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251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docx

《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docx

中国药典XXXX年版一部附录二

附录Ⅴ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波长范围为:

(1)200~400nm的紫外光区;

(2)400~760nm的可见光区;(3)760~2500nm的近红外光区;(4)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400cm-1)的中红外光区。

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为保证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所用仪器应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本附录规定,定期进行校正检定。

单色光辐射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被该物质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成正比,其关系如下式:

A=lg

=Ecl

式中A为吸光度;

T为透光率;

E为吸收系数,采用的表示方法是

,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数值;

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g;

l为液层厚度,cm。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以及相应的吸收系数是该物质的物理常数。

当已知某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后,可用同样条件将该供试品配成溶液,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由上式计算出供试品中该物质的含量。

在可见光区,除某些物质对光有吸收外,很多物质本身并没有吸收,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加入显色试剂或经过处理使其显色后再测定,故又称比色分析。

附录Ⅴ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1.波长由于环境因素对机械部分的影响,仪器的波长经常会略有变动、因此除应定期对所用的仪器进行全面校正检定外,还应于测定前校正测定波长。

常用汞灯中的较强谱线237.83nm,253.65nm,275.28nm,296.73nm,313.l6nm,334.15nm,365.02nm,404.66nm,435.83nm,546.07nm与576.96nm;或用仪器中氘灯的486.02nrn与656.10nm谱线进行校正;钬玻璃在波长279.4nm,287.5nm,333.7nm,360.9nm,418.5nm,460.0nm,484.5nm,536.2nm与637.5nm处有尖锐吸收峰,也可作波长校正用,但因来源不同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微小的变化,使用时应注意;近年来,常使用高氯酸钬溶液校正双光束仪器,以10%高氯酸溶液为溶剂,配制含氧化钬(Ho2O3)4%的溶液,该溶液的吸收峰波长为241.13nm,278.10nm,287.18nm,333.44nm,345.47nm,361.31nm,416.28nm,451.30nm,485.29nm,536.64nm和640.52nm。

仪器波长的允许误差为:

紫外光区±1nm,500附近±2nm。

2.吸光度的准确度可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检定。

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精密称定,用0.005mo1/L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1,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并计算其吸收系数,并与规定的吸收系数比较,应符合表中的规定。

波长/nm

235(最小)

257(最大)

313(最小)

350(最大)

吸收系数(

)的规定值

124.5

144.0

48.6

106.6

吸收系数(

)的许可范围

123.0~126.0

142.8~146.2

47.0~50.3

105.5~108.5

3.杂散光的检查可按下表所列的试剂盒浓度,配制成水溶液,置1cm石英吸收池中,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透光率,应符合表中的规定。

试剂

浓度/%(g/ml)

测定用波长/nm

透光率/%

碘化钠

1.00

220

<0.8

亚硝酸钠

5.00

340

<0.8

对溶剂的要求

含有杂原子的有机溶剂时,通常均均有很强的末端吸收。

因此,当作溶剂使用时,它们的使用范围均不能小于截止使用波长。

例如甲醇、乙醇的截止使用波长为205nm。

另外,当溶剂不纯时,也可能增加干扰吸收。

因此,在测定供试品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溶剂在供试品所用的波长附近是否符合要求,即将溶剂置1cm石英吸收池中,以空气为空白(即空白光路中不置任何物质)测定其吸光度。

溶剂和吸收池的吸光度,在220~24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40,在241~25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20,在251~30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10,在300nm以上时不得超过0.05。

测定法

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lcm的石英吸收池,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光度,或由仪器在规定波长附近自动扫描测定,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

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并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读数,以在0.3~0.7之间为宜。

仪器的狭缝波带宽度宜小于供试品吸收带的半高宽度的十分之一,否则测得的吸光度会偏低;狭缝宽度的选择,应以减小狭缝宽度时供试品的吸光度不再增大为准。

由于吸收池和溶剂本身可能有空白吸收,因此测定供试品的吸光度后应减去空白读数,或由仪器自动扣除空白读数后再计算含量。

当溶液的pH值对测定结果有影响时,应将供试品溶液的pH值和对照品溶液的pH值调成一致。

1.鉴别和检查分别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

2.含量测定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照品比较法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规定量的100%±10%,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后,按下式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CX=(AX/AR)CR

