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820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0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

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

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

在位四十三年。

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

死后庙号玄宗。

(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

(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答案】

(1)开元盛世

(2)观点:

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

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可以提炼的观点是:

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

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开元盛世”。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主要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2.材料论述

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

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日本“百事皆仿唐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都城长安结构布局兴建了藤原京、平城京等都城;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唐朝时期印度佛教、音乐、文学语言、制糖工艺、眼科医术等先后传人中国。

同样,中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

(1)据材料,分别写出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

(1)中日交流:

鉴真;中印交流:

玄奘。

(2)【示例】

观点: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

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

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唐贞观时期,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观点: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

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

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并把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进中办国办文件。

——中国网

(1)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请至少列举其中三个。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哪里?

请说出该场所产生的背景。

(3)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请你对此发表看法。

【答案】

(1)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2)瓦子,勾栏。

背景: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这种做法不好。

一味过洋节会淡忘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所以我们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

(2)依据所学可知,第一小问:

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瓦子,勾栏;第二小问:

该场所产生的背景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我认为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的做法不好;因为一味过洋节会淡忘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所以我们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指南针。

(2)观点:

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

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5.读谚习史

谚语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阅读下面三则谚语,并回答问题。

谚曰: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渭南文集》

谚曰:

“湖广熟,天下足。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1)结合所学,归纳“苏湖熟,天下足”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苏

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

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

(1)南方战乱较少,

政治相对安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2)宋代,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3)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相对安定;中原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到宋朝时,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苏州、湖州都在太湖流域。

(3)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说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超过了北方。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材料三: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我们该怎样去应对?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

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7.编报学史

某校初一学生为编辑主题为“宋元科技成就”的历史小报,收集了下列图片资料,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编辑任务。

陶活字版《金刚经》(部分)罗盘针(模型)

火炮司南(模型)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第一步:

整理图片资料

上述图片符合小报主题,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

第二步:

说明图片内容

小报讲究图文并茂,请参照范例,任选一幅符合主题的图片,为其配上说明文字。

范例:

赵州桥便利交通

第三步:

评说宋元科技

在小报结尾部分,同学们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一段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结合所学,你认为陈先生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第一步:

整理图片资料

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

说明图片内容

陶活字版(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火炮(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罗盘针(指南针)为远航创造条件(注:

对不符合主题的图片进行说明,不得分。

第三步:

评说宋元科技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第一步:

整理图片资料,小报的主题是宋元科技成就,故《金刚经》、司南(模型)和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不能选,因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战国时期人们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清朝制造的。

故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

说明图片内容

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

图片:

陶活字版;说明文字:

促进文化传播。

图片:

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

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图片:

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

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

评说宋元科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材料二:

如下图

(1)材料一中反映的疆域范围指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朝代的疆域?

(2)材料二的图中反映的是该朝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3)该朝代对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管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简述该政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元

(2)行省制

(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4)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这是元代疆域。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这是元代的行省制。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元代对台湾和西藏采取的管理措施分别是设立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

(4)根据所学可知,元代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9.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反映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图一中的人物就是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形,你知道他谁吗?

他出国前往的目的地是哪里?

后根据他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撰写了哪一本书?

(3)图二中的人物是谁?

他曾历尽艰辛6次东渡,最终到达哪里?

(4)从以上两位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结合上述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

(1)开放的对外政策。

(2)玄奘,《大唐西域记》。

(3)鉴真,日本。

(4)不畏艰险,勇于跋涉,不怕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5)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注意与外国友好往来,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一和图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玄奘西游,图二是鉴真,他六次东渡日本,两个人都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这反映唐朝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2)依据图一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形,他出国前往的目的地是天竺,后根据他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撰写了《大唐西域记》。

(3)依据图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的人物是鉴真,他曾历尽艰辛6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往来。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上两位人物身上不畏艰险,勇于跋涉,不怕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结合上述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注意与外国友好往来,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的典籍是什么?

(2)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

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文化等方面考虑)

(4)请你再举出一位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

【答案】

(1)寻求佛法;《大唐西域记》。

(2)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3)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通文化发达。

(4)鉴真。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政治局面:

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

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

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文化发达。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

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

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人教版《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材标准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她”是谁?

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

(4)通过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案】

(1)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

(2)九品中正制:

看门第的高低;科举制:

考试做官。

看真才实学

(3)武则天;重文轻武

(4)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促进阶层的流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的选官制度、成为历朝重要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清朝才废除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可知:

科举制在隋炀帝时期诞生,标志是进士科的设立。

(2)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

……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

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可知:

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看门第的高低。

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做官,看真才实学。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四“她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可知:

这个人是武则天。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促进阶层的流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的选官制度、成为历朝重要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清朝才废除。

【点睛】

科举制在隋炀帝时期诞生,标志是进士科的设立。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世舶机构管理贸易。

高宗末年,世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

《宋史》曰: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哪句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发达?

(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说的是什么现象?

(3)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宋史》曰: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说明了什么?

(5)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答案】

(1)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2)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盛(商业繁荣,买卖兴盛)等。

(3)政府重视(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4)国家的经济重心移至南方(国家财政依赖于南方)。

(5)指南针的发明。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交易量很大,可以体现出开封城的发达。

(2)依据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业繁荣,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盛(商业繁荣,买卖兴盛)等,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3)依据所学可知,宋代海外贸易活跃有很多因素,如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航海技术的进步等,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政府的态度起了主要作用。

(4)依据材料中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政府的主要财源来自于东南地区,这说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移至南方。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指南针的发明。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皇帝想重修乾元殿。

大臣张玄素劝谏皇帝说:

“现在这样大兴土木(指的是修建乾元殿),跟隋朝有何两样?

……现在刚统一不久,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接着又大兴徭役赋税,这是在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呀!

”……上叹曰:

“吾思之不熟(我考虑不全),乃至于是(以至于这样)。

”于是罢役(放弃重修乾元殿)。

——辑录、《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太宗最终罢修乾元殿(不再重修乾元殿)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你学过的知识指出,唐太宗还有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或政策?

材料二贞观八年,中年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言道:

“修筑洛阳宫殿,劳顿百姓;收地租,加重数额;时俗女子喜好束高髻,这是受宫中的影响啊!

”上(皇帝)勃然大怒,对房玄龄等人的说:

“德参(中年县丞)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地租,宫女均不留发,这样才顺他的心思吗!

皇帝想要治他诽谤罪。

……过了几天,魏徵上奏说:

“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如过去那么豁达了。

——摘自《资治通鉴》卷194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在纳谏上有何变化?

你认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摘自《贞观政要》

(3)与材料一相比,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统治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