(4)赞师偈

★守端

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

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罗里罗。

★守端(1025—1072)

湖南衡阳人。

宋杨岐派禅师。

20岁出家,圆具后参临济宗杨岐方会禅师。

28岁住持江州(今江西九江)承天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会寺,所至禅众云集。

胆识过人,学众敬而畏之。

著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2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4卷。

【赏析】守端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

从此更不游方。

且出语洒脱,诗中有诗,意中有意,韵味无穷。

《赞师偈》便是守端的开悟偈。

首句写他决心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只是理入,还须行入;一天当他骑驴过桥时,桥板断了,他猝然跌到了桥下,一时间什么都消失了,包括大地山河,遑论玄理虚论,他也就猝然颖悟了大法。

从此他闭门不出,善加护持;闲来吟啸,也是不成腔不成调但古风犹存的“啷格啰里啰”。

诗如其人,从此白云守端踏上了宗林吟啸的大舞台,其语录、颂偈皆另有一种风骨。

蝇子透窗偈

★守端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赏析】这是禅师对著名的神赞禅师古雅指化的赞颂。

全诗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一只追求光明的蝇虫的描写,象征了追求禅道的衲子的探索与觉悟过程。

“光”在此处代指心珠、佛如意、禅心。

多少次在迷中求悟,不懈地上下而求索。

忽然,因缘时节成熟了,不经意间撞着飞进来时的通道,才明白平生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受了肉眼的蒙蔽。

如今,心眼打开了,第三只眼时刻“惺惺着”,他将是一位永远清醒的觉者。

守端禅师精妙的颂古偈众多,下面略举一例:

“五陵公子游花惯,未第贫儒自古多。

冷地看他人富贵,等闲不奈幞头何。

”此为《颂古联珠》中所载守端颂云门“北斗里藏身”公案的偈子。

笑的是“冷地看他人富贵”的幞头世人,包括未悟的僧人,不知自己正是“游花惯”的“五陵公子”,因为佛性本自具足嘛!

一拳拳倒

★守端

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赏析】这是一首唱颂临济宗宗主临济义玄在三顿棒下彻悟公案的名偈。

其雄浑刚健,意气风发,雄视天下,豪甲宇内,无人能攀,被视为禅偈中的极品。

临济宗一问世,天生一副英雄气象,具有翻江倒海的伟力,更无须说当禅子大彻大悟之后,其明悟宇宙真谛后,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那刚烈迅猛、扫古荡今的“激箭式禅道”,那惊天动地的吼与德山劈头盖脑的棒,这当头的棒喝,不知使多少人添了意气,展了风流。

在诗人看来,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其实对精悟禅道的人说来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些具有经天纬地的大能量的觉者们,有一股畅古通今的浩瀚之气,在常人视为意气畅快时更为淋漓酣畅,在常人视为失意无奈处常显风流。

下面我们再来浅赏几首意气风发的禅偈:

宋僧智勤的《偈》颂的是觉者胸襟宽广,慧眼明晴:

“今年五十五,脚未踏寸土。

山河是眼睛,大海是我肚。

北宋杨岐方会嗣子保宁仁勇颂德山彻悟偈为:

“一时瀑布岩前落,半夜惊乌掌上明。

大开口来张意气,与谁天下共横行。

”其气势其气度,真可谓天下无人难敌了。

慧勤(1063—1135)的《无题》诗为:

“堂堂气宇走雷霆,凛凛威风掬霜雪。

将军下令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雪。

”高蹈的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庄子《说剑》)般的堂堂气宇与凛凛威风。

正觉(1091—1157)《凛凛将军》偈为:

“凛凛将军令已行,八荒四海要澄清。

提来剑气干牛斗,洗荡氛埃见太平。

”真的是豪气干天,颁的是“洗荡氛埃见太平”的洗净乾坤、济世度人的觉者的决心。

元僧石屋清珙(1272—1352)的《无敌》诗为:

“眼空湖海气凌云,杰出丛林思不群。

古往今来谁是我?

