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精神的3间小屋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4363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精神的3间小屋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9精神的3间小屋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9精神的3间小屋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9精神的3间小屋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9精神的3间小屋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精神的3间小屋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

《9精神的3间小屋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精神的3间小屋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精神的3间小屋 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

9精神的3间小屋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

9.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

重点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

难点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学法

指导

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

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

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文章,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环节二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困厄(è)惊骇(hài)濡养(rú)麾下(huī)灰烬(jìn)矗立(chù)襟怀(jīn)广袤(mào)驰骋(chěng)坍塌(tān)自惭形秽(huì)轻觑(qù)

2.理解词语。

襟怀:

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

开阔、广阔。

从东到西的长度为广,从南到北的长度为袤。

 

驰骋:

①骑马奔跑;奔驰。

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坍塌:

倒塌,崩塌。

宽宥:

宽恕,原谅。

形销骨立:

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自惭形秽:

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间不容发: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发丝,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形容威武雄壮的军旅兵马,借指武职、军人,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抽丝剥茧: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

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鸠占鹊巢:

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

李代桃僵:

李树代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之间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相得,相互配合,映衬。

彰,显著。

三、整体感知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

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三部分(18~19):

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2.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环节三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一)读课文

1.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

作者是怎样写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些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宽广的胸怀。

2.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爱和恨  打扫   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 

3.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

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4.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

 

事业自我寻找 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努力向上的小屋) 

5.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6.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明确: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

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7.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自身  思考  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 

(二)再读课文

1.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2.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

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

而文章结尾又说“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人的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二、语言赏析

1.分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的表达效果。

  

用了比喻句,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屋的美好,幸福。

2.分析“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这句话的含义。

 

如果事业以外的赘生物占据了事业的位置,或者事业为其他方面所替代,家必定不会稳定安宁。

3.小结语言特色:

华丽而不失朴实,深刻而不失平淡,睿智而不失真诚。

三、探究写法

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A.修辞手法(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B.成语、词语的运用(找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及句子)  

环节四

环节四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第一间:

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二间:

盛放我们的事业

毕淑敏第三间:

安放我们自身

环节五

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

你将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呢?

 

教学反思

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在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对作者优美语言及意境的品味上。

采取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能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是,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讲解及学生回答造成了束缚,因为我的预设答案,使得课堂师生互动不够自然。

10.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记文言生字、特殊文言词语和句式,识记作家作品。

品味精练、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的忧乐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

重点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学习

难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法

指导

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

《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颇深。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介绍: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

环节二

二、字词积累

1.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谪(zhé) 汤(shāng)属(zhǔ) 霪(yín)霏(fēi ) 

樯(qiáng)楫(jí)冥(míng ) 谗(chán) 芷(zhǐ)

汀(tīng)偕(xié) 曜(yào)

2.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极: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感极而悲者矣(表示程度深)

或: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委婉语气)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空:

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通:

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和:

政通人和(和乐)春和景明(和煦)

(3)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作,任太守)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4)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古义:

事态;今义:

天气变化)

浊浪排空(古义:

冲向天空;今义:

全部去除掉)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

详尽今义:

准备)

增其旧制(古义:

规模今义:

制度)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

日光;今义:

景色、景物)

越明年(古义:

到;今义:

越过)

沙鸥翔集(古义:

停息;今义:

泛指聚集)

微斯人(古义:

如果没有;今义:

微小)

 

环节三

 

环节三

 

一、内容探究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

(2):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对比鲜明。

 

第三部分(5):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

2.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

 

3.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三、四段,概括景物特点及人物心情。

 

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

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紧接着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

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

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

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9.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

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

设问后而警句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自勉之意。

二、赏析美文。

1.请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2.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

示例:

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三、探究写法

1.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2.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环节四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作记缘由(叙事)

洞庭胜景:

雄伟壮阔,气象万千(描写)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淫雨霏霏:

感极而悲(描写、抒情)

 春和景明:

喜洋洋

      

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环节五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请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教学中侧重从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叙事、描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是如何将其熔为一炉的。

很好地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解决了教学重点。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有面面俱到的思想,实际处理中花费时间太多,影响了教学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