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4494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docx

《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docx

北京海淀区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

海淀区2018-2019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末复习(中国古代史)题选

试题说明:

一为提供原创题目,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二为补充以往题目中史料辨析类型题目的不足。

可研究其考查方式和考查能力。

(其中还有以往题目中的一些符合史料辨析内容的题目,一并附于其间)

先秦时期

1.清代《清经解》中提到: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为世子,嗣为诸侯,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之法”,“——”应为

A.分封B.大宗小宗C.禅让D.皇帝

2.学者们普遍认为春秋以前政府实行了工商食官政策。

下列史料能够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士农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B.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一种刑罚)左趾

C.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

D.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2015年江苏)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2.(2018浙江高考)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

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

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

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

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

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

这说明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3.(2017·全国Ⅱ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4.(2013浙江高考)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5.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字是伯庸)”而到秦朝后,只有天子才能自称为“朕”。

这一变化源于秦朝建立的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分封制

6.“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由此可推断这条驰道修建的目的是

A.快速防御北方匈奴入侵B.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

C.开拓疆土征服南方百越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下图描述了我国古代某一史事,下列描述与该事件相符的是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B.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C.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D.燕军攻金陵,江山易主。

8.史载,西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的原因包括

A.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B.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

9.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创立者对其祖先追述如下

政权及创立者

民族

史书记述

出处

汉刘渊

匈奴

汉室之甥

《晋书·刘元海载记》

夏赫连勃勃

匈奴

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北燕慕容氏

鲜卑

有熊氏(炎帝)之苗裔,世居北夷。

《晋书·慕容廆载记》

北魏拓跋氏

鲜卑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记》

该记述可以说明

A.北方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B.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D.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

(说明:

以往教学中关注点常在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与汉族融合问题,其角度很少涉及民族心理角度。

然而心理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更深层次表现,关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在新教材中导向非常明显。

**老师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假期阅读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并建议思考两个相关问题①费孝通认为,我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②结合史实,对其观点进行说明。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1)以上材料为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的一则建议,用“/”为以上材料断句。

分析该建议实施后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1972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

墓主人喜在《编年记》中记录了自己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三十年秦国大事件和自己的人生轨迹。

将之所记录大事与汉代《史记》对读如下:

《编年记》

《史记》

备注

昭王四年攻封陵;

五年归蒲阪;

七年新城陷;

……

五十年攻邯郸;

五十一年王稽、张禄死

《魏世家》(昭王四年)秦拔我……封陵;

《魏世家》(五年)秦与我蒲阪;

《秦本纪》(七年)拔新城;

……

《秦本纪》(五十年)秦围我邯郸,楚魏救我;

《范雎传》(五十一年)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

/

廿年攻安邑

卅九年攻怀;

四十七年攻长平

《秦本纪》(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

《魏世家》(魏安釐王)九年,秦拔我怀城(较之《编年记》晚一年);

《赵世家》载赵括兵败长平,卒四十余万,秦尽坑之,均系于秦昭王四十八年。

战国时各诸侯国历法不同于秦,载夏正十月至十二月三个月内秦已进入次年,所以发生在十月到十二月间的事件,秦要比用夏正国家多加一年。

(2)指出《编年记》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3)对比分析《史记》与《编年记》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该措施的实施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摧残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繁荣局面,毁灭了许多古代文化典籍,禁锢思想,不利于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选用建议:

建议老师选用时考查学生的句读内容不要那么多,以降低考查难度。

(2)文献史料

(3)

发现

说明(可以从原因角度说明,也可以从史料价值角度说明。

关于秦国的大事件,《史记》和《编年记》记录高度一致。

①秦离汉代时间不远,史料相对易得,且司马迁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史料工作。

②秦朝焚书“非秦记皆烧之”,有关秦的史料得到较好的保存。

③《编年记》可以佐证《史记》相关内容的准确性。

(说明:

依照史料的载体看,《编年记》和《史记》属于文献史料(一则为古文字资料,一则为传世文献,但是两者不需要区分得这么细致。

答出都属于文献史料即可。

11.阅读材料一,指出汉初粮食价格发生的变化,利用材料二所搜集的史料解释该变化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

汉代粮食价格表

年代

地区

粮种

每石单价

资料出处

汉初

关中

10000钱

《汉书》卷1上《高帝纪》

汉初

5000钱

《汉书》卷24上《食货志》

文帝

(前180—前157)

天下

数十钱

《太平御览》卷35引恒谭《新论》

天下

十余钱

《史记》卷25《律书》

——改编自黄冕堂《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问题通考》,《文史哲》2002.2

材料二:

材料

内容

材料出处

1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2

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

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史记·律书》

3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4

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史记·孝文本纪》

5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6

汉初“未有兼并之害,故不以民田……为限”。

《汉书·食货志》

7.

高祖时实行“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文帝二年“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食货志》

《汉书·文帝纪》

8.

高祖五年,刘邦下诏:

“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民以饥俄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七年,又规定:

“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汉书·高帝纪》

9.

