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麻醉临床指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718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docx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科麻醉临床指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docx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

产科麻醉关系到母体和胎儿的安全,风险相对较大。

作为麻醉科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掌握孕妇妊娠期的生理改变、病理产科以及麻醉方法和药物对母体、胎儿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积极预防,尽最大所能保障母婴的安全。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妊娠期产妇的生理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随着妊娠时间的推移,这些改变更加显著,特别是高危产妇,这些生理改变会对麻醉产生影响。

 

(一)心血管系统 

孕妇总循环血容量逐日增多,妊娠33周时达最高峰。

此后逐渐下降,但仍比正常人显著增多。

增加的血容量中,血浆成份居多,而血细胞较少,故血液呈稀释状态,血细胞比积减低,血粘度降低,呈生理性贫血。

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健康产妇尚不足以诱发心功能不全,但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各种危险并发症。

虽然血液稀释,但由于妊娠期大多数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多,因此,孕妇妊娠期表现为高凝状态。

妊娠期间血小板计数基本不变,但妊娠晚期血小板活性增强。

高凝状态可能导致血栓栓塞,这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

另外,孕妇临产时有许多因素可增加心脏和循环的负荷。

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暂时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

同样,剖宫产时孕妇循环系统也会发生明显的波动。

胎儿取出时,腹腔压力骤减,大量血液聚集于腹腔,使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回心脏,使心脏负荷加重。

(二)呼吸系统 

在怀孕期间,孕妇肺功能最明显的变化是功能余气量的变化。

在妊娠期间,功能余气量减少了15-20%。

这主要是由于子宫增大导致隔肌上抬所致。

功能余气量的减少使孕妇氧的储存能力明显减少。

补呼气量和余气量减少约20%,潮气量增加40%,而肺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孕妇腹式呼吸减弱,主要以胸式呼吸为主,因此,麻醉时应注意避免抑制胸式呼吸,硬膜外腔阻滞时平面不可过高。

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这是因为孕妇本身代谢增加以及胎儿的缘故。

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孕妇的每分钟通气量增高约50%,这主要是由于潮气量的增加,呼吸频率增快也有一定的作用。

通气量增加使动脉PaCO2减至约32mmHg,但动脉血的pH值维持正常,这是由于血液中碳酸氢盐代偿性的减少所致。

动脉血氧分压轻度增高,氧合血红蛋白离解曲线右移,这有利于氧在组织的释放。

在分娩期间,特别是第一和第二产程,由于疼痛难忍,孕妇的每分钟通气量和氧耗剧增,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300%,导致孕妇低CO2血症(PaCO2降至20mmHg或更低)pH值升高(pH7.55)。

呼吸性碱中毒可使血管收缩,影响胎儿血供。

另外,在宫缩的间歇期,由于疼痛缓解,血中低PaCO2可使孕妇呼吸减弱,可导致缺氧,对孕妇和胎儿不利。

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有效地消除分娩疼痛,消除过度通气,降低氧耗,对孕妇和胎儿有利。

在怀孕期间,孕妇呼吸道粘膜的毛细血管都处于充血状态,更易引起出血和水肿。

因此,全麻气管插管时操作务必要熟练、轻柔,避免反复操作,气管导管的口径比非妊娠妇女要小(6.5-7.0mm)。

 

(三)消化系统

由于孕妇妊娠期间孕酮分泌增多(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可导致孕妇胃排空延迟。

在怀孕期间,由于胎盘分泌的促胃酸激素的水平升高,孕妇胃酸的分泌增加。

由于受增大的子宫的挤压,也导致胃排空能力减弱。

另外分娩时的疼痛、焦虑也会明显影响胃的排空能力。

分娩孕妇进食后8-24小时行超声检查,发现41%的孕妇胃内还存留固体食物,而非妊娠妇女进食后4小时胃内就找不到固体食物。

另外,妊娠妇女的胃内压增加,而下端食道括约肌压力降低。

所有这些都增加了返流、误吸的危险性。

因此,对于择期剖宫产手术,应按要求严格禁食,而对于急症手术,麻醉前都应按饱胃进行准备。

(四)神经系统

孕妇对局麻药和全身麻醉药的敏感性都增高。

由于孕妇硬膜外血管怒张,因此硬膜外阻滞时对局麻药的需要量减少。

妊娠期间孕妇对吸入麻醉药的需要量减少,氟烷和异氟醚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分别比正常降低25%和40%。

