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音韵及其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7082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6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论音韵及其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通论音韵及其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通论音韵及其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通论音韵及其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通论音韵及其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论音韵及其他.docx

《通论音韵及其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论音韵及其他.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论音韵及其他.docx

通论音韵及其他

通論:

音韻學—語音的異同(中古至今)

【教學目的】

古音的基本知識。

瞭解古今語音是有差異的,建立語音發展的觀點。

掌握有關古音知識的一些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雙聲疊韻五音七音重唇音輕唇音舌頭音舌上音齒頭音正齒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齒音全清音次清音全濁音次濁音三十六字母四聲平、上、去、入

【教學要點】

古今的語音是否相同

三十六字母怎樣形成及其演變大勢

音韻研究的主要材料和方法

【教學參考】

王力《漢語音韻》1963知識叢書

王力《漢語音韻學》1956中華書局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1991北京大學出版社

汪壽明等《漢語音韻學引論》1992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紀鋒《音韻學概要》199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趙元任《說清濁》《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

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1992

清華大學出版社

【教學內容】

一、音韻學概述

1、什麼叫音韻學

音韻學又叫聲韻學,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語音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各個歷史時期:

一般分為上古(先秦兩漢)、中古(六朝至唐宋)和近代(元明清)三個大階段。

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現代音)

《詩經》《廣韻》《中原音韻》(普通話)

語音系統:

聲、韻、調系統及其配合規律。

 

普通話聲韻配合關係表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雙唇音 bpm 

+(u)

唇齒音 f

+(u)

舌尖中音d t 

舌尖中音n l

舌根音 g k h

舌尖前音 z c s

舌尖後音zh ch sh r

舌面音 j q x 

零聲母 ø

2、音韻學的分支

現代音韻學

傳統音韻學

新增

古音學

今音學

等韻學

北音學

黄焯所編《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引了黃侃的說法:

音韻之書不逾三類:

一曰古韻,二曰今韻,三曰等韻。

古音學:

以上古韻文(特別是《詩經》)和形聲字為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時期語音

系統。

今音學:

以《切韻》音系的韻書為主要材料,研究中古時期語音系統(“今音”相對于“古音”而言,是傳統說法)。

等韻學:

用等韻圖來分析音節結構,探討發音原理和方法。

北音學:

傳統的音韻學主要就是上述三個部類。

現代學者以《中原音韻》系統的韻書為主要材料,研究近古時期語音系統(特別是近古北方語音),建立起了“北音學”。

3、音韻學發展簡史

萌芽期

初創期

發展期

全盛期

漢代:

反切

隋唐宋:

韻書,字母,韻圖

元明清:

通俗韻圖,陳第,錢大昕

現代:

高本漢,音值研究,北音學

萌芽期:

音韻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

它的產生,開始於漢代。

劉熙《釋名》:

“古者曰‘車’,聲如‘居’,所以居人也。

今曰‘車’,聲近‘舍’。

漢末反切的出現,更是音韻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表明當時已具備和掌握了分析音節的能力和方法。

初創期:

魏晉以後,第一代韻書——魏李登的《聲類》(我國第一部韻書)和晉呂靜的《韻集》等相繼產生。

由隋至宋,《切韻》音系韻書陸續問世。

從這些韻書來看,今音學不僅韻的歸納已經完成,而且整個音系的基本框架也已包孕其中了。

唐末字母的創立,標誌著今音學聲母的研究已經獨立,形成了體系。

現存較早的韻圖成自宋代,這說明至遲在宋代,整個今音音系的聲、韻、調及其配合,就可以通過韻圖來研究和展示了。

發展期:

元明清時代是音韻學的發展期。

元代主要是等韻學有所發展。

明代則在古音學上有了歷史性突破。

明代的陳第著《毛詩古音考》等,推翻了“葉音”說,第一個明確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發展比較音論。

古韻的分部從清初顧炎武開始,其後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廣森、江有誥等大家不斷充實加密,分別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古韻理論。

清人錢大昕首開上古聲母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全盛期:

現代章炳麟、黃侃、瑞典人高本漢(B.Karlgren)()、李方桂、王力等眾多音韻學家,在前人音類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音值研究爲主的現代音韻學。

增建了“北音學”這一新的部門。

4、爲何學習音韻學

音韻是傳統小學的支柱:

識字破字為解經

(1)識字

自從《漢書》把“小學”附於“六藝”之末,這種分類方法在歷代的正史書目中大都沒有改變,這也可以說明小學的地位。

音韻學在小學之中地位很重要。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引了黃侃的說法:

音韻之學……必求施之文字、訓詁,則音韻不同虛設;而文字、訓詁亦非以音韻為之貫串,為之鈐(qian2锁)鍵不可。

二者有一不明,則不足以論小學,不足以談古籍。

然則音韻之於文字、訓詁,猶人身之有脈絡關節也。

黃侃認為音韻學是小學的關鍵血脈所在。

古音學一直被認為是傳統學術的基礎,所謂讀書必先認字,而認字則必須了解它的形音義,古今文字的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讀音和意義也有不少改變,假如不懂古音學,就不能看懂古籍,或對古書的用字理解得不夠深透。

顧炎武《答李子德書》說:

“……愚以為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諸子百家書亦莫不然。

”段玉裁《廣雅疏證序》說:

“聖人之製字,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

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

治經莫重于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

”這就是說有了某個意義,然後有和這個意義相應的語音,有了語音才創製文字。

因此要先了解讀音,才能明白字義。

這個說法跟現代語言學已相去不遠,因此王力稱之“訓詁學上的革命”。

讀經以至讀古書之於現代社會,甚至對唸中文的同學來說,已不如某些人眼中看得那麼重要,但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來說,音韻學的知識仍是有需要的。

例證:

《說文解字》之中部分有關土地生長的字:

屯,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

耑,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根也。

𡈼ting3,善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

[壬ren2]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田,敶也,樹穀曰田,……

這幾個字的上古音:

屯(定紐文部)、耑(端紐元部)、𡈼(透紐耕部)、土(透紐魚部)、田(定紐真部),它們的聲母都是“舌頭音”一類。

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裡,黃侃對這個問題有更詳細的闡述。

(2)破假借

古籍之中,假借現象非常普遍,王念孫說:

“訓詁之指,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

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鞫ju1為病矣。

例證:

A.王念孫《讀書雜志》指出《漢書·李廣傳》:

“李敢……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

“恨”≠“怨恨”的“恨”

“恨”=“很”。

(很和恨=文部匣紐。

很是不聽從的意思。

B.《鶡冠子·學問》:

“中河失船,一壺千金。

《詩·豳風·七月》: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可證。

(壺、瓠同為魚部匣紐通用)

可通古典文學

(1)韻文

中國傳統文學,極重聲律。

永明以後平仄四聲成為韻文主要表現手段,唐人寫律詩,有按次遞用上去入三聲的習慣;宋人填詞分辨上去;元人譜曲入派三聲。

古人創作須明聲律,至於現代人閱讀古代作品也要懂得聲韻學的常識。

如小川環樹指出了杜牧《江南道中春望》中“南朝四百八十寺”這一句,平聲衹有“南朝”兩字,是一句很怪的拗句,而根據《蔡寬夫詩話》說:

“八十寺,十字平聲”,但“十字協平聲”應該怎樣唸呢?

唐代一些方言因“同化”,可以把十位數之中的“十”字由入聲改讀平聲,西門華德(WalterSimon)據敦煌“藏漢對音”資料,指出在“二”和“五”之前的“十”字,對轉讀成「śim」,大約「八十寺」的“十”也是這樣。

(2)雙聲疊韻

至於先秦兩漢的作家雖然沒有完整聲律的觀念,但已知使用雙聲疊韻,錯綜成文。

譬如楚辭之中,有很多“聯綿字”,沒有音韻知識,幾乎不能理解行文的微妙,因為那些雙聲疊韻的聯綿字在現代漢語語音之中,已很難分辨了。

又如殷煥先和董紹克所寫的《實用音韻學》就用了差不多四份之一的篇幅,來討論文學作品韻律問題,足證文學和音韻學的關係密切。

(3)小说中的方言

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 志過銘嫌隙成佳話 合歡酒婢子代夫人

安老爺合他彼此作過揖,便說道:

“驥兒承老夫子的春風化雨,遂令小子成名,不惟身受者頂感終身,即愚夫婦也銘佩無既。

”衹聽他打著一口的常州鄉談道:

“底樣臥,底樣臥!

