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0530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75 大小:30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病源候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5页
诸病源候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5页
诸病源候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5页
诸病源候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5页
诸病源候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诸病源候论.docx

《诸病源候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病源候论.docx(2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诸病源候论.docx

诸病源候论

諸病源候論

隋巢元方

臣聞人之生也,陶六氣之和,而過則為診;醫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則能全。

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別五聲五色之變,揆盈虛於表裡,審躁靜於性韻,達其消息,謹其攻療,茲所以輔含靈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國家丕冒萬宇,交修庶職。

執技服於官守,寬疾存乎政典。

皇上秉靈圖而迪成憲,奉母儀而隆至化。

明燭幽隱,惠綏動植。

憫斯民之苦,佇嘉醫之拯濟。

且念幅員之遼邈,閭巷之窮厄,肄業之士,罕盡精良;傳方之家,頗承疑舛。

四種之書或闕,七年之習未周,以彼粗工,肆其億度,夭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怛,或懷重慎,以為昔之上手,效應參神,前五日而逆知,經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詳密乎?

蓋診候之教,肇自軒祖;中古以降,論著彌繁。

思索其精,博利族眾,乃下明詔,疇咨舊聞,上稽聖經,旁摭奇道,發延閣之秘蘊,敕中尚而讎對。

《諸病源候論》者,隋大業中太醫巢元方等奉詔所作也。

會粹群說,沈研精理,形脈之証,罔不該集。

明居處、愛欲、風濕之所感,示針、撟引、湯熨之所宜。

誠術藝之楷模,而診察之津涉。

監署課試,固常用此。

乃命與《難經》《素問》圖鏤方版,傳布海內。

洪惟祖宗之訓,務惟存育之惠。

補《農經》之闕漏,班禁方於遐邇。

逮今搜采,益窮元本,方論之要殫矣,師藥之功備矣。

將使后學優而柔之,視色毫而靡愆,應心手而胥驗。

大哉﹗昧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憂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

弭茲札瘥,躋之仁壽,上聖愛人之旨,不其篤歟。

翰林醫官副使趙拱等參校既終,繕錄以獻,爰俾近著,為之題辭。

顧惟空疏,莫探秘賾。

徒以述善誘之深意,用勸方來;楊勤恤之至仁,式昭大庇云爾。

謹序。

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玉清昭應宮判官中散大夫尚書左司郎中知製誥史館修撰

判館事上護軍常山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二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宋綬奉敕撰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隋巢元方

一、中風候

中風者,風氣中於人也。

風是四時之氣,分布八方,主長養萬物。

從其鄉來者,人中少死病;不從其鄉來者,人中多死病。

其為病者,藏受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其入經脈,行於五臟者,各隨臟腑而生病焉。

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壯;若唇或青或黑,或白或黃,此是心壞為水。

面目亭亭,時悚動者,皆不可複治,五六日而死。

肝中風,但踞坐,不得低頭,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青面黃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複治,數日而死。

脾中風,踞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複治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鬢發直,面土色者,不可複治。

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旁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者,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複治。

其人當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而死。

診其脈,虛弱者,亦風也;緩大者,亦風也;浮虛者,亦風也;滑散者,亦風也。

二、風候

風邪之氣,若先中受於陰,病發於五臟者,其狀奄忽不知人,喉裡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

發汗身軟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汗不出,體直者,七日死。

三、風口噤候

諸陽經筋,皆在於頭。

手三陽之筋,並結入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

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也。

診其脈遲者生。

四、風舌強不得語候

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

心之別脈系舌本。

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

五、風失音不語候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

會厭者,音聲之戶;舌者,聲之機;唇者,聲之扇。

風寒客受於會厭之間,故卒然無音。

皆由風邪所傷,故謂風失音不語。

《養生方》云︰醉臥當風,使人發喑。

六、賊風候

賊風者,謂冬至之日,有疾風從南方來,名曰虛風。

此風至能傷害於人,故言賊風也。

其傷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轉動,痛處體卒無熱。

傷風冷則骨解深痛,按之乃應骨痛也。

但覺身內索索冷,欲得熱物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

久不去,重遇冷氣相搏,乃結成瘰及偏枯;遇風熱氣相搏,乃變附骨疽也。

七、風痙候

風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之狀。

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體痙直者,死也。

由風邪傷受於太陽經,複遇寒濕,則發痙也。

診其脈,策策如弦,直上下者,風痙脈也。

八、風角弓反張候

風邪傷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

九、風口候

風邪入於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僻,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