(五)其他系统的改变

在内分泌方面,孕妇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基础代谢率增加。

血清皮质醇浓度增加,说明孕妇肾上腺皮质激素处于功能亢进状态。

孕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分泌量增加,高肾素活性和高醛固酮可抵消大量孕酮所致的排钠利尿及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起防止发生负钠平衡及血容量减少的代偿作用。

二、麻醉药对母体、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胎盘膜和血脑屏障一样都是脂质屏障,由磷脂构成,具有蛋白质性质。

凡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电离度小的物质均易通过胎盘。

绝大多数麻醉药物都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胎盘。

很多因素都可影响药物的扩散速度,包括胎盘两侧的药物浓度差,膜的厚度以及扩散面积,子宫以及脐静脉的血流速度;药物的因素包括分子量的大小(小于500道尔顿),高脂溶性,低蛋白结合率,低离解度。

几乎所有的麻醉、镇痛、镇静药都能迅速通过胎盘。

而对于神经肌肉阻滞药,包括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都因低脂溶性和高离解度而不易通过胎盘,因此对胎儿影响不大。

 

1、麻醉性镇痛药 

1)哌替啶 

哌替啶在产科麻醉中较常用,一般肌注50-100mg或静脉25-50mg,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最强的镇痛效应出现在肌注后40-50分钟或静注后5-10分钟,作用时间一般为3-4小时。

哌替啶对新生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导致新生儿呼吸抑制、Apgar评分以及神经行为能力评分降低。

哌替啶的抑制程度和用药的剂量、给药-胎儿娩出的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有研究认为,在胎儿娩出前一个小时内或4小时以上给常规剂量的哌替啶,对新生儿的抑制程度与没有用药的新生儿无明显差别。

 

2)芬太尼 

芬太尼半衰期短,因此适用于分娩中连续用药,可以静脉给药也可以患者自控给药,但由于芬太尼对胎儿的不良影响而使其在产科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芬太尼可迅速通过胎盘,其产科麻醉或镇痛的常用剂量为肌注50-100ug或静脉25-50ug,静脉注药后3-5分钟作用达高峰,维持时间30-60分钟。

有研究认为,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芬太尼(肌注或静脉),新生儿纳络酮的使用率明显升高。

但芬太尼最常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低浓度的局麻药复合小剂量的芬太尼从硬膜外给药,镇痛效果良好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在临床上应用很广。

 

3)吗啡 

因为胎儿的呼吸中枢对吗啡极为敏感,因此,常规剂量的吗啡就会造成胎儿明显的呼吸抑制,现在吗啡基本上已被哌替啶、芬太尼等药取代。

 

4)瑞芬太尼 

瑞芬太尼是一种作用强的短时效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其在血液中被非特异性

酯酶代谢。

瑞芬太尼在血浆中代谢迅速,半衰期1.3min,持续使用无蓄积效应。

临床有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可对产妇提供良好的镇痛,同时对胎儿无明显的副作用。

但是,瑞芬太尼在产科中应用时间还短,需要更进一步的证明。

 

4)布托啡诺和纳布啡 

这是两种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2mg布托啡诺或10mg纳布啡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和10mg吗啡的作用相当。

但再增大剂量,呼吸抑制的作用并不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加。

这两种药的临床剂量可引起胎心的改变,和上述阿片类对比,没有研究证明这两种药有什么特别的优点。

5)非麻醉性镇痛药:

曲马多 

曲马多主要作用于.受体,镇痛效价约为吗啡的十分之一,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轻微。

曲马多起效稍慢,但镇痛时间长,可维持4-6小时,因此适合于分娩镇痛的孕妇。

分娩时,100mg曲马多静脉单次应用,对母婴没有明显不良影响。

2、镇静安定药1)安定安定在分娩过程中可用于镇静和抗焦虑,但其容易通过胎盘,静脉注射10mg在30~60秒内,或肌肉注射10~20mg在3~5分钟内即可进入胎儿。

安定在新生儿的半衰期较长,可能导致胎儿出生后镇静、肌张力减退、发绀以及对应激的损害。

2)咪达唑仑咪哒唑仑为高度亲脂性,微溶于水,可迅速透过胎盘,但透过量少于安定,对胎儿的影响尚不清楚。

抗焦虑、催眠及抗惊厥的效力为安定的1.5~2倍。

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降低吸入全麻药的MAC,与麻醉性镇痛药有协同作用;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对血流动力影响轻微。