得饶人处且饶人。

”颂的是“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石头希迁语)的胆气,与“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大我意志。

退黄龙院作

★祖心

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

乞食随缘过,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

★祖心(1025—1100)

号晦堂,始兴(今属广东)人。

19岁龙山寺出家后参黄檗慧南,朗悟厥旨,莞然奇之。

继其法席,为临济宗黄龙派传人。

性恬退淳厚,博学多识,修持谨严,栖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山崇恩禅院十二年,法门大兴。

北宋大儒周敦颐等曾参禅于门下。

卒谥赐号宝觉。

【赏析】黄龙院是唐时所建的古寺,位于江西南昌黄龙山。

黄龙慧南禅师在崇恩院提唱着名的“黄龙三关”,接引学人,大振禅风。

“黄龙三关”即:

“人人都有出生地,哪儿是上座的家乡?

”“我的手比起佛手来怎样?

”“我的脚跟驴脚相比怎样?

本诗是祖心未悟玄旨时所作,反映的是衲子遍历游方、多方访学的修行生活。

衲子疏食布衣,竹箸瓦碗,黄韭糙饭。

身贫而心不贫,心中自有福田在。

他们过着古拙任运的生活。

随缘乞食,有山便登,有寺便住。

尾联以坦诚的笔触,幽默的口吻,表达自己终将成为一代高僧的决心。

《容斋诗话》载:

祖心有省于当僧人间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丛竹?

”多福答:

“一茎两茎斜,三茎四茎曲”时。

祖心的著名禅语为“明取自家一片田地”。

宋代《许彦周诗话》评此诗:

“深静平实,道眼所了,非世间文士诗僧所能仿佛。

一生浪迹云游的元代诗僧祖柏亦有一首《云游》诗,表达同样的意旨:

“云游七载效飘萍,昼载骄阳夜载星。

历遍千山兼万水,传灯未果但劳形。

水出昆仑

★义青

水出昆仑山起云,钓人樵父昧来因。

只知洪流岩峦阔,不肯抛丝弃斧声。

★义青(1032—1083)

青社(今河南郾师县)人。

7岁出家,遍识华严、唯论等经论,人称“青华严”,参临济宗浮山法远(991—1067)而悟旨,为曹洞宗大阳警玄禅师(948—1027)法嗣,住舒州(今安徽潜山县)投子山胜因院。

承继曹洞细腻绵密的宗风,其“美食不中饱人餐”句为丛林传唱。

【赏析】这是一首对首山答僧的公案的颂偈。

首山省念(926—993)嗣法于风穴延沼禅师(896—973),为临济宗五世传人。

法席隆盛,学人众多,自六世汾州善昭(947—1024)起名家迭出。

首山开示僧人“莫污染心源”,义青于此有所感慨。

华夏的大江大河,莫不发源于昆仑山,而昆仑山上的水,又来自天上的云。

那么天上的云呢?

这其中的因果循环,俗人从不去关心,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思考这样做的后果。

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当绿色一块块从地球村消失,土地裸露着贫瘠,生命的方舟搁浅,我们心灵的平衡也会受损,这样就会离佛法更远。

本诗是对不明因果之道,只顾一味索取的俗人的讥讽,也是对不知本源的学佛者的一种开示。

作为大阳的传人,义青深谙曹洞细密的宗风,将禅宗的理法柔绵地纳入诗意的境界中,使人明道见性。

试看大阳的名偈句“夜放乌鸡带雪飞”、“鹭倚雪巢犹自可,更看白马入芦花”,将禅心的踪迹莫窥、自由畅快表现得何等诗意斐然。

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1032—1085)

字伯淳,河南洛阳人。

北宋理学奠基人之一,与弟程颐世称“二程”。

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

【赏析】理学大儒程颢是一位崇佛之士。

二程所推行的三功夫即“静坐”、“用敬”、“致知”,便是从佛门的“戒”、“定”、“慧”衍学而来。

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从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的逸事中得到启发的。

本诗信手拈来,皆成章句,理趣斐然,而又不减诗兴。

首句描写诗人的闲适从容,日日安眠皆不觉晓,直至红日三竿。

颔联、颈联采用工整的对仗,描绘了诗人心目中的大道。

天地万物无不自在自得,四时更迭也处之泰然。

三句的“静观”与四句的“佳兴”均为句眼。

大道无形,然而却广布于渺宇之间;世事的风云变幻,无不是道的再现。

当一个男儿达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境界,他就成了人间的大丈夫了。

程颢一生中作有不少禅诗。

《题淮面寺》亦为表现禅宗超尘脱俗、随缘任运的佳作: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而一首《秋月》,更是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东坡(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嘉佑进士,曾任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乌云台”事件被诬下狱,屡次被贬谪外放。

