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265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docx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docx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修改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堂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文言文、诗歌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古诗文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予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题是文言文和诗歌,精讲细讲课较多,在教学上需放慢速度,留足时间给学生,具体安排如下:

《孟子》三章5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课时,《富贵不能淫》1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周亚夫军细柳》2课时。

诗词五首,《饮酒》1课时;《春望》1课时;《雁门太守行》1课时;《赤壁》1课时;《渔家傲》1课时。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型

新授课口章/单元复习课口专题复习课口习题/试卷讲评课口学科实践活动课口其他口

1教学内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短论,主旨明确。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得迫多助,天追泉助》是一扁短论,王旨十分明确。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运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

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可以借住工具书和所学的文言知识梳理常见的文言词意。

通过对文言的整体学习后,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同时在人文故事背后感悟人生道理。

3.学习目标确定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体会“人和”在战争和治国中的重要意义。

4、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把握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说理特点。

5、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得到多助”的时代意义。

6.学习评价设计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

7.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

激情导入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写下了191个篆体汉字。

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

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齐读课题

活动设计意图:

以人物出场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预习检测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1、作者简介

2、主张:

“仁政”统一天下。

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3、《孟子》介绍

1、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3、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活动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文章所想表达的意思。

环节三:

阅读体验

教师活动3

学生活动3

(1)第一遍,要求:

读音准确

(2)第二_遍,要求:

读准节奏

(3)全班齐读。

(4)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读熟课文,再读,齐读,学生自己疏通文意。

活动设计意图:

学生在熟读基础上进行文意疏通,初步自主进入文言的学习。

环节四:

品读探究

教师活动4

学生活动4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小组内进行交流。

活动设计意图:

利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方式,生教生,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内容。

7.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实例

分析论点:

守城胜利攻城胜利类推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道理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请举例说明。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音频和战争动画图展。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富贵不能淫

课型

新授课口章/单元复习课口专题复习课口习题/试卷讲评课口学科实践活动课口其他口

1教学内容分析

《富贵不能淫》是《孟子》三章中的第二篇。

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批驳有力,语言深入浅出,对后世很有影响力。

一是要推行“仁道”的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气节,面对任何环境都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和节操,激励着我们的修养德行,穷且益坚,勇于进取,自强不息。

2、学习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4、学习重点: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5、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6、学习评价设计

 

7.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是“大丈夫”呢?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导入新课。

以“大丈夫”的认知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先对主题有初步的理解,能够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1.作者简介:

孟子

2.作品简介:

《孟子》

3.字词积累: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

富贵不能淫(yín)

4.听读音频朗读,读准字间,读准节奏。

5.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6.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再次巩固文学常识。

2、积累生字词。

3、跟读音频朗读。

4、大声的朗读文言,自主归纳文言主要内容。

活动设计意图:

读准字词,熟读文章,在熟读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

环节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3

学生活动3

1、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生总结:

错误观点: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论据:

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二段:

先用反问否定错误的观点。

再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迎合了诸侯的野心,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从而嘲讽公孙衍、张仪的做法,驳斥了错误的观点。

接着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明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

最后得出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1、学生组内讨论,整理论据,分析论证思路。

第一段:

引用景春的话,摆出错误的观点及论据,引出下文的论述。

第二段,通过类比推理,举例论证得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结论。

2、讨论得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活动设计意图:

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文章的学习,探究文章思路。

环节四:

探究主旨,知识拓展

教师活动4

学生活动4

请同学自主探究文章主旨,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自主与讨论:

文章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义礼。

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对“大丈夫”的理解。

7.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提出错误观点: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反驳错误观点:

类比论证

树立正确观点:

事实论证层层深入,论证有力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写一篇400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

小组交流、多媒体、PPT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型

新授课口章/单元复习课口专题复习课口习题/试卷讲评课口学科实践活动课口其他口

1、教学内容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的了解不多,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文章主旨,理清论证思路。

初步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可结合前面的已学习的内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体会。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4、学习重点: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5、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6、学习评价设计

 

7.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

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学生听老师讲解《孟子》的故事

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导入新课。

环节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1.字词积累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行拂(fú)

拂士(bì)曾益(zēng)

2.听录音范读:

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3.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通假字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2)古今异义

①举于版筑之间(古义:

捣土用的杵。

今义:

建造,修建)

②举于士(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3)一词多义

①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

②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③发发于畎亩(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流露)

④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①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受饿)

③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④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震撼;使……坚忍)

⑤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不顺)

⑥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

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调。

5.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1、学生认读生字。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行拂(fú)

拂士(bì)曾益(zēng)

2、听读录音,做笔记。

3、朗读课文,梳理文意。

4、划出翻译不通顺的字词句。

5、再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活动设计意图:

独立自学,积累基础文言知识点,熟读课文,理顺文言大意,初步探究文章中心内容。

环节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3

学生活动3

一、赏析第一段。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有什么作用?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4.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5.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二、研读第三段。

1.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2.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讨论一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它们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4、“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6、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讨论二

1、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虑堵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讨论三

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

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

(讲道理)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面)和(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活动设计意图:

以学生小组讨论互学为主,调动学生互学的积极性,进行文章学习探究的活动。

环节四:

当堂演练 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4

学生活动4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

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活动设计意图:

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7.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摆事实:

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得结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讲道理: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死于安乐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背诵课文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

小组交流、多媒体、PPT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愚公移山

课型

新授课口章/单元复习课口专题复习课口习题/试卷讲评课口学科实践活动课口其他口

1教学内容分析

《愚公移山》是八年级下的一篇文言文,对于进入初中阶段中期的学生来说,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但是内容比较易懂。

所以,第一~课时主要是以朗读为主,掌握文章的生难字词,利用多形式的朗读来熟悉课文,在课堂,上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大意。

2、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较深的基本功,特别是对实词虚词的意义的理解把握有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老师重点指导一些难度较大的词、句子的理解和神话的作用;深刻地领悟“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4、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5、学习难点: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6、学习评价设计

 

7.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

在我们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还要不要发扬愚公的这种精神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听愚公移山的赞歌,说愚公移山的故事

活动设计意图:

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1.作者简介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2.文体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字词积累

箕畚(jīběn)    始龀(chèn)

穷匮(kuì)万仞(rèn)

孀妻(shuāng)智叟(sǒu)

一厝(cuò)荷担(hè)

迂(yū)魁父(kuí)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4.听读录音,注意重音、停顿及语气。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

6.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1)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②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③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④一厝雍南(“厝”同“措”,放置)

⑤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一词多义

①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副词,表示诘问)

②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③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④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⑤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3)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③面山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向,面对着)

(4)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前置)

②状语后置:

告之于帝(状语“于帝”后置)

③被动句:

帝感其诚(译为: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即“汝之不惠,甚矣”,你也太不聪明了)

1、积累基本的文学知识,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自学重点字词。

(1)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②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③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④一厝雍南(“厝”同“措”,放置)

⑤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一词多义

①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副词,表示诘问)

②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③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④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⑤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3)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③面山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向,面对着)

(4)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前置)

②状语后置:

告之于帝(状语“于帝”后置)

③被动句:

帝感其诚(译为: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即“汝之不惠,甚矣”,你也太不聪明了)

活动设计意图:

本节课篇幅较长,生僻字较多,学生在学习上有难度。

熟读课文基础上,学生积累了基础知识和基础文言词汇后,更容易学好本节课。

环节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3

学生活动3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3.按照要求找出下列句子。

(1)《愚公移山》中表现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4.愚公的精神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