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5530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docx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docx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

【内容提要】该文全面论述了郑玄易学天道观。

首先,通过区分《易纬》和郑玄的本体论,指出郑氏是用以无为本、气(太初)自生为出发点来解决宇宙起源问题。

而《周易》三画、爻变、行蓍及爻之相应皆本之宇宙演化。

其次,郑氏以《系辞》为据,改造了《易纬》的易之四义,提出易简、变易、不易三义说。

易之三义反映的是三个自然法则。

再次,运用了天文历法知识解释了郑氏的阴阳变化和万物兴衰的观点。

认为郑氏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把日月变化、天体运行视为阴阳形成、四时更替和万物兴衰的根据。

最后,作者提出,郑氏的天道观在吸收《易传》、《易纬》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两汉哲学。

  【关键词】郑玄/易学/易纬/天道

郑玄是个大经学家。

他穷尽毕生精力,理解和诠释两汉确立经学及与经学相关的诸子之学,其旨“念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即在融通和整合当时经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囊括百家之长、凸显诸经本义的系列经学著作。

故郑玄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不同,不注重概念内涵的界定和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推理,不刻意追求建构思想体系。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思想,恰恰相反,透过他那些具体的、细微的关于经学和诸子之学的注释,可以发现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其中天道观是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主要表现在《易纬·乾凿度》和《周易》的注释中,它包括三方面内容:

本无论及其象数形成、天道法则与易之三义、阴阳观与物之兴衰。

  一、本无论及其象数形成

  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玄奥的问题,成为中国历代思想家绞尽脑汁思索、并试图作出合理解释的一个焦点。

在先秦,从老子的“有生于无”的命题的提出,到屈原发人深省的“天问”、《易传》太极生八卦的设想以及庄子“有始、有未始”之辨等,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然而,对这个古老不解之谜,皆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到了汉代,《淮南子》继承了道家的“有始、未始”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把元气纳入宇宙生成的体系之中,力图用元气揭开这个谜底。

它指出: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

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天文训》)《易纬·乾凿度》将《易传》太极生八卦解释为宇宙始于太极、太极生天地和四时及八种自然物质的过程。

如它说:

“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

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在这里《乾凿度》的作者发现了一个问题:

太极是无形的,天地是有形的,“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范畴加以说明:

“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纬》为了自圆其说,更为详尽地描述了宇宙起源和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它不同于老庄和《淮南子》,以老庄和《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谈论宇宙,是为了建构一个贯通天人的思想体系。

《易纬》探讨宇宙生成演化,而是立足于易学,解决象数形成内在根据,建立一个易学体系。

如它指出:

“易,无形埒也。

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九。

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一者,形变之始,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

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具生。

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

”(《乾凿度》)郑玄正是沿着《易纬》的思路进行了解说和阐发的。

他认为天地万物是有形的,有形的天地万物起源于无形:

  天地本无形而得有形,则有形生于无形矣。

故《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

”夫乾坤者,法天地之象质,然则有天地则有乾坤矣。

(《乾凿度》注)

  郑玄进一步深化了《易纬》提出的问题:

“立乾坤以天地之道,则是天地先乾坤生也。

天有象可见,地有形可处,若先乾坤则是乃天地生乾坤。

或云有形生于无形,则为反矣,如是则乾坤安从生焉。

”(《乾凿度》注)此是说,天地是有形可见的,乾坤是无形的即形而上的,按照无生于有的说法,应该是乾坤生天地。

而这里言天地在先,乾坤在后,圣人效法了天地立乾坤,用乾坤表达天地之道。

是否矛盾?

