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125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docx

《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docx

140514前童小匠培养研究主报告2

【主报告】YGH269  “前童三小”的培养实践    前童学前教育中心 葛亚琴等

 

“前童小匠”培养的实践研究

葛亚琴(执笔)潘雪萍童秀亚葛海碧林霄霄

宁海县前童镇学前教育中心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园于2008年开始建构“前童文化”园本课程,对前童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有了较为深入地挖掘。

发现:

古镇博物馆中陈列的各类生活器具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古镇所呈现的建筑群精雕细凿、独具匠心;古镇文化彰显着“匠”文化与地方情与技的融合。

于是,幼儿园课题组从前童“匠”文化的传承中找到与幼儿手工教学的契合点,着手开展“前童小匠”的培养与实践。

(一)鉴于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思考

前童的能工巧“匠”们均精专自己所属的一门技术,如,篾匠则拥有利用竹子进行生产劳动的技术(竹编技术)、木匠则拥有利用木头进行生产劳动的技术(木艺)。

他们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集实用性和美观性为一体。

从审美角度来看,可以将这些劳动者制作的产品或成果统称为造型艺术。

也就是说每一件技术作品涵括着审美过程中形式美(形状、比例、色彩、图案)的感受性和使用过程中功能美的认知双重的美感要素。

然而,细看前童的手工匠们,大多上了年纪。

与镇上的一位老篾匠谈起篾匠工艺的传承时,他老人家担心地说:

“传不下去了,再过几十年,你们只能上博物馆去看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曾经在南方地区家家户户有需求的竹木制品大量地被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所取代,竹木制品的市场严重萎缩。

如有些竹编老匠人的生活无以维系、纷纷息手转行,传统竹编手工艺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后继乏人,前途一片渺茫。

前童镇现有一位年轻的篾匠“非遗”的传承人叫杨维炉,他希望自己不只是“篾匠”,而像“工艺美术师”一样把“宁海竹编”打开一个新的市场,让匠人们有个交流的平台,带动年轻人进入这个圈子。

作为前童古镇中的一所幼儿园,对继承、弘扬木匠、篾匠这些民间的文化遗产有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如何让这些环保、美观、实用的竹、木生活器具等文化产物在逐渐远离孩子生活的同时让孩子们了解它的史,感触它的质,感受它的美,感悟它的神,继而让这个民间传统手艺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难题。

(二)基于对前童“匠”文化教育意义的认识

宁海自古地少人多,靠手工艺生计,也造就了宁海前童为代表的“五匠之乡”(木匠、漆匠、石匠、篾匠、泥匠)的美誉。

前童古镇的工匠们,手艺老到,所制作的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工艺摆件都非常精致、巧夺天工。

漫步古镇小道,不经意间还能碰到各类“能工巧匠”正沉迷于制作着或欣赏或家用的各类器具。

从身边的老匠人们中我们能够感悟出一种潜在的精神,那就是专注、专业、钻研、痴迷、坚守,用一位老匠人的话说“干什么都要以此为业,干出个样来”。

前童古镇建筑群精雕细凿、独具匠心,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显示了“五匠之乡”的独特风采,彰显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精湛。

古镇民俗博物馆还专门收集着代表木匠工艺的“十里红妆”,展示着各类陶瓷器具,还有着各种手工艺人劳作时所需的工具等等。

传统民间手工艺可以让孩子了解它的史,感触它的质,感受它的美,感悟它的神,继而传承它,并提升审美力、创新力以及对本土文化的热爱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前童小匠”的研究,让前幼的孩子、前幼的教师团队都秉承着这么一种“匠”气质。

(三)源于本园确立“前童小匠”特色艺术活动开展和拓展的需要

我园的孩子一般都生活在前童古镇周边,但大多不会对古镇中的手工艺作品感兴趣,更不会主动探索其蕴含着的人文历史、审美功用等教育价值。

孩子们对木匠、篾匠等人的劳动成果不感兴趣,但对他们所摆弄的材料、工具以及制作过程非常感兴趣,他们会自发地摆弄,乐此不彼。

可大人们往往因为安全等问题制约着孩子们的操作自由,兴趣往往得不到满足。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给孩子一个宽松、安全、丰富的操作空间,让孩子像个“工匠”一样自主地开展着相关活动。

