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2112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docx

《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docx

课堂新坐标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

专项知能检测(十九) (见学生用书第273页)

一、(2012·惠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扛着铁锨进城

刘亮程

对一个农村青年来说,城市就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当初,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

我在一家报社打工。

我很快便熟练地掌握了编辑业务,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

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要种些啥,而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

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口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

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

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三个月后,开始正式打工。

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

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

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

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和世界。

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

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用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

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我的一位同乡——以前是放羊的,现在一家私营公司当老板。

我发现,他在用一根羊鞭管理着几十号人的公司——这是他唯一会使的一样家什。

当他对员工下达指令、派活遣物时一扬手的姿势,活灵活现地重复着他当年挥鞭赶羊的动作。

几十年前那个放羊娃一直在背后操纵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但他不自觉。

他忌讳别人谈及他的放羊历史,他想忘掉这段经历彻底变成城市人。

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后,他便再不跟我来往了。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

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

铁锨是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

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是:

劳动。

在这个城市,我看到许许多多像我一样扛着铁锨的人们,他们是近几个月或近几年进入城市的农民。

他们用那把无形的铁锨适应并建设了城市。

在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留下锨刃和锄头的深深印痕。

一群农民,像种庄稼一样种植了高楼林立的城市。

他们在自我感觉中已变成城市人,其实他们还是农民——另一种形态的农民。

他们没有从骨子里扔掉铁锨,我为他们感到庆幸。

我也会扛着我的铁锨在城市生活下去,对一个农村青年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锨走在人群里——就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

前不久,我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我还会把我的妻子女儿接进城市,她们不会在城市中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但会从我的劳动中感受到那片饱满的金黄色。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回来。

我说:

我扛着锨呢,怕啥。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文章第七段写了“我的一位同乡”的情况,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他忌讳别人谈及他的放羊历史,他想忘掉这段经历彻底变成城市人”一句可以看出他忘掉了自己的根本,与作者形成了对比。

【答案】 

(1)用了对比的手法。

(2)写“我的一位同乡”是为了告诉人们,有一些进城的“农民”一旦有点成就就忘掉了自己的根本,令人厌憎;也通过这位同乡和“我”的对比,说明人不能忘本,表达了对忘本的批判。

2.文章第十段写自己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还要把妻子女儿接到城里来。

写这些生活小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 

(1)内容上,点明题旨,保持农民的朴实、勤劳的本色,就能成功。

(或:

用结果来衬托自己的工作成效)

(2)结构上,照应上文,说明自己因为拥有热爱劳动的优点而在城市中获益,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3.文章结尾“我说:

我扛着锨呢,怕啥。

”这句话意蕴深刻。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我扛着锨”一句内涵丰富,结合农民的特点探究。

【答案】 

(1)“我”有农民安分守己的本分,所以我不怕。

(2)“我”有农民勤劳的特点,所以我不怕。

(3)“我”扛着铁锨就有了一种本领,所以我不怕。

(4)铁锨可以当武器,所以我不怕。

(5)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自信。

二、(2012·汕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

袁 浩

①那一年的那一天,我记忆犹新。

②那一年的那一天是春末夏初,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阳光说不出的灿烂。

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麦子在乡村母性的田野里一个劲地疯长。

我,还有和我年岁相当的几个乡野少年聚守一起。

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几个青春少年说得最多的是跟小虎队和港台流行歌曲有关的话题。

《青苹果乐园》、《逍遥游》和《蝴蝶飞啊》让我们一帮青春的心灵渴望飞翔。

青春真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无论何时提起那段成长旺盛期的话题我们都记忆如初。

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③那一年那一天的正午,母亲站在我现在应该叫故乡的小村家门口大声地喊着我的乳名。

那喊声与我们正在谈论的所有事物无关。

母亲的喊声将小村中的狗都给惊吠了,于是我扬了扬手,将一段白色的确良衬衫的袖子捋了捋,终于,我的手腕上显现出了那块上海牌手表,我瞟了一眼说,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家吃饭了。

其实,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吃晌饭跟那块手表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

④那一年那一天的中午,我回到家。

父亲正在收听我家那台“樱花”牌半导体收音机。

收音机里那个叫刘兰芳的著名评书艺人绘声绘色地播讲着传统评书《杨家将》。

我一到家,母亲便开饭了。

我,弟弟,妹妹,还有父亲,母亲,我们围坐在一起。

母亲将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

面条是母亲忙活了大半天亲手擀制的豆麦面,菜也是母亲冬日里腌制的咸菜。

于是我们一家人就着咸菜,听着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我们每一个人的嘴里都发出“吱吱”不停地吸食面条的唏嘘的声音。