此为问题之一。

问题之二是一个传统的问题,即天地怎么从无到有?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郑氏对《易纬》提出的概念和宇宙演化的过程作了说明。

  在郑玄看来,“太易”是最高的范畴。

《乾凿度》称“未见气”,郑氏注曰:

“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为太易”,“太易之时漠然无气可见者”。

他有时把“易”和“太易”这两个概念等同,认为《系辞》中的“易”即是“太易”。

他在注《乾凿度》“易无形畔”时说:

“此明太易无形之时,虚豁寂寞,不可以视听寻,《系辞》曰‘易无体’,此之谓也。

”其实,郑氏所谓的“太易”就是老子的“无”。

郑注《乾坤凿度》“太易始著”云:

“太易,无也。

  《乾凿度》用“气之始”、“形之始”、“质之始”分别来解释“太初”、“太始”、“太素”这三个概念。

郑氏认为,太初,是“元气之所本始”,已有寒温之分。

太始,是“天象形见之所本始”,已有征兆可见。

太素,是“地质之所本始”,已有形状可辨。

他在注《乾凿度》卷下云:

“太易之始,漠然无气可见者。

太初者,气寒温始生也。

太始,有兆始萌也。

太素者,质始形也。

诸所为物,皆成苞里,元未分别。

”从郑氏解释看,《易纬》使用的这三个概念与太易有着本质的区别:

太易是宇宙之本,是寂寞空旷的无。

而后三者表达的是气形质的原始状态,是可以感知的,是实有。

《易纬》称三者未分为浑沦,按郑氏注“浑沦”云:

“虽含此三始,而犹未有分判。

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郑注《系辞》“易有太极”云:

“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

”(惠栋:

《郑氏周易》卷下)郑注《乾坤凿度》“太极大成”云:

“太极者。

物象与天同极。

”此“浑沦”当为太极。

也就是说,由太易到太初、太始、太素是从无到有。

郑注《乾坤凿度》“太易始著太极成”云:

“太易,无也。

太极,有也。

太易从无入有。

圣人知太易有理未形,故曰太易。

”从这里可以看到,郑氏对道的理解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却又有新意。

老子虽有时也承认道中有物,但更多视“道”为“无”。

而郑氏则明确地把道规定为浑沦未分的中和之气。

  关于宇宙生成,《易纬》只提出从无到有,即从太易变太初、变太始、变太素。

而没有解释怎么变法,尤其是从太易的无到太初的有。

郑玄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是这样说明的:

“元气之所本始,太易既自寂然无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

则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

”(《乾凿度》注)此本是解说无生有,然无不能生有,这是极为普通的生活常识。

故郑氏在解释由太易到太初时言物不是生于无,而是物自生。

很显然,在此又否定了无生有的说法,回到了王充的“元气自然”、“物偶自生”的观点上。

这是郑氏与《易纬》在宇宙观上的区别之一。

丁四新先生指出:

“郑玄除强调太易本无的‘虚豁寂寞’、‘寂然无物’的本质特征外,还着重指出‘太初’等与太易没有直接化生的因果关系,所谓‘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之意。

”(《象数易学研究》第二辑,齐鲁书社1997年)此说极是。

  《乾凿度》使用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概念说明天地的产生,将天地的产生视为一到七到九再到一这么一个数变的过程。

郑氏认为,一至七至九再至一过程是气之变化的过程,也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相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天地生成的过程。

他说:

  易,太易也。

太易变而为一,谓变为太初也。

一变而为七,谓变为太始也。

七变而为九,谓变为太素也。

乃复变为一。

“一变”误耳,当为“二”。

二变而为六,六变而为八,则与上七九意相协。

不言如是者,谓足相推明耳。

九言气变之究也,二言形之始,亦足以发之耳。

又言乃复一,易之变一也。

太易之变,不为(惟)是而已,乃复变而为二,亦谓变而为太初。

二变为六,亦谓变而为太始也。

六变为八,亦谓变而为太素也。

九阳数也,言气变之终;二阴数也,言形变之始。

则气与形相随此也。

初太始之六,见其先后耳。

《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奇者为阳,偶者为阴,奇者得阳而合,偶者得阴而居,言数相偶乃为道也。