学识渊博,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纵横恣意,有如行云流水,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雄旷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为宋代四人书法家之一,可谓旷古罕见的文诗书画的全才。

常与吴越名僧交往,还曾与许多禅师斗试机锋;列东林常总禅师嗣下,曾自言前身是个僧人。

著有《苏轼诗集》、《东坡文集》、《东坡乐府》等。

【赏析】严羽曾言:

“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本诗结句好,发句更妙,是一首备受称道的怀旧七律诗。

著名的成语“雪泥鸿爪”,就来自这一名诗。

首联,诗人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人一生飘浮,到底像什么?

诗人认为,人生无常,飘泊不定,就像雪泥鸿爪一样。

可想而知雪泥上的爪印是难以久存的,更不用说那飞翔的鸿雁,早已不知西东。

回首往事,不正是如此吗?

你看老僧业已寂灭,墙垣已颓,你往日的即兴挥题已不见了踪影。

1056年诗人与其弟苏辙赴汴京应试过河南渑池,1061年赴陕西任时再过渑池。

时隔五年,早已物是人非。

不过,在达者看来,这是生命的宿命,是生命的规律。

还记得那时候的崎岖路途么?

路长人困,连跛驴都疲倦了。

回想起来,历历如昨,还蛮有意思呢!

安命知天者,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后,就要达观地对待一切。

诗人正是以这一心胸直面人生沉浮,并达到了他人生的完满。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禅理诗。

黄庭坚谓之“吐此不传之妙”。

庐山是这位可爱的东坡居士的心灵故乡,他对山是如此的迷恋:

横看、侧视、远眺、近观、高瞻、俯瞰,对庐山诸峰奇妙的造化与形态感到意趣盎然。

那纵横倚侧、远近高低的观察,将一个挚爱山景禅境的奇造妙化的赤子的心境毕然呈现了出来。

虽然百般执着,万分难舍,可还是弄不清它的本来面目。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你还没有超脱,没有跳出三界外,哪能高屋建瓴、知根达源呢!

庐山是一座充满禅境的宝山,晓得庐山真面目,也就晓达人生极境了。

庐山烟雨

★苏东坡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赏析】这是一首广为宗门引用的理趣诗,形象地展示了未悟与悟后的境界。

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著名的禅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表现了一个达者先入小乘禅境,再入魔境,尔后臻抵大乘圣境的过程,也是这首禅诗最好的注脚。

庐山烟雨风光与浙江的钱塘潮,都是闻名天下的胜景,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倾倒,挥毫泼墨,这等名震宇内之宝地不亲自去见识一番,是会抱撼终身的。

可是到过之后,却发现没什么特别,依然是庐山烟雨与钱塘浪潮。

悟前千般恨难消,千念万虑,放舍不下,把那庐山烟雨与浙江潮,把那须实证的佛性禅心,看成非我的存在,其实大谬;等到大悟后,放下诸念,才明白那胜景亦不过是佛心我心的微妙体现而已,佛性在悟前悟后未曾有丝毫改变,依然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只不过觉者开了天目,获得了大智慧而已。

赠东林总长老

★苏东坡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拟人。

【赏析】这是东坡居士表现自己对禅的颖悟的一首悟道偈。

东林总长老即东林常总(1025—1091),世誉称“马祖再来”。

首二句表现诗人对佛性禅理的透悟,尾二句表现自己对法门圣境奥妙无穷的证悟。

溪声与山色,其清澈明丽,无非是纯净无垢的佛性禅心的妙现;那溪光山影,在迷离的夜色中,在觉者的心目中,简直就是在颂唱着玄妙无际的八万四千法门,其博大精深、欢畅愉悦,我怎样才能向他人表白呢?

