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9557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docx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docx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宜居城市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念、内涵等三个方面阐述国外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宜居城市的法制法规建设、奖励措施、评价指标、城市规划理念等四个方面分析国外宜居城市的实践特征;从宜居城市的评价、内涵、概念、模式等五个方面概述我国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政府履行职能探析我国宜居城市的实践。

通过整理分析,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宜居城市发展进行了展望。

  Abstract:

Alongwiththehigh-speedurbanizationprocessforward,livablecityconstructionhasbecometheimportantwaytotransformthegrowthofeconomicmodeandspeeduptheconstructionofurbanization.Thepaperstatestheoreticalresearchresultsoflivablecityconstructioninabroadfromtheaspectofevaluationindex,concept,connotationofthelivablecityandsoon.Thepaperalsoanalyzescharacteristicsofthepracticeofthelivablecityconstructioninforeignfromtheaspectofthelegallawsandregulationsconstruction,incentivemeasures,theevaluationindex,theconceptofurbanplanningofthelivablecityandsoon.Meanwhile,thepapersummarizesthetheoreticalresearchachievementsofthelivablecityconstructioninChinafromtheaspectoftheevaluation,connotation,concept,constructionmodeoflivablecityandsoon,andexploresandpracticeofanalysesLivablecityconstructioninChinaintheaspectofthefunctionsofgovernment.Throughtheanalysis,aimingattheshortcomingsoftheexistingresearch,thepaperoutlooksthedevelopmentofthelivablecityinthefuture.

  关键词: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建设模式

  Keywords:

livablecity;evaluationindex;evaluationmethods;constructionmode

  中图分类号:

F299.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4311(2016)17-0001-04

  0引言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加剧,一方面出现城市自然资源日益贫乏、生态系统退化及热岛效应等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各国不断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问题。

在此背景下,城市的宜居性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城市居民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宜居城市已在一些国家相续得到发展和实践,如温哥华的宜居区域战略计划和绿色地带专项保护计划[1],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在学术界,宜居城市的概念、内涵及理论研究不断丰富,而宜居城市的理论发展与完善是建立在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2],所以宜居城市也在动态发展。

本文整体上把握宜居城市的发展历程,从宜居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梳理和概括国内外宜居城市相关研究成果。

并就现有不足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国外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对宜居城市研究最早追溯到公元400年前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3]。

从城市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看,尽管宜居城市理论不是直接来源人本主义的思想,但国外宜居城市理论是在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对宜居城市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后对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概念和内涵研究。

  1.1基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onhston等学者(20世纪70年代)从环境要素(人类以外、人与人之间)和居住区位置等方面对居住环境评价。

国际住房及规划联盟(90年代)提出评价健康城市的9项标准。

H.L.Lennard提出包括市民感到安全、市民彼此尊重、城市环境具有美感等9个宜居城市标准。

《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百年远景规划》(2003)中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基础是尊严、公平、欢愉性、易接近性和权力赋予性。

Timmer和Seymoar总结出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应含有进入绿色空间的公平性、生活服务基础设施、居民可移动能力和对城市发展决策的有效参与性。

  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宜居城市理论中的研究重点,目前国际尚无统一的宜居城市评价标准,但部分国家、地区和组织对宜居城市或宜居社区等方面调查与评选可作为借鉴和参考。

  1.2基于宜居城市概念研究

  联合国(1976)首次在温哥华召开人类住区大会,宜居城市的概念随之被提出。

E.Howard(1898)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城市居住的舒适性、便利性和美观性等思想[4]。

D.Hahlweg(1997)认为宜居城市是能享有健康的生活;是全民共享的城市;具有便捷的生态绿地。

E.Salzano(1997)认为宜居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枢纽。

P.Evans(2002)认为宜居城市的概念包含适宜居住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两方面含义[5]。

《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2003)指出宜居城市应有利于居民自身的发展,满足居民生理、心理及社会的需求,能够在文化方面反映居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国外主要从宜居性、可持续性及适应性三方面理解宜居城市,其中宜居性涉及城市居住环境和居民参与城市发展的决策能力,可持续性不仅包括当前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包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此外,理解宜居城市还要考虑城市对危机和困难的适应性。

