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7162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docx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docx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

会“爬”的水

实验课题:

会“爬”的水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毛细现象

实验器材:

烧杯(100ML)、红墨水、薄纸巾

实验原理: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

实验步骤:

1.往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水,再往水中滴入适量的红墨水。

2.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烧杯中。

实验现象:

发现红色的水会慢慢的爬上薄纸巾。

实验结果: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会“托举”的水

实验课题:

会“托举”的水

实验目的:

感受水是有浮力的。

实验器材:

烧杯(100ML、500ML)各一个、橡皮泥、砝码(50克、200克)

实验原理:

水的浮力将烧杯托举起来。

实验步骤:

1.在一只小烧杯的底部粘一块橡皮泥。

2.将小烧杯放进装有半杯水的大烧杯中,同时几下大烧杯中的水位刻度。

3.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地放入小烧杯中。

4.观察大烧杯中的水位的变化。

5.如果再加入一个50克重的砝码,水位有何变化。

实验现象:

第一次放入小砝码的时候,水位上升到450ML.第二次放入小砝码时候,水位上升到500ML.

实验结果:

当重物越重的时候,水位上升越多。

水的溶解性

实验课题:

水的溶解性

实验目的:

了解水可以将某些物质溶解。

实验器材:

烧杯(100ML)、高锰酸钾、镊子、玻璃棒

实验原理:

水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水。

2.用镊子夹一小块高锰酸钾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的搅拌,直至高锰酸钾溶化位置。

实验现象:

高锰酸钾刚刚放入烧杯的时候,水开始变成水红色,经过搅拌后,高锰酸钾溶解,水变成水红色。

实验结果:

水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比较棉布和尼龙的吸水性

实验课题:

比较棉布和尼龙的吸水性

实验目的:

了解尼龙和棉布两种布料吸水性。

实验器材:

红墨水、烧杯(500ML)、棉布、尼龙布

实验原理:

水可以被棉布和尼龙吸收。

实验步骤:

1.剪裁同样大小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布料的一端同时浸入水中。

3.过一会儿,比较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实验现象:

尼龙和棉布均能吸水,但是棉布吸的水多。

实验结论:

尼龙比棉布容易吸水。

 

研究固体的溶解

实验课题:

研究固体的溶解

实验目的:

了解水只能溶解某些物质。

实验器材:

烧杯(500ML)、玻璃棒、面粉、盐

实验原理:

水可以溶解某些物质。

实验步骤:

1、分别在两杯烧杯中放入等量的水。

2、分别放入等量的盐和面粉。

3、用玻璃棒进行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盐在水中可以溶解,面粉在水中不能溶解。

实验结论:

水可以将盐溶解,而不能将面粉溶解。

 

液体的性质

实验课题:

液体的性质

实验目的:

了解不同液体所具有的性质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

蜜、水、洗手液、天平、斜板、蜡纸、烧杯(50ML)

实验原理:

蜜的密度比水大,则相同体积下的蜜比水重。

蜜、水、洗手液的粘稠度不同,则流动的速度也不同。

实验步骤:

1.倒出相同体积的蜜和水,放在天平上比比看。

2.把蜜、水、洗手液同时倒一点在斜板上,看看谁流动的比较快。

实验现象:

天平向蜜的方向倾斜。

水先到达终点,其次是洗手液,最后是蜜。

实验结论:

蜜比水重,流动速度从快到慢分别是水、洗手液、蜜。

 

液体的流动

实验课题:

液体的流动

实验目的:

了解液体是可以流动的。

实验器材:

玻璃水槽、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实验原理:

液体具有流动性。

实验步骤:

1.往装有热水中滴入几滴的红墨水。

往冷水中滴入几滴蓝墨水。

2.将一小瓶热的红颜色的水轻轻放入装满冷水的容器里。

实验现象:

红色的水慢慢蔓延到冷水中。

实验结论:

水具有流动性。

 