于是,幼儿园开始注重“前童小匠”的培养,这样的幼儿园活动更是一种发展的趋势。

因此,我园于2012年开始,在前童古镇特定社会背景下开展“前童小匠”培养即幼儿园手工活动的研究实践。

在中、大班段重点开展以小木匠、小篾匠、小漆匠以及泥工小匠、剪纸小匠等为主的“前童小匠”培养研究。

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前童古镇,走近“匠”人感悟“匠”神,欣赏“匠”技领略“匠”艺。

在园内创设若干孩子喜欢的“小作坊”,让孩子以“前童小匠”的身份投入活动,在活动中习“匠”艺承“匠”神,体会着成功的乐趣。

当然,通过“前童小匠”的研究实践,前幼的孩子、前幼的教师团队都将秉承着这么一种“匠”气质。

二、研究的设计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审美意识发展体现为:

儿童能够利用线条、颜色等将各种经验、思想、情感组织结合为和谐一致的整体。

我园“前童小匠”的培养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木匠、篾匠等手工艺人的培养,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活动研究,是孩子们在特定的前童文化背景下利用竹篾、粗细木条、各色纸张等等线条、纸片以及它们所带的自然颜色在扮演“前童小匠”的角色过程中将各种经验、思想、情感等融为一体,成为一件件小工艺品。

此时,孩子的社会性情感得到满足,认知能力与造型技能得锻炼,最终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1.匠

匠,有手艺的人,是古老的职业,有木匠、篾匠、画匠、漆匠、石匠、泥匠等。

所谓木匠是指在制造家具零件、门窗框架,或其他木制品过程中用手工工具或机器工具进行操作的人。

所谓篾匠是指把蔑条编制成各类生活用品及生产用具的人。

本课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地域特色,衍生出剪纸小匠,通过剪纸镂空的美来感受雕刻技艺,让前童“匠”文化挖掘更全面细致。

2.前童小匠

前童小匠,指本成果中小木匠、小篾匠、小漆匠、泥工小匠、剪纸小匠等角色扮演者的总称。

带领孩子们走进“民间匠铺”,走近“匠”人感悟“匠”神,在古镇民居中欣赏“匠”技领略“匠”艺。

在师幼共同创设的各类“小匠铺”中扮演“小匠”角色习“匠”技承“匠”神,在做做玩玩中为生活创造美,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了幼儿园以传统民间手工艺为载体开展多样化活动的有效方式,形成一套“前童小匠”活动的操作模式,促使幼儿园成为民间艺术教育特色园。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掘并运用“前童古镇”资源,引发幼儿积极的感知、思维、想象和创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对“前童文化”的认知和艺术素养,提升了教师以传统民间手工艺为载体创设环境、开展多样化活动、提供活动材料和素材、进行观察评价以及反思提炼的能力。

(三)总体构思

“前童小匠”培养的内涵分解时会涉及到二个内容,首先是“匠”即“技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培养。

其二是“前童小匠”即培养饱含情感的手工艺制作者,被指有着前童“情”和匠人“神”的“前童小匠”培养。

“前童小匠”手工活动是匠之“技”与匠之“神”交融互促、完美结合。

如若情与技,二者缺一将不是完整的“前童小匠”手工活动。

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突出“做中学,玩中学”手工活动教育理念,通过多种“小匠铺”的创建,循序渐进地开展“前童小匠”的培养。

构建的“前童小匠”培养框架见上示意图。

三、实施的过程与主要措施

(一)“前童小匠”培养目标的制定

情技结合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趋势,本课题的研究始终伴随着孩子喜欢的造型艺术展开,以新《纲要》为依据,对幼儿手工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提出“前童小匠”培养的目标如下:

◆前童小匠培养的总目标

1.创设“前童小匠”活动的环境,在木艺创作、竹编编织等各类实践操作中学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提升相应剪、锯、钉、黏合、编、磨、堆塑、美化、组合等手工技能;学会利用一些生活或自然辅助物进行装饰美化,发展动手操作、创造想象和审美能力。

2.幼儿以“前童小匠”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了解作品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感受科学文明与历史的变迁,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品的丰富和优秀,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前童小匠培养的分解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培养的分解目标