式中CX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AX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

CR为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AR为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2)吸收系数法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用本法测定时,吸收系数通常应大于100,并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3)计算分光光度法计算分光光度法有多种,使用时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

当吸光度处在吸收曲线的陡然上升或下降的部位测定时,波长的微小变化可能对测定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故对照品和供试品的测试条件应尽可能一致。

计算分光光度法一般不宜用作含量测定。

(4)比色法供试品本身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强吸收,或在紫外光区里有吸收但为了避免干扰或提高灵敏度,可加入适当的显色剂,使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移至可见光区,这种测定方法称为比色法。

用比色法测定时,由于显色时影响显色深浅的因素较多,应取供试品与对照品或标准品同时操作。

除另有规定外,比色法所用的空白系指用同体积的溶剂代替对照品或供试品溶液,然后依次加入等量的相应试剂,并用同样方法处理。

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后,按上述

(1)法计算供试品浓度。

当吸光度和浓度关系不呈良好线性时,应取数份梯度量的对照品溶液,用溶剂补充至同一体积,显色后测定各份溶液的吸光度,然后以吸光度与相应的浓度绘制标准曲线,再根据供试品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得其相应的浓度,并求出其含量。

附录ⅤC红外分光光度法

仪器及其校正

可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或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用聚苯乙烯薄膜(厚度约为0.04mm)校正仪器,绘制其光谱图,用3027cm-1,2851cm-1,1601cm-1,1028cm-1,907cm-1处的吸收峰对仪器的波数进行校正。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3000cm-1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5cm-1,在1000cm-1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1cm-1。

用聚苯乙烯薄膜校正时,仪器的分辨率要求在3110~2850cm-1范围内应能清晰地分辨出7个峰,峰2851cm-1与谷2870cm-1之间的分辨深度不小于18%透光率,峰1583cm-1与谷1589cm-1之间的分辨深度不小于12%透光率。

仪器的标称分辨率,除另有规定外,应不低于2cm-1。

供试品的制备及测定

1.原料药鉴别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订的《药品红外光谱集》各卷收载的各光谱图所规定的方法制备样品。

具体操作技术参见《药品红外光谱集》的说明。

采用固体制样技术时,最常碰到的问题是多晶现象,固体样品的晶型不同,其红外光谱往往也会产生差异。

当供试品的实测光谱与《药品红外光谱集》所收载的标准光谱不一致时,在排除各种可能影响光谱的外在或人为因素后,应按该药品光谱图中备注的方法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再绘制光谱,比对。

如未规定该品种供药用的晶型或预处理方法,则可使用对照品,并采用适当的溶剂对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重结晶,然后依法绘制光谱,比对。

如已规定特定的药用晶型,则应采用相应晶型的对照品依法比对。

当采用固体制样技术不能满足鉴别需要时,可改用溶液法绘制光谱后比对。

2.制剂鉴别品种鉴别项下应明确规定制剂的前处理方法,通常采用溶剂提取法。

提取时应选择适宜的溶剂,以尽可能减少辅料的干扰,并力求避免导致可能的晶型转变。

提取的样品再经适当干燥后依法进行红外光谱鉴别。

3.多组分原料药鉴别不能采用全光谱比对,可借鉴【注意事项】“2(3)”的方法,选择主要成分的若干个特征谱带,用于组成相对稳定的多组分原料药的鉴别。

4.晶型、异构体限度检查或含量测定供试品制备和具体测定方法均按各品种项下有关规定操作。

【注意事项】

1.各品种项下规定“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XX图)一致”,系指《药品红外光谱集》各卷所载的图谱。

同一化合物的图谱若在不同卷上均有收载时,则以后卷所载的图谱为准。

2.药物制剂经提取处理并依法绘制光谱,比对时应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1)辅料无干扰,待测成分的晶型不变化,此时可直接与原料药的标准光谱进行比对;