”論這位師老爺平日不是不會撇著京腔說幾句官話,不然怎麼連鄧九公那麼個粗豪不過的老頭兒,都會說道他有說有笑的,合他說得來呢。

此時他大約是一來兢持過當,二來快活非常,不知不覺的鄉談就出來了。

衹是他這兩句話,除了安老爺,滿屋裏竟沒有第二個人懂。

原來他說的這“底樣臥,底樣臥”六個字,“底”字就作“何”字講,“底樣”,“何樣”也,猶云“何等”也;那個“臥”字,是個“話”字,如同官話說“甚麼話,甚麼話”的京腔說道:

“顧(這)叫胙(作)‘良弓滋(之)子,必鴨(學)為箕;良雅(冶)滋(之)子,必雅(學)為裘’。

顧(這)都四(是)老先桑(生)格(的)頂(庭)訓,雍(兄)弟哦(何)功滋(之)有?

傘(斬)快(愧),傘(慚)快(愧)!

嫂夫納銀(二字切音合讀,蓋“人”字也)。

面前雅(也)寢(請)互互(賀賀)!

風流悟2

顧拐子道:

“你今年紀幾十歲?

”常氏道:

“二十六歲。

”拐子笑笑道:

“常言道:

‘妻大二,米鋪地。

’絕妙的了,待我做著不著去說說看。

 

可通語言

(1)江淮方言

(2)吳方言

(3)英語,濁輔音

可明校勘

古籍經過長期傳抄刻印,容易訛誤衍脫,糾正古籍的錯誤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如文字學、訓詁學、語法學等等,音韻學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項,管錫華《校勘學》之中的“在沒有資料可供比勘的情況下,推正古書中文字的訛誤”條,所列的第一點,就是“從音韻校”。

如王念孫《讀書雜志》指出《荀子·勸學》:

a.“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b.“‘江河’本作‘江海’。

‘江海’與‘里’為韻。

下文‘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亦與‘里’為韻。

今本‘海’作‘河’,則失其韻矣。

c.《文選·海賦》注引此正作‘絕江海’,《大戴記·勸學篇》、《說苑·說叢篇》並同。

《文子·上仁篇》作‘濟江海’,文雖小異,而作‘江海’則同。

海、里二字,現代音並不相押,但上古音同屬“之”部。

有助使用工具書

古今的工具書不少是按音韻學的序列來編排的。

如《佩文韻府》、《經籍篹詁》等是按“平水韻”來編排的;而王引之《經傳釋詞》則是按傳統的三十六字母排列,後來楊樹達的《詞詮》改用注音字母來排列,楊樹達說這個做法,是“師王氏之意也”;至於《說文通訓定聲》,則按朱駿聲他自己所訂的古韻十八部來編排的。

雖然這些書籍現在都有檢字索引之類,但它們的排列有特殊意義,反映編者對書中條目的特殊見解。

因此,缺乏音韻常識絕對不能透澈了解這些工具書。

二、古音的基本概念

1、聲母方面

(1)字母(聲紐、音紐、紐)

A.聲母的稱謂

漢語的聲母(零聲母除外)是由輔音構成的,並處在一個音節的開頭部分。

在傳統音韻學上,聲母簡稱“聲”,又叫“紐”,或叫“聲紐”(紐為樞鈕之意)。

表示聲母名稱的還有“字母”。

“字母”就是聲母的代表字。

B.守溫三十字母

早期並沒有上述這些名稱。

聲母的表示衹用反切上字,或用雙聲,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目,一個聲母可用不同的反切上字來表示。

直到唐代末年才有人參照印度梵文的體文給漢語創制了表示聲母的字母。

20世紀初,在敦煌發現的這類材料有兩份:

一是《歸三十字母例》,一是《守溫韻學殘卷》中的三十字母。

《歸三十字母例》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守溫韻學殘卷》藏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20世紀20年代,劉復將後者抄回,收在《敦煌掇瑣》。

守溫是唐末的一個和尚,其三十字母是: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頭音

知徹澄娘是舌上音

牙音見溪群來疑等是也

齒音精清從是齒頭音

審穿禪照是正齒音

喉音心邪曉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是喉中音濁

而《歸三十字母例》的複製本現也可以見到,它的特點是在每個字母下列舉一些例字,守溫字母已按五音來排列了,後者顯然要進了一步。

C.三十六字母

到了宋代,有人又在此基礎上增補為三十六個,這就是傳統所謂三十六字母。

見下表。

(参王力,漢語音韻63-64頁)