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实验课题:

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实验目的:

了解液体混合后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

实验器材:

酒精、水、蓝墨水、烧杯(50ML)

实验原理:

液体间是有一定的空隙的

实验步骤:

1.先在烧杯中加入20ML的酒精。

再另一个烧杯中加入20ML的水,并滴入几滴蓝墨水。

2.将两烧杯中的液体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的变化。

实验现象:

混合后体积减小了。

实验结论:

液体间是有一定的空隙的。

 

冷热空气的对流

实验课题:

冷热空气的对流

实验目的:

了解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

实验原理:

冷热空气流动方向的不同。

实验器材:

集气瓶、玻璃瓶、玻璃片火柴、小木棍

实验步骤:

1.往水盆中倒入热水,将集气瓶放入水盆中,将其温热。

2.将水盆中的集气瓶取出,盖上玻璃片,点燃小木棍,快速将其放入集气瓶中,当集气瓶中充满浓烟后,将其取出,快速盖上玻璃片。

3.将冷瓶放在热瓶的上方,口对口对好,将玻璃片抽走,观察现象。

4.将热瓶放在冷瓶的上方,口对口对好。

将玻璃片抽走,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当冷瓶在上方时,没有现象。

当热瓶在上方时,发现热瓶的烟雾逐渐向冷瓶扩散。

直至冷瓶同样也充满了烟雾。

实验结论:

热空气向下流动,冷空气向上流动。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课题: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

了解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

实验原理:

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实验器材:

酒精灯、燃烧匙、火柴、蜡烛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在燃烧匙中滴上蜡,等其凝固。

2.用试管夹夹住燃烧匙,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蜡溶化的情形。

实验现象:

底部的蜡先溶化,接着是中部,最后是顶部。

实验结论:

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课题:

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目的:

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液体的2/3.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由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实验现象:

酒精灯点燃。

实验结论:

酒精灯点燃。

 

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课题:

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

了解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原理:

热在液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实验器材:

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茶叶

实验步骤:

1.将酒精灯放在三脚架的底下,在三脚架上放上石棉网。

2.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茶叶。

3.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发现茶叶由下往上运动。

实验结论:

热在液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拉力对下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实验课题:

拉力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实验目的:

了解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

实验原理: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远。

实验器材:

小车、尺子、垫圈、绳子

实验步骤:

1.将绳子系在小车上,另一头绑一个垫圈。

2.将车子放在起始处,放开手,记录小车行驶的距离。

3.再增加一个垫圈,记录数据。

实验现象:

垫圈越多,小车行驶的越远。

实验结论: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

 

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实验课题:

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实验目的:

了解力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

实验原理:

力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

实验器材:

橡皮团

实验步骤:

1.用手将橡皮团往两旁拉动,观察形状。

2.用手将橡皮团往前揉动,观察形状。

3.用手压橡皮团,观察形状。

实验现象:

将橡皮团往两旁拉动,橡皮团变长了;将橡皮团往前揉动,橡皮团变圆柱型了;压橡皮团,橡皮团变扁了。

实验结论:

力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

 

弹簧秤的使用

实验课题:

弹簧称的使用

实验目的:

掌握弹簧称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利用弹簧拉伸的长度来称物体的重量。

实验器材:

弹簧称、钩码

实验步骤:

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2.读书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3.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称标定的最大值。

4.将钩码勾到弹簧称的下方,读出所指的数值。

实验现象:

钩码的重量是5N。

实验结论:

弹簧称可以用来称物体的重量。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实验课题: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实验目的:

了解拉力越大,弹簧拉的越长。

实验原理:

拉力越大,弹簧拉的越长。

实验器材:

弹簧、钩码

实验步骤:

1.在黑板上固定一条绳子,将弹簧勾在绳子上。

2.分别在弹簧上勾上1、2、3、4、5个钩码,观察弹簧拉伸的长度。

实验现象:

钩码越多,弹簧拉的越长。

实验结论:

拉力越大,弹簧拉的越长。

 

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课题:

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目的:

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原理: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

手电筒、小孔纸

实验步骤:

1.三张小孔纸依次排开。

2.打开手电筒,朝着小孔纸,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光是直线射出的。

实验结论:

光沿直线传播。

 

制造彩虹

实验课题:

制造彩虹

实验目的:

了解如何制造彩虹。

实验原理:

利用光的折射原理。

实验器材:

水槽、镜子、手电筒

实验步骤:

1.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盆,并设法将它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清彩虹,

实验现象:

看到了人造彩虹。

实验结论:

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可以制造彩虹。

 

磁铁的性质

实验课题:

磁铁的性质

实验目的:

掌握磁铁的性质。

实验原理: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器材:

磁铁、木棍

实验步骤:

1.在桌上摆4根木棍。

2.将两根磁铁放在木棍上,把两级磁铁的同极相对,观察现象。

3.把两级磁铁的异极相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同极相对的时候,两根磁铁互相排斥;异极相对的时候,两根磁铁互相吸引。

实验结论: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磁化现象

实验课题:

磁化现象

实验目的:

了解磁化现象。

实验原理:

通过与磁铁的摩擦,针带上磁性。

实验器材:

针、磁铁、泡沫、水槽

实验步骤:

1.用磁铁的一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20次以上。

2.把磁化后的缝衣针插在小块塑料泡沫中央,放在水面上,观察它的指向。

实验现象:

摩擦后的缝衣针,可以指出南北极。

实验结论:

与磁铁的摩擦,针会带上磁性。

 

斜坡与拉力的关系

实验课题:

斜坡与拉力的关系

实验目的:

了解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实验原理:

斜坡坡度越大,对小车的拉力越大。

实验器材:

斜面、弹簧称、小车

实验步骤:

1.将小车与弹簧秤相连。

2.将斜坡垫3块木板,观察弹簧秤中读数。

3.逐渐加入木板,观察弹簧秤中的读数。

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

(厘米)

5

10

15

20

对小车的拉力

(牛)

0.1

0.2

0.3

0.4

实验结论:

斜坡坡度越大,对小车的拉力越大。

 

轮轴的研究

实验课题:

轮轴的研究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

轮轴实验装置。

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原理:

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器材:

弹簧秤、轮轴、绳子、钩码

实验步骤:

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现象:

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结果:

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滑轮的研究

实验课题:

滑轮的研究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

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原理: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

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专制马),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

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实验现象: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结果:

1.旗帜会随着绳子上升,这说明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发现两端的钩码数是相同的,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

3.发现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方向。

 

嗅觉与味觉实验

实验课题:

嗅觉与味觉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嗅觉能帮助味觉判断。

实验器材:

吸管、小碗、眼罩、醋、白开水

实验原理:

嗅觉能帮助味觉判断。

实验步骤:

1.将一个同学的眼睛蒙住,往小碗中分别倒入醋和白开水。

2.先让同学闻和尝两种液体,判断出两种液体分别是什么?

3.再让同学捏住鼻子,进行判断。

实验现象:

同学把鼻子捏住,会比较难判断出两种液体。

实验结论:

嗅觉能帮助味觉的判断。

 

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课题:

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目的:

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

显微镜

实验原理:

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

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6”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实验现象:

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实验结果: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蜡烛的变化

实验课题:

蜡烛的变化

实验目的:

了解蜡烛燃烧后的现象。

实验器材:

蜡烛,烧杯、蒸发皿、澄清石灰水

实验原理:

蜡烛燃烧后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

2.将另一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蒸发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蒸发皿,观察它的底部。

实验现象:

1.干燥的烧杯上有小水滴生成。

2.干燥的烧杯上有小颗粒生成。

3.蒸发皿底部变黑了。

实验结果:

蜡烛燃烧生成水、二氧化碳。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实验课题: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实验目的:

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实验器材:

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白糖

实验原理:

白糖熔化是物理变化,白糖碳化是化学变化。

实验步骤:

1.在三脚架上放上装有白糖的蒸发皿。

2.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进行加热,观察现象。

3.继续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刚刚开始加热的时候,白糖逐渐熔化;继续加热,白糖逐渐变黑。

实验结论:

白糖熔化是物理变化,白糖加热变黑是化学变化。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实验课题: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实验目的;了解搅拌会加快溶解。

实验器材:

烧杯、玻璃棒、盐

实验原理:

搅拌次数越多,溶解得越快。

实验步骤:

1.取两杯同温度、等量的清水,分别放入一小勺盐。

2.一杯搅拌2下。

另一杯搅拌4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搅拌4下烧杯中的盐比2下烧杯中的盐溶解的多。

实验原理:

搅拌次数越多,溶解得越快。

 

印迹化石模型

实验课题:

印迹化石模型

实验目的:

了解印迹化石模型的制作过程。

实验器材:

黏土、叶子、骨头

实验步骤:

1.将黏土擀平。

2.把叶子、骨头放在黏土上,用手把它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把留有印迹的黏土模型晾干。

实验现象:

黏土上会呈现出树叶或骨头的印迹。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实验课题: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实验目的:

了解仙人掌生存的本领。

实验器材:

蜡纸、纸巾、塑料布

实验原理:

不透气的特性可以减缓水分的蒸发。

实验步骤:

1.把三张纸巾充分净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来、一张用蜡纸卷包起来,都放在塑料布上,放置在窗台前。

2.一小时后检查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

实验现象:

包着蜡纸的纸巾最湿,平铺的最干。

实验结论:

不透气的包装可以减缓水分的蒸发。

 

能量的转换

实验课题:

能量的转换

实验目的:

了解能量是可以转换的。

实验器材:

火柴、针、花生米、软木塞、三脚架、石棉网、木块

实验原理:

能量可以转换的。

实验步骤:

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上。

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的水。

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

实验现象:

经过燃烧着的花生米的加热,烧杯中水温逐渐升高。

实验结论:

能量是可以转换的。

 

热传递

实验课题:

热传递

实验目的:

了解热是如何传递的。

实验器材:

试管、试管夹、蜡烛、金鱼

实验原理:

越靠近热源的最热。

实验步骤:

1.将试管中装满水,放进一只金鱼,夹上试管夹。

2.点燃蜡烛,将试管的上部放在蜡烛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金鱼在试管底部,没有死亡。

实验结论:

越靠近热源的地方最热。

 

2013-2014学年

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报告

 

2013-2014学年

第二学期

科学实验报告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课题: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目的: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纸屏、蜡烛等

实验原理:

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实验步骤:

1、观察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

2、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外观。

3、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4、讨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路径的影响。

5、研究凸透镜的成像。

6、拓展延伸:

尝试做一个望远镜。

实验现象:

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将远处的物体放大。

 

辨别物质的酸碱性

实验课题:

辨别物质的酸碱性。

实验目的:

学会初步辨别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实验器材:

紫甘蓝、滴管、烧杯、不同液体(醋、碱水、纯净水等)。

实验原理:

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遇到中性物质不会变色。

实验步骤:

1、将紫甘蓝叶子撕成小片,放入塑料袋。

2、将适量温水加入塑料袋,挤压直至产生紫色液体为止。

3、将紫甘蓝水倒入烧杯。

4、用滴管吸取适量紫甘蓝水,分别滴在待检验的物质表面,尽量保持所滴紫甘蓝水一样多。

5、静置片刻,观察紫甘蓝水颜色变化的情况,注意区别于待检测物质的颜色,不要混淆。

实验现象:

紫甘蓝水遇到醋等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面碱、洗涤剂等碱性物质会变绿,遇到纯净水不会变色。

 

THANKS!

!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