孔子于《易·系》著此“天地之数”下乃言“子曰明天地之道,”本此者也。

一变而为七,是今阳爻之象;七变而为九,是今阳爻之变;二变而为六,是今阴爻之变;六变而为八,是今阴爻之象。

七在南方象火,九在西方象金,六在北方象水,八在东方象木。

自太易至太素,气也,形也。

既成四象,爻备于是,清轻上而为天,重浊下而为地,于是而开阖也。

天地之与乾坤,气形之与质本,同时如表里耳。

以有形生于无形,问此时之言,斯为之也。

(《乾凿度》注)

  按照《乾凿度》之意,由太易生出太初、太始、太素。

太初是气之始,太始是形之始,太素是质之始,气形质浑沦未分是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然后由易变出一、三、九,表示气变始、壮、究三个环节。

由九再变为一,表示形变之始。

这是“从无入有”、“象而后数”的观点。

郑氏把“易”视为“太易”,把“太初”、“太始”、“太素”分别等同于一、七、九,基于此,太易生太初、太始、太素,是太易生数,太易和太初、太始、太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数的转化的关系,而这个数的转化所反映的是象的变化(气形质的产生)。

这里的数就是象,如郑注《乾凿度》“易变而为一”曰“一主北方,气渐生之始,此则太初气之所生也。

”注《乾凿度》“一变而为七”云:

“七主南方,阳气壮盛之始也,万物皆形见焉,此则太始气之所生者也。

”注《乾凿度》“七变而为九”云:

“西方阳气所终,究之始也,此则太素气之所生也。

”这种象数同源一体、与《坤凿度》“象而后有数”的思想明显不同。

这是郑氏与《易纬》在宇宙观上的区别之二。

  同时,郑氏还把数变分为阴阳、奇偶两个系列,这是郑氏与《乾凿度》在宇宙观上的区别之三。

《乾凿度》认为数的化生是周而复始,即由易变为一、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复变为一。

在这里,《乾凿度》用了个“复”字,就明确点出数变是一、三、九循环变化。

郑氏在注《乾凿度》上卷“复变而为一”时也揭示了其含义。

他说:

“此一则元气形见而未分者。

夫阳气内动,周流终始,然后化生一之形气也。

”郑玄虽然如此注解,但他不同意这种观点,故在注《乾凿度》卷下时指出:

“‘乃复变为一’,一变误耳”;当为“乃复变而为二”。

理由是若改为二,则“意相协”、“足相推明”等。

因此,郑氏改造过的数变为:

一是一、七、九递变,此为阳变,也是气变;一是二、六、八递变,此为阴变,也是形变。

两个系列先后相随,如郑氏云“九阳数也,言气变之终;二阴数也,言形变之始。

则气与形相随此也。

”(《乾凿度》注)这两个变化过程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变。

他说:

“乃复变而为二,亦谓变而为太初;二变为六,亦谓变而为太始也;六变为八,亦谓变而为太素也。

”“自太易至太素,气也,形也。

”(《乾凿度》注)这就是天地形成的过程。

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

前者为气变,后者为形变,形变来自于气变。

其实皆为气化结果。

不仅如此,其中代表六七八九的太始、太素内含了四象,“七在南方象火,九在西方象金,六在北方象水,八在东方象木。

”这种太易化阴阳、天地、四象和万物的思想,既不同于汉以前思想家观点,更与《乾凿度》的思路相差悬殊。

从郑氏改经情况看,与其说他在注经,倒不如说以注经为形式阐发自己的思想。

  与《易纬》相同,郑氏的宇宙演化的理论,并非纯为探讨宇宙奥秘而发,而是在为易学象数理论寻找客观根据。

与其宇宙演化理论相关的象数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周易》卦画形成的客观根据。

《易传》认为,八卦是圣人观天文、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即根据宇宙有天地人三才而画出三画卦。

因三画卦未尽万物之理,“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说卦》)“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系辞》)《易纬》似不同意《易传》的观点,认为易三画卦和六画卦本之于宇宙产生的三要素,三要素代表了事物初、壮、究三个阶段,故易有三画和六画卦。