見母

公江居該堅

溪母

空欺區苦塊

群母

窮共奇權渠

疑母

宜危魚吾銀

端母

東端督當到

透母

通土退泰歎

定母

亭談但杜道

泥母

南難奴惱寧

知母

中追征豬鎮

徹母

忡癡寵畜抽

澄母

沉鄭傳純陳

娘母

濃尼女匿粘

幫母

布蔔拜波奔

滂母

普沛派配攀

並母

旁薄蒲袍貧

明母

門芒母夢莫

非母

風非甫分弗

敷母

豐撫肺芬拂

奉母

馮肥父佛房

微母

微無文問物

精母

總子進醉足

清母

村餐侵親秋

從母

殘存慚錢字

心母

掃歲算送思

邪母

松隨遂詞徐

照母

終莊諸制震

穿母

充出初叱川

床母

崇實術舌蛇

審母

束詩書輸失

禪母

成臣熟是樹

曉母

呼希休烘虛

匣母

效賢桓學含

影母

煙安憂衣一

喻母

融逸越為用

來母

裏靈劉連列

日母

而饒閏肉入

發音部位舊名

發音部位新名

發音方法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唇音

重唇

雙唇

幫p

滂ph

並bh

明m

輕唇

唇齒

非f

敷fh

奉v

微ɱ

舌音

舌頭

舌尖中

端t

透th

定dh

泥n

舌上

舌面前

知ȶ

徹ȶh

澄ȡ

娘ȵ

齒音

齒頭

舌尖前

精ʦ

心s

清ʦh

從ʣh

邪z

正齒

舌面前

舌葉音

照ʨ

審ɕ

穿ʨh

床ʣh

禪ʑ

牙音

舌面後

見k

溪kh

群ɡh

喉音

喉音

影ʔ

舌根

曉x

匣ɣ

半母音

喻j

半舌音

舌尖邊

來l

半齒音

鼻齒音

日ɽ

(上表擬音,採自王力,漢語音韻64頁表格)

(2)五音、七音

五音

七音

舌齒

齒舌

音韻學上對聲母的發音部位分析為唇舌齒牙喉五音。

五音的名稱來源頗早。

南朝梁顧野王《玉篇》所附“五音聲論”就有了:

東方喉音何我剛鄂哥可康各

西方舌音丁的定泥寧亭聽曆

南方齒音詩失之食止示勝識

北方唇音幫龐剝雹北墨朋邈

中央牙音更硬牙格行幸亨客

清代錢大昕以為這五音是字母的開始,有一定的道理,但它畢竟還不是字母。

後世繼承的衹是五音的概念,見上表。

三十六字母產生以後,舌音、齒音又分化出半舌和半齒,就成了七音。

當然這些稱法還有不盡科學的地方。

(3)清、濁

全清音:

不送氣、聲帶不振動

次清音:

送氣、聲帶不振動

全濁音:

聲帶振動強烈

次濁音:

聲帶振動不強烈

在發音方法上,音韻學特別注意對“清”和“濁”的分辨。

《隋書·潘徽傳》記載,三國魏李登《聲類》即有“清”“濁”的概念。

說它“始判清濁”。

唐代孫愐《唐韻》序說:

“切韻者,本乎四聲,引字調音,各有清濁。

但何謂“清濁”?

前人解釋往往不甚清楚。

明代方以智《切韻聲原》說:

“將以用力輕為清,用力重為濁乎?