说什么“举拟他人”,这分明是透达禅境的东坡居士的一句反问。

因为禅宗是主张不立文字的,故禅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自证、不可他求,即所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

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琴诗

★苏东坡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这是一首极为精到的以琴示禅偈。

《楞严经》中说:

“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此。

”又有偈云: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缘离,是则常真实。

”深谙禅理的苏轼试图通过琴诗说明禅门的奥理。

诗人设了两个假设句,两个反问句,说明生灭的微妙。

妙音为无,如何能自鸣匣中,又怎么能从指头上听到?

只有当有无相生,琴指相拂,才有响泉磬韵。

不过,即使它听得到,那也不是它的自性。

无生无灭,才是空的本来面目。

苏轼一生中结交僧友数十人,有上百首赠答僧友诗。

下面仅列举一二,以示诗僧友朋们跟这位旷古绝今、觉事达人的才子的友谊。

苏东坡《书双竹湛师房二首》: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清人纪昀评此诗:

“意自寻常,语颇清脱。

慎长老《和东坡诗韵》为:

“东轩长老未相逢,已见黄州一信通。

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

”达者千里书信晤访,足可聊慰难逢之意。

既然千里同宗,万里同风,已足可抵得上齐案扬眉了!

维林(?

—1119)《问东坡疾》是一首充满轻松幽默的问疾诗:

“扁舟驾兰陵,目换旧风物。

君家有天人,雌雄维摩诘。

我口吞文殊,千里来问疾。

若以偈相答,露柱皆笑出。

”其中“君家有天人,雌雄维摩诘”句,表达了维林禅师对东坡禅境的褒颂;而“露柱皆笑出”,表现了禅者的智慧与轻快。

临平道中

★道潜

风蒲猎猎弄春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道潜(1043—1102)

于潜(今浙江临安)人。

号参寥子。

参大觉怀琏得法,为云门宗传人。

绍圣元年(1094),苏轼流放南方,道潜连坐还俗。

建中靖国元年(1101),蒙赦,复僧籍。

哲宗赐号妙总大师。

宋朝着名诗僧,与秦观、苏轼为友,长诗工文,其诗清新流畅,绝句尤富诗情画意,为时人格外欣赏。

苏轼谓之“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著有《参寥子诗集》。

【赏析】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题景小诗。

苏轼曾将此诗刻于石上,极力称道诗中的妙笔。

全诗以清灵的笔触、巧妙的裁剪描绘了江南暮春的迷人风光。

临平山位于风景如画的杭州东北。

诗僧在经行途中,通过对临平山一带如诗风光的细腻描绘,表现了一位出家清净的衲子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同时表现了他作为一代诗僧非凡的笔力。

首句写山下柔蒲成片,生机蓬勃地摇曳于春风中,风过猎猎,一阵一阵地铺漫过去,显得无比轻柔、自在。

那飞倦了的蜻蜓也想在蒲草上歇歇脚,可是不知是春风在捉弄它,还是蒲草在跟它嬉戏,总是摇摆不定,叫它怎么也立脚不稳。

一个“不自由”,极富神韵,反衬出自然界无限的生机与自由。

再加上那山路弯弯,一步一景,放眼那水汀沙洲,藕花无数,清香袅袅,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象征佛性清净的莲花与清香,寓示出诗僧对佛性真如与宇宙自然的纯朴本真的赞美。

绝句

★道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款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赏析】这是一首语浅意白的比兴借喻诗。

高岩鸟便是诗人,也是禅衲子的代称。

首句的“高岩”说明其处境之高远。

“不知名”说明高岩鸟的超尘脱俗。

你看它多么清灵自在,歌喉多么动听,姿态何等轻盈,春风是它的友朋,它一路跟春风呢喃着,随春风出入万户千庭,传唱着春的消息。

那知名的黄鹂和反复其舌的百舌鸟正在主人面前卖弄歌喉,喜得它们的主人乐不可支,你那清越的妙音除了春风又有谁识得其中真意呢?

