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7300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1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docx

《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docx

预报规则总结档资料

第一部分天气形势预报的预报规则总结

§8.1高空形势预报常用预报规则

一、系统强度预报常用规则

(1)、在时间比较短或移动比较缓慢的条件下,当低涡中心或槽出现负变高(正变高)时,低涡或槽将加深(填塞)。

当反气旋中心或脊上出现正变高(负变高)时.反气旋或脊将加强(减弱)。

(2)、使用

时,如果变高零线落后于系统中心较远;则系统加强。

反之,如变高零线在系统中心之前,则系统减弱。

或表述为:

当槽(脊)的平均位置处为负变高时,槽强度将加强,脊强度将减弱。

反过来当槽(脊)的平均位置处为正变高时,则槽强度减弱;脊强度加强。

如果槽(脊)的平均位置处于零变高时,则槽(脊)强度变化不大。

(3)、对称性的槽(脊)强度不变。

疏散槽(脊)是加深(加强)的,汇合槽(脊)是填塞(减弱)的。

(4)、在槽中有正热成风涡度平流,槽将发展。

脊中有负热成风涡度乎流,脊将加强。

(5)、高空槽移近大山脉时,在山前填塞,山后重新发展;高空脊移近大山脉时,在山前加强,山后减弱。

(6)、高空槽移到大高原北侧时,强度减弱(速度加快),当高空脊移到高原北侧时,强度加强(速度减慢)。

高空槽(脊)移过高原南侧时,情形相反。

(7)、不同纬度的西风气流中的系统,因移速不同,当同位相迭加时,槽、脊发展,如为反位相迭加,则槽(脊)减弱。

(8)、当北支波系落后于南支波系时。

(即预报员通常称为“阶梯槽”),槽中具有疏散结构,因而槽发展。

相反槽减弱。

(9)、如两块正变高区趋于合并,则与正变高区配合的高压(脊)常显著加强。

如两块负变高区趋于合并,则与之配台的低压(槽)常显著加深。

(10)、偏东西向的槽(脊)。

因在槽(背)线上为偏北气流,有正的地转涡度平流,对涡度局地变化有正的贡献,因而使槽加深(脊减弱);反之,在槽(脊)线上为偏南气流时,槽将减弱(脊加强)。

(11)、当槽轴、脊轴向西倾斜(后倾槽、脊),槽、脊发展;轴近于铅直时,槽脊将不发展;轴向东倾斜的(前倾槽、脊)槽、脊将会减弱。

(12)、当温度槽(脊)落后于高度槽(脊)时.槽加深(脊加强)。

当温度槽(脊)超前于高度槽(脊)时槽填塞(脊减弱)。

或表述成:

当槽(脊)线上和槽(脊)后有冷平流时.槽加深(脊减弱)。

相反,当槽(脊)线上和槽(脊)后有暖平流时,槽减弱(脊加强)。

(13)、等温线平直均匀,如等高线与等温线平行,则扰动不易发展,如等高线原为平直的,但温度场出现温度槽(脊),则可引起气压场上槽(脊)的生成,等温线越密,温度场扰动越大则槽(脊)发展越快越强。

(14)、高空槽脊移入“平均位置”时将会得到发展加强。

(15)、西风带中.当脊的西北方出现负变高中心。

并不断加强时,则此脊很快减弱。

(16)、当高压脊(或高压中心)与温度脊(或暖中心)重合,低压槽(或低压中心)与温度槽(或冷中心)重合,冷暖平流微弱时.则这些槽、脊、(高、低压中心)未来强度变化不大,(移动也缓慢)。

