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0061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必修三思想文化和科技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中国传统科技(即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技,是应用科学,重在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领先世界。

近代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重在理论研究和创新)落后世界

专题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儒家:

(1)创始人春秋孔子①思想方面:

提出“仁”与“礼”,主张“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人人道德自觉建立礼乐文明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方面:

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培养全面发展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整理典籍:

死后其言论被编成《论语》;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乐》失,改称“五经”)为基本文献

(2)战国孟子继承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提出"君轻民贵"(后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3)荀子①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继承并深入讨论儒家"礼"的思想

2.道家:

“虚无”“道”为世界根本;“无为”“逍遥”为处事方法;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1)春秋老子①客观唯心论,“道”为世界根本②朴素辩证法,事物可相互转化③“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2)战国庄子①“道”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和无为②“齐物”.

3法家:

①战国李悝(魏相):

推行“尽地力之教”;严酷刑罚;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②商鞅(秦孝公时任相):

废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奖励耕战;废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③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法”“术”“势”三者合一,法家理论系统化;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改革

4.墨家:

战国墨翟苦干和自我牺牲;“兼爱”“非攻”,讲究实际功利精神;认识论和逻辑论建立“类”“故”等中国最早逻辑学术语。

史上称“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

二.汉代儒学(已为儒教)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1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改革).

核心:

罢黜百家、儒学独尊;"一统";天人感应,受命于天

2兴办太学,是中国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中下层人入仕。

各郡国建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但儒学地位上升(逐步确立儒学思想为正统思想),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宋明理学——新儒学

1儒学困境:

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2复兴:

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提出“道统”思想,仁义为最高的道;李翱提出“性命之源”。

二人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3.儒学复兴运动:

北宋士大夫掀起

背景:

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唐末藩镇割据

内容:

尊崇《春秋》“尊王攘夷”,批评唐代政治;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

影响:

研习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渐形成,理学孕育而生

4"北宋五子"和理学创立

理学开创者"北宋五子":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与佛老思想抗衡,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又称新儒学

①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万事万物衍生规律,人与万物本原合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

②邵雍重排《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解释人类命运。

二人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建立开辟道路.

③张载开创理学中"气学"一派,唯物主义。

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理学基本宗旨和精神.

④"二程"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

核心是"仁",修养最高境界是"仁"。

"孔颜之乐".

5朱熹学说和理学成熟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为理学经典。

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孔孟.其思想为官方正统思想,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影响.

主张:

理气关系方面——

①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②万物之理归一,这就是"太极"中阴阳变化

④"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①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即“格物致知”

②"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④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最大不同,是强调获得精神自足和自由时,还应有强烈社会责任心.

理学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达到仁者境界,儒学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②儒家干预政治关键是"正君心".,然后正纲常、正百官,后国治、天下平

6陆王心学与理学发展

心学: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心学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①南宋陆九渊:

心学开创者。

提出"心即理也",意是本心即天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主张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作为安身立命之地.

②明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心学集大成者。

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修养关键"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四明清儒学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1李贽《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主张:

①针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挑战正统思想

②认为孔子非圣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虚伪与官场欺诈

④诗文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2黄宗羲是浙东学派创立者

主张:

《明夷待访录》①批判君主专制。

君主为天下之大害。

提出君臣平等

②限制君权。

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③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3,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

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开近代考据学先河.②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③“亡国”“亡天下”的区别(梁启超把顾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4王夫之《船山遗书》

主张:

①批判总结两千多年文化遗产。

其辩学思潮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顶峰

②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

抨击"孤秦""陋宋",三个方面揭露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根源

③唯物辩证法: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反对在"势之必然"的历史运动之外谈"天命""神道","道统"对历史的主宰.

5唐甄《潜书》

主张:

①倡导经世致用。

儒学在于定乱除暴安百姓②批判专制君主,帝王皆贼

③抨击“官”为盗臣、民贼评价:

着眼于揭露黑暗现实,未批判制度,仍寄希望贤明君主。

专题二古代中国科技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发明:

西汉早期书写用纸(汉代遗址和墓葬发现纸残片表明)

西汉时期的书写材料有:

帛,竹,木,纸.