診其脈,浮而遲者可治。

《養生方》云︰夜臥,當耳勿得有孔,風入耳中,喜令口。

十、柔風候

血氣俱虛,風邪並入,在於陽則皮膚緩,在於陰則腹裡急。

柔風之狀,四肢不能收,裡急不能仰。

十一、風痱候

風痱之狀,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

時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

十二、風退候

風退者,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骨節懈怠,腰腳緩弱,不自覺知是也。

由皮肉虛弱,不勝四時之虛風,故令風邪侵於分肉之間,流於血脈之內使之然也。

經久不瘥,即變成水病。

十三、風偏枯候

風偏枯者,由血氣偏虛,則腠理開,受於風濕,風濕客於半身,在分腠之間,使血氣凝澀,不能潤養,久不瘥,真氣去,邪氣獨留,則成偏枯。

其狀半身不隨,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變,智不亂是也。

邪初在分腠之間,宜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複也。

診其胃脈沉大,心脈小牢急,皆為偏枯。

男子則發左,女子則發右。

若不喑,舌轉者可治,三十日起。

其年未滿二十者,三歲死。

又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太陽經虛者,則病惡風偏枯,此由愁思所致,憂慮所為。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

愈疽、疝、大風、偏枯、諸又云︰仰兩足指,五息止。

引腰背痺、偏枯,令人耳聞聲。

常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又云︰以背正倚,展兩足及指,暝心,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

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涌泉是也。

又云︰正住倚壁,不息行氣,從口趣令氣至頭始止,治疽、痺、大風偏枯。

又云︰一足踏地,足不動,一足向側相,轉身欹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互二七,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十四、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

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

春遇痺,為筋痺,則筋屈,邪客關機,則使筋攣。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

足厥陰,肝之經也。

肝通主諸筋,王在春。

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受於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診其脈,急細如弦者,筋急足攣也。

若筋屈不已,又遇受於邪,則移變入肝。

其病狀,夜臥則驚,小便數。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手前後遞互拓,極勢三七,手掌向下,頭低面心,氣向下至涌泉、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

身氣平,頭動,膊前後欹側,柔膊二七。

去膊井冷血。

筋急,漸漸如消。

又云︰兩手抱左膝,伸腰,鼻納氣七息,展右足,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萎。

又云︰兩手抱右膝著膺,除下重難屈伸。

又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

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痺。

又云︰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勢,一手向下如捺物,極勢,上下來去,換易四七。

去膊內風,兩膊井內冷血,兩掖筋脈攣急。

又云︰踞坐,伸左腳,兩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

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痺。

十五、風身體手足不隨候

風身體手足不隨者,由體虛腠理開,風氣傷受於脾胃之經絡也。

足太陰為脾之經,脾與胃合。

足陽明為胃之經,胃為水谷之海也。

脾候身之肌肉,主為胃消行水谷之氣,以養身體四肢。

脾氣弱,即肌肉虛,受風邪所侵,故不能為胃通行水谷之氣,致四肢肌肉無所稟受;而風邪在經絡,搏受於陽經,氣行則遲,機關緩縱,故令身體手足不隨也。

診脾脈緩者,為風痿,四肢不用。

又心脈、腎脈俱至,則難以言,九竅不通,四肢不舉。

腎脈來多,即死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極力左右振兩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隨。

振兩臀者,更互,猶言厥,九通中間,偃伏皆為之,名蝦蟆行氣,久行不已,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隨,不覺痛痒,作種種形狀。

