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928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5届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

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赡养/前瞻俏丽/翘尾巴秀色/良莠不齐

B.譬如/臂膀棚车/绷着脸膝盖/休戚相关

C.窠臼/沉疴拓片/拓荒者自诩/羽毛未丰

D.馈赠/匮乏空隙/系鞋带教诲/风雨如晦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静谧  浸润  泊来品  弊绝风清

B.揖让  雕琢  策源地  德高望众

C.掂记  账单  编者按  文过饰非

D.炫耀  演绎  原动力  人才辈出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按照税率法定原则,政府遭遇紧急情况时希望调整税率,只要突破法律的_____,就必须提请全国人大决定。

(2)在北京偷挖18米地下室致道路塌陷的人大代表李宝俊却是“违建提案”的______人,真是莫大

讽刺。

(3)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逝世,各种悼念文章刷屏。

其实他一生中最闪耀的时刻,______都可以在《人民日报》上找到踪迹。

A.授权附议几乎B.授权复议简直

C.受权附议简直D.受权复议几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北京市旅游法学研究会的调研,低价团在各地旅游市场又卷土重来,大有超过《旅游法》实施之前的恶性竞争之势。

B.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北京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现代化建筑,在城市改弦更张的同时,旧城区域逐渐变得“碎片化”。

C.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表示,目前诗歌创作正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希望此后能创作出更多文质彬彬的诗歌作品。

D.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行走,虽说有些艰难,却也乐不思蜀,因为融入在雪中的那份喜悦早已将寒冷驱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抵制干扰的定力,严格依法履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B.这些年来,校园体育文化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被严重忽略,这一现象虽已从国家层面开始扭转,但想要有所改观不是朝夕之功。

C.中国救援队到达尼泊尔后,经过4小时的艰苦搜救,一名被困已超过一天的16岁少年被成功救出。

D.为了创作《铁血军魂》,作者关捷、关霄汉父子历时一年,采访了梁玉琳将军、郑其贵师长的家属等健在老军人。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于个人而言,每一次读《红楼梦》都会发现未曾发现过的东西;对于时代来说,不同的时代也会发现《红楼梦》不同的意义。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幅好的画一样,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新的启发。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一般来讲,我们在创作一个艺术作品时,主观性很强,希望它能影响人,或者希望这个小说能使人性发生变化。

一旦我们预设了这个立场,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的过程中,就会特别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的就故意排除。

只要有预设立场,对人性的观察面一定是比较窄的。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是没有预设立场的,所以《红楼梦》才会成为伟大的作品。

有时候,父权、君权、师权各种权威都表示,因为我想爱护你,所以你不要知道太多。

所有的爱都可以变成权威的借口。

可是什么叫爱?

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爱。

《红楼梦》在现代意义上仍然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

在作者笔下,人性是复杂的,它有时候会堕落,有时候会有各种自己控制不住的欲望。

面对人性的这种复杂,他觉得这些向下堕落的人性跟所谓向上的、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必须全部加以描绘,使读者在看《红楼梦》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选择。

《红楼梦》是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的一本书,因为你的人生会因它而得到启发,获得成长,而作者从来没有很权威地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

我们可以把读者分成两种。

一种是比较简单的读者,他认为,读了一本书以后自己就可以变好。

那种所谓格言式的或者道德教训方面的书,如《菜根谭》,也许会对他有帮助。

第二种读者则认为,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读书中会发现人性的复杂,同时也会发现,成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如果你是第二种读者,你在读了《红楼梦》第九回①以后就会思考,如果你面对这样的一个课堂,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会怎么办?

你也许会大骂他们一顿,说你们不守规矩之类的;然而你也可以借此了解你不在的时候学生的样子。

这中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在第九回中,我最同情的一个人是贾政,因为他完全失去了跟下一代沟通对话的可能,他不仅跟自己的孩子宝玉没有办法沟通,跟佣人李贵也没有办法沟通。

他只要一骂李贵,李贵就跪下来磕头。

这个威权是悲剧性的。

我在读《红楼梦》时常常提醒自己,小

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身上有贾政的部分,也有贾瑞的部分。

我不觉得我是在外面观察这些人物,或者赞美、批判他们。

好的文学

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

你会思考应该怎么去调整自己个性里的这些部分。

我以前常常会有那么几天,总想骂学生,就像贾政一样。

有一天读了《红楼梦》,恍然大悟,自己怎么变成贾政了?