那一天的中午,我们一家人吃面条的声音不绝于耳,酣畅淋漓。

咸菜和豆麦面条吃得我这个乡村少年鼻尖直冒汗。

那声音嘈杂而馨香,那场景也已成为一幅我永世不忘的温馨画面。

⑤那一年那一天的下午,我在家实在没事,爹就让我下地给花生薅草。

春末夏初,花生正在开花。

花生花是黄褐色的,花生苗是绿油油的,很是喜人。

我跟在爹娘的身后,挥锄落汗。

乡村里的天空最是明净,不远处还有几只斑鸠鸟在叫唤。

花生地旁边的麦子即将接近熟稔的味道漫溢了过来,还有小村路口旁的老槐树上飘散着的槐花的清香。

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着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⑥日暮的时候,我荷锄而归,村道上鱼贯着我的乡邻和不同辈分的族人。

田间地头农家放工的路上,其实是乡村讯息最传统最原始的交流与发布的场所。

今晚的小村又要放露天电影了,这是我这样的少年走在放工之后的村道上,获取的最感兴趣的信息。

这足以使我顷刻间化解半天的辛劳和疲惫。

那一年那一天的晚饭我吃得略显仓促,因为那一晚上传出的电影里的热闹声响最是撩拨一颗颗拥有好奇之心的乡野少年。

那一年那一天晚上的电影格外好看!

一部叫做《少林寺》的彩色宽银幕武打片看得我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唏嘘不已。

那一天那一晚的如水月色何时散尽我们不得而知,李连杰还有那来自远古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更是我们的最爱。

一时间我们在电影散去后竟久久不愿离散,我们一个个仿佛还沉浸在一段抗暴助义历史故事和杂糅进去的少林功夫的美轮美奂、博大精深里。

那一天那一晚的电影是现今我在城里的家中打开那个叫做CCTV-6的电影专题频道所永远找寻不到的一种绝妙视听盛宴。

⑦二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③现在的我再也没有那一年那一天青春少年的清心寡欲的心态了。

故乡,记忆中美好故事的背景也已成为了梦境。

时光就是这么残酷地将一个人拉入尘世的风尘,逼你不得不就范。

不由得又想起了海子的那首诗来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⑨就这样,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被我写进了记忆,记忆也便甘之如饴。

(《散文百家》2010年第9期)

1.品味第③段中画线词语,指出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画线词语是动词,写出了人物炫耀的心理。

【答案】 “捋了捋”“瞟了一眼”这两处动作描写写出了20多年前拥有的确良衬衫和手表的乡村少年在伙伴面前的炫耀心理,也暗示着时代背景,那时物质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正逐步提高。

2.第④段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家人吃面条酣畅淋漓的场面。

请赏析这个场面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那声音嘈杂而馨香,那场景也已成为一幅我永世不忘的温馨画面”一句赏析。

【答案】 抓住听觉来写一家人挤在一起吃母亲做的咸菜豆麦面,生活贫寒单调但充满温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往日亲情的情感。

3.本文回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往事,题目也可取为“八十年代的幸福”,与本文题目相比,你更欣赏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

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示例一:

喜欢“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

理由:

(1)抓住一天时间来自由剪材,用富有时代特征的事物来串联八十年代典型的一天情景。

(2)“那一年那一天”所代表的青春少年的心态与“二十年之后的现在的我”对比,引领读者通过细节去品味出八十年代的幸福,点明主题。

(3)“那一年那一天”既是题目,又是行文的线索,在文中反复出现,时时刻刻把读者的思绪引到20年前,淡淡的忧伤氛围贯穿全文。

示例二:

喜欢“八十年代的幸福”。

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①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②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

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

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

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③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

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

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④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

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

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

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

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⑤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

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

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

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

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

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

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

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⑥我一直怀念炊烟。

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

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

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⑦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⑧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

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

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

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

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⑨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1.文章第②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提醒人们”是拟人的修辞,“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是比喻的修辞。

先点出修辞,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答案】 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2.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 ①点题;②前后照应;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

3.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

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①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②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③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

四、(2012·东莞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念想儿

叶稚珊

①整整一个夏天,心都浸在滚滚浊浊的水中。

我们能做的,是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看汛情通报,是捐出一些钱物。

②捐过钱,再来找物,应该是件不难的事,家里的橱橱柜柜被不大穿的衣服塞得满满的,薄衫厚袄样样不缺。

可拿起来又放下,舍不得出手的正是这些。

③好像还不到中年,从青年时代起就有了恋旧怀旧的情绪。

我对什么东西都不做专项收藏,但一枝一叶关乎感情的物品,不论它价值几何,对我都是弥足珍贵的。

在我们这个小家里,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称为遗产。

父亲去世时,我们五姊弟每人挑选了一样与父亲有关的东西作纪念。

我选择了父亲须臾不离身的钥匙,那上面有他永远的体温。

丈夫和女儿,这两个活生生善良的人,是婆家给我的聘礼和遗产。

他们的粗手大脚、粗枝大叶,他们的不会察言观色,我行我素,他们的勤奋和多方面的爱好兴趣,以至饮食习惯,无一不像我的婆婆。

我怀着无限感激接受婆婆留给我的一切,包括他们身上的所有毛病。

④没有家传的房产、财产,怀旧的情绪就弥漫在衣柜的角角落落。

第一次见面时丈夫穿的带补丁的衬衫、结婚时的嫁衣、小婴儿的衣服、女儿的第一身校服和从小带她的陈奶奶亲手缝制的棉衣棉裤……这些都永远不会再穿用了,但让它就这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温温暖暖地陪伴着我们,每次翻检它们都像是浏览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

上一代走了,这一代老了,下一代大了。

不知到了哪一代,我会听到这样的惊叹:

“看!

