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279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总分50分)

1.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2.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

是()

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3.植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

C.再生功能D.生产功能

读下面四幅“海拔5000米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规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4.四座山位置由低纬向高纬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A.乙甲丙丁B.丁丙乙甲C.乙丙甲丁D.丁

甲丙乙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南半球的是甲和丁

B.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南半球的是乙和丙

C.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乙和丙

D.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北半球的是甲和丁

6.大连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7.影响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B.热量C.光照D.地形

下图为中国人口变动曲线图。

读图,回答各题。

8.图中各时段()

A.①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B.②人口总量持续增加

C.③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速最快

D.④人口增长向“三低”转变

9.③时段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

A.计划生育B.自然灾害

C.经济发展D.社会进步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市2010年和2014年人口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目前该市人口的最主要问题是

A.劳动力严重不足

B.青少年比重太大

C.老龄化问题严重D.城市人口比重太高

11.应对该市人口变化,目前最合理的措施是

A.严格户籍管理制度B.接纳国际移民

C.全面放开二胎政策D.禁止人口流出

12.下图中的“★”表示某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约是

A.43%B.30%C.25%D.50%

13.人口增长类型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社会生产力

14.世界“人口爆炸”时代是指()

A.农业文明时期B.产业革命后

C.20世纪50年代后D.21世纪后

读“人口增长模式与总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各题。

15.阶段I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6.阶段Ⅱ总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A.迅速下降B.保持不变

C.迅速增长D.缓慢增长

17.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阶段IB.阶段ⅡC.阶段ⅢD.阶段Ⅳ

18.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A.工业革命B.生物学规律

C.育龄妇女总数D.生产力发展水平

读“某国甲乙丙丁四个时期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9.关于图中四个时期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时期人口增长最快

B.乙时期死亡率最高

C.丙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D.丁时期人口平均寿命最长

20.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计划生育B.国际移民

C.人口迁移D.社会经济因素

21.从全球范围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A.出生率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D.人口迁移

22.据有关材料报道:

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中国20至29岁的劳动力减少了15%。

这主要是因为()

A.人口老龄化B.人口外迁

C.出生率下降D.死亡率提高

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国家

美国

德国

印度

日本

出生率(‰)

14

9

25

9

死亡率(‰)

9

10

8

8

23.关于表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德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印度—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日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24.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劳动力严重不足③人口增长过快④人口总量大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2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五、综合题(总分50分)

26.读下图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10分)

(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国;如该国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等,该国采取的人口措施应该有等。

(2)B国人口增长类型属于_______型,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社会影响是、等。

该国可以采取,

等人口措施。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2000年-2010年我国某大城市常住人口及密度的空间分布图,该城市五环、六环近郊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外来人口比当地户籍人口还多的现象),政府欲甩掉“倒挂”的帽子,决定严控外来人口。

(1)从数量和密度两方面描述2000年至2010年该城市新增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8分)

(2)分析该城市五环、六环近郊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的原因。

(6分)

(3)试为政府控制外来人口提出合理化建议。

(4分)

28.下图代表

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实线代表已经过去的时间,虚线代表未来的时间)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分)

(1)简要分析①——②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的原因。

(3分)

(2)据图分析,我国人口发展速度最快的时间点是(2分);

人口规模最大的时间点是(2分)。

29.某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

(2分)

(2)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图中____________国相近。

(2分)

(3)人口的发展状况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

根据经济与人口关联性,图中四国,最可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

(2分)

(4)B国可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4分)

(5)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能否适用于图示的所有国家?

为什么?

(5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甲周围各种问题,可以推断形成原因是植被破坏,C对。

人口增加,与径流量、土壤肥力下降无因果关系,A错。

气候变化,径流量可能减小,B错。

围湖造田,与土壤肥力下降无关,D错

考点: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AD

【解析】

试题分析: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植物、大气、土壤、水圈、岩石圈等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生的生产功能。

考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

基础知识,难度较小。

4.C

5.D

【解析】

试题分析:

4.该山地的海拔为5000米,纬度越低的地区,垂直的带谱越多,纬度越低的地区,垂直的带谱越少;图中乙地有5个自然带分布,说明纬度最低,丁地的自然带有两个,且是最高处的两个自然带,故纬度最高,结合选项C项正确。

5.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水热状况有关,迎风坡降水多,同一自然带分布位置较高;阳坡光照丰富,热量较多,同一自然带分布位置较高;甲、丁两地南坡自然带高于北坡,说明南坡为阳坡,故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北半球的是甲和丁,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规律

【方法总结】垂直自然带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6.C

【解析】

试题分析:

大连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对。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B错。

热带雨林带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D错。

【考点定位】不同区域的自然带类型。

7.A

【解析】

试题分析: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水分。

考点: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8.D

9.A

【解析】

8.由图可知,①时段自然增长率在15‰~25‰之间,④时段自然增长率在5‰~15‰之间。

所以④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②时段中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即人口出现负增长,不是持续增加;③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②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快;④时段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由高向低,即人口增长向“三低”转变。

9.中国在70年代初期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10.C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10.从图中可知,该市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因而