  1.3基于宜居城市内涵的研究

  MikeDouglass(2000)认为宜居城市包括城市所有居民应享有平等的生活机会,一定的工作机会和安全清洁的环境,有良好的城市管制等四个方面基本内容[6]。

Evans(2002)提出宜居城市的居民应享受出行便宜,工作地点应尽量靠近居住地,工资收入也应和城市物价及房价水平相当[7]。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从宜居的不同角度理解宜居城市内涵,使我们对宜居城市的理解有一个较为系统认识。

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及环境问题的增加,宜居城市的内涵也越来越复杂。

  2国外宜居城市的实践分析与特征

  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家提倡发展宜居城市起步较早,在建设法制法规、奖励措施、评价指标方面形成了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实践特点。

  2.1重视法制法规及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日本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其中最突出是重视法制建设,政府通过健全法制和行政干预的方式加强保护城市环境。

此外,日本还建立覆盖全国城市的宜居环境监测体系,对城市环境进行实时监控。

  2.2采取奖励措施

  联合国人居署(1989)设立联合国人居奖,旨在鼓励和表彰为人类城市住区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世界各国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该奖项要求政府、组织或个人为改善人居环境所做出贡献。

它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和最高威望的奖励,中国先后16次荣获该奖。

  2.3完善评价指标

  美国(1997)主要从犯罪率、毒品问题及温暖晴朗天气等方面对301个都市区进行家居最佳地区评选。

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1996)上明确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理念后,可持续性(Asami,2001)作为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和指标[8]。

  英国国家智囊团(IEU)在困难度调查方法基础上开展对全球城市宜居性调查,结果表明困难指数高低与居住适宜高低成反比。

调查显示(2002):

墨尔本和温哥华均为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其困难指数都为1%。

  2.4引进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温哥华开始关注宜居城市,并将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

《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2003)进一步提出建设城市重要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9]。

新加坡在建设宜居城市中引进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为实现城市规划目标,详细制定并推行战略、本地和实施等三个层面的规划系统。

  3我国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主要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吴良墉院士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这一研究理论为建设宜居城市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在此学术背景下,国内学者们对相关宜居城市的理论进行研究。

  3.1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研究

  3.1.1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研究

  宜居城市评价是连接宜居城市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桥梁。

田银生,陶伟等(2000)提出宜人性的城市环境应关注的评价标准[10]。

周志田,王海燕,杨多贵(2004)认为至少应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及社会安全保障条件等六个方面体现中国适宜的人居城市,并据此设计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11]。

考虑中国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袁锐(2005)认为宜居城市至少包括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以及文化厚度等六个方面的判别标准[12]。

李丽萍和郭宝华(2006)提出宜居城市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及文化丰厚度等六大判别标准[13]。

张文忠(2007)从安全、健康和生活等五个方面构建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14]。

余猛,吕斌等(2010)在总结旧城区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特色的宜居城区环境建设指标体系[15]。

王先鹏(2013)认为以人为本应成为宜居城市评价及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16]。

陈军,成金华等(2013)提出当前应完善城市宜居的生态标准,明确标准和部分指标权重,并调整和完善影响城市宜居因素的标准,使标准体系更全面适用[17]。

郑春东,马珂等(2014)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居民满意度是生态宜居城市评价中很重要却又易被忽视的因素[18]。

王小双,张雪花(2013)等综合考虑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从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及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构建天津生态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19]。

谢华生,冯真真等(2011)初步建立包括社会安定和谐、经济优化增长及基础设施完善等五方面的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20]。

  总之,各社会研究机构及学者广泛探讨和论证宜居城市的概念,提出多种评价标准,但目前还缺少独立的机构来专门认定宜居城市的标准。

  3.1.2宜居城市的评价方法研究

  刘颂,刘滨谊(1999)综合考虑国内外对城市环境综合评价基础上,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从理论上构建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没有区分不同等级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方法。

李雪铭,刘敬华(2003)从人适应气候的生理与心理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评价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气候适居性程度[21]。

李雪铭,李婉娜(2005)结合实际提出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对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研究分析了13年来大连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22]。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7)对单项指标采用统计数据为主,兼顾公众调查和专家评判方法进行评分,从而更好指导发展宜居城市的实践活动。