在产科麻醉方面可用于不能够使用硫喷妥钠或丙泊酚进行全麻诱导的产妇。

3)氯丙嗪和异丙嗪主要用于先兆子痫和子痫病人,以达到解痉、镇静、镇吐及降压作用。

氯丙嗪过量引起中枢抑制,少数敏感者可出现一过性黄疸,患有严重肝损害者慎用。

有研究报道氯丙嗪的抗应激作用可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

临床多与哌替啶、异丙嗪合用。

异丙嗪静脉注射1.5分钟后即出现在脐静脉血中,15分钟之内达到平衡。

异丙嗪是在产科中最常使用的吩噻嗪类药物,常和哌替啶联合使用。

3、全身麻醉药 

1)硫喷妥钠 

硫喷妥钠是产科最常应用的全麻诱导药。

临床研究表明,全麻时用4-7mg/kg硫喷妥钠诱导,对新生儿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虽然硫喷妥钠可迅速通过胎盘,但临床检测胎儿脑血硫喷妥钠的浓度却并不高,因为进入胎儿的硫喷妥钠绝大部分被胎儿肝脏代谢或被胎儿体循环的血液稀释。

大剂量硫喷妥钠可能抑制新生儿呼吸,故应限制剂量不超过7mg/kg。

因胎儿窒息而需作急症剖宫产时由于巴比妥类药对脑似有保护作用,故仍可考虑用本药作麻醉诱导。

2)氯胺酮

氯胺酮可迅速通过胎盘,但静脉用1-1.5mg/kg氯胺酮对胎儿没有明显影响。

有报道静脉用2mg/kg以上的氯胺酮对胎儿产生了呼吸抑制,因此,产科麻醉一般不超过2mg/kg。

氯胺酮有交感兴奋作用,故高血压的孕妇禁用。

 

3)异丙酚 

为新的静脉催眠药,催眠效能较硫喷妥钠强1.8倍。

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苏醒迅速。

该药可透过胎盘,大剂量使用(用量超过2.5mg•kg)可抑制新生儿呼吸。

该药说明书强调:

妊娠期异丙酚除用作终止妊娠外,不宜用于产科麻醉。

但也有人报道:

异丙酚用于剖宫产有许多优点,病人迅速苏醒,并未引起新生儿长时间抑制。

但异丙酚无论用于全麻诱导或维持,很多产妇发生低血压,易影响胎儿血供,故应慎重。

 

4)依托咪酯 

依托咪酯0.3mg/kg可用于孕妇的麻醉诱导,但插管反应较强,新生儿评分和硫喷妥钠相似。

依托咪酯可用于血压低、心血管功能较差的孕妇。

 

5)肌肉松弛剂 

在临床剂量下,无论是去极化肌松药还是非去极化肌松药都可安全的应用于产科麻醉,因为各类肌松药都具有高度的水溶性和高离解度,不容易通过胎盘,因此,对胎儿几乎没有影响。

 

6)氧化亚氮 

氧化亚氮除用于分娩镇痛外,还经常用于产科麻醉的维持。

氧化亚氮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迅速通过胎盘,对母婴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氧化亚氮可促进子宫的收缩,使收缩力和频率均增加,对母亲有利。

当然,当使用高浓度的氧化亚氮时,应警惕缺氧的发生。

氧化亚氮的麻醉作用较弱,不能单独用于麻醉维持,必须复合其它吸入麻醉药。

 

7)氟烷、安氟烷和异氟烷 

氟烷对宫缩的抑制作用较强,安氟烷和异氟烷次之。

因此如果剖宫产麻醉维持用高浓度的上述全麻药,会明显地抑制宫缩,导致胎儿取出后子宫收缩不良,增加手术出血量。

因此,剖宫产的麻醉维持最好使用较高浓度的氧化亚氮复合低浓度的安氟烷或异氟烷。

临床研究表明,50%的氧化亚氮复合低浓度强效的麻醉药(0.5%氟烷或1%以内的安氟烷、异氟烷),麻醉效果较好,对子宫收缩的影响轻,对新生儿没有明显的影响。

 

4、局部麻醉药 

产科麻醉和镇痛常用的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2-氯普鲁卡因。

利多卡因多用于剖宫产的麻醉,1.5~2%的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对母婴安全有效。

