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4557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x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x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协助孩子面对感受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感受

在真正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位好妈妈,一位在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专家。

不过,当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的时候,才又让我重新开始虚心地学习如何做父母。

每天清晨,我都会鼓励自己说:

“今天将会有所不同。

”但每一天都只不过是前一天的翻版。

“你给他的比给我的多!

”“这是粉杯子,我要的是蓝色的。

”“这麦片真恶心,像呕吐出来的”“他推我。

”“我根本没碰他!

”“我不回房间,你别管我!

我被他们折腾得精疲力尽,想到了去加入了一个父母小组(这是我以前没想到的)。

我参加了这个小组在“地方儿童辅导中心”的一次讲座。

主讲人是年轻的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HaimGinott)博士。

他讲的主题是“孩子的感受”,内容非常有趣。

两个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了。

当我回到家的时候,脑子里充满了新的想法,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还没完全理解的新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

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常见问题:

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持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听完讲座以后,我在想:

“也许别的父母那样做,我不会是这样的。

”后来,我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事实上我也和他们一样的。

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我家里的对话。

孩子:

妈妈,我累了。

妈妈:

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

(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

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

(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

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

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

不,我热。

妈妈:

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

不,我热。

孩子:

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

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

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

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

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

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

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我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

后来对我最有协助的做法就是:

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

我问自己:

“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我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我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

我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

“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

”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

”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

”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我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

我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

直到有一天,女儿说:

“我讨厌外婆!

”我脱口而出:

“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

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

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

这件事情让我重新反省自己。

孩子的绝大部分感受我已经能够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我生气或者焦虑时,我立刻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

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反应也并非个别。

在接下来的例子中,能够看到孩子们的话经常会立刻遭到父母的否定。

请大家大致思考一下父母在遇到这些情形时,会说什么话来否定孩子的感受。

1.孩子:

我不喜欢弟弟/妹妹。

家长:

(否定感受)

2.孩子:

我的生日宴会没意思。

(之前你为孩子的生日宴会费了很多心思。

家长:

(否定感受)

3.孩子:

我不想再戴牙套了。

太疼了。

我才不管牙医怎么说呢!

家长:

(否定感受)

4.孩子:

我快疯了!

只不过就迟到了两分钟,体育老师就不让我参加练习了。

家长:

(否定感受)

你的答案有可能是:

“不是这样的。

我知道你心里喜欢她。

“说什么呢?

你的生日宴会多棒啊。

有冰淇淋、生日蛋糕、气球。

你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生日会了!

“你的牙套哪至于那么疼。

为了你的牙,我们已经花了很多钱了,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戴!

“你没有资格生老师的气。

那是你的错,你本来就应该准时上课。

这些话对我们来说很容易说出口。

但是孩子听了以后会有什么感觉?

下面的练习能够协助了解到如果我们的感觉被别人忽略,那么我们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练习

在工作中,你的老板安排你做一项额外的工作,并且当天完成,你知道应该赶快去做,但是一连串的急事让你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忘得干干净净。

这个天你忙得连午饭都没吃。

当你和同事们都准备下班回家时,老板来找你,你赶快向老板解释,你今天实在太忙了。

老板打断你,生气地对你大吼:

“我不想听你的解释!

我花钱用你不是让你整天坐着无所事事!

”当你正要再向老板解释时,他说:

“别说了!

”然后径直朝电梯走去。

同事们装做没听见。

你收拾好东西离开公司。

在回家的路上,你遇到一位朋友,因为心里很郁闷,你想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朋友。

朋友试着来“帮”你,他用了八种方式。

请你每读到一种方式时,把当时的“本能”反应写下来。

(反应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你的真实感受。

1.否定感受:

“这没什么。

不值得你这么郁闷。

你可能仅仅累了,才小题大做的。

其实,情况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来,笑一笑,你笑起来真好看。

你的反应:

2.讲大道理:

“生活就是这样的。

不如意之事常常会有。

要学会看开些,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

你的反应:

3.给出建议:

“我告诉你该怎么做。

明天一早直接到老板办公室,对他说:

‘我错了。

”然后赶紧把老板交代的活儿干完。

别去理会其他小事。

明智点,想保住那份工作的话,最好别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你的反应:

4.提问:

“是什么急事让你竟然把老板交代的活儿给忘了?

”“你不知道如果不马上做,老板会生气吗?

”“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

”“他离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追过去再解释一下?

你的反应:

5.偏袒对方:

“我能理解老板的反应。

他可能压力太大。

他没有天天对你这样,已经不错了。

你的反应:

6.过度同情:

“真可怜。

真是太糟糕了。

我真为你难过,我都想哭了。

你的反应:

7.业余心理医生:

“你想到过没有,你这么难过,是因为老板在你的生活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

小的时候,你可能总是害怕让父亲失望,所以当老板斥责你时,又把你带回到了早年害怕被否定的感觉。

对吗?

你的反应:

8.产生共情(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

“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

承受了这么多的压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老板训,心里一定不好受。

你的反应:

你已经了解到了当听到这些常见的说话方式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

我愿意在这里进一步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

过度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

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

“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我还可能会对自己说:

“老板平时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应该马上认真处理那份报告……但我也不能假装这件事情没发生……好吧,明天早点到公司,先把报告写完……不过,到他办公室交报告的时候,我还是要让他知道,他昨天那样对我说话,让我很难过……另外,也让他知道,以后他对我有看法,最好单独和我谈。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

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

我们绝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

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持续地学习和操练。

下面几种方法能够协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协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接下来,通过漫画,我们能够看到面对孩子苦恼时,这些新方法和我们以前常用的方法的比较。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1.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不是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

比如:

孩子说:

“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大卫家。

”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

“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

”只需要简单地说:

“谢谢你告诉我。

”就充足了。

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

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

比如:

孩子兴奋地告诉你:

“我今天数学考了97分!

”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

“97啊!

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

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

一位父亲坦言,当他开始设身处地的把儿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儿子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儿子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

他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即时认真地注重。

2.如果直接问孩子:

“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

”有什么错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

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

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

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小事哭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

”对孩子会很有协助。

而不是“怎么了?

”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

”。

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3.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

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例如:

孩子:

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

她真讨厌!

家长:

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

你说得对。

她就是够讨厌的!

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能够看出:

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

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

她真讨厌!

家长:

那你一定很失望。

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

是啊。

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

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

(安静地听)

孩子:

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

老师很生气。

家长:

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

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

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总结:

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仅仅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4.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仅仅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

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

”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

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合),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

5.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相关系。

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

例如:

孩子:

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

爸爸:

那你就能够轻闲几天了。

孩子:

不,我不高兴。

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