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8769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docx

《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docx

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人教版

2012年高考历史不得不看的核心知识

核心扫描一:

东西方古代政治

考点1: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实行的原因:

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政治上,巩固君主专制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理论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有效强化了国君对国家的控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上,秦的统一产生了客观需求,秦的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3、基本内容:

皇帝制;中央行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4、性质: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表现。

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5、演变:

理论来源于战国法家;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6、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②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袁过程中,伴随着两种基本矛盾斗争,即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③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7、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8、发展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3)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考点2:

雅典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改革

主要内容

意义(或评价)

民主特征

梭伦

改革

①经济:

颁布“解负令”;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

②政治:

财产等级制;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①局限性:

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②进步性:

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主权在民

法律至上

轮番而治

集体领导

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血缘选区→地域选区(核心)

②“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

③轮值主席制④制定“陶片放逐法”(监督机制)

①打破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标志着雅典国家最终形成;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伯里克利

改革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②公民大会(最高)、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充分权力;③发放津贴

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贵族政治权力被大削弱

2、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进步性:

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2)局限性:

①民主范围:

只局限于公民;②民主性质:

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③参政方式:

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混用和误用

考点3: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罗马法的演变: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从公民法制到万民法: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逐渐演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

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繤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民法大全》。

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影响:

(1)有利于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2)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近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3)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核心扫描二:

西方代议制发展和中国近现代民主进程

考点4:

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比较

英国

美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德意志帝国

①经济:

15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③历史传统:

英国号称“议会之母”,有通过议会与王权斗争的传统

美国独立后建立起的邦联制,使中央政权软弱无能,无力解决内忧外患,资产阶级要求强化中央集权,以保证美国革命的成果

①政治:

法国大革命以来,共和与帝制长期斗争,法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②经济:

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民主政治

①政治:

德意志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②经济:

德意志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英国

美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德意志帝国

确立过程

①奠基:

1689年颂布《权利法案》;②确立: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③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

《1787年宪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国王:

国家元首,“统而不治”;②会议:

国家权力的中心,最高立法机关;③首相:

政府首脑,是下议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并出面组建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①确立了联邦制;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③体现了“分权与制衡”、中央集权和民主三大原则

①总统:

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行政权、任免权、缔约权、特赦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经参议院同决,有权解散众议院;②议会:

采取两院制,拥有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法律

①皇帝:

国家元首,拥有各项大权,主宰议会;②宰相:

只对皇帝负责,拥有行政权;③议会:

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都拥有立法权。

联邦议会由和邦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

特点

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联邦制、总统制和共和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确立了共和制:

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

行政权主要宰立法权,体现了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①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障;②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各国树立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发展模式

(1)作用: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②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打下基础。

(2)局限:

未废除奴隶制;妇女未取得同等政治权力

①进步性:

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局限性:

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得到巩固

①进步性:

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②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改革不彻底、不完善

核心扫描三:

中国近代的民主政治进程

考点5: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阶级

时期

背景

过程(内容)

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

1851

-1864年)

(1)根本: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直接:

自然灾害严重;(3)其他: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1)兴起:

1851年金田起义;

(2)发展:

1853年定都天京;(3)全盛:

北伐、西征和东征、颁布《天朝田亩制度》;(4)转折:

天京事迹;(5)颂布《资政新篇》;(6)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

(1)功绩: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和列强的在华统治;

(2)局限:

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戊戌变法(19世纪未)

(1)社会背景: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政治条件:

19世纪未,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条件:

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1)康梁等维新派的形成,传播维新思想;

(2)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变为一场政治运动;(3)1898年,康有为提出《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百日维新;(5)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1)功绩: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2)局限: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20世纪初)

(1)社会背景:

社会两大矛盾汇合,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政治条件: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一步壮大;(3)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

(2)1911年武昌起义;(3)各省响应,清廷瓦解;(4)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5)清帝退位;(6)颂布《临时约法》;(7)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1)功绩: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局限性:

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考点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阶级

时期

背景

过程(内容)

评价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1919年)

(1)根本:

北洋军国的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直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受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1)开始:

中心北京,学生是先锋。

(2)高潮:

中心上海,工人是主力军。

(3)初步成果:

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意义:

①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觉醒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基;③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诞生1921年

(1)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2)马克思主义传播;(3)共产主义小组成立;(4)共产国际帮助

(1)党的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3)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民革命(

1924

-1927年)

(1)“打倒列强、除军阀”是时代潮流;

(2)“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合作;(3)孙中山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认识到要合作;(4)共产党国际帮助

(1)兴起: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2)高潮:

1926年北伐战争;(3)失败: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1)功绩:

动摇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6年)

(1)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城市暴动相继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重要性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秋收起义受挫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

(1)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性,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2)红军长征不仅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锻炼了一批骨干,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抗日战争(

1937-1945年)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1)防御阶段:

国民党组织四大会战,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2)相持阶段:

国民党消极抗战,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3)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

(1)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第一次完全胜利;

(2)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解放战争(

1945-1949年)

(1)抗战胜利后,美蒋与中国人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美帝国主义主要矛盾;(3)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4)共产党争取民主和平的努力失败(重庆谈判)

(1)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2)1948年底至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3)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地位,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2)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3)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世界民主和平的力量