劳动力严重不足是不准确,但65岁以上人口达11%,远超过人口老龄化7%的标准,说明最突出的人口问题应为老龄化问题严重。

11.该城市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最合理的有效措施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适当地增加人口出生率,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增加,同时适当地鼓励劳工迁入,但不能接纳国际移民,因为我国总体上人口数量大。

【考点定位】城市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根据图中三角坐标,标有65岁以上文字的边,表示的是百分比递增顺序,从

这一边的0处,延伸出的另一边,表示百分之0,其它百分数值与百分之0的边平行。

可以判断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约是

25%,C对。

【考点定位】三角坐标判读。

【名师点睛】三角坐标的读法,许多同学觉得难,其实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图中三角形三个角,每个角是两个边,以0-14岁一项为例,该项所在的边数值表示百分比向右增加,最左边是0,从左边0这时延伸出的另一个边

,表示该项所在百分比是0。

这一项的其它百分比与百分之0这个边要平行,确定该项的百分数值。

13.C

【解析】

试题分析:

人口增长类型决定于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C对。

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不能决定出生率等三率的高低,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影响的是人口机械增长的大小,A、B、D错。

【考点定位】人口增长类型的决定因素。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

15.D

16.C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15.仔细读图,可以判断出阶段I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选D。

16.看图中总人口的变化曲线可知,阶段Ⅱ总人口的变化特点是迅速增长,选C。

17.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Ⅳ,选D。

考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区域分布状况。

18.D

【解析】

试题分析:

人口增长的快慢,跟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

因此,人口增长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考点:

本题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

19.A

20.D

【解析】

试题分析:

19.读图,根据图中曲线百分值判断,甲时期人口出生率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最快,A对。

乙时期人口出生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死亡率低,B错。

丙时期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最低,可能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C错。

丁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平均寿命最短,D错。

20.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D对。

该国人口出生率较高,先降低,后升高,计划生育不是主要因素,A错。

没有机械增长率,不能表示国际移民,人口迁移因素,B、C错。

考点:

区域不同时期人口问题,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21.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全球范围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长率。

考点:

自然增长率

22.C

【解析】

试题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因此,劳动力减少。

考点:

我国人口问题

23.B

24.C

【解析】

试题分析:

23.仔细读取表格中的信息,美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A错;德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对;印度—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错;日本—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错。

答案选B。

24.印度—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总量大。

答案选C。

考点:

该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和人口问题。

25.C

【解析】

试题分析:

山寺桃花因地处海拔高的山地,热量条件比山下平原地区差,花期迟。

体现了垂直地带性差异。

C正确。

考点:

地带性分异规律

26.

(1)A国,社会压力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减少或者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等。

计划生育。

(2)现代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或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解析】

试题分析:

(1)“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一种特殊的条形图,是近几年高考出现有一定的频率的地理图形,复习时常常作为重点难点对待。

横轴一般表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

纵轴表示年龄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为青壮年。

据图可知:

A国图上尖下宽,呈山形,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属于年轻型,由于育龄人群比重高,因此未来人口迅速增长。

该国会面临社会、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减少或者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等问题,因此该国应该采取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

(2)B国图上宽下窄,呈坛形,少年儿童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育龄人群比重低,因此人口增长类型属于现代型,未来人口将呈现负增长,造成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或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该国可以采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人口措施增加人口数量。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数量变化。

27.

(1)数量:

从市中心(或二环内)向外先增后减(2分);5-6环人口总量增长最多(2分)。

密度:

从市中心(

或二环内)向外先增后减(2分);3-4环人口密度增加最大(2分)。

(2)大城市就业机会多(2分);位于近郊区生活费用低(2分);交通方便,靠近近郊工业区方便上下班(2分)。

(3)加强户籍管理(2分);调整产业结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认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点要全、要详细。

(2)从材料中得知“人口倒挂”现象指外来人口比当地户籍人口还多的现象。

其实是考查人口的迁移问题。

应从迁入区的拉力和迁出区的推力两方面分析,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倾向于寻找更多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3)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经济结构的调整、户籍制度、人口素质等角度分析。

考点:

考查城市化的问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已有知识的迁移能力。

28.

(1)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

(2)②④

【解析】

试题分析:

(1)建国后,由于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死亡率逐渐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

(2)读图可知,从①到②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故②人口发展速度最快;图中①到④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正值,之后为负值,说明④时间点人口规模最大。

考点:

该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增长。

29.

(1)6‰(2分)

(2)A(2分)

(3)C(2分)

(4)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小。

(4分)

(5)不能。

(1分)

C国人口增长率为0,应该适当鼓励生育,不适用我国的人口政策;(2分)B、D两国人口增长过快,应该控制人口增长,适用我国的人口政策。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A国人口出生率约14‰,死亡率约8‰,所以自然增长率约为6‰。

(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约10‰多一些,死亡率小于10‰,自然增长率小于10‰,与A是相近。

(3)C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属于发达国家。

(4)图中数值表明,B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所以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小。

(5)不能。

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谋生充政策。

C国人口增长率为0,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应该适当鼓励生育,不适用我国的人口政策。

B、D两国人口增长过快,应该控制人口增长,适用我国的人口政策。

考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及主要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