(17)、下游(特别是槽的“平均位置”处)有大槽存在。

西面小槽不易发展;大槽东移减弱;西来小槽可以发展成为大槽。

(18)、当橹在东移过程中,南部或东南部有低涡出现,则此低涡可能并入低压槽内,而使槽发展加深。

(注意如低涡距槽较远或出现在槽的后部时,一般不会出现合并现象)。

(19)、上游地区槽(脊)的发展,会影响下游地区脊(槽)的发展;上游地区槽(脊)的减弱,会影响下游地区脊(槽)的减弱。

(20)、地区气旋加深时,其对应的高空槽(或低涡)加强。

(21)、冷平流随高度减弱,低槽发展,高脊减弱;暖平流随高度减弱,高脊发展,低槽碱弱。

(22)、南北两支气流中的云系合并,则天气系统将发展。

(23)、涡旋云系外围具有辐散高云和向低涡中心辐合的积云线时,预示对应的低压、低涡系统要生成或发展。

(24)、若副热带高压区内温度少变.则副高稳定;若副高区内有明显正变温,则副高在原地加强;若副高区内有明显的负变温;则副高在原地减弱。

二、气压系统移动预报规则

(1)、槽线沿变高梯度方向移动,脊线沿变高升度方向移动。

(2)、槽线的移动速度与变压(变高)梯度(升度)成正比.与槽(脊)的强度成反比,或表述为在变压(变高)梯度(升度)相同的情况下,强槽(脊)比弱槽(脊)移动得慢。

(3)、加深的槽(加强的脊)移动是减速的,填塞的槽(减弱的脊)移动是加速的。

(4)、偏南北向的槽(脊)地转涡度平流使其向西移动。

(5)、槽(脊)前疏散,槽(脊)后汇合,则槽(脊)移动迅速;槽(脊)前汇合。

槽(脊)后疏散,则槽(脊)移动缓慢。

(6)、槽在大高原以东和以西两侧时,移速减慢.在高原上空时,移速加快或正常。

反之脊在高原以东、以西两则时,移动加快.在高原上空时移速减慢或正常。

(7)、在大高原北部的槽(脊)移速一般大于南部的槽(脊)。

(8)、长波槽脊很少移动,几乎静止。

一旦上游系统开始明显移动,下游系统也将移动。

(9)、西风强,波长小。

纬度高的槽脊移动快,西风弱,波长大,纬度低的槽脊移动慢。

(10)、小系统移至强大系统边缘时,有沿着大系统外围气流方向移动的趋势,或在云图上发现副高的晴空区比较明显时.则短波系统将沿晴空区边缘移动。

(11)、槽线前后分别有一负变高和一正变高中心时,则槽线移动较快.变高梯度越大,则移动越快。

(12)、当横槽东南部出现负变高,西北部出现正变高时,则横槽将转竖。

(13)、位于高空的副热带高压脊向正变温区伸展,副高中心向正变温中心移动。

§8.2地面形势预报常用预报规则

一、气压系统强度预报规则

(1)、锋面气旋暖区里,如有明显的负三小时变压时,该锋面气旋将加深,如有明显的正三小时变压时,则该锋面气旋将填塞。

(2)、使用△

时,如果变压零线落后于系统中心较远,则系统加强。

反之,如变压线在系统中心之前,则系统减弱。

(3)、当高空槽加深或槽前高压脊停滞北伸,槽前正祸平流加强,锋面气旋将发展加强。

(4)、稳定的大气,当有上升运动时,对气旋发展有利,而对反气旋发展不利;下沉运动正相反。

(5)、在热源地区.有利气旋生成和加强,为此有:

冬季在湖海地区常有气旋发生、发展;冬季高压入海常减弱,低压入海常加强,夏季高压入海常加强,低压入海常减弱。

(6)、冷平流地区,地面加压,有利反气旋发生发展,不利于气旋发生发展;暖平流地区正相反。

(7)、当地面气旋移近大山脉时,在山前填塞,山后重新发展;地面反气旋移近大山脉时,在山前加强。

山后减弱。

(8)、地面摩擦总是使系统强度减弱,且系统越强,强度减弱越快。

(9)、由于陆地和海洋上摩擦大小不同。

故入海气旋和反气旋由于这个原因在强度上总是有所加强的。

(10)、两个气旋相互接近时,通常是一个加强,一个减弱,或两者合并而加强。

(11)、两个高压相互合并强度将加强。

(12)、使用△

时,如果零线接近于气旋(反气旋)中心,则表示这个气旋(反气旋)未来强度变化不大。

如果零线处在气旋(反气旋)的后部较远的地方,则气旋(反气旋)要加强;如果零线处在气旋(反气旋)前部较远的地方,则气旋(反气旋)要很快减弱。

(13)、高空等温线比较密集且风速较强(锋区、急流)的地方,地面常有气旋和反气旋生成、发展。

(14)、气旋后部不断有冷平流进入,气旋将加深;气旋前部有冷平流进入,则不利于气旋的东移发展。

(15)、在锋面云带上,如果有一段变亮,并向冷空气一侧凸起,亮度变白,则在此处将有锋面气旋生成。

二、气压系统移动预报规则

(1)、正圆形的低压(高压)沿变压梯度(升度)方向移动,移动速度与变压梯度(升度)成正比,与系统中心强度成反比。

(2)、椭圆形高压(低压)的移动方向介于变压升度(梯度)与长轴之间;长轴越长.越接近于长轴。

移动速度与变压升度(梯度)成正比,与系统中心强度成反比。

(3)、地面系统中心沿热成风方向或沿平均层的地转风方向移动,速度大小比平均层风速有所减少。

(4)、两个强度相仿,并且位置比较靠近的气旋(或台风)有绕两者中心连线的中点相互作反时针旋转的趋向。

(5)、冷高中心多向温度降低最快的地区移动。

(6)、气旋常偏向于暖平流较强的区域移动。

(7)、气旋一般向风速最小的方向移动,如果气旋前部风力很强。

它很快就会停下来。

(8)云图上涡旋云系前部细长的卷云线所指示的方向,预示其所对应系统的移动方向。

三、锋面强度的预报规则

(1)、锋生的预报

1)、低压、低压槽或气旋式环流加强的地方易于锋生;

2)、存在切变线和气流辐合线的地方易于锋生;

3)、地面及高空流场辐合的区域易于锋生;

4)、有明显的温度平流出现或加强时易于锋生;暖平流易于暖锋锋生,冷平流易于冷锋锋生;

5)、有明显的正负变压时易于锋生,正变压前部易冷锋锋生,负变压前部易暖锋锋生:

6)、锋生前天气明显转坏。

(2)锋消的预报

1)、气旋性环流弱或反气旋性环流加强时于锋消;

2)、有下沉运动并伴随地面风场辐散出现时,易于锋消;

3)、维持锋面的冷暖平流减弱或中断时易于锋消;

4)、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由于下垫面热力作用而引起冷气团变性易锋消:

5)、与锋面相联的天气区域减弱,范围缩小易锋消。

四、锋面移动的预报规则

(1)、锋面移动速度取决于锋面两侧风速垂直于锋面的分量大小及风向,在锋面前后且风向相同时,如垂直分量越大,则锋面移速越快,反之,则慢。

当锋面前后风相反时,锋面移速决定于垂直锋面的风速差,风速差越大,锋面移速越快,反之,则越慢。

当无垂直于锋面的风速时,锋面星静止状态。

(2)、当锋面的走向呈南北向时,冷锋从西北向东南的移速较快;当锋走向呈东西向时,冷锋从北向南移速较慢。

(3)、对南北向的锋面,当高空槽加深时。

锋面移速往往减慢;对东西向的锋面,由于开始时高空槽是横槽,移速慢,一旦槽加深并转南北向时,则锋面将加速移动。

(4)、当冷锋前的气压场变化不大时,锋后的冷高压越强,锋面移动越快、反之则慢。

(5)、当冷锋前为均或低压带时,锋面一般移动都较快。

当冷锋移近强的暖高压时。

且高压稳定少动,则锋面减速,甚至准静止。

(6)、锋面气旋中心附近的风速较大,故靠近中心的那段锋面移动较快,远离中心那段较慢。

锋面气旋移动越快,其中的锋面移动也越快。

(7)、位于地面椭园形冷高压长轴伸展方向的那段冷锋移动较快。

(8)、锋面移动过程中,若遇到山脉、高原时,锋面形状、移速和天气都会发生变化。

(9)、位于高空槽前的锋面移速较慢,面位于槽后的锋面,移动较快。

(10)、锋后三小时变压代数值大于锋前三小时变压代数值,且两者差值越大,锋面移动越快。

反之移动越慢。

第二部分气象要素预报

第一章风的预报

一、影响地面风的因子

(一)、气压场

中高纬度,不考虑摩擦时,地转风公式成立:

 

气压场的预报是预报风的基础。

风压定律是预报风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变压

引起变压风的出现:

变压风沿变压梯度方向吹(高值—低值)。

一般,实际风=系统性风+变压风。

(三)、地面的动力作用

1、地表的摩擦作用

地表的摩擦作用使风速减小,风向偏离等压线指向低压一侧。

陆地:

摩擦大,风与等压线交角达30-45º,风速=Vg/2;海洋:

摩擦小,风与等压线交角约15º,风速=2Vg/3。

2、地形的阻挡作用

地形的阻挡作用使风向明显偏离等压线。

当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运动碰到地形阻挡时,会爬升和绕流,使风向发生改变。

3、地形的引导作用

狭管效应: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的不可压缩性,空气质量不能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这种风叫峡谷风或穿堂风。

(四)、地面的热力作用

地面的热力作用形成地方性的热力环流。

如海陆风、山谷风。

热力环流引起的地面风,是从冷区吹向暖区,且水平温度梯度越大,热力环流越强。

所以,做地面风的预报时要考虑热力环流的影响。

例如:

河北石家庄地区有明显的热力环流。

其西为太行山区,东为华北平原。

地面风:

夜23h—上午10h,W—NW风(山风);午后—23h前,SE风(谷风)。

所以,做地面风的预报时要考虑热力环流的影响。

(五)、动量传递作用

由于风速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所以当层结不稳定扰动加强时,上层风速较大的空气与近地面层的空气湍流交换,会使地面风速增大。

二、地面风的预报

地面风预报的一般思路:

先制作形势预报,在形势预报的基础上根据风压定律再考虑地形、热力环流以及动量的上下交换等因素,进行订正就可作出该站地面风的预报。

(一)、地方性风的预报:

1、定义:

在大范围气压场分布较均匀时,因地方性特殊条件而产生的局地(小范围)的热力或动力环流中的风。

2、特点:

风速小、风向变化大、日变化明显、不完全符合地转风原理。

3、预报方法:

1)、统计资料的应用:

由历史资料,找出当地地方性风的规律,据此做出预报。

2)、分析气压场:

下垫面较均一,地方性热力环流不明显时,气压场的微弱变化,可引起风向的改变。

这时,风常表现为直接从气压高处向气压低处吹。

所以,可以通过分析每一小时的实况图,掌握小范围气压场的微弱变化,预报风向的转变。

3)、分析温度场:

小范围温度场的变化所形成的局部热力环流,能造成风直接从低温区吹向高温区的现象。

例如:

a、白天降水区或云厚的地方,温度低,会有风吹向无降水区或云层薄的地方。

b、城市的热岛效应。

一般,冬季强于夏季,夜晚强于白天。

这种环流作用使城市的

的天气表现为:

烟雾集中、能见度差(如唐山,鞍山等地);降水量比郊区大;夏季城市多积云,雷暴天气。

4)、低层空中风的应用:

有时早上地面静风,而气球测风得到低空有较大的风。

这时要考虑动量下传的作用,预报地面将有风。

4、地方性风的预报思路:

在气压梯度较小的弱气压场形势下,根据当地地方性风的变化规律,考虑气压场、温度场、天气、低空风等情况,做出预报。

(二)、系统性风的预报

1、特点:

气压系统较强,风与气压系统配合较好,风与气压场满足风压定律;风的变化主要受气压系统强度变化和系统移动影响;地形对风向风速有影响;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情况下,下午增温,稳定度减小,使动量下传,风速应增大些;晚上则风速减小。

2、系统性风的预报思路:

(1)、根据地面形势预报确定预报区域未来将受哪个气压系统影响?

该系统强度是加强还是减弱?

向什么方向移动?

移动速度是多少?

预报区域在不同的时间段位于该系统的什么位置?

(2)、根据预报区域在不同的时间段所处位置的气压场应用风压定律确定风向和风速大小。

(3)根据预报区域的地形和不同时段所处气压场的配置分析有没有因特殊地形使风向风速改变的情况(地方性风)?

如有则根据经地方性特点所积累的经验加以修正。

(4)、最后根据风的日变化规律对按以上思路所作出的风的预报进行修正,一般情况下,下午增温,稳定度减小,使动量下传,风速应增大些;晚上则风速减小。

(三)、地面大风的预报

地面大风就是风速达12m/s(6级)以上的风。

地面大风实际上是系统性风的特殊情况。

我国常见的地面大风有冷锋后的偏北大风、高压后部的偏南大风、低压发展时的大风、台风和雷暴大风。

另外在我国新疆地区的百里风带不属于系统性风,它是狭谷风,是由狭谷特殊地形造成的大风,属地方性风。

1、冷锋后的偏北大风

出现位置:

冷锋后,高压前,气压梯度最大处。

见图1.1所示

 