郑玄通过诠释《易纬》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易有三画之卦,本之于太初、太始、太素,太初为物之初,太始为物之壮,太素为物之究,万物的发展有初、壮、究三个阶段,故易有三画之卦。

他注《乾凿度》说:

“物于太初时如始,太始时如壮,太素时如究,而后天地开辟,乾坤卦象立焉,三画成体,象卦亦然。

”此是说,乾坤效法了天地的形成,即经过一七九的气变而成天,经过二六八形变而地,天地形成是皆历三个阶段,因而有乾坤之三画。

他又以天地人三才之道说明卦六画的根源。

他注《乾凿度》“六画而成卦”时云:

“阴阳刚柔之与仁义”。

其实,此就是《乾凿度》所说的“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

  其二,爻变的客观根据。

关于爻动说,《易传》早有论述。

如《系辞》言: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言: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此圣人看到天下变动,而受到启发而画出爻,爻变动的特点正是对天下变动的体现。

那么,爻到底怎么效法天下之动?

效法了那些具体的变动?

《系辞》没有解释。

郑玄据《易纬》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他认为,爻变本之于阴阳消息。

“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消也。

”(《乾凿度》注)据此,《周易》有九六爻之变动。

按照大衍筮法,行蓍的结果,不外六七八九四个数,或六,或七,或八,或九。

七、八不变,九、六变。

对于此,郑氏解释说:

“一变而为七,是今阳爻之象;七变而为九,是今阳爻之变;二变而为六,是今阴爻之变;六变而为八,是今阴爻之象。

”(《乾凿度》注)显然,郑氏把筮法中阴阳爻动变视为效法自然界阴阳之气消息变化,而阴阳爻之静则是效法了阴阳气合而为道。

因此,他提出:

“九六爻之变动者,《系》曰‘爻效天下之动也’……《周易》占变者,效其流动也。

  其三,行蓍定爻的根据。

《系辞》云:

“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此是言大衍法经过四营而定一爻。

那么,为何四营定一爻?

郑玄认为,四营定一爻完全取决于由太易生出的四象。

他说:

“自太易至太素,气也形也,既成四象,爻备于是。

”(《乾凿度》注)在注《乾凿度》“推爻四,乃术数”时作了进一步解释:

“易有四象,文王用之焉。

往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东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

如是备为一爻,而正为四营而成,由是故生四八、四九、四七、四六之数。

”这里的“四营”不是陆绩、王弼等人所说的行蓍过程的四道程序,而是行蓍的四个结果(三十二、三十六、二十八、二十四),这四个数是四分别乘以八九七六而成。

在郑氏看来,这是由四象决定的。

  其四,卦之六爻相应之根据。

所谓爻之应,是就位而言的,爻位“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谓应”(《乾凿度》),爻位相应的道理则在于天地阴阳相感应。

自天地产生后,阴阳之气动而感应,如《乾凿度》所言,“物感以动类相应也,易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

”《乾凿度》为了说明一卦六爻自下而上感应,在这里重在说明地感天。

郑氏在注释《乾凿度》时,不仅强调地感天,也看到了天感地,他说:

“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

”“天气下降以感地,故地气升动而应天。

”“阴有阳应,阳有阴应,实者也。

”因此,郑氏与《乾凿度》不同的是把天地阴阳相互感应作为六爻爻位相应的理论基础。

  二、天道法则与易之三义

  《易传》最早对《周易》之“易”的含义进行概括,提出“生生之谓易”,即把易解释谓生生不息、大化流行。

《易纬》则从《系辞》文意,推出易之义。

《乾凿度》云:

“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乾坤凿度》云:

“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又易者,又易,易定。

”《乾坤凿度》虽言“易有四义”,然对照《乾坤凿度》和《乾凿度》文意,可以合并为三义。

一是生物之本原,易是德或道,易无为而生万物。

“易者,以言其德也。

通情无门,藏神无内也,光明四通,效易立节,天地烂明,日月星辰布设……不烦不挠,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乾凿度》)二是变易。

从文字学上讲,易字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月相衔,象征日月往来。

即《说文》所言:

“秘书说: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从现实的自然界看,世界上的一切皆在变化,“变易也者,其气也。

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和,能消者息,必专者败。

君臣不变,不能成朝,……夫妇不变,不能成家,……此其变易也。

”(《乾凿度》)三是不易或易定。

是就世上永恒不变之位而言的,“不易也者,其位也。

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同上)在这里,《易纬》强调了宇宙生成及生成后,天地阴阳、日月星辰、四时节气、社会朝代、家庭夫妇消长变化和地位永恒不变,从而“易”也就有了与天道紧密相关的三层含义。

在《易纬》思想的启发下,郑玄立足于《易传·系辞》,对“易”之义又有新解:

  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

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故《系辞》云:

“乾坤其易之缊耶。

”又曰:

“易之门户也。

”又曰: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

又曰:

“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

又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也。

据兹三义而说,《易》之道广矣大矣。

  以上引自郑氏的《易赞》。

与《易纬》相同的是郑玄的易之三义说也是本之于天道观,如易简之理存在于天地之间,天地生成和万物生成之时,既易又简。

如前所言,太易生太初、太始、太素,是为简易。

其注《乾坤凿度》云:

“生万物不难,故易准天地也。

”天地生万物则是天地合气,如同人之男女交媾而生成后代,如此简易,即所谓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乾主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系辞》)作为效法自然、以阴阳符号为核心构成的《周易》体系则有易简之理。

从根本上言,《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是一阴一阳而已,“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此意。

  自然界时刻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这是众所周知的。

所谓变是指阴阳相互推摩、开辟消息、交替转化。

《系辞》云:

“一阖一辟谓之变。

”“化而裁之谓之变。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这种具体变化表现在宇宙生成后,大化流行,生生不息。

天地变化生日月,日月变化生光明、四时,四时寒暑变化生节气成一岁。

一岁四时变化万物枯荣轮转,周而复始。

《文言》曰:

“天地变化,草木蕃。

”《系辞》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不仅自然如此,社会亦然。

《彖传》曰: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而自然和由自然演化出的社会的变化,从根本说,是一种气的聚合离散。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即是此意。

这就是郑氏所理解的存在于客观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变易之理,以变为占的《易》有变易之义正是取自于此。

  自然和社会虽然处在流变之中,但是由于天地阴阳地位不同,万物有贵贱上下等级之别。

如前所言,从宇宙生成看,天地是气所为,清轻之气上而为天,浊重者下而为地。

天位在上,地位在下,天地生万物则分成为阴阳两大类,“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文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系辞》)在上者尊贵,在下者卑贱,尊贵和卑贱,对于具体事物而言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其位是永恒不变的。

即一种事物可以取代另一种事物,一个社会可以转化另一个社会,对一个事物或一个社会而言,可能是由贱变贵,或由贵变贱,而在上位尊贵、在下位卑贱则没有变。

即是《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故《周易》爻位有贵贱之分,如“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即其证也。

此为郑氏“易”之不易之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易纬》与郑氏的三义说皆本自自然社会法则、反映自然社会法则,然郑氏三义说未离《系辞》,全引《系辞》之言为据,这与《易纬》用一般天道理论说明易之三义有明显的不同。

更为重要的是,在解说易之三义时,郑氏用“易简”取代了《易纬》的“易”。

对此,台湾学者胡自逢先生论述道:

“康成惟以‘易简’二字代纬文之‘易’字,盖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之则,于乾坤之法象见矣,故又益‘简’字以增足纬辞,其意(纬意)得以愈见彰著也。

而简易之要义,纬文佼易(郑注,佼易,寂然无为之谓)清净,不烦不挠诸句,亦颇著见。

盖佼易清净以立易简之则,不烦不挠,则简易之施为及其绩效也,于人事治理可以见之;而无思无为之旨,大传已先之矣。

”(胡自逢:

《周易郑氏学》,第143页,台湾,文哲出版社,1990)胡先生是在讲郑易之渊源,在这里只强调了郑氏易之三义与《易纬》的内在联系。

其实,郑氏的“易简”和《易纬》的“易”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字之差和有某种相同的意义,更多的是内涵的差异。