又云︰偃臥,合兩膝,布兩足,伸腰,口納氣,振腹自極七息。

除壯熱疼痛,兩脛不隨又云︰治四肢疼悶及不隨,腹內積氣,床席必須平穩,正身仰臥,緩解衣帶,枕高三寸,握固。

握固者,以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兩腳豎指,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余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

漱醴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齒,然後咽唾,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

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待好調和。

引氣、吐氣,勿令自聞出入之聲。

每引氣,心心念送之,從腳趾頭使氣出。

引氣五息、六息,一出之,為一息;一息數至十息,漸漸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

不用食生菜及魚肥肉。

大飽食後,喜怒憂恚,悉不得輒行氣。

惟須向曉清靜時行氣,大佳,能愈萬病。

十六、風濕痺身體手足不隨候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

其三氣時來,亦有偏多偏少。

而風濕之氣偏多者,名風濕痺也。

人腠理虛者,則由風濕氣傷之,搏受於血氣,血氣不行,則不宣,真邪相擊,在於肌肉之間,故其肌膚盡痛。

然諸陽之經,宣行陽氣,通受於身體,風濕之氣客在肌膚,初始為痺。

若傷諸陽之經,陽氣行則遲緩,而機關弛縱,筋脈不收攝,故風濕痺而複身體手足不隨也。

十七、風痺手足不隨候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

風多者為風痺。

風痺之狀,肌膚盡痛。

諸陽之經,盡起受於手足,而循行於身體。

風寒之客肌膚,初始為痺,後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血氣行則遲緩,使機關馳縱,故風痺而複手足不隨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

治臂足痛,勞倦風痺不隨。

十八、風半身不隨候

風半身不隨者,脾胃氣弱,血氣偏虛,為風邪所乘故也。

脾胃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為血氣,潤養身體。

脾胃既弱,水谷之精潤養不周,致血氣偏虛,而為風邪所侵,故半身不隨也。

診其寸口沉細,名曰陽內之陰。

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臂偏不舉。

又寸口偏絕者,則偏不隨;其兩手盡絕者,不可治也。

十九、偏風候

偏風者,風邪偏客於身一邊也。

人體有偏虛者,風邪乘虛而傷之,故為偏風也。

其狀,或不知痛痒,或緩縱,或痺痛是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

左右亦然。

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

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痺,膊內冷注,偏風。

又云︰一足踏地,一手向後長舒努之,一手捉涌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時極勢。

左右易,俱二七。

治上下偏風、陰氣不和。

二十、風曳候

風曳者,肢體弛緩不收攝也。

人以胃氣養受於肌肉經絡也。

胃若衰損,其氣不實,經脈虛,則筋肉懈惰,故風邪搏受於筋而使曳也。

二十一、風不仁候

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

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

診其寸口脈緩,則皮膚不仁。

不仁,脈虛數者生,牢急疾者死。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赤松子曰︰偃臥,展兩脛、兩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死肌、不仁、足寒。

又云︰展兩足,上。

除不仁、脛寒之疾也。

二十二、風濕痺候

風濕痺病之狀,或皮膚頑濃,或肌肉酸痛。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痺。

其風濕氣多而寒氣少者,為風濕痺也。

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

久不瘥,入於經絡,搏受於陽經,亦變令身體手足不隨。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任臂,不息十二通。

愈足濕痺不任行,腰脊痺痛。

又正臥,疊兩手著背下,伸兩腳,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痺,不任行,腰脊痛痺。

有偏患者,患左壓右足,患右壓左足。

久行,手亦如足用行,滿十方止。

又云︰以手摩腹,從足至頭,正臥,蜷臂導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閉氣不息十二通,以治痺濕不可任,腰脊痛。

二十三、風濕候

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

風者,八方之虛風;濕者,水濕之蒸氣也。

若地下濕,複少霜雪,其山水氣蒸,兼值暖,退人腠理開,便受風濕。

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

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臟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痺弱,變成香港腳。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真誥》云︰櫛頭理發,欲得多過,通流血脈,散風濕,數易櫛,更番用之。

