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542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云南省泸西县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泸西县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

高三历史

1、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宋庆龄说:

“孙中山和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这里说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

A.孙中山在多次维护共和斗争失败后思想转变

B.中共在组织工人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后认识提高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D.“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心愿

2.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3.普法战争对法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体现在(  )

A.刺激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B.实际上宣告了君主制度的终结

C.推动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

D.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的诞生

4.“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

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

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

”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5.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6.2013年复旦大学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

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

通过比对,证实曹操祖辈墓葬遗骨与现代曹操后人紧密关联,并推断出曹操父亲并非过去所流传的夏侯氏的后人,更不是西汉第二任相国曹参的后人,而很可能是宦官之首曹腾在自己家族内部过继的。

这表明(  )

A.民间传说口述历史毫无史学价值

B.史籍记载未经科学考证证实即为野史

C.现代科学可以解决所有历史悬疑

D.科学手段可以提供历史研究新方法

7.哈罗德•伊尼斯说: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梭伦摧毁了“权威的根基”,此举(  )

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②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③极大地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④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8.有学者认为1912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

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A.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B.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C.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史实作为重要论据。

该文章论证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0.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

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

(一)雅典城及其近郊;

(二)内陆中央地带:

(三)沿海地区。

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

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

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B.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C.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D.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

11.“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B.工农联盟的政权性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D.1980年以前中国经济建设更注重农村投入

12.《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重要概念。

历史概念既反映时代特征,又体现了对历史的认识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国家和一切殖民地,总共达十亿人口。

——列宁191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

——列宁1912年《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及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

——1926年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

材料二“中国的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

而且第一步时间是相当的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

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列宁是给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人。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关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国际背景。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把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其实践结果如何?

14.(19分)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双方和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对双方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年,他(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

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

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日本刚刚开国,吉田松荫就说过:

“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

——《大国崛起·日本》

材料二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

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

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

19世纪末,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以“养国力”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

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语:

“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3)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

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积极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与此同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

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迫民族正在逐步觉醒。

——据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整理

材料二对于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列宁曾精辟地指出: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一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

战争使四大帝国解体,并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战后,出现了旨在维护和平的国际政治组织,但构建的国际关系格局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

关于一战的主要影响,大体有如下看法:

①大战造成空前灾难,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③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概述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并分析一战爆发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2)根据列宁关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简述1917年俄国革命的主要史实。

(3)关于一战的影响,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看法?

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

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

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

……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

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

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

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

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在民主革命视野下,国共合作的国内原因,孙中山思想转变只是条件之一,而非主要,故A项错误;中共思想转变也只是条件之一,并非主要,故B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日民族矛盾未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C项错误;要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即“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心愿,需要国内各革命阶级联合,故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史常识。

以诗证史确实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但诗作本身是一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艺术加工,而且其说法本身的真伪仍需鉴定,故D项说法最为合理。

不能以诗人的艺术特色和身份特征来判断其主张是否合理。

3.【答案】B

【解析】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君主制度终结,故B项正确;普法战争后由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对德国巨额赔款,使法国失去经济发展动力,故A项错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普法战争时间是1870年,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普法战争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卖国政策,对内镇压工人运动,引发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的诞生是普法战争的间接影响,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关键信息“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做傀儡”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C两项的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和史实;D面“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形成于西汉时期,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

纵观题干材料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宗法制的影响。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5.【答案】D

【解析】铁路的修筑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有利于反抗外国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贫民受铁路之害,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转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变,故D项正确。

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说明由于铁路修筑使四万人失业,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改

6.【答案】D

【解析】民间传说口述历史有一部分是真实的,说其毫无史学价值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野史是相对于官方修纂的正史而言的,判定它的标准不是是否经科学考证,故B项错误;现代科学只是解决了一些历史悬疑,“解决所有”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采用基因鉴定方法确认曹操谱系的描述体现了现代科技手段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梭伦摧毁了“权威的根基”应是指以财产多寡取代血缘关系分配权力,此举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提高了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①②④符合题意,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故A项错误;据材料“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不能说明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故C项错误;仅据材料“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足以说明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巴拿马运河开通”说明交通的改善,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是商品市场国际化的表现,“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是劳动量市场国际化的表现,“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则是资本国际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故A、B、C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可知,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与工商业奴隶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克利斯提尼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故B项错误;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削弱了氏族制残余,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故C项正确;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但不是其直接目的,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和“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的信息可得出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故A项正确;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1960年间,与题干信息“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的速度增加”不符,故C项错误;1980年以前中国经济建设更注重工业的投入,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从题干欧洲器皿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使中国瓷器也包括欧洲风格,故A项正确;官窑的产品主要是为政府、皇家服务,故不会出现大量投放市场的现象,故B项错误;C项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意为中国瓷器有了欧洲风格,没有体现欧洲采用中国制瓷技术,故D项错误。

13.【答案】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落后地区与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如答到: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列宁关注落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可)

原因: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下,西方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壮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有利于中共开展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

(2)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果:

指导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指导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的设问应从时间入手解答,由材料一列宁言论的时间可知1912年到1916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世界确立,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辛丑条约》为标志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国际背景如答案所示。

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蔡和森言论的时间1926年,看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原因:

国内的政治、经济、阶级条件,国际上共产国际的支持,都是原因。

(2)第一小问由所学可知,革命的任务和目标取决于社会性质,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毛泽东判断的依据。

第二小问提取材料二中的信息“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可得结果是两步相继完成,即实现了国家的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4.【答案】

(1)影响:

一方面,晚清的衰落和被西方列强侵略使日本的有识之士增强了危机感,并主张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另一方面,部分日本人士开始主张增强国力,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

侵略中国:

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获得了大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原料和市场。

(2)原因:

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3)背景:

第一次“换位”,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中国:

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二次“换位”,世界: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中国:

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

【解析】

(1)第一小问双重影响,一方面结合晚晴衰落局势和日本开国以及材料一“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

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来回答;另一方面根据材料一“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说明部分日本人士开始主张增强国力,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

第二小问如何侵略,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主要表现在发动甲午战争。

(2)根据材料二“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归纳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可以归纳为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可以归纳为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第一次换位是在19世纪末,从世界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从中国来看,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第二次换位是在21世纪,从世界来看,经济全球化、多极化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从中国来看,主要措施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

15.【答案】

(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

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2)提出了“因信称义”的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3)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

动摇了天主教会统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冲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1)问中每一幅图说明一个信息。

(2)问结合其主张进行概括。

第(3)问充分利用材料二并适当联系教材回答。

16.【答案】

(1)影响:

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物质、政治、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扩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矛盾:

列强之间的矛盾;列强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2)史实:

战争促使二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在一战中失败,引发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通过《和平法令》,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3)倾向于①:

(2分)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它历时长,规模大,造成了空前的灾难。

与此同时,战争促进了科技的飞速进步与新式武器的发展。

倾向于②:

(2分)战争摧毁了四大帝国,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日等国崛起。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倾向于③:

(2分)大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出现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也隐含了新矛盾和新问题。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从列强之间矛盾和列强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矛盾角度分析作答。

(2)依据材料中“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的观点结合所学十月革命的过程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后颁布一系列法令去论证观点。

(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对材料中观点给予认同,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认同的观点进行论证,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以及造成的影响角度思考作答;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可以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影响的角度论证;同意第三种观点可以从世界和平以及战后国际组织形成的角度论证观点。

17.【答案】

(1)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