而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因为在低浓度时具有运动-感觉神经分离阻滞的特点,因此更常用于分娩镇痛。

 

1)布比卡因 

布比卡因是一种酰胺类长效的局麻药,通常用于产科蛛网膜下腔阻滞或硬膜外分娩镇痛。

布比卡因具有较高的蛋白结合率,胎盘的转运率较低(脐血和母血的浓度比为0.3左右),从硬膜外进入母血的布比卡因只有极少量进入胎儿。

因此,临床常用的低浓度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胎儿没有影响。

布比卡因低浓度时有明显的运动-感觉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因此较早地应用于分娩镇痛。

现在临床上分娩镇痛常用的布比卡因的浓度为0.07~0.125%布比卡因与1~2μg/ml芬太尼混合液,对运动神经影响轻微且对产程影响小,对母婴安全可靠。

 

关于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研究证明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大于利多卡因,且布比卡因引起的心跳骤停很难复苏。

既往的资料表明,当使用较高浓度的布比卡因(0.5~0.75%)行产科麻醉时,孕妇发生心脏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增大。

布比卡因发生心脏毒性的机理和利多卡因一样,都是阻滞心脏的钠通道,不同的是布

比卡因和心脏钠通道的结合更持久,不容易解离。

回顾性调查表明,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反应大多数都发生于剖宫产麻醉的病人,这可能是因为孕妇硬膜外血管怒张,导致局麻药的吸收速度加快,也使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的几率增加。

因此美国FDA禁止将0.75%布比卡因应用于产科麻醉。

布比卡因由两个同分异构体组成,分别为S-和R+型,而临床常用的为这些异构体混合物的消旋体。

布比卡因的毒性作用主要由R成分引起,因此导致了研究者开发了S异构体的临床应用,分别为罗哌卡因(布比卡因丙基同型化合物的S异构体)和左旋布比卡因(布比卡因的S异构体)的临床应用。

 

2)罗哌卡因 

罗哌卡因的基本结构和布比卡因相似,低浓度时运动-感觉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更明显。

和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的代谢速度快,蛋白结合率更高,脂溶性较低,而胎盘的转运率相似。

因此,从母血进入胎儿的药量少于布比卡因,且在胎儿中存留的时间短,相对布比卡因更为安全。

罗哌卡因最常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其浓度和布比卡因相似,一般为0.075~0.125%罗哌卡因和1~2μg/ml芬太尼混合液,以0.1%罗哌卡因和1μg/ml芬太尼混合液最为常用,其对运动神经的影响比布比卡因更小,对母婴安全可靠。

 

罗哌卡因的心脏毒性大于利多卡因,但明显小于布比卡因,且清除速度更快。

因此,罗哌卡因的安全剂量明显大于布比卡因。

两药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相当,布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可能略大于罗哌卡因。

由于现在分娩镇痛中使用的局麻药浓度都很低,所以两药对母婴都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都广泛应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

 

3)左旋布比卡因 

左旋布比卡因为布比卡因的S异构体(即左旋),和布比卡因的临床药效相似,但其安全性明显高于布比卡因。

因此,左旋布比卡因可能比布比卡因更适合用于剖宫产的硬膜外麻醉。

和布比卡因一样,左旋布比卡因也能通过胎盘。

研究表明,择期剖宫产手术中使用0.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两者在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消退时间、麻醉效力以及肌松方面效果相当。

 

4)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产科麻醉中最常用的局麻药,其起效迅速并且能用于维持麻醉。

利多卡因心脏毒性小,对母婴影响小,能较安全地应用于产科麻醉。

近年来有研究认为2%以上浓度的利多卡因溶液可能引起短暂而轻微的神经刺激,应该引起注意。

 

三、剖宫产的麻醉 

1、麻醉前的评估 

大多数产科手术属急症性质,麻醉科医师首先应详细了解产程经过,对母胎情况做出全面估计。

(一)麻醉前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要点:

包括孕妇保健和麻醉史、相关的产科病史、气道、心脏和肺脏检查情况、基础血压的测量以及椎管内麻醉前及置管后背部的体格检查。

(二)对高危产妇,术前产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的其他成员之间应有一定的沟通和交流。