图1.1一次冷锋大风实例

出现原因:

主要是冷锋后强冷空气的活动。

预报着眼点:

从三方面分析冷空气的活动

(1)、冷平流区:

利用高空图分析冷平流的分布和强度,大风区出现在冷平流最强区的下方。

(2)、三小时变压的分布:

利用地面图分析P3的分布和强度。

冷锋前后正负三小时变压中心差值越大,则风力越强。

(3)、分析冷锋前后的气压差和温度差:

冷锋前后的两地之间的气压差和温度差可以反映锋附近气压梯度的大小和冷空气的强度,与大风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因而常被作为预报大风的指标。

出现时间:

冷锋后偏北大风的演变一般比较有规律,可以根据大风的范围以及该大风区的移动情况用外推法预报出本站的大风出现时间和风力。

预报着思路:

2、高压后部偏南大风

出现地区:

东北、华北、华东最常见

出现形势:

“南高北低”形势、“东高西低”形势

“南高北低”形势(见图1.2)的主要形势特点:

我国东部海上有较强的高压,加强,少动;东北地区有锋面气旋(东北低压)发展加深;高低压相邻处气压梯度增大,从而出现大风。

“东高西低”形势(见图1.3)的主要形势特点:

海上副高加强;高压西部有倒槽发展东移;我国东部沿海一带气压梯度增大,出现S—SE大风。

高压后部偏南大风特点:

多在春季出现;日变化明显,中午前后风大,傍晚小;形势变化不大时,可维持几天;常出现在地面风、高空风较一致地区。

高压后部偏南大风预报思路:

(四)、下坡风的预报

1、定义:

气流过山脉或高山大地形时,受其阻挡爬山,翻山后下坡的气流即为下坡风。

2、特点:

风速大,一般达20m/s,强时可达40—50m/s

 

图1.2南高北低型

3、出现多的地区:

喀什地区(翻越帕米尔高原)、吐鲁番地区(翻越天山)、银川(翻越贺兰山)、白城(吉林)(翻越大兴安岭)。

4、种类:

焚风:

气流过山后形成的干暖气流,与高空暖平流有关。

如华北地区春季的SW干热风。

布拉风:

一种寒冷干燥的风,与高空强冷平流有关。

比较高大的山脉易出现干热风,比较矮小的山脉易出现布拉风。

 

 

图1.3东高西低型

5、下坡风的预报

下坡风的预报可根据公式:

其中V为风速、g为重力加速度、h为山的相对高度、T0,Th分别为山脚,山顶处的气温。

三、空中风的预报

由于受地形,地表影响小,空中风可以用地转风或梯度风近似。

所以地转风原理是空中风预报的基础。

1、测风资料和空中等压面图的应用

当要预报的空中风与某标准等压面高度接近时,若预报时效不长,天气形势变化又不太大,这时基本上可按该等压面图上风的实况作为预报的风向风速。

2、热成风原理的应用

预报两等压面之间的风可根据热成风原理,冷平流区,风随高度增加而逆转;暖平流区,风随高度增加而顺转。

预报高层等压面上的风可根据热成风原理,上层风等于下层风与热成风的矢量和。

3、探空资料的应用

以实况代替预报,根据需要,及时放球测风,了解空中风垂直分布情况,在天气形势稳定时,可进行短时外推,预报各层的风向、风速。

4、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

850hPa空中风预报,可直接用应用数值预报。

500hPa图空中风预报,可根据所预报的等高线,由地转风原理求算空中风。

5、卫星云图的应用

正在探索中,用得最多的是:

洋面上“积云线”的走向可指示低空风风速〉=10m/s。

呈直线或反气旋弯曲的卷云带,反映了高空急流的情况。

当急流卷云带中有横向波动出现时,风速〉=50m/s。

第二章气温的预报

气温的预报用语以摄氏度(°C)为单位,通常为具体数值。

如Tmin:

15°C;Tmax:

25°C。

(过去习惯用间隔2°C)如Tmin:

14-16°C;Tmax:

24-26°C。

一、影响气温局地变化的因子

1、温度平流的影响

暖平流区升温,冷平流区降温。

2、垂直运动的影响

当层结稳定时,若有上升运动ω<0,则降温;若有下沉运动ω>0,则升温。

当层结不稳定时,则情况相反。

3、非绝热因子的影响

主要包括辐射、湍流交换、凝结过程。

能引起气温的日变化和气团变性。

二、各种气象要素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

1、云的影响:

天空、天气状况不同,气温日变化不同。

晴天,气温日变化大;阴雨,有雾时,气温日变化小。

2、风的影响:

风速大小不同,气温日变化不同。

风速大,利于空气中热量交换,使白天增温减慢,夜间降温减慢,日变化小。

风速小,日变化大。

3、地表的干湿:

地表性质不同,气温日变化不同。

陆地,尤其是沙漠地区,日变化大;海洋,日变化小。

4、气团变性:

根据经验,冷空气向南移动一个纬度,气温约上升1℃。

强调:

一般,上述要素对空中和地面气温的影响程度不同。

地面气温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平流和非绝热变化项空中气温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平流和垂直运动项。

5、城市热岛效应

三、地面气温的预报

(一)、同一气团内部温度的预报(无锋面过境)

1、思路:

根据形势预报的结论,考虑到无锋面过境,确定温度的变化是以辐射为主,即主要考虑气温的日变化为主。

其次再分析实况和应用历史资料,分别报出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2、具体方法:

(1)、最低气温的预报:

1)、比较法:

例:

今晨,最低气温实况为10°C,昨晚为阴天,预报今晚为晴天,则明晨最低气温预报比今晨低些,如5—7°C。

2)、降温量法:

例如南京4月某天18h温度为12°C,预报当夜的天气状况为多云有风,查表(表1.1所示)知多云有风时,夜间降温量为6.7°C,则明晨最低气温可报7°C

(2)、最高气温的预报:

1)、日际变量法(比较法):

例如今天阴天最高气温实况为20°C,预报明天白天为晴天,则明天的最高气温可报比今天高些,如21—23°C。

2)、升温量法(实际上也是比较法):

以预报的最低气温为基础,加当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升温量)。

例如预报明天白天的天气情况与今天差不多,则有:

Tmax=Tmin+ΔT。

如果天气状况不同,则需对ΔT进行修正,方法同1)。

3)、绝热法(T-lnP图)

以850hPa温度值为基础,沿干绝热线线下降到地面所具有的温度,即为预报的最高气温。

说明:

这种方法的使用需满足以下条件a、有较强的扰动(气层不稳定,风大等),扰动高度可达850hPa;b、需用预报第二天T850(08h)才能报当天的最高气温(可利用数值预报产品)。

(二)、有锋面过境时温度的预报

1、思路:

根据形势预报的结论,考虑到锋面过境,温度的变化不仅要考虑辐射作用(气温的日变化),还要考虑冷平流的降温作用(冷锋)和暖平流的增温作用(暖锋)。

2、预报方法:

先根据气团内部气温预报的方法预报出最高、最低气温,再用以下几种方法预报出的平流降温加以订正。

1)、经验法:

一般冷锋过境降温量可达-7—-10°C/天,

寒潮冷锋过境降温量可达-12---15°C/天

实际预报时,可考虑地面非绝热增温作用的大小、季节、地区的不同等因素,作出订正来做预报。

2)、利用锋后24小时变温:

根据预报的锋面位置距本站距离(L),在图上锋后对应位置处的ΔT24值,当成此冷锋过境后的降温量来报气温。

3)、统计本站降温量

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各路(北路,西路,西北路)冷锋过境后平均降温量ΔT24来预报。

四、空中气温的预报

(一)、利用平移法求算空中气温

1、求平流变温量。

2、求算垂直运动引起的变温订正。

3、利用单站测风资料求算平流变温量。

(二)、利用探空图表查算空中气温

在气压系统的中心地区,那里的温度平流往往较弱,而垂直运动往往比较强烈。

由于垂直运动产生的变温量,可以用探空图表查算。

(三)、利用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可以直接应用数值预报产品中气温的预报结果

第三章云的预报

一、形成云的基本条件

(一)、大气中的水汽条件

1、大气中水汽分布一般特点

大气中水汽含量在垂直方向前随高度递减很快,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下半部,500hpa以下大气的水汽含量占整个大气水汽含量的90%,

所以分析大气水汽情况,一般只分析850hpa和700hPa即可。

我国平均水汽含量的分布是南方大、西北方小,越向内陆水汽含量越少。

平均水汽含量最大值出现在南岭以南、北部湾附近;平均水汽含量最小值出现在青藏高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