  通过上述整理发现,在宜居城市的评价方法上,多数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调查法,部分采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等方法。

但也存在不足,如数据统计法虽客观,但难以与人的感受联系。

调查法由于受到居民等个体属性差异影响,评价结果波动性较大。

  3.2宜居城市的概念研究

  随着宜居城市的发展,学者们对宜居城市理解多种多样,主要从人的需求方面、区域整体视角、可持续发展角度三个方面来解释宜居城市的概念。

  3.2.1从人的需求方面诠释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以人为核心,从人的角度考虑满足其生活、工作等活动的舒适性。

查晓鸣,杨剑等(2012)认为宜居城市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能源资源可持续被利用,经济持续繁荣,社会民主和谐,人文环境温馨,文化氛围浓郁,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23]。

赵琳等(2013)认为宜居城市不仅是适宜居住,更是以人的需要和以人文出发点,把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起来,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城市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家园[24]。

  3.2.2从区域整体视角理解宜居城市

  赵万民,李泽新(2003)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环境特征多年调?

朔治觯?

开展相关山地的人居环境研究[25]。

胡连真,赵自申等(2004)进一步研究如何将?

?

河市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26]。

中国城科会宜居城市课题组(2007)强调从城市整体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认为宜居城市应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城市[27]。

  3.2.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宜居城市

  陈牧川(2005)从可持续发展观角度理解理想的人居环境[28]。

君罡(2007)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框架下探讨宜居城市概念,认为宜居城市是由自然物质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相融合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3.3宜居城市的内涵研究

  任致远(2005)提出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就业岗位充足、文化有个性及环境优美等五个方面[29]。

顾文选(2006)认为宜居城市不仅要具备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氛围[30]。

王旭晓,王敬川等(2010)认为宜居城市,不仅仅是宜居的物质环境建设,还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建设[31]。

查晓明,杨剑(2012)从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等十个方面考虑宜居城市内涵[32]。

  通过进一步文献研究比较发现,宜居城市是经济增长的高级化产物,不同增长阶段使得宜居城市内涵也不同,不同地区不同的体制、发展道路及发展阶段对宜居城市的要求和目标不同。

  3.4对宜居城市的建设模式研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文化基础、资源特色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等,适合我国实际发展的宜居城市模式至关重要。

  楚建群,董黎明(2007)认为宜居目标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不能都套用同一个发展模式和评价模式[33]。

游志远,董晓峰,王莉等(2007)强调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安全城市和网络城市四种发展模式[34]。

肖荣波,叶长青,艾勇军等(2008)认为未来宜居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公众参与,强调与生态学融合,寻求高效良性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35]。

毛其智(2009)指出建设宜居城市必须突破过去行政壁垒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应在更大的区域范围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区域与城乡间相协调和谐发展[36]。

张明斗,王雅莉等(2012)系统分析了我国建立慢城潜力因素,认为培育和建立城市个性,利用示范启迪效应的优势等措施及建议是我国建立慢城的必经之路[37]。

蒋连飞,骆高远,王媛媛等(2013)对比研究慢城与宜居城市的纲领性文件,发现慢城比宜居城市发展阶段和层次更高,慢城理念可指导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38]。

  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发现,虽然宜居城市的建设模式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是围绕城市的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

宜居城市需要考虑人这一主体,加强政府、私营企业以及居民三者间的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实现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

  4我国宜居城市的实践分析与特征

  当前,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思路和任务,提出了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的要求。

为有效推动宜居城市发展,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使宜居城市的发展健康有序。

与国外宜居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相比,我国对宜居城市研究起点较晚,政府注重宜居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积极制定相关奖励措施来推动宜居城市的发展步伐。

  4.1注重宜居城市的规划,改善宜居城市面貌

  目前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城市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方向。

大连政府对城市绿色空间与园林景观规划建设,采用多元化滨海城市的建设风格,重视建设系列化文化休闲的广场,创建了良好的宜居环境。

  4.2制定相关奖励措施,引导宜居城市快速发展

  中国人居环境奖是由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的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表彰在城乡建设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村镇、单位、个人及项目,鼓励和推动城市高度重视人居环境改造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可以发现,在我国,政府是建设宜居城市的主导者,政府行为偏好导致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建设宜居城市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使得建设项目呈现“碎片式”。