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1.能够大胆地想象制作,能够坚持完成作品造型。

2.在自主性“木匠铺”活动时,同伴间能共同商讨活动规则,合作互助。

3.大胆地投入“前童木匠”角色,专注地制作,萌发乡情、抒发匠神。

1.认识木匠工具及作用,感知工具与各类器具的历史变迁,知道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重要关系。

2.知道木匠工艺的美。

3.学会根据图示创作。

1.能够针对各种形状的木头,组合制作出一件灵活巧妙的造型作品。

2.会正确使用木匠工具,能以木头边角料为主材料,利用果实、树皮等辅助物,用锯、钉、黏合、修、刨、磨等技法进行创造性组合。

3.能够利用木质玩具,建构出“前童古镇”建筑风貌。

1.“小漆匠”能够通过色彩来表现情感,追求自己情感世界中的“故事”。

2.喜欢色彩造型游戏,体会“小漆匠”的快乐。

1.知道色彩是表达情感的手段,每一种色彩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2.认识各种各样的色彩,观察体验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色彩变化的规律。

1.通过初步的色彩练习,使孩子知道“同种色”、“同类色”、“对比色。

2.通过彩绘练习,能够探求两色或多色调配,增强幼儿的色彩表现力。

3.学习几种水粉画的表现技法:

油水分离法、平涂法、留白法、渐变法、点彩法。

小篾匠

1.欣赏竹篾编织工艺品的艺术美,能以“小篾匠”身份学习编织。

2.幼儿专注、创新,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前童小篾匠”多种体验活动,感悟匠神,萌发爱意。

1.引导幼儿了解竹器制品在生活劳作中的重要作用。

2.感受科学文明与历史的变迁。

3.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

1.能够发现竹编工艺、竹编花纹特有的艺术美,能够大胆地想象制作,能够坚持完成作品造型。

2.会以竹篾、纸绳、植物茎等为基本材料,借助一些辅助工具,运用排篾、挑、爬、压、钻、编、绕等基本技能进行立体造型组合活动。

3.能够大胆地进行点缀装饰,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编织艺术造型作品。

1.从欣赏中感知中国制瓷工艺的发展,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2.喜欢参与泥工小匠活动,大胆想象,快乐造型。

3.能够感悟匠神。

1.认识泥工小匠活动的多种泥工材料,如面泥、橡皮泥、陶泥等。

2.知道中国陶瓷历史发展地位。

3.知道陶瓷器具在生活中的作用。

1.会以泥土、软陶、面泥等为基本材料,借助一些辅助工具,运用揉、搓、捏、粘、压、滚、等基本技能进行立体造型组合活动。

2.能够大胆地进行点缀装饰,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造型艺术。

1.感受剪纸作品的淳朴、形象、夸张,以及剪纸作品给生活带来的美。

2.通过剪纸小匠活动体验成功,并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1.知道剪纸技法的名称,如折叠剪纸、染色剪纸、套色剪纸。

2.知道常用的剪纸方法,对称折剪、四角形折剪、三角形折剪、五角形折剪等。

1.学会常用的剪纸方法,创造性开展剪纸创意活动。

2.能够根据图示进行“前童工艺”剪纸活动。

3.能够利用剪纸作品进行组合、拼贴等装饰方法。

(二)“前童小匠”活动内容的设置

活动目标的实现是以活动内容为依托的。

我们认为“前童小匠”培养的内容应取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所熟悉的。

当活动内容具备这两点时,幼儿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就会热情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

根据大班幼儿的现有水平,我们在活动内容的编制中强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突显前童本土特色与民族特色,分为“社会、课堂与小匠铺”三方面,具体设置如下:

〈具体见表2〉

表2:

“前童小匠”活动内容的设置

小木匠

小漆匠

小篾匠

泥工小匠

剪纸小匠

社会

1.木匠师傅走进幼儿园

2.调查:

哪些物品是木匠的制作的。

1.我是小漆匠

2.打扮幼儿园

1.参观“篾作铺“

2.我学大师学编织

1.观看制作面泥活动。

2.欣赏面泥艺人制作。

1.我向奶奶学剪纸

2.调查:

我身边的剪纸达人。

3.参观石花窗。

1.前童小匠赏游前童古镇2.前童小匠探访前童民俗博物馆3.“巧匠秀新年”亲子美工活动4.重阳节巧匠敬老活动

课堂

1.木匠工具与科学技术

2.综合写生器具活动。

1.石头彩绘

2.酒坛彩绘

3.柱子彩绘

4.好玩的色彩

5.欣赏名画:

颜色与心情

1.认识各类竹编器具

2.写生画:

我喜欢的竹编器具

(一)

(二)

1.认识陶泥

2.搓泥绳

3.前童古民居

4.前童四合院

5.精美石花窗

利用古镇元素引发的剪纸活动:

对称折剪、四角形折剪、三角形折剪、五角形折剪等

1.科学活动:

我家的脸盆2.综合活动:

鲁班的故事3.主题活动《小熊猫学木匠》

小匠

材料的提供

材料从刚开始单一的木条、木块逐步发展到各种大小、厚薄、形状各异的木制材料,如木工边角料、树枝、棒冰棍等。

各种颜料、水彩笔、油画棒、水粉笔等

竹篾、多色衍纸、纸绳、各种各样的线、植物的茎(麦杆、稻草、棕叶等)

橡皮泥、陶、面泥、纸浆

各种色纸、即时贴、皱纸、卡纸、

宣纸

内容选择

一、古镇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

1.古镇建筑2.我的玩具3.门窗造型4.生活器具

二、能够结合季节、节日、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

区间的布局

木块拼搭

欣赏设计

锯木区

打磨区

造型区

分享区

小漆匠融入每个“小匠铺“。

在“综合铺”中,设专区,以彩绘的形式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平面编织坊

立体编织坊

各种辫子坊

建筑坊

石窗坊

美食坊

玩具坊

陶瓷坊

身边的伙伴

古镇人物坊

古镇家具坊古镇装饰坊

动物、植物坊

(三)“前童小匠”系列活动的实施方式

生活在前童的孩子对“前童古镇”并不陌生但往往被“习惯”蒙了眼。

对于前童古镇美的挖掘仅局限于建筑,对细部的刻画也仅涉及屋檐和明显的门窗,不会关注那些不起眼的各类器具。

我们通过“前童小匠”培养的“四步”感悟、“三通”辩知、“四乐”小匠铺打造的实施,让孩子感悟“匠”文化,感受前童古镇与众不同的美。

1.“四步”感悟——“四步骤”培养,感悟“匠”文化。

“前童小匠”培养通过四个步骤,感悟“匠”文化,分别是“赏匠韵——领匠艺——习匠技——悟匠神”。

即,教师带领孩子走进古镇,感受“匠”的韵味;师幼将古镇元素搬进幼儿园,领略“匠”的艺术;开设多样化的“拜师学艺”活动,学习“匠”的技术;在主题活动中感悟“匠”的精神。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走进古镇,赏匠韵。

大班80名孩子自由挑选角色(小木匠、小篾匠、泥工小匠、剪纸小匠)组建4个小分队,每队20人,由正副班主任带领带着调查记录表游古镇。

“小匠”们能够用简单的图画方式记录,内容丰富,包容万象,按功能大致可分为器具类、家具类、装饰类等等。

在“前童民俗博物馆”中对归类展示的各类工具感兴趣,发现工匠使用的工具是各种各样的,同一类工具也各不相同。

例如,木工工具,有大小手工锯(框锯、钢丝锯、板锯等)、木工刨、木锉刀、手工凿、锤子、钉子、砂纸,以及各类量具有钢卷尺、钢直尺、角尺、墨斗等。

孩子不再漠视古镇的一切,而是尽情抒发着自己的见解与经验,去感受、去发现、去欣赏“匠”的韵味。

从此,“前童小匠”的培养有了原始的积淀。

◆第二步,移艺入园,领匠艺。

我们倡导“朴素自然、本土艺术”,创设将古镇“匠”元素与幼儿童趣相融的幼儿园大环境。

教师改变以往自己承担大量环境装饰的做法,在家长、孩子们的参与将幼儿园整体装饰与“小匠坊”创设均达到“移艺入园,领匠艺”的境界。

整体装饰幼儿园将篾匠达人杨维炉赠送的竹篾编织作品,如有福字、兰花、万字等二十几幅精美图案进行巧妙呈现,让孩子欣赏到传统手工黑白两色相间的编织图案美;将各类材质手工艺器具,像竹、木、陶瓷等容器分区置放成为微型“博物馆”;将网罗的大小缸、坛等种上花草高低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幼儿园的大门口等等。