”清代江永《音學辯微》又說:

“清濁本於陰陽,一說清為陽,濁為陰,天清地濁也;一說清為陰,而濁為陽,陰字影母為清,陽字喻母為濁也。

從語音學看,清與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1)聲帶是否顫動。

發音時聲帶顫動則重,即濁音;發音時聲帶不顫動則輕,即清音。

(2)送氣與否。

(3)聲調的陰和陽。

所以古人往往混為一談。

另外,由於普通話沒有全濁音,漢人學英語時會對它的濁輔音不適應而把本是濁的b念成清的p。

古人還把“清”進一步分為全清和次清,亦即聲母的送氣和不送氣;把“濁”分為全濁和次濁,亦即並奉澄等十個聲母和明微泥等七個濁擦音、鼻音邊音聲母。

全濁聲母:

指中古漢語的濁塞音、濁塞擦音和濁擦音聲母,響音聲母稱次濁聲母或者清濁聲母。

在韻圖裏,全濁聲母包括並母、奉母、定母、澄母、從母、邪母、床母、禪母、群母和匣母,參見三十六字母表。

吳方言濁聲母

並母:

賠倍,袍暴,龐棒,便(便宜)便(便利),皮避,排敗,薄步

定母:

徒杜,題弟,同洞,調(調和)調(調查),亭定,甜電,逃稻,談蛋

群母:

葵跪,狂逛,群郡,琴近,權倦,強強,求舊,渠拒,鉗件

澄從母:

陳陣,重(重慶)重(輕重),池治,潮趙,藏(隱藏)藏(西藏),盛(盛飯)盛(茂盛)

匣母:

胡戶,寒旱,還換,孩害,完緩,華畫,豪號(號碼),魂混,降(投降)巷

邪母:

諧械,肴效,玄縣,賢現,刑幸

奉母:

符父,墳憤,逢奉,煩飯,浮負

吳方言清濁對比

幫並:

兵平,幫龐,彬貧,般盤,標瓢,杯賠

非奉:

風馮,方房,分墳,非肥,番煩

端定:

東同,丁亭,當(應當)唐,端團,雕條,刀桃,低題

精從:

棕從,精情,增曾,漿牆,尊存,焦樵,津秦,遭曹,茲慈

心邪:

司祠,雖隨,修囚,心尋

見群:

姜強,基棋,斤芹,涓權,驕橋,光狂,歸葵

知澄:

中蟲,貞呈,張長(長短),珍陳,知池

莊崇:

莊床,臻岑,渣查,齋柴,蒸乘,諄唇,真神,專船,遮蛇

審禪:

收酬,燒韶,聲成,身晨,詩時,商常

曉匣:

烘紅,荒黃,昏魂,蒿毫,蝦霞,喧玄,香降(投降)

2、韻母方面

語音學的概念及分析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41

音韻學上的概念及分析

(1)韻韻部韻目

A.韻

先看老杜的一首詩。

杜甫——發潭州:

時自潭之衡

夜醉長沙酒,

曉行湘水春。

[諄]chun1

岸花飛送客,

檣燕語留人。

[真]ren2

賈傅才未有,

褚公書絕倫。

[諄]lun1

高名前後事,

回首一傷神。

[真]shen2

4個韻字,分屬真、諄兩個韻。

真諄二韻相鄰,可以同用相押。

從今天語音看,實有兩個韻母uen/en,可有共同點,即皆有一個en,即它們的韻腹和韻尾都一樣。

同時其聲調按中古語音狀況看,也屬平聲。

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同韻。

uen1+en2=en平

韻腹+韻尾+聲調===同韻

B.韻目

C.韻部

韻-聲調=韻部。

詩經如30韻部。

這個術語主要是為區別於中古的韻。

或有不分韻及韻部者。

D.韻摄

這是最大的概念。

指的是韻尾相同,韻腹相近的一組韻。

即:

韻腹(同或近)+韻==韻攝

廣韻的206個韻,中古以後在等韻上,就分為16攝。

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

(戴震《聲韻考》卷二)

韻的代表字。

每一個韻,同類字的以一個為代表。

廣韻有206個韻。

上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一东独用

一董独用

一送独用

一屋独用

二冬钟同用

“湩?

”字附肿韵

二宋用同用

二沃烛同用

三钟

二肿独用

三用

三烛

四江独用

三讲独用

四绛独用

四觉独用

 

上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一東獨用

一董獨用

一送獨用

一屋獨用

二冬鍾同用

“湩?