(2)改进:

东汉和帝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称"蔡侯纸"。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有造纸工序示意图.

(3)外传:

公元8世纪时,纸传到中亚,后来传到欧非.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出现:

战国时期.最初称"司南".《韩非子》中提到。

北宋《武经总要》提到指南鱼,用薄铁叶裁成;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的技术.

(2)外传: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

(3)应用:

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航海。

北宋《萍洲可谈》和南宋的《梦梁录》中都有航海记载

(4)影响: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加速世界经济发展进程.

3火药

(1)发明:

商周时期冶金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知识。

据说汉《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为重要药材.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应用:

①唐末战争中开始使用火药武器——火药箭

②明代的火器——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3)外传:

12、13世纪传到阿拉伯,后到欧及世界各地。

(4)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条件。

4印刷术

(1)发明:

①唐发明雕版印刷:

868年《金刚经》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1900年在敦煌发现.

②宋平民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实现印刷史上一大革命.(用胶泥作活字)

③元代王桢创造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印制了《旌德县志》

④明代中期,铜活字出现.印制最大一部书是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2)外传:

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

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金属活字.

(3)影响: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出现准备条件.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发明,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培根称为"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的伟大贡献.

二艺术

1汉字

①殷商——甲骨文,金文②秦官方字体——小篆,始于秦民间,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隶书③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草书④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楷书⑤开始盛行于晋代——行书。

最后形成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

2书法家

①秦李斯篆书家.②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号为"书圣".

③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的狂草.

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⑤元代赵孟,创赵体.⑥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3绘画:

石器时代陶器绘画;先秦两汉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国画”渐成熟.

中国画(国画):

①材料:

笔、墨、纸、砚、绢素、矿物颜料

②题材: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③表现技法:

工笔、写意.

●山水画:

中国画精粹,内容以自然风景为主。

讲究布局构图,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特色。

意境是山水画灵魂。

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不拘泥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文人画即“士大夫画”。

强调个人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多种艺术为一体。

唐王维以诗入画,为文人画鼻祖;宋苏轼注重诗意。

“画中有诗”为中国画共同特点

4音乐

①河南舞阳出土新石器时代距今9000年七孔骨笛②西安半坡出土距今6000年陶埙

③湖北随县出土距今2400年青铜编钟,是20世纪音乐考古一伟大发现

④秦汉设立乐府机构。

吸收异族音乐融合成新形式:

“相和歌”、“清商三调”(平、清、瑟);东晋:

“清商乐”;南北朝隋唐:

燕乐《秦王破阵舞》;明清:

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别姬》.

5宫廷舞和民间舞

①宫廷舞:

内容歌功颂德;形式华丽工整,结构严谨,技巧性和艺术性

历程:

夏商产生——周代制定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隋唐鼎盛期——宋元宫廷队舞——明清衰落

②民间舞:

内容与生产生活相关;形式喜闻乐见例:

敦煌《西凉乐舞》、宋兴盛

6戏曲

历程:

秦汉魏晋时乐舞百戏——隋“四方散乐”——唐杂技歌舞——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杂剧与南戏——元戏曲音乐为元杂剧核心——明传奇剧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后形成“水磨调”成为主腔)四大声腔;皮黄腔、梆子腔等地方腔兴起——清1840年后正式形成京剧(在徽戏、汉戏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形成。

●京剧:

称“皮黄”。

属于板腔体,有二黄、西皮两个唱腔。

行当有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后有生、旦、净、丑四行。

是“国粹”之一

三古典文学

1《诗经》:

最古老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手法,记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

分《风》(是精粹,民歌)《雅》(宫廷乐,分大雅、小雅)《颂》(祭祀颂歌)三部分;句式四言为主,有杂言,表现。

2楚辞:

诗歌体裁,浪漫主义手法。

杰出代表屈原《离骚》,楚辞体又为“骚体”