二十四、風痺候

痺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痺。

其狀︰肌肉頑濃,或疼痛。

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邪也。

病在陽曰風,在陰曰痺;陰陽俱病,曰風痺。

其以春遇痺為筋痺,則筋屈。

筋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肝。

其狀︰夜臥則驚,飲多,小便數。

夏遇痺者為脈痺,則血凝不流,令人萎黃。

脈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心。

其狀︰心下鼓,氣暴上逆,喘不通,嗌干喜噫。

長夏遇痺者為肌痺,在肉則不仁。

肌痺不已,複遇邪者,則移入脾。

其狀︰四肢懈惰,發咳嘔汁。

秋遇痺者為皮痺,則皮膚無所知。

皮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肺,其狀,氣奔痛。

冬遇痺者為骨痺,則骨重不可舉,不隨而痛。

骨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腎,其狀喜脹。

診其脈大而澀者,為痺;脈來急者,為痺。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受於後。

《養生方》云︰因汗入水,即成骨痺。

又云︰忍尿不便,膝冷成痺。

又云︰大汗勿偏脫衣,喜偏風半身不隨。

《養生經要集》云︰大汗急敷粉,著汗濕衣,令人得瘡,大小便不利。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風痺;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痺;三曰兩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體痺。

又云︰偃臥,合兩膝頭,翻兩足,伸腰,口納氣,脹腹自極七息。

除痺痛熱痛、兩脛不隨。

又云︰踞坐,伸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引兩手布兩膝。

除痺嘔。

又云︰偃臥,端展兩手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

除胸足寒、周身痺,厥逆。

又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

愈大風、偏枯、諸痺。

又云︰左右手夾據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痺,利九竅。

又云︰仰兩足指,五息止。

引腰背痺、偏枯;令人耳聞聲。

久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

又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

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痛痺。

又云︰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

治臂足痛、勞倦、風痺不隨。

又云︰凡人常覺脊背皆倔強而悶,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

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

若無病患,常欲得日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

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痺、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盡除。