(三)血小板计数检查对那些患有疑似妊娠相关的高血压病,如先兆子痫,HELLP综合征和其他凝血障碍相关疾病的产妇是有一定临床意义的。

对拟行椎管内麻醉或镇痛的产妇,建议常规做血小板检查。

(四)椎管内给予麻醉性镇痛药前后应由专业人员监测胎儿的心率,但持续性胎儿心电监护是没有必要的。

(五)胎儿的评估。

胎儿的健康对产科医生和麻醉医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列入对产妇麻醉前的评估内容中。

目前对胎儿健康与否可行的评估方法要求麻醉医生与产科工作人员进行更好地交流,特别是在危急情况下。

围麻醉期的胎心监护可以减少胎儿、新生儿的并发症。

(六)建议术前检查的生化检查项目包括:

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等,血型交叉检查也是必要的。

(七)预防误吸。

产妇一旦呕吐而发生误吸,将给母胎造成致命后果,故必须重视预防。

呕吐误吸最好发的阶段:

全麻诱导期,镇痛药或镇静药过量或椎管内麻醉阻滞范围过广。

麻醉前严格禁食至少6小时有一定预防功效。

为此,产妇入院后,对估计有手术可能者尽早开始禁食禁饮,并以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维持能量。

临产前给予胃酸中和药。

对饱胃者,应设法排空胃内容物。

如有困难,应避免采用全麻;必须施行者,应充分注意气道管理以及防止呕吐误吸。

 

具体实施方法包括:

(1)分娩时进食固体食物可以增加母体的并发症的发生,应禁止摄入固体食物。

在待产期间,情况不复杂的待产妇可适量进食无渣的流质饮食。

拟行自然分娩时产妇进无渣流质可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而且不会增加母体的并发症(指自然分娩)。

对拟行分娩镇痛的健康产妇,麻醉诱导期前两小时也可适量进食无渣的流质饮食。

(2)择期剖宫产的孕妇应依据进食的种类(如脂肪含量),禁食6~8小时。

患者进行择期剖宫产术前禁固体食物6~8h可以减少母体并发症的发生。

(3)手术前使用非颗粒性抑酸剂、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可能会减少母体并发症的发生。

 

2、剖宫产麻醉注意事项 

产科麻醉风险相对较高。

首先,在妊娠期间,孕妇的生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产科麻醉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严重时甚至危及孕妇生命;其次,麻醉的技术和药物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再者,妊娠合并的一些疾病以及剖宫产的相关并发症使麻醉风险大增。

因此,麻醉科医师不仅要提供良好的麻醉以使手术顺利进行,更要保障孕妇和婴儿的安全。

行产科麻醉时,麻醉科医师必须熟悉一些基本的相关知识,例如妊娠期间孕妇生理的改变,各种药物对胎儿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各种麻醉方法在产科麻醉中的利与弊等。

(一)孕妇妊娠期间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改变较大,使麻醉的风险加大。

因此,麻醉科医师必须对产妇、胎儿作出全面的评估。

(二)麻醉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必须齐全。

为处理潜在并发症(如插管失败、镇痛效果不佳、低血压、呼吸抑制、瘙痒、呕吐等),应准备好相应的药品和器械。

麻醉科医师应熟练掌握各种困难气道的处理方法。

当气管插管失败时,应利用面罩、喉罩或声门上通气呼吸装置以及呼吸机维持气道通畅和肺的通气。

如果既不能维持通气也无法唤醒病人,应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三)对麻醉技术的选择应该做到个体化,依据所用麻醉剂、产科或胎儿危险因素(如择期vs.急诊)、患者的全身情况及麻醉科医师的判断做出合理的决定。

对于大多数剖宫产患者而言,椎管内麻醉技术要优于全身麻醉。

在某些情况下(如子宫破裂、大出血、严重胎盘早剥等),全麻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四)随着穿刺器械的改进,如果选择蛛网膜下腔阻滞,应该以笔尖式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针替代斜面穿刺针,这样可显著降低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五)不管哪种麻醉技术下,子宫移位(通常左移)都应该维持现状直到胎儿取出为止。

另外,麻醉前或麻醉时静脉输液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手术中蛛网膜下腔阻滞引起低血压的发生率。