”字附腫韻

二宋用同用

二沃燭同用

三鍾

二腫獨用

三用

三燭

四江獨用

三講獨用

四絳獨用

四覺獨用

五支脂之同用

四紙旨止同用

五寘至志同用

六脂

五旨

六至

七之

六止

七志

八微

七尾

八未

九魚獨用

八語獨用

九禦獨用

十虞模同用

九麌姥同用

十遇暮同用

十一模

十姥

十一暮

十二齊獨用

十一薺獨用

十二霽祭同用

十三祭

十四泰獨用

十三佳皆同用

十二蟹駭同用

十五卦怪夬同用

十四皆

十三駭

十六怪

十七夬

十五灰咍同用

十四賄海同用

十八隊①代同用

十六咍

十五海

十九代

二十廢獨用

十七真諄臻同用

十六軫準同用

二十一震稕同用

五質術櫛同用

十八諄

十七準

二十二稕

六術

十九臻

“?

”字附見隱韻

“齔”字附見焮韻②

七櫛

二十文獨用③

十八吻獨用

二十三問獨用

八物獨用

二十一欣獨用

十九隱獨用

二十四焮獨用

九迄獨用

二十二元魂痕同用

二十阮混很同用

二十五願慁恨同用

十月沒同用

二十三魂

二十一混

二十六慁

十一沒

二十四痕

二十二很

二十七恨

“麧”字附見沒韻④

二十五寒桓同用

二十三旱緩同用

二十八翰換同用

十二曷末同用

二十六桓

二十四緩

二十九換

十三末

二十七刪山同用

二十五潸產同用

三十諫襇同用

十四黠轄同用⑤

二十八山

二十六產

三十一襇

十五鎋

下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一先仙同用

二十七銑獮同用

三十二霰線同用

十六屑薛同用

二仙

二十八獮

三十三線

十七薛

三蕭宵同用

二十九篠小同用

三十四嘯笑同用

四宵

三十小

三十五笑

五肴獨用

三十一巧獨用

三十六效獨用

六豪獨用

三十二晧獨用

三十七號獨用

七歌戈獨用

三十三哿果同用

三十八箇過同用

八戈

三十四果

三十九過

九麻獨用

三十五馬獨用

四十祃獨用

十陽唐同用

三十六養蕩同用

四十一漾宕同用

十八藥鐸同用

十一唐

三十七蕩

四十二宕

十九鐸

十二庚耕清同用

三十八梗耿靜同用

四十三敬諍勁同用

二十陌麥昔同用

十三耕

三十九耿

四十四諍

二十一麥

十四清

四十靜

四十五勁

二十二昔

十五青獨用

四十一迥獨用

四十六徑獨用

二十三錫獨用

十六蒸登同用

四十二拯等同用

四十七證嶝同用

二十四職德同用

十七登

四十三等

四十八嶝

二十五德

十八尤侯幽同用

四十四有厚黝同用

四十九宥候幼同用

十九侯

四十五厚

五十候

二十幽

四十六黝

五十一幼

二十一侵獨用

四十七寢獨用

五十二沁獨用

二十六緝獨用

二十二覃談同用

四十八感敢同用

五十三勘闞同用

二十七合盍同用

二十三談

四十九敢

五十四闞

二十八盍

二十四鹽添同用⑥

五十琰忝同用

五十五豔掭同用

二十九葉帖同用

二十五添

五十一忝

五十六掭

三十帖

二十六鹹銜同用

五十二豏檻同用

五十七陷鑒同用

三十一洽狎同用

二十七銜

五十三檻

五十八鑒

三十二狎

二十八嚴凡同用

五十四儼範同用

五十九釅梵同用

三十三業乏同用

二十九凡

五十五範

六十梵

三十四乏

去聲隊,今本《廣韻》注“代同用”“廢獨用”,《集韻》改作“與代廢通”。

戴震考定“齓”字為臻去聲,附見焮韻。

按今《廣韻》上聲隱韻“齔”字下注:

“毀齒。

俗作齔,初謹切,又初靳切,一”。

又音初靳切,“靳”字在去聲焮韻。

文吻問物和欣隱焮迄,戴震表均作獨用,今《廣韻》作:

文欣同用,吻隱同用,問獨用,物獨用。

欣隱,焮獨用,迄獨用,四聲不一致,《集韻》均作“同用”。

痕韻入聲,戴震表原缺。

“轄”字,非韻目字,且與十五“鎋”未為同一。

末尾六韻,今本《廣韻》作:

鹽添同用琰忝儼同用豔掭釅同用葉帖同用

添忝掭帖

鹹銜同用儼釅洽狎同用

銜豏檻範同用陷鑑同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