二十五、血痺候

血痺者,由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痺,故為血痺也。

其狀,形體如被微風所吹。

此由憂樂之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膚腠開,為風邪所侵也。

診其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血痺也。

宜可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二十六、風驚邪候

風驚邪者,由體虛,風邪傷受於心之經也。

心為手少陰之經,心氣虛,則風邪乘虛傷其經,入舍受於心,故為風驚邪也。

其狀,乍驚乍喜,恍惚失常是也。

二十七、風驚悸候

風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腑為風邪所乘;或恐懼憂迫,令心氣虛,亦受於風邪。

風邪搏受於心,則驚不自安。

驚不已,則悸動不定。

其狀,目精不轉,而不能呼。

診其脈,動而弱者,驚悸也。

動則為驚,弱則為悸。

二十八、風驚恐候

風驚恐者,由體虛受風,入乘臟腑。

其狀,如人將捕之。

心虛則驚,肝虛則恐。

足厥陰為肝之經,與膽合;足少陽為膽之經,主決斷眾事。

心肝虛而受風邪,膽氣又弱,而為風所乘,恐如人捕之。

二十九、風驚候

風驚者,由體虛,心氣不足,為風邪所乘也。

心藏神而主血脈,心氣不足則虛,虛則血亂,血亂則氣並受於血,氣血相並,又被風邪所乘,故驚不安定,名為風驚。

診其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養生方》云︰精藏受於玉房,交接太數,則失精。

失精者,令人悵悵,心常驚悸。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隋巢元方

三十、歷節風候

歷節風之狀,短氣,白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

由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致也。

亦有血氣虛,受風邪而得之者。

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交攻,故疼痛。

血氣虛,則汗也。

風冷搏受於筋,則不可屈伸,為歷節風也。

三十一、風身體疼痛候

風身體疼痛者,風濕搏受於陽氣故也。

陽氣虛者,腠理易開,而為風濕所折,使陽氣不得發泄,而與風濕相搏受於分肉之間,相擊,故疼痛也。

診其脈,浮而緊者,則身體疼痛。

三十二、風入腹拘急切痛候

風入腹拘急切痛者,是體虛受風冷,風冷客於三焦,經受於臟腑,寒熱交爭,故心腹拘急切痛。

三十三、風經五臟恍惚候

五臟處受於內,而氣行於外。

臟氣實者,邪不能傷;虛則外氣不足,風邪乘之。

然五臟,心為神,肝為魂,肺為魄,脾為意,腎為志。

若風氣經之,是邪干受於正,故令恍惚。

三十四、刺風候

刺風者,由體虛膚腠開,為風所侵也。

其狀,風邪走遍受於身,而皮膚淫躍。

邪氣與正氣交爭,風邪擊搏,如錐刀所刺,故名刺風也。

《養生方》云︰觸寒來者,寒未解,食熱物,亦成刺風。

三十五、蠱風候

蠱風者,由體虛受風,其風在於皮膚,淫淫躍躍,若畫若刺,一身盡痛,侵傷氣血。

其動作狀如蠱毒,故名蠱風也。

三十六、風冷候

風冷者,由臟腑虛,血氣不足,受風冷之氣。

血氣得溫則宜流,冷則凝澀,然風之傷人,有冷有熱。

若挾冷者,冷折受於氣血,使人面青心悶,嘔逆吐沫,四肢痛冷,故謂之風冷。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踏地,足不動,一足向側,如丁字樣,轉身倚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互二七。

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又云︰蹲坐,身正頭平,叉手安頦下,頭不動,兩肘向上振搖,上下來去七七。

亦持手三七,放縱身心。

去乳房風冷腫悶、魚寸不調、日日損。

又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納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始屈一足,安膝下,長舒一足,仰足趾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前,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迭互亦然。

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痺、日日漸損。

又云︰長舒足,肚腹著席,安徐看氣向下,知有去處,然始著兩手掌拓席,努使臂直,散脊背氣向下,漸漸盡勢,來去二七。

除臟腑內宿冷,脈急,腰膊風冷。

又云︰欲以閉氣出汗,拳手屈膝側臥,閉氣自極,欲息氣定,複閉氣,如此汗出乃止。

複轉臥,以下居上,複閉氣如前,汗大出乃止。

此主治身中有風寒。

欲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一臂,伸所病者,正偃臥,以鼻引氣,令腹滿,以意推之,想氣行至上,溫熱,即愈。