《易纬》的易之义第一种“易”是宇宙本原,这种宇宙本原的“易”是一种“通情无门、藏神无内”德性,它可以生成天地万物,具有寂然无为、不烦不挠、淡泊不失的特点,这个“易”就是老子的“道”或“无”。

而郑氏的“易简”则不是宇宙的本原,当然也没有老子道家寂然无为的特点,而是天地生成万物的形式,这种形式容易简单,只不过是天地合气、阴阳交感而已。

而且这种天地生物的形式极容易理解、认知和把握。

从哲学上说,“易简”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因此,《易纬》的“易”不是郑氏的“易简”,也是郑氏改造和发展《易纬》思想的重要例证。

  三、阴阳观与物之兴衰

  按照郑玄上面的理论,太易产生太初、太始、太素,太易是寂然无物、未见气,太初是气之始,太始是形之始,太素是质之始。

天地从无到有分别经历了此三个阶段:

天是经历一、七、九数之变而成,地经历二、六、八数之变而成。

郑玄正是依照这样一个思路来思考阴阳之气形成的。

  阳气始于亥,生于子,形于丑,故乾位在西北也。

  阴气始于巳,生于午,形于未,阴道卑顺,不敢据始以敌,故立于正形之位。

(《乾凿度》注)

  这里的阴阳之气,已不是形成天地的原初的气,而是指天地形成之后、由天地而产生的、可以形成四时变化的寒暑、冷热之气。

乾为天、为阳、居西北亥位。

故阳气开始于十月、西北亥位。

《说文》云:

“亥,荄也。

十月微阳起接盛阴。

”坎居正北方,为十一月,“坎北方卦名,微阳所生”。

“阳生于坎,气尚微,寒温未知”。

(《易稽览图》注)故阳气产生于十一月、正北方。

丑为东北方,为十二月。

此地此时阳气长,物由终而始,故阳气形成于十二月、东北方。

巳为四月,为东南方,此地此时阳气始盛,阴气弱而生,故阴气始于四月、东南方。

午为五月,为正南方,此地此时阳气全盛,阴气动而生,故阴气产生于五月、正南方。

未为六月,为西南方,此为坤位,坤为阴,故阴气形成于六月、西南方。

其中乾坤是阴阳气之主,阴阳气产生形成其实就是乾坤阴阳流行转换的过程。

根据古人的直观和感受,自十月始,阴(寒)气自北方来临,自四月始,阳(热)气自南方来临。

在阴气极盛之时,阳气始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气渐长,阴气渐消。

至阳气极盛之时,阴气始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气渐长,阳气渐消。

从而完成了阴阳二气的交替。

在这个过程中,阴阳二气消长交易,这就所谓的“阴阳是为交易,阴交于阳,阳交于阴,周圆反复。

”(《乾凿度》注)这种交易并非和平交接,而是一种力量强弱的对比和斗争。

如郑注《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阴阳争,诸生荡”云:

“争者,阴方盛阳欲起也。

荡谓物动萌芽也。

”同时阴阳二气还相互包含,相互隐伏,即阳中潜藏着阴,阴中潜藏着着阳,这也是阴阳之所以能够实现交易转换的关键。

在郑氏看来,这种阴阳二气互藏、消长、交替、循环,则有万物生长、收藏乃至周而复始的变化。

如他注《说卦传》说:

  “万物出于震”,雷发声以生之也。

“齐于巽,相见于离”,风摇动以齐之也。

絜,犹新也。

“万物皆相见”,日照之使广大,万物皆致养焉。

地气含养使有秀实也,万物之所说。

草木皆老,犹以泽气说成之。

战“言阴阳相薄”,西北阴也。

而乾以纯阳临之,犹君臣对合也。

坎,“劳卦也”。

水性劳而不倦,万物之所归也。

万物自春出生于地,冬气闭藏,还皆入地。

“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