之后就变得好一点。

好的文学能提醒读者,所以我不觉得文学作品一定要认同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有时候是去发现自

己是不是也有一点贾政,有一点薛蟠,我觉得这是一个快乐的事,

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充满人性的弱点,而人性本来就有弱点。

这个小说的精彩是真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宽广。

我希望能够跟大家探讨,怎么样把自己慢慢放进《红楼梦》当中,去真正地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

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我读《红楼梦》的时候真的不敢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选自《蒋勋说红楼梦》,有删节)

【注】①《红楼梦》第九回:

回目为《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启发。

B.《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

C.阅读《红楼梦》,就是要把自己慢慢放进去,去真正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

D.阅读文学作品要做第二种读者,即在读书中发现人性的复杂和成长的不容易。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的做法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九回,会引发“如果我是老师……”这样的思考,使自己走进作品中的情境,或者借助作品了解现实。

B.认识到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的身上可能有贾政的部分,也可能有薛蟠的部分。

C.审视作品人物,对其进行赞美或批判,真正了解人性,从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身上获得帮助和成长。

D.读了《红楼梦》,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变成整天骂人的贾政了,之后就会调整自己,善待他人。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不给作品预设立场,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影响读者,对人性的观察与展示是宽泛的。

B.父母老师往往把爱作为权威的借口,这不是真正的爱;曹雪芹则给予笔下人物真正的爱,即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

C.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红楼梦》,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那些堕落的人性跟所谓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

D.比较简单的读者希望自己读了一本书就会变好,这类书不会是文学书;另一种读者则通过读书发现人性的复杂,这类书往往是文学书。

三、(12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

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①,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

令尹问:

“王安得此疾也?

”王曰:

“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是废法而威不立也;谴而行诛,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

吾恐左右见之也,因遂吞之。

”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

“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

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

”是夕也,蛭出,久患心腹之积皆愈。

故天之亲德也,可谓不察乎!

曰:

此虚言也。

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

何则?

一国之君,专擅赏罚;而赦,人君所为也。

惠王通谴菹中何故有蛭,庖厨监食皆当伏法。

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

庖厨罪觉而不诛,自新而改后。

惠王赦细而活微,身安不病。

今则不然,强食害己之物,使监食之臣不闻其过,失御下之威,无御非之心,不肖也。

楚相孙叔敖为儿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对其母泣。

母问其故,对曰:

“我闻见两头蛇死。

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

”其母曰:

“今蛇何在?

”对曰:

“我恐后人见之,即杀而埋之。

”其母曰:

“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

汝必不死,天必报汝。

”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

埋一蛇,获二佑,天报善明矣。

曰:

此虚言矣。

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婴让其母曰:

“何故举之?

”曰:

“君所以不举五月子,何也?

”婴曰:

“五月子长与户②同,杀其父母。

”曰:

“人命在天乎?

在户乎?

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

”后文长与一户同,而婴不死。

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埋蛇恶人复见,叔敖贤也。

贤者之行,岂徒埋蛇一事哉?

禀天善性,动有贤行。

贤行之人,宜见吉物,无为乃见杀人之蛇。

岂叔敖未见蛇之时有恶,天欲杀之,见其埋蛇,除其过,天活之哉?

石生而坚,兰生而香。

如谓叔敖之贤在埋蛇之时,则非生而禀之也。

(选自王充《论衡·福虚篇》,有删改)

【注】①菹(zū),酸菜;蛭,蚂蟥。

②户,门。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案:

考察

B.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报:

报复

C.何故举之?

举:

养育,抚育

D.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效:

验证,证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赦,人君所为也②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B.①今蛇何在?

②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C.①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①无为乃见杀人之蛇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B.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C.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D.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12.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惠王吞蛭而生腹疾,令尹认为楚王此仁德之举会得到上天的体恤。

后来楚王果然痊愈,似乎印证了行善可得天福佑。

B.作者深刻剖析了楚王吞蛭之举,认为他既不能纠人之错,又不能树立威信,实是不肖之主,从而否定了他病愈是“天之亲德”的说法。

C.作者引用五月举子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孙叔敖因埋蛇之举而得到上天庇佑的说法是虚妄的。

D.作者认为孙叔敖埋蛇之举固然说明他是贤能之人,但贤者所见应是吉祥之物,所以他见到杀人之蛇说明他本性为恶。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

“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

”(3分)

(2)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

(3分)

(3)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

(4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①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注】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严武镇守剑南,率兵西征。

此诗作于同吐蕃交战之时。

(1)请赏析“朔云边月满西山”中“满”字的妙处。

(4分)

(2)这两首诗结句都写到“马”,试分析其不同意蕴。

(4分)

15.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之处。

(6分,每题2分)

(1)孔子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对“仁”有不同解释。

对花言巧语取悦于人者,他认为:

“,。

”(《论语·学而》)

(2),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在下面语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什么是“乡愁”?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说她“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①,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②,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

故物、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③。

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17.以下是某单位下发的一则通知的正文,其中有几处语句表述不当或标点使用有误,请找出四处,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随着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私家车逐渐成为重要的代步工具,但随之也增加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我局多次明文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严禁酒后驾驶,否则党纪政纪处分没商量。