(2)辅料无干扰,但待测成分的晶型有变化,此种情况可用对照品经同法处理后的光谱比对;

(3)待测成分的晶型不变化,而辅料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此时可参照原料药的标准光谱,在指纹区内选择3~5个不受辅料干扰的待测成分的特征谱带作为鉴别的依据。

鉴别时,实测谱带的波数误差应小于规定值的0.5%;

(4)待测成分的晶型有变化,辅料也存在干扰,此种情况一般不宜采用红外光谱鉴别。

3.由于各种型号的仪器性能不同,供试品制备时研磨程度的差异或吸水程度不同等原因,均会影响光谱的形状。

因此,进行光谱比对时,应考虑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附录ⅤD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量对象是呈原子状态的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系由待测元素灯发出的特征谱线通过供试品经原子化产生的原子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通过测定辐射光强度减弱的程度,求出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遵循分光光度法的吸收定律,一般通过比较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求得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系统等组成,另有背景校正系统、自动进样系统等。

1.光源常用待测元素作为阴极的空心阴极灯。

2.原子化器主要有四种类型:

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氢化物发生原子化器及冷蒸气发生原子化器。

(1)火焰原子化器由雾化器及燃烧灯头等主要部件组成。

其功能是将供试品溶液雾化成气溶胶后,再与燃气混合,进入燃烧灯头产生的火焰中,以干燥、蒸发、离解供试晶,使待测元素形成基态原子。

燃烧火焰由不同种类的气体混合物产生,常用乙炔-空气火焰。

改变燃气和助燃气的种类及比例可以控制火焰的温度,以获得较好的火焰稳定性和测定灵敏度。

2.石墨炉原子化器由电热石墨炉及电源等部件组成。

其功能是将供试品溶液干燥、灰化,再经高温原子化使待测元素形成基态原子。

一般以石墨作为发热体,炉中通入保护气,以防氧化并能输送试样蒸气。

(3)氢化物发生原子化器由氢化物发生器和原子吸收池组成,可用于砷、锗、铅、锡、硒、锡、锑等元素的测定。

其功能是将待测元素在酸性介质中还原成低沸点、易受热分解的氢化物,再由载气导入由石英管、加热器等组成的原子吸收池,在吸收池中氢化物被加热分解,并形成基态原子。

(4)冷蒸气发生原子化器由汞蒸气发生器和原子吸收池组成,专门用于汞的测定。

其功能是将供试品溶液中的汞离子还原成游离汞,再由载气将汞蒸气导入石英原子吸收池,进行测定。

3.单色器其功能是从光源发射的电磁辐射中分离出所需要的电磁辐射,仪器光路应能保证有良好的光谱分辨率和在相当窄的光谱带(0.2nm)下正常工作的能力,波长范围一般为190.0~900.0nm。

4.检测系统由检测器、信号处理器和指示记录器组成,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并能及时跟踪吸收信号的急速变化。

5.背景校正系统背景干扰是原子吸收测定中的常见现象。

背景吸收通常来源于样品中的共存组分及其在原子化过程中形成的次生分子或原子的热发射、光吸收和光散射等。

这些干扰在仪器设计时应设法予以克服。

常用的背景校正法有连续光源(在紫外光区通常用氘灯)、塞曼效应、自吸效应等。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必须注意背景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对测定的干扰。

仪器某些工作条件(如波长、狭缝、原子化条件等)的变化可影响灵敏度、稳定程度和干扰情况。

在火焰法原子吸收测定中可采用选择适宜的测定谱线和狭缝、改变火焰温度、加入络合剂或释放剂、采用标准加入法等方法消除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中可采用选择适宜的背景校正系统、加入适宜的基体改进剂等方法消除干扰。

具体方法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用。

测定法

第一法(标准曲线法)在仪器推荐的浓度范围内,制备含待测元素的对照品溶液至少3份,浓度依次递增,并分别加入各品种项下制备供试品溶液的相应试剂,同时以相应试剂制备空白对照溶液。

将仪器按规定启动后,依次测定空白对照溶液和各浓度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记录读数。