经教师的组合、摆放、运用,让孩子领略匠人的手艺,感受器具物品的原始造型艺术美和功能美。

幼儿还扮演“小漆匠”将那些没有生气的石头、酒坛、柱子、旧桌椅等打扮成一件件美丽的生活用品、艺术珍品,锻炼了能力、美化了环境。

局部创设如,三楼走廊一角的“古镇木玩”区域,有着高低错落的古镇屋檐,墙面木板上有各类木制的家具、玩具、器具供幼儿赏玩。

区域内隔断分区,有木头分解区、造型区、上色设计区等。

又根据工具使用的不同分锯木吧、磨砂台、钉木区、刨木吧等。

铺内工具、材料充盈,按用途、形状、种类等进行分类摆放,方便取放,突显“木匠”本色。

又如,二楼的剪纸区域,摆设与功用与其它区域全然不一,透视出现不同的味道。

中国红的色调、前童古镇的建筑、窗花图纹等突显剪纸艺术民族美。

当孩子们置身其中,感受匠艺与美。

移艺入园,将幼儿园环境与前童本土文化相融,在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朴素自然美中,让孩子走近“匠”人领略“匠”艺,萌发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欲望。

◆第三步,拜师学艺,习匠技。

前童出巧匠,我园利用多样化的活动向“古镇巧匠”们拜师学艺,习得民间匠技。

主要形式除了教师层面的拜师学艺外,还利用教师、家长组成的“前童巧匠”库组织多种多样的“小匠学艺”活动。

如,专业篾匠杨维炉,是第一位与幼儿园达成传授“匠”技的师傅。

他在前童古镇有着专门的篾作坊,除了传授技艺,还保证供应竹篾手工材料,后来还一起研发利用洐纸进行编织。

他不仅教会老师平面编织的技法,还一同探讨适合孩子的立体编织内容。

2013年8月底,他又一次带着竹篾来到幼儿园开展师资培训工作,还与老师们商讨如何降低难度让孩子们也学会立体造型。

非常感动的是,他的爸爸,一位传统的老篾匠也赶到幼儿园,与我们一起尝试着用纸绳进行竹篾一样编织,一遍遍地与老师探讨适合孩子的编织方法。

又如,我们利用擅长某一项技艺的爷爷奶奶们开展“达人进校园”系列活动。

如,向“奶奶达人”学习编辫子、剪窗花,向“爷爷达人”学木匠。

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们学会了编花式辫子、剪美丽的窗花图案、会使用木匠工具,制作飞机等玩具。

我们还组织了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小“巧匠”迎新年亲子活动、“前童小匠”喜迎“开游节”等多样化的活动,“小匠”们得到一对一的“匠技”辅导。

通过“拜师学艺,习匠技”的做法,突出“前童情”与“前童技”的融合,拉近孩子与“匠”距离,使孩子的“匠”心萌动,对“匠”技传承兴趣大增,更让前童的“能工巧匠”与我园教师一起平等教学,进行“匠”与“师”整合提速。

为了方便研讨,幼儿园建立了“前童巧匠”素材库,具体见<表3>。

表3:

“前童巧匠”素材库

姓名

单位及职务

“巧匠”擅长

童富铎

前童民俗博物馆馆长

前童历史的活教科书,对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剖有研究

杨维炉

竹篾工艺申遗者、前童竹篾器具作坊经营者

竹篾造型艺术的制作,对篾作历史深入挖掘与研究

严晨枫

奶奶

中一班家长,在家务农

擅长用多股绳或植物茎进行编辫子

葛春娟

童素珍

前童学前教育中心教师

擅长剪纸艺术和编辫子,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蒋彬吉

外公

大二班家长,老木匠

擅长木艺制作

陈钱江

前童镇学前教育中心保安

会使用各种木匠工具进行木头造型艺术的制作

童章飞

前童镇学前教育中心保安

专长木艺与油漆

郑乾江

大二班家长,泥瓦匠

擅长各类匠的技艺,对教学辅助材料的提供非常有帮助

◆第四步,主题教育,悟匠神。

“神”是“前童小匠”培养的精髓,是点精之笔。

要让小朋友们成为“匠人”感悟“匠神”是有个过程的。

于是,我们通过收集“匠人”故事以生动有趣的主题教育的形式让孩子逐渐感悟。

主题一,小熊猫学木匠。

《小熊猫学木匠》是一个动画片,其中“快乐学艺”、“精准学艺”、“乐于助人”等让人共鸣。

通过主题实施,知道手艺能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技不精能好心办坏事;知道学艺要精准,必须量得准、算得准,不能“大约”、“差不多”;还知道要学“小熊猫”乐于助人,更要勤练本领。