又云︰肚腹著席,長舒一足向後,急努足指,一手舒向前盡勢,將一手向背上挽足倒極勢,頭仰蹙背,使急。

先用手足斜長舒者,兩向自相挽急,始屈手足共頭,一時取勢。

常記動手足,先後交番,上下來去二七,左右亦然。

去背項腰膝膊井風冷疼悶、脊裡倔強。

又云︰正坐,兩手向後捉腕,反向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

損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並膝頭、足;初坐,先足趾相對,足跟外扒。

坐上,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足指外扒,坐上。

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上。

待共兩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足跟向上,坐上,足趾並反向外。

每坐常學。

去膀胱內冷,膝冷,兩足冷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適。

又云︰長舒一足,一腳屈,兩手挽膝三裡,努膝向前,身卻挽,一時取勢,氣內散消,如似骨解。

迭互換足,各別三七,漸漸去膊脊冷風冷血,筋急。

又云︰兩手向後,倒挽兩足,極勢。

頭仰,足指向外努之,緩急來去七,始手向前直舒,足自搖,膝不動,手足各二七。

去脊腰悶風冷。

又云︰身平正,舒兩手向後,極勢,屈肘向後空捺,四七。

轉腰,垂手向下,手掌四面轉之。

去臂內筋急。

又云︰兩手長舒,合掌向下,手高舉與膊齊,極勢,使膊悶痛,然始上下搖之二七。

手下至髀還,上下緩急。

輕手前後散振,雙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七。

去膊內風冷疼,日消散。

又云︰兩手掌倒拓兩膊井前,極勢,上下傍兩掖,急努振搖,來去三七,竟。

手不移處,努向兩肘向上急熱,上下振搖二七,欲得拳兩手七,因相將三七。

去項膊筋脈急勞。

一手屈拳向後左,一手捉肘頭,向內挽之,上下一時盡勢。

屈手散放,舒指三,方轉手,皆極勢四七。

調肘膊骨筋急強。

兩手拓,向上極勢,上下來去三七。

手不動,將兩肘向上,極勢七。

不動手肘臂,側身極勢,左右回三七。

去頸骨冷氣風急。

前一十二件有此法,能使氣人行之,須在疾中可量。

三十七、風熱候

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於肺也。

肺為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

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

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

候之三日內及五日內,目不精明者是也。

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內出,為善也。

若不出,則傷肺,變咳嗽唾膿血也。

三十八、風氣候

風氣者,由氣虛受風故也。

肺主氣,氣之所行,循經絡,榮臟腑,而氣虛則受風。

風之傷氣,有冷有熱,冷則厥逆,熱則煩惋。

其因風所為,故名風氣。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前拓使急,一手發乳房,向後急挽之,不得努用力氣,心開下散,迭互相換手,三七,始將兩手攀膝頭,急捉,身向後極勢,三七。

去腕悶疼,風府、雲門氣散。

三十九、風冷失聲候

風冷失聲者,由風冷之氣,客於會厭,傷受於懸癰之所為也。

聲氣通發,事因關戶。

會厭是音聲之戶,懸癰是音聲之關。

風冷客於關戶之間,所以失聲也。

四十、中冷聲嘶候

中冷聲嘶者,風冷傷受於肺之所為也。

肺主氣,五臟同受氣受於肺,而五臟有五聲,皆稟氣而通之。

氣為陽,若溫暖則陽氣和宣,其聲通暢。

風冷為陰,陰邪搏受於陽氣,使氣道不調流,所以聲嘶也。

四十一、頭面風候

頭面風者,是體虛,諸陽經脈為風所乘也。

諸陽經脈,上走受於頭面,運動勞役,陽氣發泄,腠理開而受風,謂之首風。

病狀,頭面多汗,惡風,病甚則頭痛。

又,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又,新沐頭未干,不可以臥,使頭重身熱,反得風則煩悶。

診其脈,寸口陰陽表裡互相乘。

如風在首,久不瘥,則風入腦,變為頭眩。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飽食仰臥,久成氣病頭風。

又云︰飽食沐發,作頭風。

又云︰夏不用露面臥,露下墮面上,令面皮濃,喜成癬。

一云作面風。

又云︰人常須日已沒食訖,食訖即更不須飲酒,終天不干嘔。

諸熱食膩物,不飲冷醋漿,喜失聲失咽。

熱食枕手臥,久成頭風目澀。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拓頤,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

左右換手皆然。

拓頤,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

去臂膊風、頭風,眠睡。

又云︰解發,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

以手複捋頭五,通脈也。

治頭風,令發不白。

又云︰端坐伸腰,左右傾側,閉目,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止。

除頭風。

又云︰頭痛,以鼻納氣,徐吐出氣,三十過休。

又云︰抱兩膝,自棄受於地,不息八通。

治胸中上至頭諸病,耳目鼻喉痛。

又云︰欲治頭痛,偃臥閉氣,令鼻極乃息,汗出乃止。

又云︰叉兩手頭後,極勢,振搖二七,手掌翻覆安之七,頭欲得向後仰之,一時一勢,欲得倚斜四角,急挽之,三七。

去頭掖膊肘風。

四十二、風頭眩候

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受於目,血氣與脈並受於上系,上屬受於腦,後出受於項中。

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

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

又得陽維浮者,暫起目眩也。

風眩久不瘥,則變為癲疾。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