以每一浓度3次吸光度读数的平均值为纵坐标、相应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制备供试品溶液,使待测元素的估计浓度在标准曲线浓度范围内,测定吸光度,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浓度,计算元素的

含量。

第二法(标准加入法)取同体积按各品种项下规定制备的供试品溶液4份,分别置4个同体积的量瓶中,除

(1)号量瓶外,其他量瓶分别精密加入不同浓度的待测元素对照品溶液,分别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制成从零开始递增的一系列溶液。

按上述标准曲线法自“将仪器按规定启动后”操作,测定吸光度,记录读数;将吸光度读数与相应的待测元素加入量作图,延长此直线至与含量轴的延长线相交,此交点与原点间的距离即相当于供试品溶液取用量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如图)。

再以此计算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此法仅适用于第一法标准曲线呈线性并通过原点的情况。

当用于杂质限度检查时,取供试品,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制备供试品溶液;另取等量的供试品,加入限度量的待测元素溶液,制成对照品溶液。

照上述标准曲线法操作,设对照品溶液的读数为a,供试品溶液的读数为b,b值应小于(a-b)。

附录Ⅵ色谱法

色谱法根据其分离原理可分为:

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与排阻色谱法等。

吸附色谱法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吸附剂上吸附能力的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

分配色谱法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被涂布或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

离子交换色谱法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交换能力的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树脂有不同强度的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为水或含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分子排阻色谱法又称凝胶色谱法,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大小的不同导致在填料上渗透程度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根据固定相和供试品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作为流动柑。

色谱法又可根据分离方法分为:

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所用溶剂应与供试品不起化学反应,纯度要求较高。

分离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操作。

分离后各成分的检测,应采用各品种项下所规定的方法。

采用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或柱色谱法分离有色物质时,可根据其色带进行区分;分离无色物质时,可在短波(254nm)或长波(365nm)紫外光灯下检视,其中纸色谱或薄层色谱也可喷以显色剂使之显色,或在薄层色谱中用加有荧光物质的薄层硅胶,采用荧光猝灭法检视。

柱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接于色谱柱出口处的各种检测器检测。

柱色谱法还可分部收集流出液后用适宜方法测定。

附录ⅥA纸色谱法

纸色谱法系以纸为载体.以纸上所含水分或其他物质为固定相,用展开剂进行展开的分配色谱。

供试品经展开后,可用比移值(Rf)表示其各组成成分的位置(比移值=原点中心至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中心至展开剂前沿的距离)。

由于影响比移值的因素较多,因而一般采用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对照物质对比以确定其异同。

用作药品鉴别时,供试品在色谱图中所显主斑点的位置与颜色(或荧光),应与对照品在色谱图中所显主斑点相同。

用作药品纯度检查时,可取一定量的供试品,经展开后,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检视其所显杂质斑点的个数或呈色深度(或荧光强度),进行药品含量测定时,将色谱主斑点剪下经洗脱后,再用适宜的方法测定。

1.仪器与材料

(1)展开容器通常为属形或长方形玻璃缸,缸上具有磨口玻璃盖,应能密闭,用于下行法时,盖上有孔,可插入分液漏斗,用以加入展开剂。

在近顶端有一用支架架起的玻璃槽作为展开剂的容器,槽内有一玻棒,用以压住色谱滤纸;槽的两侧各支一玻棒,用以支持色谱滤纸使其自然下垂。

用于上行法时,在盖上的孔中加塞,塞中插入玻璃悬钩,以便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挂在钩上;并除去溶剂槽和支架。

(2)点样器常用具支架的微量注射器或定量毛细管,应能使点样位置正确、集中,

(3)色谱滤纸应质地均匀平整,具有一定机械强度,不含影响展开效果的杂质;也不应与所用显色剂起作用,以免影响分离和鉴别效果,必要时可进行处理后再用。

用于下行法时,取色谱滤纸按纤维长丝方向切成适当大小的纸条,离纸条上端适当的距离(使色谱滤纸上端能足够浸入溶剂槽内的展开剂中,并使点样基线能在溶剂槽侧的玻璃支持棒下数厘米处)用铅笔划一点样基线,必要时,可在色谱滤纸下端切成锯齿形便于展开剂滴下。