3汉赋:

骚体诗演变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特点:

气势恢弘、辞藻华美

代表人物:

西汉初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汉武帝时全盛,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后期扬雄;东汉后期大赋少,小赋兴,意境清新活泼

4唐诗: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三吏”“三别”)

5宋词:

民间流行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唐代出现“曲子词”。

出现话本

词人:

唐白居易;晚唐五代韦庄、李煜;北宋柳永、苏轼;南宋李清照、辛弃疾

6元曲:

分元杂剧和散曲,即“剧曲”“散曲”。

固定演出场所称“瓦肆”或“勾栏”

杂剧家:

关汉卿《窦娥冤》

●散曲:

金元时流行,元明兴盛。

其兴起是诗体一次解放

●杂剧:

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7明清小说:

章回小说为主要形式。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探索思想近代化即科学化多元化。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一新思想萌发19世纪中期——"师夷长技以制夷"

1抵抗派:

a林则徐: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组织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看法

b魏源:

《海国图志》:

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二人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2洋务思潮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

洋务派:

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

二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郑观应、王韬

2维新思想成熟: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思想来源:

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主张:

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道路。

(1)严复:

进化论思想1898年翻译《天演论》

(2)康有为:

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孔子改制考》用孔子旗号变法

(3)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提倡变法

(4)谭嗣同: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3作用:

爱国、进步、启蒙.

三民主共和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同时提倡实业救国思想)

1代表:

孙中山先行者;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

2思想来源:

西方资民主政治思想

主张:

暴力推翻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革命历程: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同盟会上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为革命指导思想;

1905—07年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促进革命思想传播;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四民主科学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

1代表人物: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序幕,后改为《新青年》迁到北京,发表《文学革命论》;李大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等.

2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

3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和实行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实际是在"科学"与"民主"下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资思想文化运动。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和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影响

①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民众觉醒,唤起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提供新模式

④消极:

东西方文化看法偏向;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五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1开始传入20世纪初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1902年发表文章称他是社会主义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

2广泛传播:

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5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成为主流思潮

(1)三次论战:

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

1920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问题之争;

1920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关于政党之争

(2)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分析;陈独秀突出马克思主义战斗色彩。

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从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补充和发展)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核定地价,增价归公.

2评价:

是资革命纲领,推动革命;但没有明确反帝,没有明确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三民主义——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相比:

民族主义:

旧突出"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提出反帝,各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旧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新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旧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新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工农生活.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旗帜,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新一步

二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1形成(井冈山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

(1)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

中共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成熟(延安时期)——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著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要内容:

对中国革命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①性质——双半社会决定革命分两步: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问题.

②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③任务——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④动力——无产阶级(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最可靠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特殊条件下联合,结成最广泛统一战线)

⑤前途——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1)著《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2)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

创造性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工业化和社改造并举的理论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三邓小平理论

1形成标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发展:

南方讲话和十四大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1)1992年南方讲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内容:

①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方法,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

③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

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关键是发展

⑤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根本

(2)"十四大"(1992年)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理论的指导地位.

(3)1997年十五大

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将其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旗帜: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基本内容及关系: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精神动力,支柱);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点和归宿)。

2江泽民2000年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其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专题五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

1“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二为”:

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成为新时期文艺工作总方向

设立“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促进文化繁荣,推动发展

二教育

1兴办:

a《共同纲领》规定:

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

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b1954年一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c1957年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指导方针;

d刘少奇倡导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

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发展:

a1977年恢复高考;

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c1980年以来教育立法取得进展,颁布《学位条例》《教师法》、1986年《义务教育法》等,初步建立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d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强调以教育为本;

e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培训、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补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科技

1.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本“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方针,全国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2.成就:

核能领域:

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跨入原子能时代;64年原子弹;67年氢弹

空间技术领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

1990年起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载人航天工程:

1980年10月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2003年10月13日,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信息技术领域:

1983年研制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2002年研制每秒1.027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生物工程领域:

2001年至02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