动画片中的主题曲《我是快乐的小木匠》,动感强,易学习,通过教学之后,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哼唱,于是还还对各个“匠”创编了属于自己的“匠”之歌,如,“我是快乐的小篾匠,小篾匠,编编编……”。

主题二,前童“巧匠”的故事。

我们在收集前童“巧匠”的故事时,孩子们知道了前童古镇是前童人自己建造的,还知道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一顶花轿和一张木雕嵌镶床皆出自前童。

经过讨论,孩子们知道了“前童出巧匠”原因是:

“前童人会努力做事”、“前童人特别聪明能干”、“前童的木匠们好好学本领,要干就干出个样来”……

另外,我们将“匠”神渗透在各个主题教育活动当中,并根据孩子的表现适时捕捉闪光点加以肯定放大,让“匠”神慢慢在孩子身上永驻,还结合《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椅子》的故事知道“一次比一次做得好”、“不怕困难,喜欢去做,一定得做好”等“匠”的精神。

从“前童小匠”的培养实践中,“匠”如一棵春天的种子已在前幼的这块土地中播种,每位前幼人都将拥有一颗“匠心”,做好当下,脚踏实地。

2.“三通”辩知——“三通道”活动,辩知“史、质、美”。

“前童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我们以前童“匠”文化为切入口,通过“三通”辩知的方式调动孩子积极感官,以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感受“史”、辨别“质”、创造“美”,从而了解工匠的历史变迁、造型艺术的不同质感,并以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表现,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道一,感受“史”。

有人说,工艺的历史就是材料的历史。

为了让孩子了解前童在发展中的进步,我们以制作器具的材料和工匠使用的工具变化为内容开展了《大班科学活动:

我家的脸盆》、《大班综合活动:

鲁班的故事》等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多通道感受历史,简要阐述如下:

如,科学活动《我家的脸盆》。

活动前,让幼儿调查家里现在使用的脸盆是什么材质做的。

活动中,教师在媒体上展示并归纳各种脸盆,有塑料、搪瓷、不锈钢、现代的洗脸台,还引导比较脸盆的优缺点。

最后,以“我是木脸盆”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历史变迁的兴趣:

很久很久以前,我是石头凿的、陶器做的。

慢慢地,我又是木匠师傅做的。

原本我是一根木头材料,经过木匠师傅的量、算、划,然后又是锯、刨、砂、拼、上漆等许多工序,成了供主人洗脸用脸盆。

又慢慢地,我的伙伴有洗脚盆、洗澡盆,我的小主人搬都是搬不动我。

后来,我的主人老了,我的小主人也老了,我就更老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脸盆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了,我就进了“前童民俗博物馆”收藏了。

双如,集体活动《鲁班的故事》。

孩子们在欣赏故事的过程知道了鲁班发明锯,还知道锯的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突飞猛进的变化。

活动后,参观“木匠师傅制作”现场,引导幼儿听一听、学一学、数一数的方式感知电动工具与普通工具的不同。

当工人师傅切割一根宽10厘米厚4厘米的木头时,孩子们用数数的方法计时,普通锯工作时幼儿一般口头数数到26,而电动锯工作时小朋友数数1、2、3时早已切断。

孩子们在乐此不彼中感受着普通木匠锯与电动锯在速度上的差别,从比较中感知现代木匠工具的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通过开展聆听科学小故事、参观“木匠工场”等孩子们喜欢的集体活动形式,让孩子感受前童工匠的发展历史,更重要地揭开了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道二,辩别“质”。

孩子的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经验,从而积累经验的。

每一种物体的质感并不相同,因为我们通过看看、摸摸、画画等多种方式辨别“质”的不同。

如,以《写生教学画:

古镇里的器具》为例:

第一个环节:

认识器具。

我们将古镇中收集的器具集中摆放在多功能厅,让孩子们参观的同时把自己认识的器具找出来,向大家从名称、功能逐一介绍。

第二个环节:

器具分类。

让孩子们找找这些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