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0848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业.docx

《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升人才竞争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业.docx

提升人才竞争力推进人才创新创业

提升人才竞争力推进人才创新创业

2008年是宁波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的重要突破之年、务实推进之年。

宁波人才开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两创”战略,推进“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按照“保增促调”的总体要求,以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开发为重点,突出企业人才开发主体,打造人才开发平台载体,创新人才开发政策措施,优化人才开发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才竞争力,努力推进人才创新创业,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人才开发的新进展

       2008年宁波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人才层次结构明显提升,企业人才开发不断加快,人才开发载体日趋完善,创新团队建设快速推进,人才引进方式不断创新。

   

(一)人才规模迅速扩大

    到2008年底,宁波人才总量达到69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2.19%,每万人人才拥有量为1215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7.1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为832人;高级职称人才2.4万人,每万人高级职称人才数约42.25人。

与2007年相比,共新增人才8.85万人,增长幅度为14.05%,是近几年中人才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万余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比上年净增88人。

如表1所示。

    表12006—2008年宁波人才资源总量、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变化情况

年份

GDP

(亿元)

总人口

(万人)

人才总量(万人)

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人)

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万人)

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人)

2006

2864.50

560.40

53.40

953

39.00

656

2007

3433.10

564.60

60.50

1072

42.00

744

2008

3964.10

568.10

69

1215

47.10

829

 注:

宁波户籍总人口数据来自于《2008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资料来源:

宁波市统计局和宁波市人事局)。

(二)人才层次明显提升

    在人才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人才层次结构得到明显提升。

2008年新增的8.5万名人才中,新增博士研究生(含博士后)257人,包括正式引进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博士后)108人,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的博士研究生114人;新增硕士研究生2479人,包括正式引进在职的硕士研究生学历人才687人,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1499人;新增本科生人才2.82万人,包括正式引进的在职本科生8179人,接收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近2万人;新增海外留学人才313人。

到2008年底,全市博士研究生、博士后1267人,同比增幅为25.45%;硕士研究生1.15万人,同比增幅为27.54%;高级职称人才2.4万人,同比增幅为14.29%;留学人才总量1100人,高技能人才8.2万人,一流高级专家人才突破2000人,有两位专家入选为浙江省特级专家。

如表2所示。

   表22006—2008年宁波高级专家人才、高职称人才、高学历人才变化情况

年份

院士(人)

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人)

国家省人才工程青年专家(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

高级职称人才(人)

博士学历(博士后)人才(人)

硕士学历人才(人)

2006

12

164

62

247

19000

860

7400

2007

12

189

62

250

21000

1010

9000

2008

12

190

65

259

24000

1267

11479

 (三)企业人才加速集聚

   人才加速向企业集聚,企业人才总量快速增长,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2008年全市国有企业集聚人才2474人,非公有制企业集聚人才69411人,分别占当年全市新增人才的2.89%和81.12%,两类企业的新增人才数量占全市人才新增总量的84.01%,是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当年新增量的22倍。

在企业新增人才中,有8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

同时,政府选派企业优秀人才进国内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占到全市被选派人才的60%以上。

企业集聚人才的效应开始显现,政府加快开发企业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的政策已初见成效。

   (四)人才载体日趋完善

   载体是人才开发的重要基础,宁波为吸引集聚高端人才、推进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2008年,全市博士后工作站28家,其中新建博士后工作站6家,包括新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新进博士后工作站34人,出站11人,留在宁波发展的4人。

建立“宁波市院士咨询和服务中心”,首次为5家单位“院士工作站”授牌;新建镇海、慈溪出口加工区留学园,3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授牌,新增回国留学人员创业企业48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培育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27家、技术转移中心5家;同时建立“人才驿站”、“中国行业网站总部基础”和“宁波创意工业街区”等新的载体。

如表3所示。

  表3宁波人才开发部分载体建设情况

年份

高等

院校

(所)

博士后工作站

(个)

博士后进站数(人)

博士后出站留甬数

(人)

留学人员创业园

(个)

博士生创业园(个)

2006

15

22(国家级14个、省级8个)

45(在站23人)

11

3(国家级1家)

1

2007

15

24(国家级14个、省级10个)

56(在站26人)

13

3(国家级2家)

1

2008

15

30(国家级17个、省级13个)

90(在站53人)

17

6(国家级2家)