我的老外婆结婚时就穿着这样的衣服。

”生命的延续伴随着织物的绵软和蕴藉。

⑤带着很浓感情色彩的纪念物,北京人叫“念想儿”,我这两年才知道这种说法:

念——想,真是贴切极了。

⑥在衣柜中占有体积最大的是丈夫的“念想儿”,一套无比厚重的中山装式的棉衣裤,从来没有上过身,簇新簇新的。

每次拿出来,他都是这样一句话“我妈妈给我做的。

”怎么也没有舍得捐出去,平平展展叠起来又收好。

这是妈妈留给他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最温暖的“念想儿”。

⑦婆婆不会针线,这身衣服是1977年初那个很寒冷的冬天的下午,他们母子带上布票、棉花票,乘7路公共汽车到西四、白塔寺,一路买了里子、面子、棉花,在白塔寺十字路口西边的一个成衣店做的。

那时没有私人裁缝,这是一个街道开的店。

藏蓝色的咔叽布面,大花布的里子,这种中山装式的棉衣现在真是难得见了。

⑧婆婆的腿年轻时就做过手术,又经过“文革”中在湖北沙洋干校稻田的浸泡,不良于行已有多年,要强的她还常爱硬撑着走。

他们去做棉衣,我送到西四北六条的西口,真想和他们一道去,可家里还有刚刚满月的孩子。

望着高出母亲大半头的儿子搀扶着母亲的背影,枯枝灰墙的街景中蹒跚的脚步,我的心堵得满满的,眼睛发潮,自幼熟读“慈母手中线”,这时却分明看到了母亲心中那根长长的线。

⑨以“无冕之王”闻世的公公婆婆,这时正顶着“摘帽右派”的桂冠。

丈夫从新疆苦苦挣扎挪到了河北固安,却怎么也进不了北京。

每月回家一两次“探亲”,晚归早走,呆不足24小时,母亲不知给儿子吃什么好,不知跟儿子说什么好,忙忙碌碌还没坐稳,儿子又该走了。

想想我们真是不懂事,三十大几的儿子还事事要妈操心。

⑩用了多少棉花用了多少布,嫡亲的亲娘给儿子做的棉衣棉裤厚得几乎能站起来。

守在娘身边的儿子,有娘的疼爱衣薄也暖和,离家的孩子,走出一步远娘也牵肠挂肚怕受饥寒。

乡下的、城里的母子情是一样的。

1977年的那个冬天,丈夫驮着新袄裤回了固安;1979年岁末,天寒地冻,他又捧着新袄裤回到北京,一天也没舍得穿。

一纸“改正”,公公婆婆从此“无冕”,他们的身心却老得不能再老,无论喜怒,都再也承受不起了。

离家十几年的儿子真的回来了,完整彻底地回来了,母亲笑——笑——笑……笑得有些不对了,躺下,再也没有起来。

念想儿,新里新面新棉花;念想儿,二十年后,还是新里新面新棉花。

把“念想儿”送到此刻最需要的人身边,但愿他看到的不止是“新里新面新棉花”。

无实物的“念想儿”,一样的温暖蕴藉。

1998.8.24长江洪水始退之日

1.联系全文,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

(1)整整一个夏天,心都浸在滚滚浊浊的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愿他看到的不止是“新里新面新棉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1)句要和长江水灾联系起来。

结合文本分析。

(2)句“不止”表达出作者对灾区的一片深情厚意。

【答案】 

(1)表现了作者对长江水灾深切的关注和对灾区人民的无限牵挂。

(2)表现了作者希望灾民收到“新里新面新棉花”的棉衣时,更要理解作者对灾区的一片深情厚意。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⑦、⑧自然段详细叙述做棉袄的过程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待出丈夫对这件棉袄无比珍爱的原因,表现出母亲爱子情深;衬托出下文作者毅然捐出棉袄表现出的对灾区人民的殷殷深情。

3.请结合文章探究“念想儿”这一标题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

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①指棉衣等带有很浓感情色彩的纪念物。

②指对以往生活点滴的温暖的回忆。

③指作者对灾区人民的拳拳之心,殷殷深情。

④指对母子之情、夫妻之情的感怀。

(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墓碑后面的字

鲍尔吉·原野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

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筋疲力尽的女人。

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

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桔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

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

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

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

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

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墓碑后面还有一行字:

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

这个字被埋在被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起凸,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

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踉跄、摔倒。

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代为1966-1995,活了29岁。

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

她是怎么死的?

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

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

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

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常常想到母亲。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

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

在节日,在有成绩和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

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

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

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

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孩子的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对我来说,仿佛如此。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

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

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换句话是到了一个不尊重语文的时代。

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