一个禅者便如同高岩鸟,不计名利,不悦俗汉,唯求与春风为伍,留清音自乐,出家也罢,在俗也罢(诗人曾因写讽刺朝廷贬罪苏轼的诗而得罪权贵被勒令还俗)。

清僧大成的咏鸟诗《伯劳西去》则表现的是另一番禅意,上诗中的百舌为伯劳的一种:

“伯劳西去雁东来,李白桃红岁岁开。

万事无过随分好,人生何用苦安排。

”世事倥偬,万事随缘,才是快意的人生。

卜居智果答方外

★道潜

青灯残篆夜寥寥,门外秋风振苇萧。

惭愧高人能见忆,为予西望立溪桥。

【赏析】这是一首如同伟岸雕塑般的抒情诗。

智果寺位于西湖孤山,寺中有参寥泉,泉水甘冷宜茶,是一处清静优美的修行之所。

本诗描写定居智果寺时道潜乐寺喜禅的心境。

然而,诗中不见一字直接描写,而是借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首二句写景,表现了秋寺的空寂、冷清与幽静、萧瑟,而这正是一个衲子最钟爱的所在。

这是一处多么可爱的家园哪!

怪不得诗人由衷回忆起这样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

一位方外高士只身站在溪桥上,朝西而立着,他在迎候诗僧的到来。

这幅挥之不去的画面,一生中反反复复地出现在诗人的脑海中,那高人西望立溪桥的镜头,深深地打动了诗人的心,自从那时起,他就深深地挚爱起这一方乐土。

因为诗人也是一位心出尘外的千里同风者。

口占绝句

★道潜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赏析】据《侯鲭录》载:

“东坡在徐州,参寥自钱塘访之。

坡度上令一妓戏求诗,口占云云,自是名闻海风。

”一个风流倜傥却时遇贬抑的才子,一个风流灵透且净心永在的诗僧,弄出这一段诗坛佳话,是诗坛的风流,也是禅林的风流。

才情饱溢的道潜即兴吟诵的这首艳情绝句,拉开了禅风诗坛上崭新的一幕。

自此,很多禅诗爱用艳情诗来表达禅意,从传统的山水清雅诗、恬静田园诗中另辟蹊径,进透出一股灵秀温馨的活鲜生机。

全诗首二句寄语歌妓,尾二句表白自己。

首二句以神女与襄王梦中神会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将风流才子苏轼与芳龄歌女的世间风流表现得诗意盎然,令人不由忆起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辞行楚襄王时的词赋: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诗人通过这段世人熟知的典故,肯定了世间的风流与人生快意。

不过这是世间才子佳人的生活,于禅者则不然。

后二句写自己清静修行的禅心已化作沾泥柳絮,不会像杨花一般随春风上下癫狂,而是收住心猿,看住自性,不再起心动念了。

下面我们略略浏览一下禅诗中的风流:

宋报恩演《佳人睡起》为: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

大抵还她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这首诗描写懒睡佳人的风流在于她的“肌骨好”,处子的肌肤风骨还保持着清纯,心境尚未沾染,这也正是禅心的体现。

宋代肯堂元禅师《美如西子》为:

“美如西子离金阙,娇似杨妃下玉楼。

终日与君花下醉,更嫌何处不风流。

”将悟禅后的风流别致表现得淋漓酣畅!

宋代法泰《高楼美女》为:

“高楼美女一双双,各向琼窗坐玉床。

绣出鸳鸯呈似了,金针深插锦香囊。

”这首悟道偈俨然一幅缤纷叠彩的美女织绣图,哪有半点清冷的禅意。

然而正是这琼窗玉床间的高楼美女,绣出何其神似的简直就是像全了的鸳鸯,却难圆好梦,只好将那一腔柔情深深地刺入香袋中。

这空幻绵密的感觉,正好比禅者对悟境的孜孜不懈。

清僧安生的一首《挽旃那》,似写女施主的笑貌音容,实写其心底对佛的虔敬与深深的禅意:

“玉容从此谢空华,小阁游丝护碧纱。

宛转曾遮松下扇,清幽谁供佛前花。

蒲团初撒怜春月,贝叶空遗映晚霞。

几处香温悲手泽,青鞋倚壁冷袈裟。

”东园

★道潜

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机。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

【赏析】道潜是一位写景高手,也是一位与大自然对话的高手。

诗中咏叹的幽景东山,为五祖弘法的湖北黄冈的东山胜地。

曲渚方塘,仿佛熟稔的友朋,可随时造访,无须相约;终日手持藜杖,踟蹰林间,可忘却一切世间机心。

幽寂清净的自然令人陶恋不已。

这是直抒胸臆的描写,表现出家人淡泊宁静的心声。

尾二句以动衬静,那若隐若闻的机杼声,传自蓊郁青苍的深山幽处,织出林间无限的生机。

最妙是那“仿佛”二字,令人回味无穷,显示出诗人高妙的笔力。

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赏析】此诗同《东园》诗同为题咏东山的组诗之一,广为世人传唱。

惠洪《冷斋夜话》中载:

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有逼真处,曰: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又曰: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

”时从东坡在黄州,士大夫以书抵坡曰:

“闻日与诗僧相从,岂非‘隔林仿佛闻机杼’者乎?