1

  (五)创新团队快速发展

   创新团队是创新创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力军。

创新团队数量日趋增多,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创新团队815个,其中企业创新团队571个、高校创新团队149个、科研院所创新团队34个、医疗卫生系统创新团队61个,分别占70.06%、18.28%、4.17%、7.48%,企业的人才开发和创新发展的主体特征非常明显。

创新团队结构逐步优化,团队带头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有近五成以上的带头人具有正高职称和硕士以上高学历,来源领域也日趋多元,留学归国人员日渐增多,中青年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创新活动的主要群体。

   (六)学生就业措施有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件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大事。

宁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全市新接收高校各类毕业生43934人。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建立了由各县(市)及市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人才引进、应届毕业生集体户口挂靠等相关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宁波市困难家庭未就业毕业生临时生活补助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宁波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

二是搭建就业平台载体,举办“宁波人才科技周”、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人才市场进校园”等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题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宁波人才网、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网等就业网站,不但与在甬高校就业网实现了互联互通,而且与部分国家“985”、“211”重点高校和省内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实现了对接,这既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到宁波就业,也为宁波定向定点招揽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搭建了平台。

三是优化就业服务,宁波籍高校毕业生回甬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市外高校毕业生来甬创业就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

为此,建立了毕业生就业调研制度,及时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就业能力培训班活动,拓宽就业视野,提升就业能力;发挥县(市)区人事部门的统筹作用,以及社会人才中介机构的市场配置作用,引导高校毕业生以多种形式就业。

   (七)引才方式不断创新

   引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引进国际知名人才中介机构4家,102家机构获得了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形成了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国际国内知名人才中介机构和本地社会力量创办的人才中介机构等三支人才中介服务主体,三者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引才载体不断丰富,首次在海外建立3家引才引智基地,组织实施了第10届“浙洽会”、第3届“宁波人才科技周”和“才富·宁波”中高级人才专场招聘、第19届“毕洽会”、第2届“宁波市海外留学人才(项目)网上洽谈会”等活动。

引才途径不断拓宽,采取了校园招聘、市场招聘、现场招聘、网上招聘、本地招聘、异地招聘等多种招聘方式,并把这些招聘方式有机结合,全年参与市级现场招聘会的企业近2万家,参与网上招聘的企业超过1万家,赴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人才招聘会共10场,各种招聘会共推出可选岗位近20万个。

   二、人才开发的新特点

    在人才开发工作实践中,宁波着力优化人才结构、优先开发企业人才、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呈现出“三优”的新特点。

  

(一)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整体素质

   高端人才是提升人才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开发创新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宁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意见》、《宁波市专家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项政策文件,为高端人才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这些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引导创新拔尖人才、海外留学人才向企业集聚;大力支持大中型企业采取刚柔并举的方式,引进、引导海外留学人才、外国专家、两院院士和省特级专家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为重点,拿出专门相应的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用来吸引、集聚高端人才。

同时,在海外和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地建立纳才引智基地,继续深化实施第三轮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和“百名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强化内部培养,重视外部引进”的方法,进一步拓宽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渠道。

  

(二)优先开发企业人才,突出人才开发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人才开发的主体。

近年来,宁波以服务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工程、重点科技项目为导向,采取多种措施,推进企业人才优先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成立组织,企业人才开发资源进一步整合。

首次成立了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协会,406家(人)会员入会(以单位名义入会的会员大多是大中型企业),同时邀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组织、人事等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加盟,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部门为补充、政企互动合作的协会工作格局。

通过这一组织,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搭建起了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了企业人才开发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全市企业人才开发跃上了新台阶。

二是加强引导,企业人才开发的科学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准确收集、整合企业紧缺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发布宁波市第二轮紧缺人才指标体系和《宁波市2008―2009年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促进各类企业人才的合理流动,为人才资源尤其是企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人才中介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开发,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人才中介机构,规范提升本土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人才中介参与企业人才开发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人才开发服务体系。

三是建立基地,企业引才渠道进一步拓宽。

近年来,宁波始终把高端人才开发作为企业人才开发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在人才资源“供应地”与“需求地”之间搭建人才直接流动的通道,为企业人才引进提供便捷高效的途径。

目前宁波已逐步形成国内以重点高校院所集聚地为主、国外以出国留学生重点集聚地为主的企业引才基地体系。

   (三)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开发服务水平

   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人才开发的重要保障。

一是人才开发信息服务日渐完善,发布了宁波第二轮人才紧缺指数和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公布了480多个紧缺岗位的数量、质量和供给紧缺指数,明确了紧缺岗位和紧缺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素质要求,以及在宁波全大市需求区域和基本流向;每季度重点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人才市场供求、宁波高校毕业生需求、人才市场网上供求、全市接收大中专毕业生统计等五大信息;加快建设宁波专家信息库和宁波人才分类信息库,进一步强化人才开发信息的共享度和指导力。