汉初至武帝前约七十年的时间内,仅发生自然灾害十四次。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二)第591页

【参考答案】

汉初的粮价经历了从高粮价到粮价低廉的变化。

汉初粮价高昂的原因:

1.秦末农民大起义与楚汉战争,严重打击、破坏了经济秩序,劳动人口严重不足。

粮价下降原因:

2.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文景之治,社会统一、安定,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社会稳定繁荣,经济发展。

4.统治者农本思想的影响。

6.汉初土地兼并现象并不严重。

7.减轻田租

8.招抚流亡、释放奴婢、鼓励人民养儿育女,增加劳动人口。

9.汉初受自然灾害影响小,较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

与主题无关的材料: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历史上政治决策的最终制定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材料一平城、洛阳位置图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明史4)

材料二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引自《魏书•祖莹传》

材料三平城粮食供应不足,是北魏政府向来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

在迁都之前,北魏君主亦经常令关内各州以牛车运送粮食到平城。

至太和十一年,平城一带又发生大旱灾,不少人因饥荒而死。

——《魏书•世祖纪上》

材料四孝文帝对成淹说:

“朕以恒代(平城)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

——《魏书•成淹列传》

材料五(孝文帝)乃独谓澄曰:

今日之行(迁都之事),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任城王澄)意以为何如?

澄曰:

伊洛中区(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均天下所据。

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孝文帝)曰:

北人(北魏人)恋本(眷恋本土),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

澄曰:

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

——《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中任城王云附子澄传》

材料六孝文帝强调:

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浚,人皆难涉。

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

——引自《魏书•成淹列传》

材料七河北是北魏时期中原物产最富庶的地区,粮食产库及丝绢产地也在河北,所谓“河北数州,国之本也;……国之资储,唯籍河北”。

由此可见,河北是北魏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支柱。

——《魏书•昭成子孙列传》

列表归纳材料一至材料七涉及的平城和洛阳两地对比的各项因素以及与之对应的论据,说明为什么孝文帝在平城和洛阳之间最后决定迁都洛阳。

【参考答案】

(不是表格方式呈现扣2分;要素及说明5点共10分;总结2分)

要素

说明内容

地理位置

气候自然条件

粮食供应

交通

风俗文化

平城

靠北偏僻

寒冷大风下雪环境恶劣

供应不足

饥荒旱灾

无漕运

文化制度未统一贵族固守传统

洛阳

天下中心

中原中心

条件优厚

靠近物产

最富庶的地区

四通八达

帝王之地多朝古都

结论

综合各方面条件,洛阳具备较大优势。

为加强对黄河流域(中原)统治,获得王朝正统地位,应迁都洛阳。

 

隋唐两宋时期

1.王安石变法之初提出:

“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依据这样的见地,它制定的措施有

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

A.BC.D.

2.本朝鉴之弊,遂尽夺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A.诸侯B.藩镇C.节度使D.丞相

3.太宗云: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宋朝所谓防弊之政,就是围绕着预防“无状”的“奸邪”、“内患”而展开的。

宋初采取的防弊之政有

加强对地方控制废除节度使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崇文抑武

A.BC.D.

4.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

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分开设立,大街几乎随处可见以商业街取代商业区

的市,御街两旁“许开设店铺。

市人买卖其间”。

文中表述序号不符合史实的是

A.BC.D.

5.(2017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

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

“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9分)

【参考答案】

(1)宋太宗:

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

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6分)

(2)原因:

“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9分)

 

元明清时期

1.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虚。

但阁臣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

由此可以推断

A.阁臣位高权重,权力可比肩宰相

B.内阁辅助朝政,且便于皇帝控制

C.内阁统筹政务,可统领六部官员

D.阁臣深受信赖,可裁决军国大事

2.有学者指出,“明清两个王朝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了传续几千年的宰相体制,而有皇帝自己直接负责政务的处理,直接统辖行政部门。

虽然明朝有,清朝有,但从制度上来说,他们都是皇帝临时性的秘书班子,是宰相制度制度不完全的补偿。

A.内阁军机处B.内阁议政王会议

C.通政司南书房D.中朝二府三司制

3.为避免地方文书传递过程中耗时、易泄密等问题,清康熙年间出现了奏折。

作为部分官员单独向皇帝呈送的密封报告,由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

奏折在传递过程中,无中转和收发环节,并最终成为清代官方文书的主要形式。

上述资料可以说明奏折

A.不利于皇帝广泛听取各方意见B.加强君主对官僚和地方的控制

C.取代了内阁的票拟和批红制度D.只属于皇帝与官员的私人通信

4.明清东南沿海一带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约占全国9/10,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

在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

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

B.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民商品化经营

C.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

D.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

5.明隆庆皇帝在位期间采纳臣僚“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的建议,“易私贩而为公贩,议止通东西二洋,不得(通)日本倭国。

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许。

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一言论折射出该时期

①明朝海禁政策出现松动②沿海形势得以稳定

③百姓普遍出海进行贸易④贸易最远可达非洲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改编自东城模拟题)《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并引发了海外探险,推动了中西交流。

然而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

下表是两派争论情况简表。

阅读两派的观点,提炼双方学者分析的角度。

角度

怀疑论者

肯定论者

1.

《行记》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事物如:

印刷术、汉字、长城、茶、筷子、缠足等

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

2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没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马可·波罗当时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不会被记入史籍。

同时期罗马教皇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3

《行记》记载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所载史实不符

《行记》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准确而详尽的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

4

各种印刷本的《行记》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过波斯,可能从波斯史料抄来

《行记》原稿已经遗失,由人代笔流传下来,加上翻译和多次地转抄,抄本近200个

【参考答案】

分析角度:

考察《行记》本身所记载的当时中国的社会风貌;通过史籍进行考证;通过《行记》不同版本的文本特色进行分析;从中西交流的视角认同《行记》的客观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