真东山胜游也!

”坡以书示潜,诵前句曰:

“此吾师七字诗号。

道潜是一位写景表意的诗中高手。

这首《秋江》将秋江由黄昏至初夜时的氛围凝练为宁静与寥廓,表现了一位心境空幽清澄的禅者对大自然的诗意独特的把捉。

首句写夕阳正红之时,次句写落晖已敛之景,三句现日落之后的暮色苍远,第四句为夜色笼罩秋江之图。

首二句以彩绘之笔,入画于诗。

“红叶”与“白沙”,渲染了秋色的浓重与生气。

“酒旗落”与“夕阳微”,勾描出凄清苍凉而悠远的秋意。

最精妙的第三句“数声柔橹苍茫外”,将天地之悠悠与苍茫之静谧赋予了无穷的诗意,一个“外”字,造境戛独,意趣空远。

那动中之静,那归中之意,余韵袅袅,令人回味。

江上秋夜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赏析】这又是一首难得的描画江上秋夜清皎宁静的意境的佳作。

诗歌细致地描写了江上自初夜至夜半、由阴雨至雨霁月现的阴晴变化,喻示着深深的禅理。

首联写秋雨潇潇,秋声瑟瑟,雨沉暗江一片苍茫,梧叶翻动一片萧瑟。

苍劲的秋风直吹到半夜才停歇下来,一个“断”字将笼罩于首二句的阴沉、萧瑟化为虚无,大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一直在楼头感受着秋夜诗意的诗人欣喜地发现:

月亮在浮云浅淡处露出清皎的光辉。

好一句“月在浮云浅处明”,含寓了多少人生哲理。

那本自澄明晶莹的禅心不是也要经过秋风秋雨的洗礼,经过正念与妄念的争斗才能如明月般脱颖而出么?

全诗层次分明,构思精巧,字句锤炼,一句一转,却意境浑成。

牧童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老人。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进士。

一生仕途坎坷,在朝内派系斗争中,因观点保守,屡遭贬谪,极不得志。

曾一心向佛,为临济宗黄龙派禅师祖心禅师的弟子。

习诗初受惠于家学,后与秦观(1049—1100)、晁补之(1053—1110)、张耒(1054—1114)求学于苏轼,合称“苏门四学士”。

诗开江西一派,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妙。

论者谓其诗“造句奇崛”(方东树《昭昧詹言》)“清新奇峭”。

有《山谷内集》、《别集》、《外集》等行世。

【赏析】相传这是一代名诗人黄庭坚七岁时所作,表现了诗人早慧的诗才与颖悟的能力。

用语浅白,却寓意不凡。

夕阳西下时分,牧童吹着短笛,在斜风中归去,何等安闲自适。

回想起来,多少追名逐利之徒,机关算尽太聪明,处心积虑地营私结党,在名闻利养中沉沦挣扎,反而把最重要的本真给迷失了。

怎么比得上牧童深味自然禅趣,于世无争,恬淡自怡呢?

唐代诗僧栖蟾有一首《牧童》,极妙地表达了禅者所钦羡的牧童境界: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人牧童的《答钟弱翁》也是一幅高士图: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山谷老人一生坚心向佛。

黄龙派名僧惟清赞曰:

“平生所见士大夫人品,未有出此公之右者。

”《居士集》载有他的一段参禅趣事:

“鲁直诣晦堂问道,晦堂曰:

‘论语曰:

二三子以吾隐乎,吾无隐乎尔。

公居常如何理论?

’鲁直呈解。

晦堂曰:

‘不是,不是。

’鲁直迷惘不已。

一日,侍晦堂山行,时木樨盛放,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