用于上行法时,色谱磅纸长约25cm,宽度则按需要而定,必要时可将色谱滤纸卷成筒形;点样基线距底边约2.5cm。

2.操作方法

(1)下行法将供试品溶解于适宜的溶剂中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用定量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吸取浓液,点于点样基线上,溶液宜分次点加,每次点加后,俟其自然干燥、低温烘干或经温热气流吹干,样点直径为2~4mm,点间距离约为1.5~2.0cm,样点通常应为圆形。

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的点样端放在溶剂槽内并用玻棒压住,使色谱滤纸通过槽侧玻璃支持棒自然下垂,点样基线在支持棒下数厘米处。

展开前,展开缸内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的蒸气使之饱和,一般可在展开缸底部放一装有规定溶剂的平皿或将被规定溶剂润湿的滤纸条附着在展开缸内壁上,放置一定时间,俊溶剂挥发使缸内充满饱和蒸气。

然后小心添加展开剂至溶剂槽内,使色谱滤纸的上端浸没在槽内的展开剂中。

展开剂即经毛细管作用沿色谱滤纸移动进行展开,展开至规定的距离后,取出色谱滤纸,标明展开剂前沿位置,俟展开剂挥散后按规定方法检测色谱斑点。

(2)上行法点样方法同下行法。

展开缸内加入展开剂适量,放置俟展开剂蒸气饱和后,再下降悬钩,使色谱滤纸浸入展开剂约0.5cm,展开剂即经毛细管作用沿色谱滤纸上升,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展开至约15cm后,取出晾干,按规定方法检视。

展开可以单向展开,即向一个方向进行;也可进行双向展开,即先向一个方向展开,取出,侠展开剂完全挥发后,将滤纸转动90°,再用原展开剂或另一种展开剂进行展开;亦可多次展开、连续展开或径向展开等。

附录ⅥB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1.仪器与材料

(1)薄层板

市售薄层板市售薄层板分普通薄层板和高效薄层板,如硅胶薄层板、硅胶GF254薄层板、聚酰胺薄膜等。

自制薄层板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如需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供试品分离的要求时,也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

最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微晶纤维素等,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μm,加水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2%~0.5%)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玻板上。

使用涂布器徐布应能使固定相在玻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匀薄层。

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2)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3)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须能密闭。

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缸。

(4)显色装置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溃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械或用适宜的展开缸代用;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5)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像用,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6)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对薄层板上有吸收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谱图和积分数据用于物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仪器。

2.操作方法

(1)薄层板制备

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分钟。

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

铝基片薄层板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硅胶层不得有破损。

如在存放期间被空气中杂质污染,使用前可用三氯甲烷、甲醇或二者的混合溶剂在展开缸中上行展开预洗,110℃活化,置干燥器中备用。

自制薄层板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或加有黏合剂的水溶液)在研钵中按同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

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在反射光及透视光下检视,表面应均匀、平整、光滑,无麻点、无气泡、无破损及污染。

(2)点样除另有规定外,在沽净干燥的环境,用专用毛细管或配合相应的半自动、自动点样器械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状或窄细的条带状,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mm,高效板一般基线离底边8~10mm。

圆点状直径一般不大于3mm,高效板一般不大于2mm;接触点样时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条带状宽度一般为5~10mm。

高效板条带宽度一般为4~8mm,可用专用半自动或自动点样器械喷雾法点样。

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相邻斑点互不干扰为宜,一般不少于8mm,高效板供试品间隔不少于5mm。

(3)展开将点好供试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5mm为宜,密闭。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上行展开8~15cm,高效薄层板上行展开5~8cm。

溶剂前沿达到规定的展距,取出薄层板,晾干,待检测。

展开前如需要溶剂蒸气预平衡,可在展开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密闭,一般保持15~30分钟。

溶剂蒸气预平衡后,应迅速放入载有供试品的薄层板,立即密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