(六)静脉应用麻黄素和去氧肾上腺素都是治疗椎管内麻醉引起的低血压的有效药物。

对于无复杂情况的妊娠,如产妇无心动过缓则优先选用去氧肾上腺素,因为有研究认为去氧肾上腺素可改善胎儿酸-碱平衡状态。

(七)在顽固性大出血的病例中,如果无法及时获取库血或患者拒绝输库血时,在实际情况可行的前提下可考虑收集术中出血过滤后回输患者体内。

可根据个别需要决定是否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3、麻醉方法 

包括全麻、硬膜外腔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CSE)。

各种麻醉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缺点。

与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相比,全麻的诱导时间较短,切皮所需时间更短,而硬膜外麻醉和腰麻时母体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

临床研究发现,全麻中胎儿娩出后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比硬膜外麻醉、腰麻低,但全麻与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相比脐动脉pH值无明显区别。

与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相比,全麻增加母体并发症,可能增加胎儿和新生儿并发症。

与腰麻相比,硬膜外麻醉切皮所需时间更长,镇痛作用稍弱,二者的低血压发生率、脐动脉pH值和Apgar评分无明显区别。

与硬膜外麻醉相比,CSE镇痛效果更强,给药到切皮所需时间更短。

与腰麻相比,CSE的麻醉效果相当,但麻醉时间可任意延长。

剖宫产时选择麻醉方法应根据多种因素实施个体化。

这些因素包括麻醉危险因素、产科危险因素、胎儿危险因素(如择期或急诊)、麻醉科医师的判断等。

对于绝大部分的剖宫产来说,椎管内麻醉比全麻更适合。

 

1)硬膜外腔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是剖宫产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其麻醉效果良好,麻醉平面和血压较容易控制,对母婴安全可靠。

穿刺点选择L1-L2或L2-L3间隙,麻醉药一般选择1.5%-2%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麻醉平面应达到T8左右。

硬膜外用药剂量可比非孕妇减少约1/3。

 

为预防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发生,产妇最好采用左侧倾斜30度体位,或垫高产妇右髋部,使之左侧倾斜30度,这样可减轻巨大子宫对腹后壁大血管的压迫。

麻醉前应常规开放静脉,给予预防性输液。

孕妇硬膜外血管处于怒张状态,穿刺置管应小心,以免误入血管。

硬膜外导管能移动,因此即使采用负压回抽试验也不能完全排除导管进入鞘内或血管的可能。

另外,硬膜外麻醉需要较大剂量的局麻药才能获得理想的麻醉平面。

因此,应该警惕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并积极预防。

首先注药前应回抽,然后给试验剂量并观察产妇的反应。

其次应选择较为安全的局麻药,如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等。

在硬膜外腔阻滞时局麻药中添加一定剂量的芬太尼(2μg/ml)或舒芬太尼(0.5μg/ml)能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

 

2)蛛网膜下腔阻滞 

在剖宫产中施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有诸多优点。

蛛网膜下腔阻滞起效迅速、阻滞效果良好,并且由于局麻药所用剂量小,发生局麻药中毒的几率小,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药量少。

另外,蛛网膜下腔阻滞失败或阻滞不完全的发生率也较少。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缺点包括麻醉时间有限,容易出现低血压等。

 

在剖宫产中施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最常使用的药物为重比重的布比卡因,一般用0.75%布比卡因10mg,有效时间为1.5~2h。

有研究认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时阻滞平面的高低与产妇身高、体重等因素关系不大,但和局麻药药量明显相关。

对于一般行剖宫产的孕妇,布比卡因10mg即能产生完善的麻醉效果,超过15mg低血压的发生率则明显升高。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缺点是容易出现低血压,可通过静脉预先给予一定量的液体、子宫移位(通常左移)以及准备好麻黄素等措施来预防。

传统的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近些年来,由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穿刺器械的改善,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并发症(如头痛)的几率显著降低,与硬膜外麻醉无明显差别。

 

3)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CSE) 

CSE技术综合了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起效迅速,阻滞完善,且能随意延长麻醉时间,近些年来在产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CSE的穿刺器械有了很大的改进。

例如普遍使用针内针技术,从而使针芯更细,减轻了硬膜的损伤程度,同时避免了和皮肤的直接接触,减少了感染的机会;笔尖式针芯、针孔侧置使针芯不象传统的斜面式腰麻针那样切开硬脊膜,而是分开硬脊膜,对硬脊膜的损伤更小、且更容易愈合,明显减少了脑脊液的外漏等。

正是由于这些方法和技术上的改进,使CSE的头痛等并发症大大降低。

CSE的方法是:

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缓慢注入10mg左右布比卡因,拔出针芯,再从硬膜外腔置管,需要时从硬膜外腔给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