考点7: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时间

阶段

特征

主要内容

1949-1956年

基本

形式

(1)制度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继建立;

(2)宪法建设:

1949年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7-1976年

严重

破坏

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年这十年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1978年至今

发展

完善

(1)制度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拔乱反正;1982年重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制度完善:

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核心扫描四:

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8:

列强侵华与人民抗争

名称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年

列强侵华

 

列强侵华

侵略国

英国

英、法、美、俄

日本

英、俄、德、法

美、日、意、奥匈

日本

背景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民族危机严重

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②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名称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年

借口或

契机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激化中英矛盾

清政府拒绝了列强“换约”的要求

朝鲜东学党起义,给日本侵略提供契机

借口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力

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过程和

结束

《南京条约》:

(1)割香港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协定关税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开放南京、天津、武汉等11个通商口岸;

(2)公使进京;(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传教、游历;(4)允许外国军舰、商船进入长江流域;赔款

《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赔2亿两白银;(3)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免征内地税

《辛丑条约》:

(1)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华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4)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1)局部侵华: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2)全面侵华:

1937年7月7晶,制造,“七七事变”;(3)1937年,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4)1937年12月,占领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5)1938年10月,占领了华东、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2)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日本的侵华导致中华民族具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人民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

太平天国运动(见“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表格)

(1)黄海海战:

邓世昌、林永升牺牲;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丘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共同抗日。

但是,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最终失败

义和团运动:

(1)口号:

扶清灭洋。

(2)失败原因:

①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②主观:

农民阶级局限性;(3)意义:

①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②暴露了清政府反动本质,加速其灭亡

(1)国民党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2)中共敌后战场:

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1940年彭德怀领导百团大战

考点9:

现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发展历程

(1)20世纪50年代,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政策,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关系的发展,打破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1978年以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并对亚太地区及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外交成就

(1)建国初期:

①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国建交。

②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起了重要作用;

(2)七十年代:

①重大成就: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②重大突破: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随之也正常化;

(3)改革开放时期:

①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②20世纪90年代,参与区域国际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③建立区域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

3、启示:

(1)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

(2)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3)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是推动外交工作的前提

核心扫描五: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

考点10: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成就

类别

具体成就

古代农业

耕作

方式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土地

制度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转让与买卖;(3)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所有制(如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小农土地所有制

基本

特点

(1)经营方式(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经济形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耕作方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耕作方式长期没有革命性的变化;(4)土地制度:

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5)赋役制度: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古代手工业

经营

方式

(1)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集中管理,直接经营,主要满足王室和贵族生活;

(2)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主要满足民间生活需要;(3)家庭手工业:

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主要产品满足自己消费

主要成就

冶金工业

(1)新石器时期:

铜器起源;

(2)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达到顶峰,但主要用于祭祀;(3)春秋时期:

出现人工冶铁技术;(4)战国时期:

还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5)西汉:

开始用煤炭作为燃料;(6)东汉:

发明水排;(7)南北朝:

发明灌钢法

类别

具体成就

古代手工业

主要成就

纺织业

(1)新石器时期:

出现原始纺织工具,纺织原料开始用麻、葛、丝;

(2)汉代:

纺织品种多达20多种,纺织技术高,数量多,开辟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中国因此获得“丝国”称号;(3)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规模大;(4)宋代:

棉纺织业兴起;(5)明代:

纺织业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陶瓷业

(1)新石器时期:

陶器如彩陶,黑陶等;

(2)商代中期:

出现最早的瓷器——釉陶(原始青瓷);(3)东汉晚期:

制瓷技术成熟;(4)唐代: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南青北白,即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5)宋代:

名窑众多,其中景德镇到了元代成为“瓷都”;(6)明代:

五彩瓷和青花瓷;(7)清代:

粉彩瓷器和珐琅瓷器

基本

特点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4)技术不断进步;(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6)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古代商业

城市(市场)

秦汉至唐:

对“市”的管理严格,与居民所住的“坊”严格分开,且经营时间也有严格限制;宋代以后,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具体如下:

(1)秦代:

明码标价;

(2)汉代: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有9市;(3)南北朝:

“草市”,设“草市尉”管理;(4)唐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5)宋代: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商业街;政府不再直接管理;“草市”具有比较完善的饮食、误乐服务设施;(6)明清:

商业区繁华

商业都会和商帮

(1)商业都会:

①汉朝:

长安和五都的出现,标志着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②唐朝:

长安、洛阳、广陵;③宋朝:

汴京④元代:

大都、泉州、广州;⑤清朝:

苏州;

(2)著名商帮:

晋商、徽商

基本

特点

(1)商业起源很早并且不断发展;

(2)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3)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市场形式多样;(4)商业交通发达;(5)商人群体活跃,但商人社会地位低下;(6)自汉代以来,出现不同数量大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核心扫描六: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中国近代经济

考点1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期

手工工场时期(16-18世纪中)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19世纪中后)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中后期以来)

(1)必然性:

①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②社会根源:

“寻金”热;③商业危机:

土耳其切断了东西方传统商路;④宗教原因:

传播天主教。

(2)可能性:

①欧洲航海衙造船技术、天文地理知识的发展;②政府支持

(1)殃民扩张提供了资金和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3)手工工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提供了政治前提;(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