另一方面,政府过于偏好经济发展,导致建设宜居城市的制度保障不完善。

  5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对国内外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尽管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使发展宜居城市出现不同阻碍,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

  5.1深化多主体间共同协作研究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宜居城市理解和理论研究可知,宜居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目标,需要多领域、多角度、多主体和多层面来共同推进。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宜居城市构建路径研究比较欠缺,特别是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的多方参与机制研究成果极少[39]。

因此应在分析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宜居城市当前发展现状,进一步深化对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基于政府主体行为与公众参与者、企业单位间共同协作的研究[40]。

  5.2多维度把握宜居城市概念和内涵

  由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宜居的定义和需求不同,宜居城市的概念呈现动态形式。

但对于宜居城市不能仅理解为改善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更包括多维度城市大生态系统建设[1]。

因此,应多维度把握宜居城市概念与内涵,把握生态城市与宜居城间关系,理解宜居城市追求更高层面上自然、人、社会间的相互和谐和共生[41]。

  5.3深入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评价方法上,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本身存在主观或客观偏好且主要以数据为判断问题,城市居民真正需求无法反映。

因此,为客观反映居民意愿以及强调公众参与,应尝试将主客观相结合,在客观评价为主基础上加强参入式评价方法研究,深化评价体系研究[42]。

  评价标准上,不同的学者对宜居城市标准研究不同。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宜居城市的基本准则应包括城市经济环境、建设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社会质量环境方面的内容[43],完善评价标准对于更好的理解宜居城市有重要作用。

  5.4落实宜居城市要因地制宜

  目前,为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国内大部分宜居城市的建设忽视城市自身特点,造成城市个性魅力不足,城市面貌呈现千城一面。

因此,应重视因地制宜,既要保留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又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注意一般共性,又要重视个性特色,建设以人为本,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宜居城市。

  5.5完善宜居城市的体系

  首先,应强化宜居城市的产业支撑。

实现宜居城市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产业与经济基础,保护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基础[44]。

其次,借助国外宜居城市的重要经验,我国宜居城市应加强城市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相应制度保障,并强调严格的执行力,确保高效运行宜居城市的资源调配及城市管理部门[45]。

最后,为实现宜居城市,城市发展模式应强调推动手段的系统性,综合考虑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殿波,王双,冯宇.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4(10):

106-109.

  [2]周长城,邓海骏.国外宜居城市理论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

62-67.

  [3]JonathanL.InsideandoutsidetheRepublic[J].InsideandoutsidetheRepublic,1992

(2):

187-215.

  [4]龙迪勇.田园城市:

都市里的田园梦[J].鄱阳湖学刊,2013

(2):

2-4.

  [5]高峰.宜居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

兰州大学,2006.

  [6]DouglassM.GlobalizationandthePacificAsiacrisis-Towardeconomicthroughlivablecities[J].AsianGeographer,2000,19(l/2):

119-137.

  [7]EvansP.LivableCities:

UrbanStrugglesforLivelihoodandSustainability[M].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2:

133.

  [8]Asami.Y.ResidentialEnvironmentMethodsandTheoryforEvaluation[M].UniversityofTokyoPress,2001:

127.

  [9]何韶.温哥华及大温地区城市发展评析[J].世界建筑,2001(10):

24-27.

  [10]田银生,陶伟.城市环境的“宜人性”创造[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0(S1):

19-23.

  [11]周志田,王海燕,杨多贵.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

(1):

27-29.

  [12]袁锐.试论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J].经济科学,2005(4):

126-128.

  [13]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06(3):

43-47.

  [14]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

30-34.

  [15]余猛,吕斌.旧城区的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413-416.

  [16]王先鹏.国内宜居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产业论坛,2013

(1):

52-55.

  [17]陈军,成金华.宜居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N].今日浙江,2013:

22.

  [18]郑春东,马珂,苏敬瑞.基于居民满意度的生态宜居城市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4(5):

62-66.

  [19]王小双,张雪花,雷?

?

.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5):

19-22.

  [20]谢华生,冯真真,樊在义,等.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及实现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1

(2):

12-15.

  [21]李雪铭,刘敬华.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居住的气候因子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3,23(5):

656-660.

  [22]李雪铭,李婉娜.19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