二是创新创业支撑服务不断强化,加强企业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强对已建创新载体的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了创新载体引才、聚才作用,使创新载体成为宁波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培养的重要载体。

三是人才中介高端服务逐步拓展,积极发挥国家级区域人才市场中国宁波人才市场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人才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新建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建设进程,不断拓展市场辐射领域。

通过提供人才预约、短信邀请、免费人才测评、异地人才交通补贴、封闭式洽谈等高附加值服务,有力地提升了“才富·宁波”品牌。

   三、人才开发的新问题

   

(一)高端人才开发进程有待加快

近年来,宁波开始注重高端人才开发,但高端人才开发进程仍然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尚未做到在谋划产业发展时首先谋划人才开发,调整产业结构时首先调整人才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时首先提升人才层次,安排产业投入时首先安排人才投入。

宁波与国内相关城市相比,人才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层次结构上都还有较大差距。

仅以海洋高端人才为例,青岛拥有院士9人,国家级专家17人,部级专家11人,宁波高级海洋专家仍为空白,缺乏高层次科研带头人。

青岛拥有的海洋科研机构数占全国总数的1/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流机构达17所,国家“863”海洋领域课题青岛承担了135项,一流的科研平台为青岛集聚了大批高端海洋科研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带动了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方面宁波远远落后,不仅人才总量偏少,而且人才层次偏低,特别是高端人才严重缺乏。

  

(二)企业人才开发主体有待加强

   企业人才开发政策不够完善,政府对企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不大,服务环境也不够优化;企业自身对人才开发的主动意识不强,企业普遍存在“引才难、用才难、留才更难”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流失严重,企业人才开发的主体地位远未确立。

宁波与国内相关城市相比,宁波企业人才开发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比如深圳的企业人才开发已做到“四个90%”,即90%的创新人才集聚于企业、90%的人才经费投入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设立于企业、90%的创新成果产生于企业。

而目前宁波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48%都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才还没有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三)人才政策创新力度有待加大

促进人才引进与使用并举的政策创新力度不足,人才引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人才使用上,却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撑,在工作环境、经费保障、科研设施、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无专门配套的保障性政策措施,以致出现了“引得进、用不好、留不住”的现象。

促进人才引进与载体联动的政策创新力度不足,人才公共载体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相关投入逐年加大,引才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而在发挥高端人才作用方面的专门载体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引进的公共载体与发挥人才作用的专门载体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在政策上统筹创新。

人才就业与创业并重的政策缺乏创新力度,从当前宁波人才政策体系看,吸纳高端人才的政策关注度最高,引导海外留学人才创业的政策关注度居中,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就业的政策关注度较低,需要完善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向去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以全面推进人才创业和就业。

四、人才开发的新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宁波人才开发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先进城市建设对人才的总体需求,全面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强化人才开发国际化和高端化导向,构建人才流动和创业创新的绿色通道,打造人才重点集聚区,培育创新团队集群。

(一)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

建立健全“政府宏观引导、市场合理配置、企业自主开发”的企业人才开发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力;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开发高端化服务项目;完善现代企业人才开发制度体系,营造人才创新和集聚的良好环境。

在实施路径上,必须坚持在政策推动上求发展,实施优秀人才集聚企业的政策,构建机关、事业和企业间平衡衔接的人才保障机制;必须坚持在服务机制上求发展,规范政府服务、市场服务和企业自主开发的关系,为企业提供针对性、规范化、个性化的服务;必须坚持在评价机制上求创新,探索并实践人力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政策、逐步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必须坚持在人才培养上求实效,培养造就一大批企业家、创新团队和研发团队等为主的企业创新人才,大力推进创新投入优先向企业倾斜、创新机构优先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优先向企业流动、创新成果优先在企业转化,努力形成创新活力在企业迸发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人才发展“两化”导向

强化人才开发国际化导向。

坚持人才构成国际化,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提高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坚持人才标准国际化,建立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在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从业资格和专业职称制度、业绩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上逐渐和国际接轨;坚持人才素质国际化,重视培养人才具有全球视野和开放思维,提高国际化运作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坚持人才配置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加快国际化人才引进合作平台建设,构建具有一流水准的现代国际人才市场,新建海外引才引智基地和联络站,努力形成机制领先、功能完备、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开发格局,以人才的国际化带动城市的国际化。