但仍有极少数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请各单位痛定思痛,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交通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让酒后驾驶成为不能碰,不敢碰的高压线。

18.下面是关于“微信对生活的影响”的调查表,请据此写出调查结论,并对微信用户提出一条具体建议。

(结论和建议均不超过25字)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怀念方光焘先生①

吴岩

雨,连连绵绵的下着。

在昏黑的烛光下,我打开了朋友从南方来的信,其中写道:

“方先生和我住在一起,经济上相当窘迫,对于周围的那种敷衍苟且的情形,他又看不惯。

又发牢骚……”虽只寥寥几句,反复读着时,却仿佛见到了先生的风貌,心里说不出的怀念和惆怅。

刚在暨大

念书的时候,我并不认识方先生。

后来我选读了他的“翻译”和“文艺习作”。

没几天,我突然生起伤寒症来。

一天上午,朋友徐微来看我,同来的还有方先生。

方先生走到三楼,在我的床边坐下时,微微有点喘。

他示意我切勿动弹,接着便问我请什么医生,吃些什么东西,怎样吃法。

话是很平淡的话,态度则十分认真。

听到我的答话后,他点点头。

点点头后,他却找不到话说了;我也十分惶惑,不晓得说什么话好。

如是的沉默了三分钟,他看看表,站起来道:

“我十点钟有课,须得快点走了。

”便匆匆地走下楼去。

我怪徐微不该拉方先生来。

“我又不曾拉他,他听说你生的是伤寒,就急急乎要来看你。

“我真不晓得说什么话好。

奇怪的是方先生也不说什么。

“他怕你吃生硬的东西。

你已经告诉他只吃流质,隔三个钟头吃一次,他自然不用说什么话了。

这时,一个表亲恰巧来到房中,问我:

“刚才我在门口遇见那个人,穿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袍子,头发硬得像茅柴,眼镜深得像两个洋瓶底,又瘦又黄,就是你的先生,就是国立大学的教授吗?

还不及私立小学的校长和洋行里的买办神气哩。

是的,那就是方光焘先生。

在学校时,我们那一系的人最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较他系来得密切。

我们几个朋友中,华铃是写诗的。

对于他写的诗,李健吾老师和王统照先生都极为推赏。

后来编成集子,分送很多,华铃虔诚地征求意见。

凡欢喜的,回答起来自然比较容易;而不甚欢喜的,既怕伤了他的自尊心,又怕自己不说实话,就觉得很难措辞了。

问到方先生,他答道:

“我看不大懂。

”就这么直截的一句答话,但在方先生已经算是很含混的了。

华铃也并没因此不高兴,他明白当面说实话原是方先生的本色。

有一次,一位同学用自己的署名,不加说明地把方先生的一段讲演记录拿去发表了。

那时他正在教修辞学,正尝试着用格式心理学代替联想心理学来解释修辞上的比喻等课题,发表的正是这方面的内容。

方先生看到后,心中十分不安,怏怏地道:

“这门功课,我总共讲过两次,一切材料和心得,都在发展之中,离成熟还远得很。

我在课堂上讲,也还是取讨论的态度,他却贸然的拿出去发表了!

而且他记得又很坏,脱漏错误的地方很多,叫读者怎会看得明白呢?

”……

鲁迅先生曾说:

“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方先生已是中年人了,激烈得送掉命是不至于的;但因为太认真而面红耳赤,与人当面失欢的事,却不是没有。

这结果,便是逐渐走上孤独的路。

“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就是朋友所谓“老方又发牢骚”的根源之一吧。

但,若说他的牢骚完全在于他的认真过分,也不完全对;那是另有原因的。

离开学校后,我曾去看望方先生。

他关心地问起徐微,问起远去西南的华铃。

教授问起毕业生的近况,也是常有的事,但他的问法,却令人感到他的孤寂来。

一个寂寞的人话是最长最多的,方先生从早上一直说到了午饭时分,话多而且杂。

“我出去读书时借人家的钱,至今没有还掉!

……我是个只会紧缩日常开支的人,然而还是难以维持生活,我该怎么办呢?

”他吃力地吸着廉价的雪茄,告给我听他的种种计划:

把妻儿送回去,把家中仅有的住宅卖去……所有的打算,无非显出目前的走投无路而已。

“要生活,能够有地方教书,我于愿已足。

可是一教书,往往因为学校的规定,有时非教几门自己不感兴趣或是不十分熟稔的功课不可。

这样的功课,一担任下来,就得分外的认真预备,对于自己想研究的语言学,也就不能集中全力去用功了。

哦……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写过或是译过一部厚重的语言学的书!