强化人才创新高端化导向。

人才开发要突出创新,走高端引领之路,抢占科技创新至高点,力求实现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

自觉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围绕重大项目、重要产业、重点领域,以更大的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领军拔尖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核心团队。

倡导“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打造“高端引领、和谐共生,生态友好”的创新环境,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培力度、高科技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高效能创新机制的改革力度、高水准创新成果的激励力度,加快促进人才发展的事业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增强领军拔尖人才以及潜领军拔尖人才的归宿感和成就感,激发其终身学习、学术研究、生产实践和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最大限度上实现领军拔尖人才的价值,力争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拓展人才发展绿色通道

拓展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

打通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就是要消除“官本位”的传统观念桎梏,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创新人才流动模式,鼓励人才在区域之间、产学研之间、城乡之间、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事业与企业之间的无障碍自由流动。

改变机关、科研院所、高校人才过于集中而企业、农村人才严重短缺的不合理现象。

拓展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

打通人才创业绿色通道,就是要以人才成就事业为根本,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开辟创业渠道,搭建创业平台,降低创业门槛,承载创业梦想,建立创业项目补贴制度和创业人才表彰制度。

重点支持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带动国内人才创业;重点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经营者做大做强,带动全民创业。

拓展人才创新的绿色通道。

打通人才创新绿色通道,就是要构筑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完善投资机制、夯实创新载体、实现创新投入高增长、创新网络高覆盖,创新文化高感知、创新保障高效能。

重点支持领军拔尖人才建立创新团队,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打造人才重点集聚区

打造重点园区人才集聚区。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园区,重点建设科学技术研究院、留学生创业园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平台,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升产业能级,加快项目引进,集聚科技研发、系统集成、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

在南北高教园区开辟毕业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升毕业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打造重点机构人才集聚区。

以中科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科研机构,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高校为载体,采取联建、合建等多种方式,争取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扩大硕博点授予点,大力引进和培养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力争与国家一流高校合作设立研究生分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发挥重点机构对领军拔尖人才的集聚作用。

打造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区。

在优势产业领域,主要集聚石化、钢铁、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先进制造业人才;在新兴产业领域,主要集聚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电子元器件和软件等高科技人才;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主要集聚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服务外包和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人才;在现代农业领域,主要集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人才。

(五)培育创新团队集群

以企业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同时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系统的创新团队建设,完善创新团队的认定标准、评价办法、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建立产学研联合、专兼职结合、多资源整合的运作模式,在项目申报、经费投入、成果奖励、配套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加强载体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的创新团队集群。

企业创新团队以成果转化为重点,发挥应用实践平台集聚、创新载体多样、产学研平台融合等优势,主要从事新产品研发、新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

高等院校创新团队以知识创新为重点,发挥学科专业综合、实验室集群、人才资源集聚等优势,主要从事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学技术创新。

科研院所创新团队以研究开发为重点,发挥创新人才聚集、研发设施齐全、科学技术领先等优势,主要从事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医疗卫生创新团队以临床应用为重点,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专家临床经验丰富等优势,主要从事医学领域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研究。

   五、人才开发的新对策

       2009年宁波人才开发工作要有新举措,要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精心打造开发平台载体,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优化人才开发服务体系。

   

(一)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根据中组部《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和省委组织部关于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宁波人才工作实际,在深入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努力破解难题,制定符合宁波发展阶段特征、富有地方发展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目标、基本导向、战略重点、重大工程、发展途径和政策措施,提出人才开发的新思路,确立人才发展的新目标,实现人才工作的新提升,为持续开创人才开发工作的新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打造人才平台载体

   加强人才引进平台建设。

深化提升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品牌活动,继续办好办实’2009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积极探索符合发展实际、体现宁波特色、享有品牌盛誉、具有综合效能的人才科技教育开发的新路子。

重点启动“百名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计划”,有效提升人才的核心支撑力。

创新推进“国内外院士智力服务工程”,充分挖掘院士智力宝藏。

深化实施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抓住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人才开发有利时机,推进海外引才引智基地建设,加速促进海外人才的集聚和回流。

加快培育发展人才中介和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各类引才引智载体的特色效应,提高引才实际成效。

   加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全面实施创新型拔尖人才分类培养工程,努力实现国家级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的新突破。

重点启动百个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推动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加快推进“4321”、“双百”、“百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