”……

不久,方先生打发师母带着孩子回老家去了:

虽放心不下,却依旧看她们走上了辽远而艰难的旅途。

北风尖厉的时候,他自己也随学校到了潮湿的南方,虽然那儿的气候跟他的身体是那么的不适

宜!

一去就是两年。

这两年来,不知他仍旧抽着那种廉价的雪茄烟,还是已经改吸纸烟了呢?

吸着烟,缅想着安定的生活和厚重的语言学著作之际,或者会肯定地点点头的吧?

烛火将尽,雨声依然萧萧,重温着记忆的时候,仿佛方先生就近在烛火的旁边。

只是这些记忆到我的笔下时,恐怕已经走了样了。

看到这样的画像,方先生怕要生气或是发笑的吧?

作于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一日夜

(摘自吴岩《怀念方光焘先生》,有删改)

【注】①方光焘(1898年~1964年),著名的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学翻译家,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开创者,著有《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

吴岩,方光焘在暨南大学的学生,是泰戈尔诗歌在国内的著名译者。

19.开头作者写“仿佛见到了先生的风貌,心里说不出的怀念和惆怅”,请简要概括文中“怀念”和“惆怅”的具体内容。

(4分)

20.文章选取并具体描写方先生探病一事,有何作用?

(4分)

2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1)还不及私立小学的校长和洋行里的买办神气哩。

(2分)

(2)这两年来,不知他仍旧抽着那种廉价的雪茄烟,还是已经改吸纸烟了呢?

吸着烟,缅想着安定的生活和厚重的语言学著作之际,或者会肯定地点点头的吧?

(2分)

22.文中写到方先生的“孤独与寂寞”,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原因,并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着所有的东西同来。

——泰戈尔(印度)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5届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5分)

1.B(A.shàn/zhān,qiào,xiù/yǒu;B.pì/bì,péng/běng,xī/qī;C.kē,tà/tuò,xǔ/yǔ;D.kuì,xì/jì,huì)

2.D(A项,

泊来品—舶来品;B项,德高望众—德高望重;C项,掂记—惦记)

3.A(“授权”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

“受权”指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

“附议”指同意别人的提议,作为共同提议人。

“复议”一是指对已作决定的事作再一次的讨论;二是法律用语。

“几乎”表示客观,“简直”表示主观,程度比“几乎”高)

4.A.(B.应为“日新月异”;C.应为“文质兼美”;D.应为“乐此不疲”。

5.B(A.缺谓语动词,“抵制干扰的定力”改为“提高抵制干扰的定力”。

C.结构混乱,“一名少年”偷换主语;D.有歧义。

二、(9分)

6.C

7.C(根据倒数第二段中两处“我不觉得”可判断C项错误)

8.A(B.对象有误;C.强加因果;D.过于绝对。

三、(12分)

9.B(报,酬答,回报)

10.D(①②副词“竟然”“却”。

A.①助词,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②助词,表被动;B.①代词“哪里”,②代词“为什么”;C

.①介词“在”,②介词“用”“把”)

11.C

12.D(错在末句。

从末段中“禀天善性,动有贤行”“石生而坚,兰生而香”等可知,作者认为孙叔敖是生性贤能之人。

四、(24分)

13.(10分。

基本上一句1分,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3分)令尹离开自己的座位拜了两拜并恭贺说:

“我听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帮助有德行的人。

(2)(3分)然而能最终不因饮食问题把人处死,并赦免,不判罪,其恩惠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3)(4分)如果由天决定,你担忧什么!

如果由门决定,那就应该把门增高,谁还能长到跟门一样高!

14.(8分)

(1)(4分)

“满”字写出边关初秋之夜,

阴云冷月笼罩整个山野的沉重压抑之景,渲染了战前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紧张气氛。

(4分,情境描述和表达效果各占2分)

(2)(4分)

第一首诗以马代指敌兵,不让匹马回还即杀尽敌兵之意,表现了主将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心;第二首以马代指骑兵,指在深山中转瞬即逝而空留马蹄声,表现了玉门关地势的险峻(委婉体现骑兵的豪迈之情)。

(4分,每条2分)

15.(6分,每句1分)

(1)巧言令色鲜矣仁

(2)竹喧归浣女长烟落日孤城闭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五、(12分)

16.(4分)(①②各1分,③2分)

①味道一样随处飘散②之所以忧伤③更是两者结合起来的文化

17.(4分)(每条1分,找对位置但未改对不得分)

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

②否则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③请各单位引以为戒(或警钟常鸣)

④让酒后驾驶成为不能碰、不敢碰的高压线

18.(4分)

结论:

微信对生活的影响各有利弊,其中利大于弊。

(2分)

建议:

(能就其中弊端提出具体建议即可)(2分)

示例1:

合理使用微信,不要沉迷其中

示例2:

与朋友微信热聊的同时,不要忽视身边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